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730503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9 、訪客IP:18.191.45.195
姓名 徐毓宏(Yu-hung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鐵道文化產業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三義舊山線為例
(A Study on the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of the Railway Cultural Industry:Taking the Sanyi Old Mountain Line Railway as an Example)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臺灣客庄旅遊地與飲食意象關聯之實證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三義舊山線鐵道位於客家人口密集分佈的地區,且鐵道的開發與當地客家人生計有著密不可分之關係,而鐵道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促進多元文化認同與觀光發展的雙重功能,亦具有吸引跨地域與跨族群的魅力,故客家文化的行銷傳播,可藉由整合鐵道文化與自然生態景觀等來做策略性行銷,進而影響不同族群的認同與支持。基此,本研究透過整合行銷傳傳播理論之運用,以行銷傳播工具、地方文化產業資源、利害關係人等三大構面之整合,來探討民間與政府推動三義舊山線鐵道文化產業所遇到問題為何,俾利進一步提供未來整合行銷傳播的發展方式。研究設計係以利害關係人為主,透過文獻分析、深度訪談與問卷調查,冀望綜合歸納鐵道文化產業整合行銷傳播發展的策略規劃模式。
研究的主要發現,三義舊山線鐵道文化產業之內涵,係以鐵道文化為核心,加入客家文化、人文地景與自然生態,以及其周邊因鐵道文化而興起的商業行為,形成密不可分的產業。且經由前述本研究的三大整合構面,依Michael E. Poter所提出「價值鏈分析模式」為依據,可進一步發展三義舊山線鐵道文化產業之整合行銷傳播的價值鏈模式圖,其主要以客家文化、鐵道文化及自然生態景觀的為根基,而由行銷傳播工具、地方文化產業資源及利害關係人等整合構面為支援的基礎上,來創造優異的行銷績效。最重要的是此種整合之過程,是以「文化」為鐵道文化產業最大的加值元素。
摘要(英) The Sanyi Old Mountain Line Railway is situated in an area with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Hakka peopl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ilway is therefor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life of the local Hakka people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railway contribute to both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endowing it with a charm which is cross-regional and beyond ethnic boundaries. The marketing and promotion of Hakka culture, therefore, can be conducted through strategic integration of the railway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cology and scenery, thereby winning recognition and support from people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Considering the above, we try to probe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government and private agencies when promoting the railway cultural industry of the Sanyi Old Mountain Line Railway, for which we have adopted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considered the three key phases including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nstruments, resources of the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and stakeholders. The purpose is to work out a development model for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efforts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takeholders,. Through documentary analysi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we aim to work out a strategic plan for the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of the railway 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important research, we understand that commercial activities surrounding the Sanyi Old Mountain Line center on railway culture, which, along with local Hakka culture, arts, landscape, and natural ecology, as well as peripheral commercial activities, develop into a closely-interrelated railway industry. Through the three key phases mentioned above, we can further develop a value-chain model for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alue-Chain Analysis Model” of Michael E. Poter. The model is built up on the basis of local Hakka culture, railway culture and the local ecological scenery, further supported by the three integrated phases of marketing/promotion instruments,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stakeholders, thereby creating outstanding marketing performanc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 is that “culture” has been reckoned as the key value-adding element in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關鍵字(中) ★ 三義舊山線
★ 鐵道文化產業
★ 整合行銷傳播
★ 地方文化產業
★ 客家文化
關鍵字(英) ★ Railway Cultural Industry
★ Hakka Culture
★ Sanyi Old Mountain Line Railway
★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 謝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1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5
第二章 整合行銷傳播理論概述 41
第一節 整合行銷傳播定義及內涵 41
第二節 整合行銷傳播研究文獻檢視 70
第三節 整合行銷傳播理論應用於本研究之構面分析 78
第三章 鐵道文化產業資源分析 83
第一節 鐵道研究文獻檢視 83
第二節 舊山線開發史 99
第三節 舊山線重要景點及現況 105
第四節 三義舊山線鐵道文化產業分析 122
第四章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133
第一節 遊客基本資料分析 133
第二節 遊客對行銷傳播工具之接觸與效果分析 138
第三節 遊客對地方文化產業資源之同意程度分析 141
第四節 遊客成本之滿意度分析 149
第五節 遊客方便性之滿意度分析 153
第六節 遊客滿意度分析 157
第五章 深度訪談分析與討論 165
第一節 行銷傳播工具的整合 165
第二節 地方文化產業資源的整合 175
第三節 利害關係人的整合 195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21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11
第二節 理論反省 229
第三節 政策建議 231
第四節 後續研究方向 246
參考書目 247
附錄一:遊客問卷調查題目 259
附錄二:政府機關訪談題綱 263
附錄三:地方協會訪談題綱 264
附錄四:當地業者訪談題綱 265
附錄五:解說員訪談題綱 266
附錄六:各利害關係人之訪談紀錄 267
圖目次
圖1-1 研究架構 31
圖1-2 研究流程圖 34
圖1-3 舊山線人文地景圖 36
圖2-1 成功IMC工具(11)種 53
圖2-2 4P對4C之互動與結合意義圖 55
圖2-3 SCHULTZ、TANNENBAUM及LAUTERBOM整合行銷傳播企劃模式 58
圖2-4 余逸玫整合行銷傳播模式 60
圖3-1 三義舊木造車站圖 105
圖3-2 三義新火車站圖105
圖3-3 一號隧道圖 106
圖3-4 三義勝興車站圖106
圖3-5 勝興車站附近街景(一) 106
圖3-6 勝興車站附近街景(二)106
圖3-7 二號隧道圖 107
圖3-8 167號誌站圖107
圖3-9 龍騰斷橋圖 108
圖3-10 鯉魚潭鐵橋圖108
圖3-11 七號隧道圖 109
圖3-12 大安溪鐵橋圖109
圖3-13 泰安舊站圖 110
圖3-14 八號隧道圖110
圖3-15 九號隧道圖 111
圖3-16 大甲溪鐵橋圖111
圖3-17 鐵道文化產業內容示意圖 131
圖6-1 苗栗縣境內之文化觀光資源整合策略圖 220
圖6-2 三義舊山線鐵道文化產業之IMC價值鏈模式圖 228
圖6-3 三義舊山線鐵道文化產業整合行銷傳播工具模式圖 232
圖6-4 三義舊山線鐵道文化產業整合品牌意象之策略圖 239
表目次
表1-1 深度訪談對象一覽表 25
表1-2 本研究編碼類別表 26
表2-1 國內外學者對IMC之定義一覽表 43
表2-2 IMC定義及概念 47
表2-3 推行IMC潛在的障礙 67
表2-4 「整合行銷傳播」博碩士論文檢索系統相關論文一覽表 71
表2-5 「整合行銷傳播整合構面」博碩士論文檢索一覽表 76
表3-1 「鐵道」專書與期刊相關論文一覽表 83
表3-2 「鐵道文化」博碩士論文檢索系統相關論文一覽表 87
表3-3 「鐵道」博碩士論文檢索系統相關論文一覽表 89
表3-4 相關鐵道研究地區一覽表 93
表3-5 台灣西部鐵路開發簡史一覽表 100
表3-6 觀樹文教基金會舉辦相關活動表 114
表3-7 苗栗舊山線文化產業協會舉辦相關活動彙整表 114
表3-8 苗栗7大黃金旅遊線 118
表3-9 「大三通之旅」行程一覽表 119
表3-10 三義舊山線地區商家行業歸類一覽表 127
表4-1 遊客性別分析表 133
表4-2 遊客族群屬性分析表 134
表4-3 遊客年齡分析表 134
表4-4 遊客教育程度分析表 135
表4-5 遊客職業背景分析表 136
表4-6 遊客居住地區分析表 136
表4-7 受訪者對行銷傳播工具的接觸分析表 138
表4-8 受訪者對行銷傳播工具效果的認知程度分析表 139
表4-9 遊客對地方文化產業資源整合的同意程度分析彙整表 142
表4-10 遊客對三義舊山線的整體感覺分析表 143
表4-11 遊客是否會造訪三義周遭其他景點分析表 143
表4-12 遊客造訪三義地區之景點分析表 144
表4-13 受訪者對地方文化產業資源整合VS性別的差異分析 145
表4-14 受訪者對地方文化產業資源整合VS族群屬性的差異分析 145
表4-15 受訪者對地方文化產業資源整合VS年齡的差異分析 146
表4-16 受訪者對地方文化產業資源整合VS教育程度的差異分析 146
表4-17 受訪者對地方文化產業資源整合VS職業背景的差異分析 147
表4-18 受訪者對遊客成本的滿意度分析彙整表 149
表4-19 受訪者對遊客成本的滿意度VS性別的差異分析 150
表4-20 受訪者對遊客成本的滿意度VS族群屬性的差異分析 150
表4-21 受訪者對遊客成本的滿意度VS年齡的差異分析 151
表4-22 受訪者對遊客成本的滿意度VS教育程度的差異分析 151
表4-23 受訪者對遊客成本的滿意度VS職業背景的差異分析 152
表4-24 受訪者對遊客方便性的滿意度分析彙整表 153
表4-25 受訪者對遊客方便性的滿意度VS性別的差異分析 154
表4-26 受訪者對遊客方便性的滿意度VS族群屬性的差異分析 154
表4-27 受訪者對遊客方便性的滿意度VS年齡的差異分析 155
表4-28 受訪者對遊客方便性的滿意度VS教育程度的差異分析 155
表4-29 受訪者對遊客方便性的滿意度VS職業背景的差異分析 156
表4-30 受訪者對遊客滿意度分析彙整表 158
表4-31 受訪者蒞臨三義舊山線的次數分配一覽表 159
表4-32 受訪者對再次蒞臨三義舊山線旅遊之意願分析表 159
表4-33 受訪者不願再次蒞臨三義舊山線旅遊的原因分析表 160
表4-34 受訪者對遊客滿意度VS性別的差異分析 160
表4-35 受訪者對遊客滿意度VS族群屬性的差異分析 161
表4-36 受訪者對遊客滿意度VS年齡的差異分析 161
表4-37 受訪者對遊客滿意度VS教育程度的差異分析 162
表4-38 受訪者對遊客滿意度VS職業背景的差異分析 163
表6-1 「停、看、聽、聞-趣客庄」行程一覽表 24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尤盈方,2001,《國家觀光組織(NTO)駐台辦事處之推廣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王佳煌等合譯,W.Lawrence Neuman 原著,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文化。
王昭正譯,John R. Kelly原著,2001,《休閒導論》。台北,品度。
王鏑、洪敏莉譯,原著Larry Percy ,2000,《整合行銷傳播策略-從企劃、廣告、促銷、通路到媒體整合》。台北:遠流出版社。
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台北:元照出版社。
白川淳,1995a,《全國保存鐵道(Ⅰ、Ⅱ)》,JTB日本交通公社。
,1995b,《海外保存鐵道》,JTB日本交通公社。
交通部觀光局,2005,《台灣暨各縣市觀光旗艦計畫》。台北:交通部觀光局出版。
曲曉玲,2005,《鐵道藝術村視覺形象規劃之遊客體驗-以台中20 號倉庫、嘉義鐵道藝術村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雅群,2005,《客家桐花祭之政策行銷暨滿意度分析》,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慶興,2006,《利用近百年之圖像資料檢視都市長期發展軌跡 ─以花蓮舊鐵道區土地利用變化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逸玫,1995,《整合行銷傳播規劃模式之研究-以消費性產品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雯親,2007,《文化觀光對地方發展影響之研究-以集集支線車埕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仁傑,1998,《阿里山森林鐵道研究(1896-1915)》,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怡國、錢大慧、林建宏譯, Don E. S., Stanley I. T.,& Robert F. L原著,1999,《整合行銷傳播-21世紀企業決勝關鍵》。台北:滾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吳易翰,2002,《從北迴鐵路的興建與東澳的變遷看鐵道、社區、國家的發展關係》,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華,2004,〈展示構成與觀衆行為之研究:以台灣鐵道之旅特展為例〉,《科技博物》,8卷3期,九月,頁3-31。
李依芳,2004,《文化創意產業之整合性行銷研究-以宜蘭縣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軒、邱如美合譯,Michael E. Porter原著,2001,《競爭優勢(上)(下)。》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 原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杜光玉、張宗昌,2005,〈鐵道旅遊之體驗行銷策略與方案探討-以宜蘭線鐵道為例〉,《人文社會學報》,4期,十二月,頁235-245。
汪玉頻,2004,《民俗節慶活動運用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大甲媽祖文化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蓁,2005,《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之回應性評估研究:以苗栗大湖草莓園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第三卷第二期,頁122-136。
林政萩,2003,《內灣鐵道旅遊特色吸引力、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所碩士論文。
林淑娟,2004,《非營利組織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崇熙,2007,〈台灣鐵道文化資產的發展策略〉,《捷運技術》,半年刊,第37期,八月,頁37-54。
柯元傑,2004,《後山珍珠─台東舊鐵道空間再造》,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武詮,2003,《泰安鐵道文化觀光發展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洪致文,1992,《臺灣鐵道傳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洪致文,2007,〈台灣鐵路西線現存木造客車之研究〉,《科技博物》,11卷1&2期,六月,頁49-67。
苗栗縣政府,1998,《山線舊鐵路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苗栗縣政府,2002,《臥虎藏龍舊山線》。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苗栗縣政府,2004,《尋找舊山線□1:台鐵舊山線三義至后里段沿革篇》。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
苗栗縣政府,2005,《2005客家文化創意產業國際行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苗栗縣政府,2008a,《苗栗縣97年第37期(第1季)重要統計季報》。苗栗:苗栗縣政府主計室。
,2008b,《苗栗縣三義鄉勝興車站聚落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計畫期末報告》。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徐正光主編,2000,《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徐毓宏,2008,〈鐵道文化產業之回應性評估研究:以三義舊山線為例〉,第五屆全國公共事務研討會,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2008年1月4日。
祝鳳岡,1996,〈廣播電台行銷策略與規劃〉,《廣電人》,第21期。
張玫萍,1996,《類博物館─阿里山森林鐵道車站設計》,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芬,2000,《整合行銷傳播規劃模式之研究-以資訊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偉玲,1998,《整合行銷傳播(IMC)在有線電視頻道之應用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修混,2003,《整合行銷傳播在廣播電台之應用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安琪,2001,《整合行銷傳播引論-全球化與在地化行銷大趨勢》。台北:學富出版社。
陳宜棻,2001,《整合行銷傳播在公共政策上之推廣研究-以臺北市新制垃圾收費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伶,2002,《鐵道藝術網絡參觀者的參觀動機、藝文生活型態與休閒體驗之研究-以台中站、嘉義站為》,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衍秀,2004,《日治時期<台灣鐵道旅行案內>的風景論述: 一個考古學的閱讀》,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崇德,1999,《流動的生命意象-《鐵道冥想》系列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智文譯,Dawn lacobucci & Bobby Calder合編,2007,《凱洛格管理學院整合行銷理論與實務》,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慶華,2002,《整合行銷傳播的應用實証研究-以中華電信伍佰ㄟ寬頻方案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君,2005,《台灣鐵道文化資產整合發展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錦瑜,2007,〈景觀元素影響景觀偏好與複雜度認知之研究--以集集鐵道沿線景觀為例〉,《東海學報》,48卷,十月,頁163-172。
傅朝卿譯,2002,《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曾世芳,2005,《台糖五分車的建構與轉型文化產業經營之研究—以溪湖花卉文化園區觀光小火車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仁宏,2001,《台灣有線電視寬頻網路整合行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世輝,2000,〈文化產業需要另一種思維-社區重建與文化產業發展〉,勁草社區協力報。
黃玫菁,2002,《整合行銷傳播在非營利組織之應用-以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銘,2006,《苗栗縣定古蹟勝興火車站及魚藤坪斷橋調查研究暨修護計畫》,頁:2-26。
楊佳蓉,2000,《整合行銷傳播在推廣策略上之應用-以行動電話預付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睢冀真,2002,《台中縣文化節的效益評估─以泰安鐵道文化節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妙香,2005,《枋寮F3藝文特區發展模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健竣,2004,《鐵道觀光化對台鐵平溪線營運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蓋登氏編輯委員會編著,2006,《年度整合行銷傳播企劃書實作指引》,台北:蓋登氏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出版。
劉舜仁等主持,1999,《鐵道藝術網路整體規劃結案報告書》,台中:東海大學(未出版)。
蔡旺洲,2001,〈移動之間的發現與感動:鐵路保存策略的探討〉,《科技博物》,第5期,九月,頁20-34。
蔡旺洲,2003,〈走在兩條平行線之間:產業需求導向的鐵路運輸網絡〉,《科技博物》,7卷第1期,三月,頁88-105。
蔡美瑛、陳蕙芬,1998,〈整合行銷傳播在高科技產業行銷上的應用〉,《民意研究季刊》,第204期,頁46-62。
盧葦洋,2004,《社區大學組織能力及其成效之研究-以宜蘭社區大學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湘文,1998,《廣告創意》。台北,五南出版社。
閻淑慧,2004,《鐵道藝術村遊客旅遊行為關係模式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國良,2004,《整合行銷傳播-全方位理論架構與本土實務個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戴國良,2007,《整合行銷關鍵報告》。台北:書泉出版社。
謝建國,2002,《非營利組織運用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新竹市社區守望相助組織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
羅月婷,2006,《非營利組織整合行銷傳播研究-以企業基金會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嚴長壽,2008,《我所看見的未來》。台北:天下。
蘇昭旭,2007,〈鐵道博物館的國際視野與台灣鐵道的保存現況〉,《捷運技術》,半年刊,第37期,八月,頁19-36。
蘇純興,2002,《休閒農業策略規劃方案之研究(以蒜頭~鰲鼓鐵道再生計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温憶媚,2002,《1895-2001年高雄市鐵道與都市發展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網站
苗栗縣政府,2008.4.12,〈世界遺產潛力點苗栗舊山線〉,網址:http://lib.mlc.gov.tw/webmlr/Remembrance2.asp
應城網,2008.6.19,〈招商政策〉,網址:http://www.yingchengnet.com/2006-09/27/cms163787article.shtml
參、西文部份
Belch, George E.,1998.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 a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perspective, 4th edition. Boston: Irwin/McGraw-Hill.
Burman ,P 1997. Conserving the Railway Heritage, E&FN SPON, London.
Burnett J. & Moriarty S. 1998.Introduction to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Prentice-Hall, New Jersey.
Caywood, C. L., Schultz, D. E. and Wang, P. 1991.“A Survey of Consumer Goods Manufacturers,”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 New York, NY.
Chang, T. C., Milne, S., Fallon, D. and Pohlmann, C. 1996. “Urban heritage tourism: the global–local nexu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23, pp. 284–305.
Dilenschneider, Robert L.,1991.“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n the Post-Advertising Era,”Public Relations Review,Vol.17,pp. 227-236.
Ducan, T. and Everett, S. E. 1993. “ Client perceptions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 33, No. 3, pp. 30-39.
Duncan , T. & Moriarty S. 1997. Driving Brand Value : Using Integrated Marketing to Manage Profitable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 N.Y: McGraw-Hill, Inc.
Duncan T.& Caywood C,1996.“ The concept,process,evolution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ntegrated in communication,” Advertising Age,Vol. 64, Oct.11.
Foster, James 1990. “ Working Together: How companies are integrating their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Public Relation Journal.
Gronstedt A. 1996. “IMC-Public:A Interactive Model Between Organizations and Stakeholders,” Integrated in Communication:synergy of uasive voices, N.Y.:Lawtrnce Erlbaum Associates.pp.333-360.
Moriarty, S. E. 1994. “ PR and IMC: The benefits of integration,” Public Relations Quarterly, Vol. 39 No. 3, pp.38-44.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 Alexander L. 1995. “In-depth Interviewing,” Second Edition. South Melbourne: Longman.
Novelli, W. 1990.“One Stop Shopping: Some Thought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Public Relation Quarterly, Vol.34 , No.4, pp.7-3
Percy, Larry 1997. Str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Chicago: NTC Business Books.
Petrison,L.A.& Wang, P. 1996.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Examining planning and executional considerations,”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ynergy of persuasive voices,Thorson,E&Moore.
Philip Kotler、Swee Hoon Ang、Siew Meng Leong、Chin Tiong Tan 1999. Marketimg Management-an asian perspective, 2rd eds. U.S.A:Prentice-Hall,Inc.
Ralph Oliva, 2003. Business-to-business marketing overview.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December 28,2007, form http://www.marketingpower.com/ Sept. 12.
Richards, G. 2000. “Tourism and the world of culture and heritage,”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Vol. 25, No. 1, pp.9–17.
Schudson,M. 1984. Advertising,the Uneasy Persuasion:Its Dubious Impact on American Society, New York:Basic Books Inc.,Publishers.
Schultz, D. E. 1997.“Check Out Your Level of Integration,”Marketing News,Vol.8, No.18, pp.10-16
Schultz, D. E.1997.“IMC in the Hyper-competitive Marketplace,”Marketing News,Vol.7, No.21,p.37
Schultz, Don E. & Tannenbaum Stanley I. & Lauterborn Robert F. 1993.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Lincolnwood, Ill.: NTC Business Books.
Sheldon, K,A. 1993. “Bookmark-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World(CMW) ,Vol:10,May 1993, p.40.
Shimp, Terence A. 2000. Advertising, promotion, supplemental aspects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Fort Worth, Tex.: Dryden Press.
Sirgy, M. Joseph,1998.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a systems approach.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Stewart, D. W. 1996.“Market-back approach to the design for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programs: A paradigm and a focus on determinates of suc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37, pp.147-153.
Terence, A. Shimp. 1997. “Advertising, promotion, and supplemental aspects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4th ed., pp.81-94.
Thorson, Esther & Moore, Jeri,1996.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synergy of persuasive voice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illiams M. 1997. “Social Surveys:Design to Analysis,”In: T. May(Ed.)Social Research Issues,Methods and Process.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Yeoh, Brenda S. A. 2005. “The Global Cultural City? Spatial Imagineering and Politics in the (Multi)cultural Marketplaces of South-east Asia” Urban Studies, Vol. 42 Issue 5/6, pp.945-958.
指導教授 周錦宏(Chin-Hung Chou) 審核日期 2008-7-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