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201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1 、訪客IP:44.222.169.36
姓名 趙珮清(Pei-ching Ch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王爺渡海:離散、信仰、台灣文學
(Royal Lords across the Strait: Diaspora, Faith, and Taiwanese Literature)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王爺信仰作為一種台灣社會現象,源出於先民對於原鄉的懷想,然而,王爺 信
仰因應現今社會產生微調,已不單純是神壇所賦予形而上的意涵,而是涉入世 俗
社會,成為統合人民集體經驗的紐帶。相較於人類學家重視實證性的資料論 述,
本論文主要勘探常民信仰轉變為文學之後,文學王爺從原本瘟神到保家衛民 的
神靈轉換,並進一步將其擘分為政治指涉、時政諷刺、在地認同、國族神話建 構
四大敘述類別,具體表現出文學王爺的主要關懷和實踐,融合辯證出多元向度 與
論述。可以說,現代台灣文學王爺在政治、社會、文化與身分認同等多元複雜 的
條件因素中相互激盪、影響而生成,創作者藉由王爺傳達個人對台灣地域、
文 化、身分和記憶的託喻和詮釋。以一地域神靈成為台灣離散情懷的最大寄託
與如 何成為台灣在地精神的表現之神靈。
摘要(英) Faith in Royal Lords is a social phenomenon in Taiwan, coming from the ancestors’
nostalgia for the homeland. However, it has altered for today’s society, it is no longer
simply a metaphysical meaning given by the altar. Instead, it has become a link which
integrates the collective experience of the people and deeply evolved in the society.
Not like anthropologists who emphasize on empirical data, this thesis mainly explores
Royal Lords’ conversion of plague gods into Local protective spirits who safeguard
borders and reassure the people, whereas the Royal Lords faith has turned into
literature. It further divides Royal Lords Literature into four categories: Political
referent, current affairs satire, local identity, and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myth,
indicating the care and practice of Royal Lords Literature, and integrating
multidimensional discourse. It can be said, the Royal Lords in modern Taiwanese
Literature originate from diverse and complex conditions including politics, society,
culture, and identity, etc. Through Royal Lords, writers convey their solicitud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aiwan geography, culture, identity, and memories. This thesis tries
to explain how a regional god became the main repose of Taiwanese diasporic
feelings and played the role of Taiwan local spirits.
關鍵字(中) ★ 離散
★ 臺灣文學
★ 在地認同
★ 鄉土
★ 王爺信仰
關鍵字(英) ★ diaspora
★ Taiwanese Literature
★ local identity
★ motherland
★ Royal Lords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誌謝 Ⅲ
第一章 緒論:未除魅的鹽水記憶 1
第一節 動機與方法 1
第二節 系譜與文獻 8
第二章 海峽初渡:重寫明遺清移的離散情懷 23
第一節 江日昇《台灣外記》 25
一、羅漢腳 27
二、瘟神 30
第二節 施叔青《行過洛津》、李昂《看不見的鬼˙吹竹節的鬼》 32
一、庶民生活 34
二、政治隱喻 37
第三章 ?現代?來臨:日治時期的信仰態度 41
第一節 除舊布新 44
一、善/邪對立:郭秋生〈鬼〉(1930) 47
二、眾生/聲喧嘩:蔡秋桐〈王爺豬〉(1936)、楊守愚〈移溪〉(1936) 55
第二節 故鄉/他者 59
一、故鄉想像:吳濁流〈陳大人〉(1945)、鍾理和〈竹頭庄〉(1950) 61
二、他者凝視:戰後西川滿〈戀情與惡靈〉(1984) 72


第四章 海峽再渡:?光復?後的台灣文學 83
第一節 蕭麗紅 84
一、中國式的嘉年華會──蕭麗紅《桂花巷》 86
二、文化記憶的追尋──從臺灣渡海到中國的王爺船 92
第二節 郭漢辰 95
一、宗教作為一個文學場域 96
二、聖與俗的王爺廟 99
第三節 東年 102
一、燒毀/建構的神話 104
二、虛構歷史,人道關懷 108
第五章 海峽反思:島嶼的建國神話 113
第一節 李喬 115
一、王爺渡海──傳說、歷史的演義 116
二、王爺顯靈──結義西來庵 123
三、原鄉的轉移──在地的再生 128
第二節 吳鈞堯 133
一、離散──臺灣移民的歷史複寫 136
二、回歸──臺灣文化的認同 143
結語:有魅力的文學巨流 153
參考文獻 15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按作者姓氏筆劃序,譯著按出版年序)
一、古籍
【清】江日昇:《臺灣外記》(臺灣:臺灣大通書局,1960)。
【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紅葉出版社,2004)。
【清】劉家謀:《海音詩》(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3)。
【明】無名氏輯:《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據西天竺藏版七卷本),現收入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第三冊卷四(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據景印初版)。

二、專書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臺北:麥田出版,2007)。
文建會主編:《閱讀文學地景‧小說卷》(臺北:聯合文學,2008)。
李昂:《看得見的鬼》(臺北:聯合文學,2004)。
李有成、張錦忠:《離散與家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臺北:允晨文化出
版社,2010)。
李汝和:《臺灣省通志》卷二(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8)。
李喬:《結義西來庵──?吧哖事件》(臺南:臺南縣文化化局,1977)。
──:《小說入門》(臺北:時報文化,1990)。
──:《臺灣文化造型》(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
──:《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2000)。
──:《文化、臺灣文化、新國家》(臺北:春暉出版社,2001)。
李勤岸、陳龍廷:《臺灣文學的大河──歷史、土地與新文化》(臺北:春暉出版
社,2009)。
李豐楙、李秀娥、謝宗榮、謝聰輝:《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
典》(臺北:學生書局,1998)。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1992)。
吳鈞堯:〈島與島〉,《金門》(臺北:爾雅出版社,2002)。
──:《火殤世紀》(臺北:遠景出版社,2010)。
──:《遺神》(臺北:遠景出版社,2013)。
吳濁流:《吳濁流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
吳密察、吳瑞雲編譯:《臺灣民報社論》(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
沈從文:《湘行散記》(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
周芬伶:《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臺北:印刻出版,
2007)。
周英雄、劉紀蕙:《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社,
2000)。
周鍾瑄:《諸羅縣誌‧風俗‧雜俗》(臺北:行政院委員會,2005 )。
孟樊、林耀德:《世紀末偏航》(臺北:時報出版社,1990)。
東年:《東年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世界》,(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
林鎮山《離散‧家國‧敘述──當代臺灣小說論述》(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
施叔青:《行過洛津》(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1)。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連橫:《臺灣通史》(上海:商務出版社,1947)。
高有鵬:《廟會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陳鵬祥:《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陳建忠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
陳國偉:《想像臺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臺北:五南書局,2007 )。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
康豹:《臺灣的王爺信仰》(臺北:商鼎文化,1997)。
──:《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吧哖事件》(臺北:三民書局,2006)。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臺灣文學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
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及六》(臺北:遠行出版社,1977)。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
張意:《文化與符號權力─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5)。
黃丁聖:《臺灣的節慶》(臺北:遠足文化,2003)。
黃文博:《跟著香陣走:臺灣藝陣傳奇續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1)。
──:《臺灣民間王爺信仰》(臺北:常民文化,1997)。
──:《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常民文化,1997)。
黃英哲編,涂翠花譯:《臺灣文學研究在日本》,(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
彭瑞金:《泥土的香味》(臺北:東大出版社,1980)。
──:《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彭瑞金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7 李喬》(臺南:臺灣文學館,
2012)。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民間」何在?誰之「信仰」》(北京:中華書局,2009)。
曾景來:《臺灣的迷信與陋習》(臺北:武陵出版社,1998)。
游勝冠:《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臺北:群學出版,2012)。
葉石濤:《臺灣鄉土作家論集》,(臺北:遠景出版社,1975)。
──:《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出版社,1987)。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1983)。
楊守愚:《楊守愚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
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著,張恒豪編:《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臺
北:前衛出版社,1992)。
楊樹清:《金門社會觀察》(臺北:稻田出版社,1998)。
──:《金門田野檔案》(臺北:稻田出版社,2001)。
齊邦媛:《千年之淚》(臺北:爾雅出版社,1990)。
鄧啟耀編:《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四川:重慶出版社,1992)。
蔡相煇:《臺灣的王爺與媽祖》(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
鄭志明:《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臺北:旭昇圖書,2005)。
──:《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臺北:大元書局,2005)。
賴和:《賴和全集》(二) (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
謝宗榮:《臺灣的王爺廟》(臺北:遠足文化出版社,2006)。
鍾理和:《鍾理和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
瞿海源:《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一)(臺北:桂冠圖書,2006二版)。

三、外文專書
河原功、?英哲、下村作次郎、中島利郎編:《日本統治期台?文學──台?人作家作品集別卷》(東京:綠蔭書房, 1998)。
德希達:”OF HOSPITALITY”,(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2000)。

四、翻譯著作
﹝美﹞萊特‧威廉斯(William Righter)著,何文敬譯:《神話與文學》(臺北:成文
出版社,1979)。
﹝日﹞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
1989)。
〔匈〕喬治‧盧卡奇(Georg Lukacs)著,黃丘隆譯:《歷史與階級意識:馬克思主
義辯證法?究》(臺北:結構群文化,1989)。
﹝日﹞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1990)。
〔英〕瑪莉‧伊凡絲(Marry Evans)著,廖仁義譯:《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臺北:
桂冠圖書,1990)。
﹝日﹞國分直一著,邱夢蕾譯:《臺灣的歷史與民俗》(臺北:武陵出版社,1992)。
﹝德﹞恩斯特‧卡西勒(Emst Cassirer)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德﹞馬克思‧韋伯(Max Webber) 著,錢永祥譯:《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一) (臺北:允晨文化,1993)。
﹝美﹞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張京媛譯,〈處於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
世界文學〉,《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4)。
﹝日﹞西川滿:《西川滿小說集──2》,(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匈﹞盧卡奇(Gyorgy Lukacs)著,楊恆達編譯,《小說理論》(臺北:唐山出版社,
1997)。
﹝美﹞段義孚(Yi 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 : 國
立編譯館,1998)。
﹝英﹞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殖民與後殖民
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法﹞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著,何一譯:《馬克思的幽靈─債務國家、
哀悼活動和新國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日﹞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臺灣宗教論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en Levy Br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
商務出版社,2001)。
﹝日﹞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
史料基金會出版,2004)。
﹝美﹞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
合希出版社,2004)。
德希達(Derrida, Jacques),張寧譯:《書寫與差異》(臺北:麥田出版,2004)。
﹝德﹞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著,曹衛東、王志敏、刁承俊譯:《現代
性、現代人與宗教》(臺北:商周出版社,2005)。
﹝德﹞羅伯特‧波恩(Robert Bohn)著,沈丹琦譯:《海盜──神出鬼沒的海上掠
奪者》(Die Piraten) (臺中:晨星出版社,2005)。
〔美〕提姆‧克瑞斯威爾(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
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2006)。
﹝義﹞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Calvino)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臺北:
時報文化,2007)。
韓英鑫,呂芳編譯:《海盜的歷史》(上海:文匯出版社,2007)。
﹝美﹞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張京媛譯:《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
索》(牛津大學,2008)。



五、期刊/會議論文
毛偉:〈閩臺王爺信仰的人類學解讀〉,《宗教學學刊》,第1期(2010)。
王志弘:〈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第55期(2009.4)。
王見川:〈西來庵事件與道教、鸞堂之關係──兼論其周邊問題〉,《臺北文獻》直字第120期(臺北:臺北文獻委員會,1997.6),頁71-91。
吳濁流:〈對文學管見之一二〉,《臺灣文藝》第12卷第46期(1975)。
──:〈漫談臺灣文藝的使命──答鄭穗影君的詢問〉,《臺灣文藝》第1卷第44
期(1964)。
吳騰達、李榮家:〈南鯤鯓五王廟信仰圈的陣頭文化〉,收入洪高舌等編輯:《南
鯤鯓五王信仰與鹽分地帶文化資產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南鯤鯓代天府管
委會,2009),頁228-237。
李豐楙:〈代天巡狩:南鯤鯓五王的神格與職司〉,收入洪高舌等編輯:《南鯤鯓
五王信仰與鹽分地帶文化資產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南鯤鯓代天府管委會,
2009),頁12-33。
李永熾:〈中國意識、臺灣意識與歷史思維〉,《當代雜誌》第224期(2006年4
月)。
李玉昆:〈略論閩臺的王爺信仰〉,《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1999)。
李喬:〈文學與歷史的兩難〉,《臺灣文藝》第100期(1986.5),頁16-27。
呂理政:〈禁忌與神聖──臺灣漢人鬼神信仰的兩面性〉,《臺灣風物》第39卷第
4期(1989.12)。
宋澤萊:〈從仿古的鄉土到實在的鄉土──特論蕭麗紅臺語小說的高度成就〉,《臺灣文學》第13期(1999年12月),頁114-140。
李豐楙:〈行瘟、代巡與王船:從臺灣到南亞的瘟疫解除的歷史記憶〉,收入林明
德,吳明德總編輯:《2011南鯤鯓代天府古蹟修復與代巡信仰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臺南:南鯤身代天府委員會,2011年),頁58-81。
──:〈巡狩:一種禮儀實踐的宣示儀式〉,收入《臺灣民間宗教信仰與文學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所、勝安宮管理委員會出版,2008 ),頁 5-36。
──:〈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咒經》系為
主〉,《中國文哲研究輯刊》第 3 期(1993.3),頁417-454。
──:〈複合:鄉村之儒的神道觀及禮儀實踐──以代天巡狩禮為例〉,收入《儒
學:學術、修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
研究所,2010)。
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
教科書的分析〉,《臺灣史料研究》第四卷第2期(1997.12),頁7-55。
季季:〈一個孤立而擺盪的小社會─評東年的〈賊〉〉,《書評書目》第77期
(1979.9)。
東年:〈習作者的初旅〉,《聯合文學》第13卷第12期,頁120-123。
林玉茹:〈倒風內海中南鯤鯓王爺信仰的發展〉,收入洪高舌等編輯:《南鯤鯓五
王信仰與鹽分地帶文化資產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南鯤鯓代天府管委會,
2009),頁34-51。
邱榮裕:〈論述客家「三山國王」民間信仰之變遷〉,《?南師範學院學報》第二
期(2008)。
姜守誠:〈試論明清文獻中所見閩臺王醮儀式〉,《宗教學研究》,第1期(2012)。
──:〈臺灣地區王船信仰的地域分部及特徵〉,《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3卷
第1期(2012)。
洪瑩發:〈臺灣王爺「代天巡狩」儀式初探〉,收入林明德,吳明德總編輯:《2011
南鯤鯓代天府古蹟修復與代巡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南鯤身代天
府委員會,2011年),頁124-165。
范銘如:〈另眼相看:當代臺灣小說的鬼/地方〉,《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二期
(2006.4)。
徐義強:〈閩臺王爺信仰源流考〉,《廈門大學人類學》,第4期(2006)。
康豹:〈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16 期
(1997.12),頁 148-165。
許俊雅:〈戰後臺灣小說的階段性變化〉,《臺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臺灣文
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1996年)。
陳大道:〈改名換姓從軍去,遺事常存稗史中── 談《臺灣外記》的作者問題〉,
《臺灣文獻》第 41 卷第2期(1980.6),頁 155-158。
陳惠齡:〈論李昂小說中鹿城鄉土的異質書寫〉,(嘉義:中正大學第四屆經典人
物──李昂跨領域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
傅正玲:〈認同原鄉──試探蕭麗紅小說中的文化身份〉,《鵝湖月刊》第三十卷
第四期(2004.12)。
曾子良:〈鹽分地帶的社福活動初探──以南鯤鯓五王廟為觀察對象〉,收入洪高
舌等編輯:《南鯤鯓五王信仰與鹽分地帶文化資產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南
鯤鯓代天府管委會,2009),頁183-193。
楊美紅:〈金門那邊,島與人──側寫吳鈞堯其人其作〉,《幼獅文藝》(2004.7)。
楊照:〈迷戀「華麗島」的西川滿〉,《新新聞周刊》第629期(1999.3.25-31)。
楊翠:〈文化中國‧地理臺灣──蕭麗紅一九七零年代小說中的鄉土語境〉,政治
大學《臺灣文學學報》第7期(2005.12),頁1-42。
廖炳惠,〈打開帝國藏書:文化記憶、殖民現代、感性知識〉,《中外文學》第33
卷第7期(2004.12),頁57-75。
劉枝萬:〈臺灣瘟神之信仰〉,《臺灣省立博物館科學年刊》第6期(1963.12),
頁112-113。
劉光本:〈中國古代災異說之流變〉,《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第2期(2001)。
劉乃慈,〈九○年代臺灣小說與「類菁英」文化趨向〉,《臺灣文學學報》第十一
期(2007.12)。

六、學位論文
方玉如:《蘇厝甲王爺信仰之研究》(臺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
文,2010)。
江月英:《北門鄉蚵寮聚落「王爺」信仰之研究》(臺南:臺南大學藝術研究所碩
士學位論文,2005年)。
李志峰:《路竹地區王爺信仰之研究》(臺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
論文,2013)。
李雅敏:《日治時期臺灣小說中的臺灣話文與民俗書寫研究──以〈媒婆〉、〈王
爺豬〉、〈鬼〉為例》(臺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沈淑芬:《雲林褒忠馬鳴山鎮安宮五年王爺研究》(嘉義: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
士學位論文,2010)。
林君蓉:《臺灣王爺故事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國語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
2006)。
林麗寬:《金門王爺民間信仰傳說之研究》(新竹:清華大學歷史學所碩士學位論
文,1994)。
洪雪琴:《信眾對信仰社會功能的看法與信奉行為關係之研究──以東港東隆宮
溫王爺信仰為例》(高雄: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
徐亞湘:《臺灣地區戲神:田都元帥與西秦王爺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藝術研
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3)。
徐禎苓:《現代臺灣文學媽祖的編寫與解讀》(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
文,2012)。
翁志廷:《金門蘇王爺之信仰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語文所碩士學位論
文,2005)。
許良瑋:《東港地區溫王爺信仰與角頭祭祀圈發展之研究》(屏東:屏東大學社會
發展學系碩士論文,2012)。
陳宏田:《臺南地區王爺信仰研究──兼論城鄉差異》(臺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
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2)。
陳明俊:《澎湖地區王爺信仰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學位
論文,2006)。
蔡泊蕙:《嘉義縣布袋鎮地區王爺信仰之研究》(臺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2010)。
蔡淑惠:《金門蘇王爺信仰的傳播與變革(金門:金門大學閩南研究所碩士學位
論文,2013)。
顏芳姿:《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形態》(新竹:清華大學歷史學所碩士學位論文,
1994)。
顏美娟:《東港東隆宮溫王爺迎王傳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
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

七、工具書
﹝日﹞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國語辭典》(東京:三省堂,1997)。

八、報紙
《民眾日報》第12版廣告(1992.11.21)。
李喬:〈繽紛二十年──我的筆耕生涯上、下〉,《自由時報》第10版(1981.10.3-4)。〈東港一束〉,《臺灣日日新報》(1907.12.21)。
〈卷頭之辭〉,《臺灣青年》創刊號(1920.7.16)。
〈宜破除迷信的陋風〉,《臺灣民報》第3卷第17號(1925.6.11)。
〈尊重殖民地的國民性就不是同化主義了〉,《臺灣民報》第3卷第6號(1925.2.21)
 賴和:〈宜速破除迷信的陋風〉,《臺灣民報》第3卷第17號(1925.6.11)。
〈舊慣改革委員‧東港電話〉,《臺灣日日新報》(1939.9.24)。

九、網路與影音資料
〈內政部統計通報‧101年底宗教寺廟、教會(堂)概況〉,內政部統計網頁: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6514&page=3(2013.6.12)
「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學知識平臺→小事典→江日昇撰《臺灣外記》」網頁:http://www.nmtl.gov.tw/index.php?option=com_klg&task=ddetail&id=42&Itemid=238
陳武男導演,《魯笠》,第三十五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獎。
三立電視臺,《在臺灣的故事‧東港迎王祭─無聲祭典》。
指導教授 康來新 審核日期 2014-6-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