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7305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1 、訪客IP:18.222.161.241
姓名 湯永銘(Yung-ming T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漁港社會網絡變遷之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永安漁港為例
(A Study of Changes of Social Networks in Hakka Fishing Port—An Example of Yongang Fishing Port, Xinwu Township, Taoyuan County)
相關論文
★ 桃園縣「南北輪政」對地方政治發展影響─以中壢為例★ 從美學經濟觀點析論客家偶像劇
★ 國民小學客語教學評估之研究-以苗栗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 苗栗縣社區大學客家文化課程推動成效之研究
★ 客家文化古蹟與地方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大溪鎮為例★ 台灣客家族群「語言權」保障之研究—以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為例
★ 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參與客家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 桃園縣新屋鄉客家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
★ 九二一重建地區文化產業政策對居民認同之影響--以新社客家社區為例★ 台灣客家餐廳營運模式與樂活風格初探─以台北市、台北縣、台中市為例
★ 美濃文化產業發展之行銷策略★ 以公私協力推動客家文化發展之研究— 平鎮客家書院之經驗
★ 客家社區非營利組織治理原則之研究:以新竹縣某協會為例★ 客家地區學童家庭金錢教養與金錢態度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國小為例
★ 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之研究-以桃園縣中平國小布馬陣活動為例★ 桃園縣國小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計畫之成效-政策行銷的角度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客家漁港社會網絡變遷之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永安漁港為例
摘 要
在台灣地區唯一的客家漁港-新屋永安漁港,從1900年代的農業社會背景之下,這裡的客家農民藉著農事閒期,以靠近海洋地利之便,勤奮開創新局,依順環境由農耕轉而兼營漁業及至發展休閒商業。本文欲研究這裡客庄農民,由農轉漁,漁轉商的社會網絡變遷過程;例如轉業動機、生活連結、關係網絡等等,這些資源如何建構、影響變遷?在各階層間流動的過程中,產生哪些互動、網絡關係?透過觀察、訪談研究其社會網絡與變遷,並從相關文獻資料中分析客家漁民所連結的關係網絡、客家族群特性、漁會如何與客家漁民協力互動、互惠關係,為客家漁港建構最佳的策略關係以創新再造新機,這是一個在族群策略面與文化面上更深層更發人省思的重要課題。本研究選擇新屋永安漁港漁商與客家漁戶駐點觀察,以97年1月開始到97年12月為觀察期,為期1年,期間以滾雪球的分層抽樣方式,針對漁港各階層的網絡面作深度訪談(如附錄2),總計28位,藉此觀察研究漁港變遷之間連結關係的運作及網絡變遷互動影響。本文分成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與研究架構;第二章論述永安漁港發展變遷,第三章論述由農轉漁的社會網絡分析;第四章分析永安漁港轉型休閒商業漁港趨勢。第五章由客家漁港創新網絡的策略觀點論述,作為本文的結論。
關鍵字:客家漁港、社會網絡變遷、漁民、休閒商業、創新網絡
摘要(英) A Study of Changes of Social Networks in Hakka Fishing Port—An Example of Yongang Fishing Port, Xinwu Township, Taoyuan County
Abstract
In 1990’s, in the only Hakka fishing port in Taiwan, Yongang Fishing Port in Xinwu, Hakka farmers, while free from farming work, worked diligently to set a new dimension thanks for being close to the sea. They also got engaged in fishery from agriculture and then further developed leisure business. This paper aims at study the social networks changes of these Hakka farmers from farming to fishery and again from fishery to business, including motivation of transfer, life connection, and relation networks, etc. How were these resources established and how did they affect the changes? What interactions and networks relations were there from the process of flow among levels? With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the research studies the social networks and the changes and analyzes, from relevant literature, relation networks and features of Hakka fishermen, how fishermen’s association connected fishermen and fishery merchants to build the best interaction relation for Hakka fishing port in group innovation. This is an issue worth pondering in ethnic group strategies and culture. Observation was made on fishery merchants and Hakka fishermen in Yongang Fishing Port in Xinwu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08 for one year. In snow ball stratified sampling,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made on social networks (Annex 2) with 28 fishermen to observe operation of connection relation of fishermen networks, characteristics of fishery merchants and networks change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I is introduction and study structure. Chapter II describes background survey of social networks in Yongang Fishing Port. Chapter III illustrates the history networks of transference from Yongang Village to Yongang Fishing Port. Chapter IV analyzes the trend of transformation to leisure fishing port in Yongang. Chapter V focuses on diffusion future of group innovation networks of Hakka fishing port a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Keywords: Hakka fishing port, social networks changes, fishermen, leisure business, innovation networks
關鍵字(中) ★ 客家漁港
★ 社會網絡變遷
★ 漁民
★ 休閒商業
★ 創新網絡
關鍵字(英) ★ social networks changes
★ Hakka fishing port
★ fishermen
★ leisure business
★ innovation networks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ii
目錄………………………………………………………………………iv
圖目錄……………………………………………………………………v
表目錄……………………………………………………………………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文獻檢視…………………………………………5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1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9
第二章 永安漁港的發展變遷…………………………………………21
第一節 永安漁港的社會變遷………………………………………21
第二節 永安漁港的經濟變遷………………………………………23
第三節 永安漁港的族群變遷………………………………………26
第四節 永安漁港的文化變遷………………………………………30
第五節 永安漁港的環境變遷………………………………………32
第三章 由農轉漁的社會網絡分析……………………………………59
第一節 由農轉漁經濟因素…………………………………………59
第二節 由農轉漁社會因素…………………………………………63
第三節 由農轉漁文化因素…………………………………………66
第四節 由農轉漁族群因素…………………………………………75
第五節 由農轉漁政治因素…………………………………………80
第四章 由漁轉商的歷程網絡…………………………………………99
第一節 經濟轉型趨勢………………………………………………99
第二節 文化轉型趨勢………………………………………………101
第三節 族群轉型趨勢………………………………………………103
第四節 漁港社會結構轉變…………………………………………101
第五章 結論:創新網絡的策略………………………………………107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20
第三節 永安漁港面臨的變遷困境…………………………………124
第四節 值得再深入研究的相關議題………………………………132
第五節 研究效益……………………………………………………134
參考文獻………………………………………………………138
附錄 一本研究訪談同意書……………………………………………152
附錄 二研究訪問大綱…………………………………………………153
附錄 三駐點觀察對象個案資料表、漁港網絡訪談對象資料表……158
附錄 四桃園縣96年農會團體及會員數………………………………161
附錄 五桃園縣沿岸港口比較表………………………………………162
附錄 六 新屋鄉97年8月底各村戶數人口數統計表…………………163
附錄 七-1.2.3.4 新屋鄉及永安村.漁港區域行政……………………164
附錄 八97年度4月份桃園縣農漁產批發市場交易情形……………168
附錄 九水利工作站員工及小組長……………………………………169
附錄 十臺灣地區農田水利組織………………………………………170
附錄 十一農田水利會任務與組………………………………………171
附錄 十二桃園永安工業區廠商一覽表………………………………173
附錄 十三灌溉面積占土地耕地面積比率圖…………………………174
附錄 十四遊憩據點年別遊客人次表…………………………………175
附錄 十五農業生產毛額占GDP比重(%)………………………………176
附錄 十六台灣地區魚市場概況表……………………………………177
附錄 十七漁貨來源漁市收支漁貨交易量表…………………………177
附錄 十八休閒趨勢表…………………………………………………178
附錄 十九產業結構變化表……………………………………………180
附錄 二十歷年漁產……………………………………………………181
附錄 二十一漁家各類所得比較表及圖………………………………182
附錄 二十二桃園縣潛力商圈-新屋鄉永安漁港商圈………………189
附錄 二十三漁產運銷通路與運銷職能示意圖………………………192
附錄 二十四桃園永安工業區廠商一覽表……………………………193
圖目錄
圖1-1研究架構圖………………………………………………………8
圖1-2研究流程圖……………………………………………………18
圖2-1漁獲交易流程如圖示……………………………………………36
圖2-2漁民與漁港、漁會網絡變遷圖…………………………………53
圖3-1台灣漁港使用率圖………………………………………………66
圖3-2客家漁港的社會網絡變遷因素魚骨圖…………………………93
圖5-1網絡核心變遷圖…………………………………………………115
圖5-2弱連結網絡變遷整合的趨勢圖…………………………………116
圖5-3小型漁港發展的特質圖…………………………………………126
表目錄
表1-1永安漁港社會網絡變遷理論對照表……………………………11
表2-1魚貨供銷情形表…………………………………………………41
表2-2台灣地區魚市場概況表…………………………………………42
表2-3桃園新屋農業氣象表……………………………………………43
  表2-4農業氣象表………………………………………………………43
表3-1台灣政經發展階段與漁港開發對照表…………………………65
表3-2漁會的業務功能表………………………………………………71
表3-3永安漁港、花蓮新港漁港、日本、荷蘭、芬蘭漁港比較分表97
表5-1永安漁港受人歡迎與需要改善的網絡因素分析表……………12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丘昌泰,1995《台灣環境管制政策》,台北:淑馨出版社,頁59。
丘昌泰,2000: 225《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五南圖書。
江明修,2000,《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江明修,2003,《非政府組織》。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江明修,2003,《非營利創新管理》。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出版。
丘昌泰,2007,《非營利部門研究治理部門互動與社會創新》,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丘昌泰,2007,《鄰避情節與社區治理:台灣環保抗爭的困局與出路》,台北,韋伯文化。
江明修、丘昌泰,2009,《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周錦宏,2006,福爾摩沙藝術節系列活動《三義木雕國際文化藝術節》訪視評估報告。
周錦宏、程士航、張正霖,2007:休閒社會學(二版),台北,華立圖書出版社,頁192-348-311。
史美強,2005,網絡與府際治理制度》,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張維安、謝世忠,2004,《經濟轉化與傳統再造:竹苗臺三線客家鄉鎮文化產業》,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黃毅志、張維安,2000,〈台灣閩南與客家族群社會階層背景之分析〉, 《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頁305-338。台中:台灣省文獻會出版。
張維安編,2000a,《台灣客家族群-產經篇》(作者:張維安、黃毅志、黃紹恆、張翰璧、洪馨蘭、馮建彰、陳玉苹)。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2000b,《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訪談紀錄》(研究人員:張翰璧、洪馨蘭、馮建彰、陳玉苹)。台灣史文獻委員會印行。
張維安、黃毅志,2000,〈台灣閩南與客家族群社會階層背景之分析〉,《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305-338。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張維安、朱燕華編著,2001,《經濟與社會-兩岸三地社會文化的分析》。台北:生智出版公司。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張維安,2001,〈台灣客家族群的經濟活動〉。頁169-180,收錄於張維安、朱燕華編著,《經濟與社會-兩岸三地社會文化的分析》。台北:生智出版公司。
張維安,2001,〈台灣客家族群的社會與經濟分析〉。頁179-207,收錄於徐正光主編,《歷史與社會經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洪馨蘭(1997)《煙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煙作經濟》。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論文。
范揚松(1994)〈客家族群特性與企業家性格之會通與轉化〉,徐正光等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363-380。行政院文建會。
徐正光(1970)《一個客家農村的社會經濟行為》。台大考古人類學研究所論文。
徐正光,2002:4;俳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張典婉(1994)〈客家工商人的文化理念〉,徐正光等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357-362。行政院文建會。
張維安(2000a)〈台灣客家產業經濟導論〉,《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訪問記錄》,頁1-14。台灣省文獻會。
張維安(2000b)〈台灣客家族群的產經特質(代序)〉,《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頁1-19。台灣省文獻會。
張維安、黃毅志,2000,〈台灣客家族群經濟的社會學分析〉,《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頁21-49。台灣省文獻會。
梁憲初,1994,〈客家人的企業經營理念〉,徐正光等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345-356。行政院文建會。
黃毅志、張維安,2000,〈台灣客家閩南與客家的社會階層之比較分析〉,《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頁305-338。台灣省文獻會。
劉秀枝,1990,《從生產模式變遷看家庭權力結構的改變:一個台灣農村的人類學研究》,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論文。
蔡淑鈴,1988,〈社會地位取得:山地、閩客及外省之比較〉,《變遷中的台灣社會》,頁1-14。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張維安、朱燕華,2001,台灣客家族群的經濟活動,兩岸三地社會文化的分析,生智文化出版
郭思妤譯,2007,《科特勒談政府如何作行銷》,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譯自Kotler, Philip &Lee, Nancy. Marketing in the Public Sector: A Roadmap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2006.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13,頁233-268。
劉進慶,1995,《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頁373-74。
朱雙一、陳建寧,2004,台灣文學反映的客家社會結構和民性特徵,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
潘勛; 2008,馬克潘Mark J.Penn;微趨勢,台北,雅言文化出版社。
廖坤榮,2004,「台灣農會的社會資本形成與政策績效」,以治理與社會資本兩大理論說明農會與政府間獨特的夥伴關係,政治科學論叢,第22 期,頁181-220。
高宣揚,1999 ,Postmodernism ,頁658。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頁496,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頁147。
林谷蓉, 2008 ,〈從海洋文化推動與漁業事項屬性觀點探討漁會組織之定位〉,收於《海洋文化研究叢書第1號-東亞海域與文明交會》,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基隆市。
皮爾•波狄爾。Bourdieu, Pierre;譚立德譯,2007,《實踐理性:關於行為理論》,頁1-21, 153-214 ,第1版,北京:三聯書店。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2002,台灣史,頁223-226,台北市;五南。
陳清春,1995,農委會台灣農家要覽:269。
張康之:2008,論社會的網絡結構:2008:39。
哈拉爾. W. E. ,1999,新資本主義.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14。
傅家雄,2004,台灣經濟變遷與發展,頁76-140,台北,華立圖書公司。
林玉茹,1996,《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知書房出版社。
二、文件
丘昌泰,<我國環境管制政策之研究:政策管理體系的觀點>,<法商學報 >,第31期(1995)年,頁89。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20期,頁11。
丘昌泰,1999,〈社區主義在環境政策過程中的困境與實踐〉,行政院國科會8-9)
丘昌泰,<臺灣客家族群的自我隱形化行為:顯性與隱性客家人的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客家研究》,創刊號,(2005.6),中壢: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學院。
丘昌泰、張翰璧、鄭曉峰,<2004年桃竹苗地區客家族群的社會文化調查報告>,《客家研究》,創刊號,2005,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江明修,1994,《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張維安,2006,台灣客家產業經濟研究之回顧,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電子報第三十三期。
范揚松,1994,客家族群特性與企業家性格之會通與轉化,刊於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徐正光等主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徐正光, 1994, 台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刊於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徐正光等主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志卿 1995 經濟活動的社會基礎論台灣中小企業運作的網絡化。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炯仁 ,1996,臺灣族群關係的歷史發展-以屏東平原的閩客關係為例。 臺灣族群關係研討會,頁109-123。 台北市:前衛出版社出版。
邱榮舉 、 謝欣如,2003, 論台灣客家人的社會與政治發展。
周志龍, 2000,全球化發展與台灣行政區劃再結構 。
史美強與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探:中國行政評論,頁74。
楊美萍,2004,桃園縣海岸地形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振民,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
梁憲初 1994 客家人的企業經營理念。刊於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徐正光等主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張 維 安、黃毅志,台灣客家族群的社會與經濟分析。
葉俊榮、江淳芳、陳仲嶙,2006,〈公共設施政策之永續性觀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永續台灣的願景與策略—政策連結,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
羅烈師,1997,《新竹大湖口的社會經濟結構:一個北台灣客家農村的歷史人類學探討》。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論文。
羅烈師(1999)〈台灣地區客家博碩士論文評述(1966-1998)〉,《客家文化通訊》,2:117-137。
李建堂、張長義;1994,桃園沿海土地變遷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1期》臺北市:中國地理學會,頁76-82。
林育建:2007,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碩士論文。
陳茂泰,1973 ,泰雅族經濟變遷與調適的研究:平靜與望洋的例子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7。
黃異,2004,現行漁會組織之探討,農委會漁業署。
勒伯斯坦(Leibenstein's‚1976,X非效率,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王明珂,1994,〈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5(3):119─140,臺北:新史學雜誌社。
遼寧大學;經濟轉軌的強制性制度變遷效應《經濟研究參考》2004年第78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76-2006,《臺灣農業物價統計月報》。
周憲文,1980,《清代台灣經濟史》, 臺灣研究叢刊第4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憲文,1985,《日據時代台灣經濟史》,臺灣研究叢刊第5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楊文山,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璋玲,2009,漁港多功能發展與社區營造─以南澳朝陽漁港為例碩士論文。轉載自:台灣漁產品行銷網﹨漁業智庫 ttp://www.aptcm.com/fish/km.nsf/ByUNID/3C09AF35925919A8482572B9002B4BDE?opendocument
賴玉玲,2001,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碩士論文。
張翰璧,2004;從「義民信仰」的建構看 客家 族群認同的想像;族群關係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
何宗翰,2008:養殖基金會專刊 。
氣象局,2007,《氣候資料年報(地面資料),頁67-68》(臺北市:中央氣象局)。
黃文吉、林文信、陳光昱,2006,「台灣地區漁港再造與漁村振興之研究」,第三屆台灣地方鄉鎮觀光產業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景文技術學院旅運管理系。
黃文吉、林文信、廖一久,2005,由漁港發展歷程論漁村振興、轉型與再造,2005年漁業發展與漁港開發論壇,台灣大學與海洋大學。
林玉茹,〈清代台灣中港與後龍港港口市鎮之發展與比較〉,《台北文獻》直字111 期
吳思華,1999,「組織邏輯:人情與理性」,台灣產業研究,第二期,頁271-283,台北:遠流出版社。
王秀燕:2007,由社會支持網絡的形成累積外籍配偶社會資本,社區發展季刊 119期
莊英章,1971,〈廟宇與鄉民生活一個漁村的個案研究〉,中國民族學通訊:12。
蕭興富:1997,農業生產調查,行政院農委會。
潘廉方,1966,《臺灣土地改革之回顧與展望:165-166》,台北。
張研田,1975,人與饑餓人口與糧食問題論文選集:72,臺北市,臺灣商務。
羅斯托夫茲夫,美國經濟史家俄裔美人,(Michel J. Rostovtzeff)著《羅馬 帝國社會經濟史》,採社會階級論,以為中產階級,農人及軍人的結會而使帝國崩潰。MICHEL J. Rostovtzeff,(1870-1952):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Roman Empir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57-),中譯本:馬雍、厲以寧譯:《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張維安,2006,〈台灣客家企業家探索:客家族群因素與金錢的運用〉,《客家研究》。1(2): 43-74。
徐正光,1970,《一個客家農村的社會經濟行為》,台大考古人類學研究所論文。
林玉茹的,1993,《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焦點在清代的台灣港口,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振華在〈淡水開港與大稻埕中心的形成〉
蘇桑盈,2008,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環保團體遊說策略研析:以政策網絡觀點分析,碩士論文。
(Kooiman,1994;Rhodes,1996;Pierreand Peters,2000;轉引自廖坤榮,2004:185)。
廖坤榮,2004 「台灣農會的社會資本形成與政策績效」,政治科學論叢,第22 期,頁181-220。
陳恆鈞、張國偉,2005 「協力模型運作之初探」,法政學報,第19 期,頁41-80。
法國學者P.Bourdieu(1986)在”Forms of Capital”
劉進慶、涂照彥、隅谷三喜男(著),雷慧英、吳偉健、耿景華(譯),《臺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1-44》,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
Jorgensen,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
張典婉,1994,〈客家工商人的文化理念〉,收錄於徐正光等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許嘉明,1973,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65-190。
施添福2001:159-165)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283面。竹北:新竹縣文化局。
施添福。2001,〈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收於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頁33-11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施添福,2001,〈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1期,頁1-39。。
王俊秀,2000:4,「永續發展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連結: 議題與展望」,環境教 育季刊,(43): 8-17
王俊秀,2000 "進技於道:科學、技術、社會與通識的交會",通識教育季刊,(7)1: 110-115
王俊秀,2000,國土倫理的社會面向:環境社會學的觀點",應用倫理學季刊,15: 1-8
辛旗,1991,台灣社會的三階段變遷論四十年來的社會結構與文化價值體系,載於詹火生主編(頁3-17),社會變遷與社會福利,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田珍寶,1998,真誠的愛;從族群關係探討,宗教教育:148期,1998年6月號
陳威穎;96)創新的擴散心得報告碩一0961421
Michael E. Porter, 1999,李明軒,邱如美 - 天下文化出版。競爭優勢。
Michael E. Porter, 2001, 蕭羨一 - 天下文化出版。
王志弘,2008 《領域》,台北:群學。(原著︰David Delaney, Territory)(與徐苔玲合譯)(預定出版)
廖坤榮2004 ,台灣農會的社會資本形成與政策績效,政治科學論叢22期(2004/12) 頁次181-219
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
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法學暨哲學教授
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
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查爾斯.泰勒 Taylor, Charles
譯者 李尚遠 出版社: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 2008。
劉純杏,2001,李喬長篇小說研究, 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90學年度。
陳心怡,2004, 以社會關係網絡分析客家人工作貧窮問題,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松野周治,2006,〈透過國際交流達到結合各地區文化觀光資源:
從日本京都府舞鶴氏的經驗談起〉,《東亞地方治理交流研討會─文化、觀光與政經》,台北:台灣大學社科院主辦(未出版)。
Reinhold.pp.61-196。將地方產業走向觀光化,視為是地方物質的一種轉變過程,使得地方原來的資源價值,具大幅度的提升
施振民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頁191-205。
劉秀枝,1990,《從生產模式變遷看家庭權力結構的改變:一個台灣農村的人類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明修,2003,〈全球治理與非營利組織〉,《中國行政》,73:71-95.
林清江,1984,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台北:
五南。
李英周,2006,漁港與漁村未來發展方向,漁業推廣,232期,11-21。
胡興華,2004,迎接休閒漁業時代的來臨,漁業推廣,211期,10-25。
莊慶達,2007,漁業署,漁業推廣第260期。
1996年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84年(1995)桃園縣環境保護白皮書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6,台灣經濟發展概況。
《資本的空間》,2008,台北:群學。(原著:David Harvey, Spaces of Capital)(與王玥民合譯)(預定出版)
《發展理論》,2008,台北:群學。(原著:Richard Peet & Elaine Hartwick, Theories of Development)(與方淑惠合譯)(預定出版)
胡其湘,2007:漁業署。
彭子倩,2007:養殖基金會。中華民國漁業簡介,2004。
台灣農業年報,1949。
漁業年報,2007。
四、網站
漁業署,2008.4.21,〈漁業發展現況簡介〉,網址:http://vol.moi.gov.tw/vol/moi_work.htm
台灣漁業聯合網
http://show.etaiwanfish.com/Index1.asp
漁業署
http://www.fa.gov.tw/
農委會
http://www.coa.gov.tw/
台灣省漁會
http://tpfa.etaiwanfish.com/
桃園區漁會
http://taoyuan.etaiwanfish.com
壹、 西文部份
I. Books
Ashworth, G.J. and H. Voogd.1990a. Selling the City: Marketing Approaches in Public Ssector Urban Planning. New York: Belhaven Press.
Amin, A. and Thrift, N. 1992. "Neo-Marshallian Nodes in Global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6(4): 571-87
Bourdieu,Pierre.1992.Invitatio to Reflexive Sociolog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aiden, G. E.(1991), Administrative Reform Comes of Age.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Burt, R.1992.Structural Hole. Cambridg: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nacich, Edna, and John Modell.1980. The Economic Basis of Ethnic Solidarity.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leman, James S.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95-120.
Coleman,J.S.,1990.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 Stamatiadis, and N. H. Gartner, “MULTIBAND-96: A Program for Variable-Bandwidth Progression Optimization of Multiarterial Traffic Network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554, 1996, pp. 9-26
Dicken, P. (1994) "Global-Local Tensions: Firms and States in the
Global Space-Economy." Economic Geography 101-28.
Goodal, Brian.1990. “The Opportunity Set Concept-An Application To Tourust Destination Areas” in Ashworth, G.J. and Voogd, H., Marketing Tourism Places. London: Routledge.
Granovetter, M. S.(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78, pp.1360-1380.
Kearns, Gerry and Cris Philo.1993. Selling Places: the City as Cultural Capital, Past and Present. Oxford: Pergamon Press.
Kotler, Phili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9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Logan, J.R. and H. L. Molotch. 1987. Urban Fortunes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olotch, Harvey.1976.“The City as a Growth Machine: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of a Plac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1): 309-332.
Ohmae, K. (1995) 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stow,W.W.,1960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A Non-Communist Manifesto.London:G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8)
Ward, S. V. and Gold, J.R.(ed).1994. Introduction In Place Promotion–The Use of Publicity and Marketing to Sell Towns and Regions.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Coleman, J. S.(1988).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reprint edition). New Hampshire : Ayer Company.
Coleman, J. S. (1988b).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Supplement to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leman, J. S. (1990a).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anovetter, M. S.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 1360-1380.
Gartner William C,1996 “ Tourism development:principles,processes,and policies.”New York:Van Nostrand
Mark J.Penn,2008,微趨勢microtrend」
Habermas, Jurge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s Political Function.”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62/1989. 181-235
Jenkins 1998]. C. Jenkins, M. Jackson, P. Burden, and J. Wallis,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of Web resources using Java and 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Computer Networks and ISDN Systems, Volume 30, Page 646-648, 1998.
Seydlitz, R. & Jenkins, P.(1998).The influence of families, friends, schools, and community on delinquent behavior. In T.P. Gullotta, G.R. Adams,.R.
Jones T,1995,Instrumental Stakeholder Theory: A Synthesis of Ethics and Economic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 :259.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NY: Harper &Row. Le win?B= f (P, E)
Lewin, B., 2000. Gene VII. Oxford Univerdity Press, New York.
Freedman Friedman, M. & Churchill G. A., Jr. (1987). Using Consumer Perspectives and a Contingency Approach to Improve Health Care Delivery, Journal of Consummer Research, 13(March), P492-510.
Putnam , R. D. (1993).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American Prospect, 13, pp.35-42.
指導教授 江明修(MS JIANG) 審核日期 2009-7-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