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壹、中文部分
中時電子報,2007.10.22,〈跨文化成長學習,外偶之子占優勢〉,網址:http://hot.chinatimes.com/7/1_162.html。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2007,<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原屬國籍分>,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熒、費嘉莉、陳玉娟、陳烘玉、曾尹彥、廖翊君,2006,<我國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68期,頁137-170。
王世英、溫明麗、羅天豪,2007,<台灣人口結構變遷之外籍配偶子女補救教學模式建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4期,頁73-96。
王玉崙,2003,《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希,2000,<多元文化主義的起源、實踐與局限性>,《美國研究》,2期,頁44-80。
王志全,2005,<你準備好來面對新台灣之子了嗎?>,《南投文教》,23期,頁30-32。
王秀亭,2007.10.03,<10歲新台灣之子 會說5種語言>,網址:http://www.khmusic.com.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582。
王姿晴,2007,《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品質評估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聖雯,2006,《從多元文化看跨國婚姻家庭子女的生活場域經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白政弘,2007,《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輔導措施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向芳誼,2007,《臺北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臺北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坤鋕,2005,<正視「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輔導策略>,《南投文教》,23期,頁12-15。
江雪齡,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行政院客委會,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委會。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的核心課題:一個行動研究的省思>,《教育研究集刊》,49輯4期,頁33-60。
何祥如、謝國斌,2006,<當優勢族群遇到弱勢族群評析多元主義在台灣的應用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43期,頁82-94。
但昭偉、蘇永明,2000,《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臺北︰五南。
吳巧琳,2007,<新移民子女之班級輔導>,《新移民子女教育》,台中縣:冠學文化。
吳孟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吳俊憲,2006,<新臺灣之子的多元文化教養途徑>,《國教之友》,57卷2期,頁9-20。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期,頁7-12。
吳雅惠,2006,《外籍配偶子女國語文能力之研究─以宜蘭縣一所國小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碧娥,2006,《新移民子女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縣樹林市星光國小學生為例》,臺北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韶雯,2007,《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錦惠,2004,《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課程調適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吳耀明,2004,<從再製理論看學校教育的角色>,《屏東師院學報》,21期,頁217-242。
呂美枝,2004<落實多元文化學校教育>,《國教之友》,55卷,3期,頁47-53。
宋湘琴,2006,<在多元文化教育下對「新臺灣之子」之課程與教學策略之探討>,《研習資訊》,23卷6期,頁69-74。
李快,2005,<新台灣之子的國小教育因應措施之探討>,《南投文教》,23期,頁33-36。
李瑛,2004,<新移民婦女「賦權」教育之哲學省思>,《哲學論集》,37期,頁143-173。
李怡慧,2004,《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同儕關係類型及其相關因素初探》,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俊湖,2006,<新住民及其子女的教育與輔導>,《研習資訊》,23卷5期,頁53-57。
李政翰,2007,<學校跳脫文化再製現象之可能性──從教師專業倫理實踐之角度檢索>,《學校行政雙月刊》,48期,頁168-186。
李苹綺譯,1998,James A.Banks,《多元文化教育概述》。臺北︰心 理出版社。
李桂萍,2002,《師生互動中的文化再製現象:一個國小六年級班級之敘說研究》,臺北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雪鳳,2005,<正視「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輔導策略>,《南投文教》,23期,頁41-44。
李隆盛,2007,<推薦序>,《新移民子女教育》,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編。臺北:冠學文化。
李維純,2007,《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其青少年子女自我概念發展與轉換之探討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錦旭譯,1987,Blackledge,D.A.,Hunt,Barry D.,《教育社會學》。臺北:桂冠。
沈六,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形態與理論>,《多元文化教育》,頁47-70。中國教育學會編。臺北:台灣書局。
周秀潔,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知覺與應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周美慧,2006,《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新台灣之子的生活適應 -以台中縣國小學童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淑卿,2004,<教育體系與文化再製>,《教育研究雙月刊》,37期,頁64-66。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臺北:心理。
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五南。
林月鳳、王慧玲,2007.12,<新住民教育-東南亞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識字教育之研究>,《研習資訊》,24卷6期,頁125-138。
林生傳,1990,《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南,2004,<教育制度與社會資本>,《教育研究集刊》,50卷,4期,頁1-16。
林美和主持,劉瑩瑩紀錄,2003,<「新移民女性之教育輔導:外籍與大陸配偶面臨的問題」座談會>,《社教雙月刊》,118期,頁5-21。
林衍伸,2005,<談新弱勢族群「新台灣之子」的教育策略>,《屏縣教育季刊》,22期,頁14-17。
林素卿,2006,<從新住民女性議題談多元文化教育師資之培育>,《研習資訊》,23卷5期,頁7-13。
林彩岫,2007,<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探討>,《新移民子女教育》,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習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編。臺北:冠學文化。
林清江,1997,<多元文化教育與教育改革>,《「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頁24-31。
林慶川,2005,<外籍配偶與新臺灣之子教育之探討-以港源社區為例>,《南投文教》,23期,頁37-40。
林慧甄,2006,《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特殊需求子女社會資源運用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天助,1993,《Bourdieu》文化再製理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邱天助,2002,《Bourdieu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圖書。
邱豐盛、鄭秀琴,2005.08,<正視「新移民子女」的學習與教養問題>,《教師天地》,137期,頁67-72。
侯慧娟,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添輝,2003,<教師是專業或是觀念簡單性的忠誠執行者?文化再製理論的檢證>,《教育研究集刊》,4卷,49期,頁93-126。
柯麗貞,2006,《新移民子女家庭教養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三峽鎮為例》,臺北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泉湖,2005a,《台灣的多元文化》。臺北︰五南。
洪泉湖,2005b,《台灣原住民教育中的教師問題研究-以台東縣原住民地區國中為例》。臺北︰師大書苑。
洪美芳,2008,《多元文化下的移民母語之延續-由加拿大的傳統語言政策看台灣新移民問題》,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謙德,1995,《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臺北:揚智。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期,頁45-92。
夏曉鵑,2002,《流離尋案-資本國際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席榮維,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問題與學校因應策略>,《學校行政》,39期,頁213-223。
徐賁,2002,<布迪厄論知識場域和知識份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4月號,70期,頁75-81。
桃園縣政府教育處,2008.3.20,<教育優先區計畫>,網址:http://www.tyc.edu.tw/des/files/m_care/01.甲.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doc。
桃園縣教育處數位教育科,2008.3.20,<攜手計畫>,網址:http://sac.ygjps.tyc.edu.tw/~hand/9601161.doc。
桃園縣新移民學習中心,2007,<桃園縣新移民學習中心中心介紹>,網址:http://163.30.118.12/main1_1.html。
翁福元,2006,<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的迷思與省思>,《研習資訊》,23卷5期,頁29-39。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臺北:生智。
高博銓,2001,<再製理論與課程>,《課程與教學季刊》,2卷,4期,頁131-146。
涂金堂,1998,<中等教育選擇功能與中學生家庭背景關係之探討>,《中等教育學報》,第五期,頁211-244。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2007,《新移民子女教育》。臺北縣︰冠學文化。
張秀雄,2004,<多元文化教育vs.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15輯,頁37-60。
張芳全等著,2007,《新移民子女教育》。臺北:心理。
張亭婷,2007,<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猜,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善楠、黃毅志,1997,<台灣原漢族別、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台東:「少數族群和原住民教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張鈿富,2006,<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1期,頁5-17。
張碧珊,2005,《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永,2006,<從成人教育相關理論談外籍配偶教育的實施>,《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臺北:師大書苑。
張憲庭,2005,<多元文化教育在學校經營上之運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卷5期,頁101-115。
張翰璧,2007,《東南亞女性移民與台灣客家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教育部,2004,<多元文化教育>,網址:http://epaper.edu.tw/old/079/dic.htm。
教育部,2005,《教育部發展新移民文化計劃》。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05,<93學年度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結果摘要分析>,網址: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brief.pdf。
教育部統計處,2007,<95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
教育部統計處,2007,<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fomas.xls?open。
教育部統計處,2007.7.26,<95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分析>,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report/son_of_foreign/95/son_of_foreign_95.pdf?open。
教育部電子報,2004.11.05,<教育小辭典>,網址:http://epaper.edu.tw/old/079/dic.htm。
莊瑞琳,2002,<應用波笛爾>,《當代》,56卷,174期,頁24-39。
許宏儒,2006,<Bourdieu的「實踐」概念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二卷第一期,頁151-171。
許育典,2002,<文化差異、多元文化國與原住民教育權>,《成大法學》,4期,頁37-69。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誌庭,2000,《國小教師對「文化再製」現象的知覺性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學政,2003,<我的媽媽是外籍新娘-跨國婚姻的親職協助與輔導>,《師友》,434期,頁74-78。
許靜芳,2005,<談多元文化教育在班級中的落實>,《學生輔導》,頁116-120。
郭添財,2006,<新臺灣之子多元文化下的課程規劃>,《臺灣教育》,23卷2期,頁27-35。
郭添財、陳星貝,2007,<新臺灣之子教學變革新思維>,《臺灣教育》。
陳文詠,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師說》,187期,頁33-36。
陳玉娟,2005,《臺灣地區外籍配偶子女教育政策及其執行之研究-以國民教育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陳江松,2003,《台北縣市國小向長對多元文化教育知覺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伶姿,2007,《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歷程之個案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廷楷,2005,<談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南投文教》,23期,頁27-29。
陳志強,2004,《文化再製過程中教師教育信念的成因與影響之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社會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陳佳婷,2006,《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形成之分析》,臺北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君、李麗君、于漱、黃璉華,2005,<校園關懷──外籍配偶子女的健康照護需求與因應>,《護理雜誌》,52卷,2期,頁10-13。
陳金蓮,2005,《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俊毓,2005,<開啟新台灣之子的未來>,《屏縣教育季刊》,22期,頁8-13。
陳冠蓉、卯靜儒,2007,<從外籍配偶的故事看台灣教育發展的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4期,頁183-200。
陳建州,2003,《台灣教育改革運動中的社會網絡與權力關係-以國民中小學教科書開放政策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珊華,2006,<P.Bourdieu:強調文化再製的批判取向社會學者>,《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頁369-394。臺北:高等教育。
陳美如,2000a,《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陳美如,2000b,<多元文化課程的現在與未來:一個學校的觀察>,《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與社會科學》,11卷,1期,頁60-80。
陳國民,2005,<從外籍新娘現象談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與學校因應之道>,《國教新知》,52卷,3期,頁41-49。
陳清花,2004,《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玉,2005,<發展新移民文化談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輔導措施>,《教師天地》,135期,頁35-42。
陳智龍,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良好個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論文。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 》,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陳雅雯,2006,《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 -----以宜蘭縣蘇澳鎮某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璽琳,2006,《外籍配偶子女口語能力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
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礎>,《多元文文化教育》,頁33-55。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湯梅英主編,2007,《理解新移民、歡喜來逗陣「多元文化教育-理解新移民」教學活動設計》。臺北:中央信託局受託公益信託族群和諧基金。
桃園縣政府教育處,2006,<桃園縣95年度教育大聯盟>,網址:http://www.tyc.edu.tw/files/soc/95%A6~%AB%D7%B1%D0%A8|%A4j%C1p%B7%F9%AC%A1%B0%CA%ADp%B5e%A4%BD%A7i%AA%A99507.doc。
馮燕,2004,<從生態觀點探討具文化敏感度的跨文化兒童家庭服務>,《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7期,頁1-12。
黃立婷,2006,《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雄,1993,<多元文化教育──序>,《多元文化教育》,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頁3-4。臺北:台灣書店。
黃政傑,1990,《多元文化課程》。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張嘉育,1998,<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6卷,4期,頁69-81。
黃哲彬、簡夙蓮,2005,<從後現代主義談對新台灣之子教育之啟示>,《南投文教》,23期,頁45-48。
黃雅平,2006,《以多元文化理論探討我國原住民教育政策之論述與實踐》,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黃琬玲,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嘉雄,1996,《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課程社會學的觀點》。臺北:師大書苑。
黃綺君,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黃德祥,2006,<台灣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與輔導新課題>,教育研究月刊,141期,頁18-24。
黃馨慧,2005,<外籍新移民家庭及其子女教育>,《教師天地》,135期,頁19-34。
楊心恒,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臺北:錦繡。
楊忠斌、曾雅瑛,2007,<台灣人口結構變遷的教育哲學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4期,頁23-36。
溫明麗等,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葉兆祺,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之學習困擾與輔導>,《南投文教》,23期,頁24-26。
葉琬華,2005,《從多元文化主義論臺灣東南亞外籍配偶輔導政策—澳洲多元文化經驗對我國的啟示》,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棟樑,中國教育學會主編,1993,<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探討>,《多元文化教育》,頁21-46。臺北:台灣書店。
鄔昆如,1991,<柏拉圖理想國的正義概念及其現代意義>,《正義及其相關問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鄧紅風譯,2004,Will Kymlicka,《少數族群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臺北︰左岸文化。
廖慧宜,2006,<學校賦予學生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集》,11卷,頁476-498。
榮彩君,2007,《青少年社會化關係、自我認同與自尊之相關研究-以苗栗縣跨國婚配子女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甄曉蘭,2006,<展望新教育系列座談會--外籍配偶子女的就學現況與輔導策略 >,《中等教育》,57卷2期,頁176-201。
臺北縣教師會全球資訊網,2008.3.20,<外籍及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計畫>,網址:http://tpctc.tpc.edu.tw/law/view_top.asp?messageid=2269。
劉阿榮等,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北︰揚智文化。
劉美慧,2001,<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概念與歷史發展>,《多元文化教育》,頁1-33。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劉美慧,2007,<欣賞文化差異與追求社會正義──重新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5卷2期,頁187-204。
劉茹敏,2005,《國小教師對外籍配偶子女的刻板印象及接納態度之研究-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靖國,2006,<多元文化、疆界及其跨越──多元文化教育之理念、發展與實施>,《學校行政雙月刊》,42期,頁90-107。
劉維公,1998,<習性(Habitus)與偶成性(Kontingenz):P.Bourdieu與N.Luhmann的理論介紹>,《臺大社會學刊》,26期,頁1-51。
劉德勝,2006,<從多元文化論僑民教育>,《研習資訊》,23卷2期,頁3-8。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卷,1期,頁22-32。
潘文忠,2006,<迎接可愛好鄰居---談新住民子女教育及輔導>,《教育研究月刊》,141期,頁50-57。
潘幸玫,2006,<學校評量系統、知識類別與社會階層繁衍----台灣中部一所國小個案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3期,頁95-141。
潘榮吉,2006,<從多元文化檢索外籍配偶在台處境>,《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臺北:師大書苑。
蔣金菊,2006,《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昌樺,2005,《國小普通班學生對外籍配偶子女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榮貴,2006,<教師如何協助班上有學校適應困難之新台灣之子>,《研習資訊》,23卷,5期,頁21-28。
蔡榮貴、黃月純,<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頁32-37。
蔡銘津,2006.04,<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適應問題與輔導>,《研習資訊》,23卷2期,頁103-109。
蔡鴻琦,2006,《台南縣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吟常,2006,<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與其家庭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臺北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論文。
蕭彩琴,2005,《台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賴初枝,2005,<班級中,協助新台灣之子及弱勢族群之經驗分享>,《南投文教》,23期,頁52-55。
薛承泰,2003,《十年教改為誰築夢?》。臺北:心理。
謝妃涵,2006,《新住民子女幼教教師教學經驗分析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秀鳳,2005,<人文心、關懷情看待這群飄洋過海的新台灣之子>,《屏縣教育季刊》,22期,頁18-22。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期,頁231-258。
鍾德鑫,2005,<我國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及因應策略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40期,頁213-225。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
簡錫昌,2005,<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談新台灣之子的教育策略>,《南投文教》,23期,頁20-23。
顏秀朱,2007,《外籍配偶家庭文化資本與其子女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麗娟,2006,《板橋地區越南籍新住民子女中文語言發展研究》,臺北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魏宗明,2001,<學校在文化再製中的角色—Bourdieu觀點>,《國民教育研究學報》,7期,頁85-106。
譚光鼎,1998,<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教育研究集刊》,1期,40輯,頁23-50。
譚光鼎、劉美慧與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竇金城,2005,<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政策與啟示>,《北縣教育》,51期,頁53-58。
蘆葦洋,2004,《社區大學組織能力及其成之研究-以宜蘭社區大學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峰山,2002,<符碼與習性:伯恩斯坦與Bourdieu論文化與權力>,《教育社會學通訊》,42期,頁3-12。
貳、西文部分
Asante, M. K. 1991. “Afrocentric curriculu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Vol. 49, No. 4, 1995, pp. 28-31.
Beane, J. A. 1998. Curriculum integration-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Y.:Teacher College Press.
Blum, Lawrence. 1994. “Multiculturalism, Racial Justice, and Community:Reflections on Charles Taylor’s“Politics of Recognition.”In Lawrence Foster&Patricia Herzog, eds. Defending Diversity: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Prespectives on Pluralism and Multicultural, pp.175-205. Amb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Bourdieu, P. 1974. “Schoo as conserative force: Scholastic and cultural inequalities”. In J. Eggleston, ed., 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32-46. London: Methuen.
Bourdieu, P. Chamboredon, J.C., & Passeron, J.C. 1991. “The craft of sociology(R. Nice, Trans.)”. NY: Walter de Gruyter.
Dumais, G. A. 2002. “Cultural capital,gender,and school success:The role of habitus,”Sociology of Education 75, pp. 44-68.
Ecclestone, K. 2004 . “Learning in a comfort zone:cultural and social capital inside an outcome-based assessment regime”.Assessment in Education, 11, pp. 29-47.
Erickson, B. H. 1996. “Culture, class, and connec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2,No.1 , pp.217-251.
Gibson, M. A. 1995. “Additive Acculturation as a Strategy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R. G. Rumbaut and W. A. Cornelius, eds., California's Immigrant Children: Theory,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olicy, pp.77–105. S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enter for U.S.-Mexican Studies.
Gibson, M. A. & Ogbu. J. U. 1991. Minority Status and School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mmigrant and Involuntary Minorities. NY: Garland Publishing.
Hacker R. 2000. “Bourdieu-Education and Reproducation.In Ball,S.ed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831-854.
Hilton, S. 1994. Kentucky education reform: Towards the practice of multiculturalism in teaching. ED391784.
Imel, S. 1998. Promoting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ERIC Trends and Issues Aler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4451).
King, A. S. 1993. Introduction. In King,A.S. & Reiss, M. J. (eds. ) The multicultural dimension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Leicester, M.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England: NFER-NELSON.
Mainhart, K. M. 2002. Three case studies : Experienced teachers’ reflections on their beliefs about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ir classroom practice. February 9, 2008, from http://wwwlib.umi.com/dissertations.
Marx, K. 1969 . “ Capital .”Moscow:Progress Publishers, pp.531-532.
Neito, S. 1992. “Affirmation, solidarity, and critique:moving beyong tolerance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Vol. 1, No. 4, pp.9-12.
Portes, A. & R. G. Rumbaut. 2001. Legacies: The Story of the Immigrant Second Generation. Berkeley and N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nd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Reiss, M. J. 2003. “Science education for social justice,” In C.Vincent, ed.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 and identity, pp151-184. London:Routledge Falmer.
Samul,T. J. ,Verma, R. B. P. 1992. “Immigrant children in Canada:A demographic analysis.”.Canadian Ethic Studies, Vol 24, No.3, from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Sleeter Christer E and Grant Carl A. 2007.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Gender.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Inc.
Stoll. 1994. What i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65, pp.11-15.
Suzuki, B. H. 1984.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pp.294-322.
Tiedt, P. L. & Tiedt, I. M. 1990. Multicultural Teaching: A Handbook of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NY: Allyn & Bac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