博碩士論文 957203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9 、訪客IP:3.133.111.18
姓名 張瑟玉(Se-Yu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社區政策對地域發展之影響:以新竹縣橫山鄉為例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Policy on Loc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Country in Heng-shan.)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臺灣客庄旅遊地與飲食意象關聯之實證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每個社會與時期,皆因不同的歷史背景,而有特別關注的議題。在臺灣,欲振興地域發展,公部門積極推動社區政策的執行,以做為一項計畫性投資地域所進行或導引的過程,並從社區發展到社區營造的轉化,試圖賦予公民實踐其文化權利,再經由充分釋放資源、活化社會群體,期以重新詮釋具有地域特色之文化性公共事務。換言之,臺灣的社區政策以為發掘在地文化之異質性,是一種公部門為求改善區域內經濟、社會與文化的驅動過程,最終為營造一個健全的地域發展。
  然而,檢視目前臺灣的地域發展狀態,正面臨同質化的高度競爭。就核心的社區政策而言,多數側重於經濟層面之發展,而經濟因素固然支配了整個發展的過程,在執行上也收得立竿見影之成效,但卻因此被商業化主導,以致於地方政府在興建文化設施、舉辦藝文活動僅具有炫耀與實驗的性質,對於地域永續發展的概念皆略顯薄弱,進而衍生出發展失衡的問題以及公共疏離的現象。是否正因為公民參與的想像與社造理念的實踐有顯著的差距,使得公民浸信於發展框架下的商業營造,進而漠視群體導向的社區意識。
  本研究首先將臺灣社區政策的發展脈絡視為一動態體,並非依時間規模而劃分成為三個時期;其次,為建構地域發展之整體性,本研究界定的地域發展可從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層面來探討,並將各個層面分別聚焦於政府政策、產業經濟、社會意向與文化環境。最後,以新竹縣橫山鄉為研究個案,探討不同歷程之社區政策,在滿足公民認同和導引公民參與的同時,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文化轉向以及空間活化,對於橫山鄉發展的演繹過程中,乃至於地域活化與社區營造之成效,產生何種程度之影響。據此,希冀找到潛藏的問題以及過程中的地域變化和觀念轉變之關鍵,復以提出未來執行或擬定相關議題之建議,俾供橫山鄉之地方社團、社區居民、公部門與業者調整該地域發展之參考。
摘要(英) In Taiwan, want to develop a local development, the public agent actively pushes the performance of community policy to be used as a project investment local carries on or guiding process, and the conversion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from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try to give citizen to practice its cultural right, after through well release a resource and activate social community, expect to re-explain to have cultural public business of the local special feature. In other words, the community policy of Taiwan thinks that exhumation’’s differences in local culture is a kind of public agent to request to improve the process of the driving of economy inside the district, society and culture, finally for empowerment a sound local development.
  However, examine currently the local of Taiwan to develop appearance, is facing the homogeneity high competition. In regard to the community policy of core, the most is laid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level, while the economic factor surely controlled the whole process for developing and also receive instant result in the execution, but consequently commercial predominance,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building cultural facilities and holds an art and literature activity to only have to show with experience property, all slightly weak to the concept of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n spread out problem and public estranged phenomenon of development disequilibrium. Whether positive because imagination and club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build the fulfillment of principle to contain notable margin and make the citizen addicted to a development frame under of business empowerment, then ignore th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of community direction.
  The development grain that this research defines the community policy in Taiwan first is a dynamic state body, and becomes three periods from the concept demarcation of the sequence in time; Is the whole that constructs a local development secondly, the local development of this research definition can join the government to cur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al level to inquire into, and focus each level is at government policy, the industrial economy, social disposition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respectively. End, a case study of Country in Heng-shan, inquire into the community policy of different process, while satisfying a citizen identification and leading to lead citizen participation, economic benefit, culture brought by it changes direction and the space activate, develop to Country in Heng-shan of deduce process in, is as for the local activates and the result of the community empowerment, creation what degree of influence. On these grounds, the key of problem and the local variety in the process and idea change craved for to find out to hide. Then, proposed the future will carry out or draws up suggestion the correlation subject, in order to provide Heng-shan the country of the community organizes, community inhabitants, public agent and operator adjust the reference of the local development.
關鍵字(中) ★ 橫山鄉
★ 地域發展
★ 社區政策
關鍵字(英) ★ Heng-shan Country
★ local development
★ community policy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概念界定 5
第三節 相關文獻探討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2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0
第二章 理論基礎 33
第一節 臺灣社區政策之發展脈絡 33
第二節 地域發展之定位 43
第三節 社區政策與地域發展之互動關係 52
第三章 新竹縣橫山鄉之發展進程與概況 59
第一節 新竹縣橫山鄉的人文地理背景 59
第二節 新竹縣橫山鄉的產業經濟變遷 63
第三節 新竹縣橫山鄉的社區發展暨營造概況 73
第四章 國民政府遷臺後的社區政策(1945-1993) 81
第一節 社區政策對地域發展政治層面之影響 82
第二節 社區政策對地域發展經濟層面之影響 88
第三節 社區政策對地域發展社會層面之影響 93
第四節 社區政策對地域發展文化層面之影響 97
第五章 社造理念提出後的社區政策(1994-1999) 101
第一節 社區政策對地域發展政治層面之影響 101
第二節 社區政策對地域發展經濟層面之影響 107
第三節 社區政策對地域發展社會層面之影響 111
第四節 社區政策對地域發展文化層面之影響 117
第六章 第一次政黨輪替後的社區政策(2000-迄今) 121
第一節 社區政策對地域發展政治層面之影響 121
第二節 社區政策對地域發展經濟層面之影響 128
第三節 社區政策對地域發展社會層面之影響 140
第四節 社區政策對地域發展文化層面之影響 145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51
第一節 結論 151
第二節 建議 160
參考文獻 165
附錄一 公部門之訪談題綱 177
附錄二 地方社團之訪談題綱 179
附錄三 社區居民之訪談題綱 181
附錄四 業者之訪談題綱 183
附錄五 編號A之訪談稿 185
附錄六 編號B之訪談稿 189
附錄七 編號C之訪談稿 193
附錄八 編號D之訪談稿 197
附錄九 編號E之訪談稿 199
附錄十 編號F之訪談稿 203
附錄十一 編號G之訪談稿 205
附錄十二 編號H之訪談稿 209
附錄十三 編號I之訪談稿 211
附錄十四 編號J之訪談稿 215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態館,2008.2.28,〈大山背的故事〉,網址:http://www.dsb88.com/story.htm
大城環境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07,《橫山大山背整體規劃設計:期末報告》。新竹縣:新竹縣政府。
中央研究院,2008.2.27,〈台灣綠色和平組織〉,網址:http://twstudy.sinica.edu.tw/~ngo/Members/twgp.htm
內政部,2008.1.31,〈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社會司,2008.2.10,〈社區發展〉,網址:http://sowf.moi.gov.tw/06/new06.htm
方瓊瑤,2006,《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1965-2005》,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仕圖,2007,〈社區型非營利組織資源動員與整合:以社區發展協會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五卷第二期,頁103-137。
王汎森,1993,〈歷史記憶與歷史〉,《當代雜誌》,第91期,頁40-49。
王志弘,2005,〈地方意象、地域意義與再現體制:1990年代以降的文山地區〉,《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8期,頁135-188。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雜誌》,第91期,頁6-19。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臺灣環境保護》,第20期,頁9-15。
丘昌泰,2007,《鄰避情結與社區治理:台灣環保抗爭的困局與出路》。臺北:韋伯文化國際。
申學庸、陳其南,2000,《文化建設與國家發展》。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
交通部觀光局,2008.3.27,〈旗艦觀光:特色景點〉,網址:http://www.taiwan.net.tw/lan/cht/tourism/index.asp?type=115&sid=10
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著,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客委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年文化白皮書》。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臺北:行政院。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核定本)》,臺北:行政院。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2.9,〈台灣社區通卅社區總覽卅新竹縣橫山鄉〉,網址:http://sixstar.cca.gov.tw/newsite/community_01.php?cID=8&aID=84
行政院主計處編,1995,《臺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專題分析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簡介》。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何明星,2001,〈再造美麗新內灣--振興地方文化產業的省思〉,《新竹文獻》,第7期,頁64-73。
吳月招,2004,《公私部門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九二一重建區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吳秀靜,2006,《客家區域發展歷程:以高雄縣美濃鎮南隆部落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聲淼,2006,〈九讚頭客家布偶劇團--臺灣第一個客家兒童布偶劇團〉,《新竹文獻》,第24期,頁99-112。
呂玉娟、吳怡銘,2002,〈形象商圈推動內灣風華再現〉,《能力雜誌》,第554期,頁64-71。
李丁讚,1999,〈權利與共善:從暨大事件探討社區主義〉,載於《「邁向公與義的社會-對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教基金會。
李依蒨,2006,《文化產業帶動地方發展之創新事業模式探討:以台灣的地方節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宛蓉譯,2004,《信任》,頁34。臺北:立緒文化。譯自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1995,《信任:社會德性與敏榮的創造》。
李素月,2003,《文化治理與地域發展--九○年代以降宜蘭的空間--社會過程(1990~2002)》,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台訓譯,2003,《文化與發展:批判性導論》,臺北:巨流。譯自Schech Susanne & Haggis Jane. 2000.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
汪明生,1998a,〈地方發展與地方政治〉,《人力發展》,第54期,頁7-9。
汪明生,1998b,〈政府與地區企業性轉型與發展下的公共事務管理教育〉,《中國行政評論》,第7卷第4期,頁55-76。
林永楨,2006,〈全球地方化--新竹區域發展下的中興社區與六家再造〉,《新竹文獻》,第26期,頁71-83。
林信華,2002,《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台灣新社會》。臺北:揚智文化。
林政萩,2004,《內灣鐵道旅遊特色吸引力、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所碩士論文。
林振春,1996,〈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中等教育》,第47卷第1期,頁66-77。
林振豐,2001,《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縣社區為觀察焦點》,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林連祥主編,陳紹鵬等編譯,1995,《新世紀英漢辭典》。臺北:黃帝。
邱明民編著,2006,《社區營造與社區協定:日本經驗》。臺北:文建會。
邱慧娟,2004,《清末橫山鄉的地緣社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慧娟、葉爾建,2006,〈清末橫山地區土地墾殖的環境背景〉,《新竹文獻》,第25期,頁89-112。
俞可平,1999,《社群主義》。臺北,風雲論壇。
施國隆,2002,《社區營造文化政策永續發展可能性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竹北:新竹縣文化局。
夏鑄九,2007,〈做為社會動力的社區與城市:全球化下對社區營造的一點理論上的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5期,頁227-247。
宮崎清、三橋俊雄、Tanaka Minami,1996,〈以地域開發計畫類型分類為基礎考察內發性計畫特質:有關內發性地域開發計畫之事例分析研究〉,收錄於《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南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宮崎清撰、翁徐得卅黃淑芬譯,1995,〈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收錄於《「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頁8-15。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
徐震,1997,〈社區營造:臺灣社區工作的新程式〉,《社會建設》,第97期,頁1-15。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2008.2.4,〈走讀臺灣〉,網址:http://readtw.ncl.edu.tw/readtw/index.jsp
張峻嘉,2006,《南庄地方產業再發展與區域特性形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景森,2004,〈『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規劃與執行〉,《國家政策季刊》,第3卷第2期,頁135-163。
張維倫等譯,2003,《文化經濟學》。臺北:典藏藝術。譯自David Throsby. 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曹俊漢,2001,〈價值衝突與政策議題建構的困境〉,《社會文化學報(中大)》,第12期,頁1-14。
莊英華譯,1991,《社會的演化》。臺北:遠流。譯自T. Parsons. 1977. The Evolution of Societies. Prentice - Hall.
莊翰華,1998,《都市行銷理論與實務》。新竹:建都文化。
許寶強、汪暉選編,1999,《發展的迷思》。香港:牛津大學。
郭昱瑩,2002,〈地方發展之困境與展望〉,《研考雙月刊》,第26卷第3期,頁57-65。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載於《「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頁4-7。
陳其南,1996,〈社區營造與文化建設〉,《理論與政策》,第10卷第2期,頁109-116。
陳其南,1998,《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手冊》。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陳建寧,1998,《公民文化與地方發展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第10卷第1期,頁183-215。
彭懷恩,1995,《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風雲論壇。
揭陽,2006,《國族主義到文化公民台灣文化政策初探2004-2005》。臺北:文建會。
曾梓峰,2001,〈就業希望工程與地方區域發展〉,《亞太經濟管理評論》,第5卷第1期,頁23-37。
游千慧,2005,《商圈營造對地方發展之影響:以內灣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旺成主修,1983a,〈卷三土地志〉,《新竹縣志》。臺北:成文。
黃旺成主修,1983b,〈卷六經濟志〉,《新竹縣志》。臺北:成文。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調查,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臺北:遠流。
黃維憲,1999,〈社區精神倫理建設與社區總體營造的比較省思〉,《社區發展季刊》,第87期,頁170-183。
新竹縣文化局,2008.2.2,〈地方文化館〉,網址:http://203.71.213.25/culture/index.htm
新竹縣政府、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規劃,2000,《新竹縣綜合發展計畫》。新竹縣:新竹縣政府。
新竹縣政府主計室,1998,《新竹縣統計要覽(民國40-85)》。新竹縣:新竹縣政府。
新竹縣橫山鄉公所,2008.2.28,〈認識橫山〉,網址:http://www.hchst.gov.tw/
新竹縣橫山鄉公所,2008.3.1,〈大山背休閒農業〉,網址:http://www.hchst.gov.tw/%A4j%A4s%ADI%A5%F0%B6%A2%B9A%B7~/index.html
新竹縣橫山鄉公所,2008.3.1,〈內灣采風〉,網址:http://www.hchst.gov.tw/
廖石,2003,〈從「地方治理」的思潮變遷探討「社區賦權」在鄉村發展政策中的定位與課題〉,《都市與設計學報》,第15卅16期,頁93-115。
臺灣鐵路管理局,2008.2.11,〈運務段及車站專區〉,網址:http://service.tra.gov.tw/tw/stations/stations.aspx
慕思勉,1996,〈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踐〉,《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47期,頁4-8。
蔡佳璋,1998,《地方發展推動模式之研究:以台北縣立鶯歌傳統產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榮光,2008,《新竹縣九讚頭文化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評估》,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諸葛正,1996a,〈外力(專家)團體參與社區(地域)發展模式之解析〉,《臺灣手工業》,第59期,頁78-86。
諸葛正,1996b,〈社區總體營造-一種社區發展過程之省思〉,《臺灣手工業》,第58期,頁40-41。
鄭玉惠,1999,《集體行動與地域性的再建構:以美濃反水庫運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桂玫、徐欽祥,2005,〈淺談運動觀光與觀光資源之結合:以新竹縣橫山鄉木頭山飛行傘場為例〉,《大專體育》,第78期,頁65-71。
蕭新煌編,1985,《低度發展與發展》。臺北:巨流。
賴祥蔚,2004,〈公共關係學想像:社群主義觀點〉,《新聞學研究》,第80期,頁127-158。
錢運財,2006,《傳統聚落發展觀光之遊憩衝突研究:以新竹縣內灣地區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劍、郭冠廷研究主持,2002,《各國族群政策之比較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謝慶達,1995,《戰後臺灣社區發展運動之歷史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羅秀芝譯,2003,《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臺北:五觀藝術管理。譯自Bin Dixon-Ward and Carol Atwell, 〈Arts and cultural policy〉, Ruth Rentschler. 2002. Shaping Culture/ Arts & entertainment management.
Allan Pred,1983,〈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許坤榮譯,載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頁81-103。臺北:明文。
Immanuel Wallerstein,1991,〈發展,是指路明燈還是幻象?〉,黃燕堃譯,載於許寶強、汪暉選編,《發展的迷思》,頁1-19。香港:牛津大學。
貳、西文部份
Culbertson Hugh M. and Ni Chen. 1997. “Communitarianism: A foundation for communication symmetry,” Public Relations Quarterly, Vol. 42, No. 2, Summer 1997, pp.36-41.
Etzioni, Amitai. 1993. The Spirit of Community: Rights,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Communitarian Agenda.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Evans, Graeme. 2001. Cultural Planning: An Urban Renaissance? London: Routledge.
Flower, Joe. 1994. “The spirit of community,” The Healthcare Forum Journal, Vol. 37, No. 6, Nov/Dec 1994, pp. 62-66.
Illeris, Sven. 1993. “An Inductive Theor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Vol. 72, No.2.
Mattson, G. A. 1997. “Redefining the American small town: community governance,”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Vol. 13, No. 1, pp. 121-130.
Portes, Alejandro. 1976. “On the Sociolog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Issu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82, pp. 55-85.
指導教授 周錦宏(Chin-Hung Chou) 審核日期 2008-7-1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