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155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1 、訪客IP:3.15.190.144
姓名 張銘峰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王洪文和「上海奪權」之研究(1966-1968)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王洪文以工人造反派的身分,在「文化大革命」中迅速崛起。1966年11月6日,王洪文被推選為「工總司」司令。11月9日,在「工總司」成立大會後,爆發了造成滬寧線鐵路中斷31小時的「安亭事件」,引起中共高層的注意。在「安亭事件」中,張春橋代表中央文革小組簽署了「五項條件」,承認了「工總司」,使其具有合法地位,也促成了王洪文與張春橋的第一次結盟。之後,「工總司」與「赤衛隊」之間的爭鬥,稱為全國第一個武鬥的「康平路事件」,從中也可看到兩人合作的影子。
1967年,依毛澤東指示發表的元旦社論,宣示「1967年是全國全面展開階級鬥爭的一年」,上海「一月革命」,「工總司」等造反派成功向上海市委奪權,引發全國性的奪權風暴,也獲得了毛澤東的支持。最後,以符合毛澤東宣示的「大聯合」、「三結合」的原則,成立了「上海市革命委員會」,在權力的轉移下,王洪文成為上海最具實權的人物。
1967年1月23日,發布〈支左決定〉,軍隊正式介入「文化大革命」,局勢卻更加混亂,「文攻武衛」的號召,造成武鬥的升級,王洪文藉機發動「八.四事件」,以消滅與「工總司」對立的「上柴聯司」,藉此穩固了王洪文在上海的權力地位,形成其進入中央的基礎。
摘要(英) As a working class insurrectionist, Wang Hongwen arose very quickly from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November 6th of 1966, Wang Hongwen was elected to be the commander of the “Workers’ General Headquarters”. In November 9th, right after the con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orkers’ General Headquarters”, the “Anting Event” broke out and caused the interruption of Shanghai Nanjing Railway transportation for 31 hours, which has drawn the attention from the high rank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Anting Event”, Zhang Chunqiao has signed up the “Five Requirements” document on behalf of Central Cultural Revolution Group, which granted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Workers’ General Headquarters” and led to the first alliance between Wang Hongwen and Zhang Chunqiao. Afterward, the fighting between the “Workers’ General Headquarters” and the “Red Guards” occurred – the “Kangping Road Event” was regarded as the first factional battle in the country. From this event the hint of their cooperation could be found as well.

In 1967, Mao Zedong has instructed the publication of New Year’s Day editorial to announce that “1967 is the year for starting overall class struggles all over the country”. In Shanghai’s “January Revolution”, the insurrectionists belonging to the “Workers’ General Headquarters” have successfully seized the power from Shanghai Municipal Committee and that has consequently led to a nationwide power-seizing storm , which was under the support of Miao Zedong, too. In the end, the “Shanghai Revolutionary Committee” was founded by following the principals of the “Great Alliance” and “Three-in-One Combination” policies raised by Mao Zedong. The shifting of power has made Wong Hongwen the person who had the biggest real power in Shanghai.

In Jan. 23rd of 1967, the “Support the Left Policy” was announced. The army formally started its intervention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situation was even more chaotic. Following the slogan “attack by reasoning and defense by force”, the factional battles were uplifted into a even higher level of fighting while Wang Hongwen took this opportunity to wage the “August 4th Event” to destroy the “Union of Shanghai Diesel Oil Factories” – the rival of the “Workers’ General Headquarters”. By this way Wang Hongwen’s has consolidated his status of power in Shanghai and has formed the foundation for entering the center of regime.
關鍵字(中) ★ 王洪文
★ 上海奪權
★ 工總司
★ 安亭事件
★ 一月革命
關鍵字(英) ★ Wang Hongwen
★ the Power-Seizing in Shanghai
★ The Workers’ General Headquarters
★ Anting Event
★ January Revolution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王洪文崛起的歷史背景 14
第一節 王洪文的時代背景 14
第二節 「工總司」的成立 28
第三節 「安亭事件」 37
第三章 王洪文與「上海風暴」 50
第一節「康平路事件」 50
第二節 上海「一月革命」 56
第四章 全面奪權到全面內戰 80
第一節 「上海市革命委員會」的成立 80
第二節 解放軍「支左」 89
第三節 上海「八.四事件」 102
第五章 結論 115
徵引書目 121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二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四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五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5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5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二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三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9月。
宋永毅主編,《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2006年。

二、 專書
丁望,《王洪文張春橋評傳》。香港:明報月刊社,1977年12月。
卜偉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六卷「砸爛舊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動亂與浩劫(1966-1968)》。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三一齋主人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文件選編》電子檔。
王力,《王力反思錄》,下冊。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10月。
王文正、沈國凡,《共和國大審判》。北京:當代中國山版社,2005年11月。
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紹光,《理性與瘋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眾》。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第六卷“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5-1976.10)。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工委宣傳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科研局,《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專題講座》。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1919.5-1990.1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中國共產黨重大事件紀實》編委會,《中國共產黨重大事件紀實》,第三卷。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國共產黨編年史》編委會,《中國共產黨編年史1966–1977》,第7冊。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史雲、李丹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八卷 難以繼續的「繼續革命」──從批林到批鄧(1972–197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安建設,《周恩來的最後歲月1966-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10月。
汪文風,《從“童懷周”到審江青》。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年1月。
沈志華主編,《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1月。
李德、舒雲,《林彪日記》,下冊。紐約:明鏡出版社,2009年11月。
李遜,《大崩潰──上海工人造反派興亡史》。臺北:時報文化,1996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增訂新版)》。台北:杜維運發行、三民總經銷,2008年。
金?及,《劉少奇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6月。
金?及,《周恩來傳》,第四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3月。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邱會作,《邱會作回憶錄》,上冊。香港:新世紀出版及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1月。
姜華宣、張尉萍、蕭甡,《中國共產黨重要會議紀事(1921-2011)》。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6月。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紐約:明鏡出版社,2006年3月。
逄先知、金?及,《毛澤東傳(1949-1976)》,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逄先知、金?及,《毛澤東傳(1949-1976)》,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徐向前,《徐向前元帥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8月。
徐景賢,《十年一夢──前上海市委書記徐景賢文革回憶錄》。香港:時代國際出版,2005年1月。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簡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年。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杜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著、陳雲譯,《漫長的革命(增譯本)》。香港:南粵出版社,1973年6月。
馬齊彬、陳文斌等編寫,《中國共產黨執政四十年(增訂本)》。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5月。
陳丕顯,《陳丕顯回憶錄:在“一月風暴”的中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修訂版)》上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陳再道,《陳再道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9年1月。
陳伯達著、陳曉農編註,《陳伯達遺稿──獄中自述及其他》。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陳揚勇,《苦撐危局──周恩來在1967》。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1月。
陳曉農,《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香港:陽光環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6月。
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主編,《“文化大革命”研究資料》,上冊。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1988年10月。
張化、蘇采青主編,《回首“文革”──中國十年“文革”分析與反思》,上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1月。
張化、蘇采青主編,《回首“文革”──中國十年“文革”分析與反思》下冊。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1月。
張雲生,《毛家灣紀實──林彪秘書回憶錄》。香港九龍:存真社,1988年。
張靜如主編,《中國共產黨思想史》。青島:青島出版社,1991年6月。
葉永烈,《王洪文》。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10月。
葉昌明筆記、金光耀整理,《葉昌明工作筆記》。上海市:復旦大學歷史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12年。
傅高義(Ezra F.Vogel),《鄧小平改變中國》。臺北:天下遠見,2012年6月。
當代中國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三卷1966-1976。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楊奎松,《走向破裂: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12月。
鄭重,《毛澤東與〈文匯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年。
鄭學稼,《從文革到十一大》。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1月。
曉地主編,《“文革”之謎》。北京:朝華出版社,1993年4月。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1月。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1月。
聶元梓,《聶元梓回憶錄》。香港:時代國際出版,2005年1月。
(美)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rquhar)、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編;俞金堯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卷,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rquhar)、沈邁克(Michael Schoenhals),《毛澤東最後的革命》。臺北:左岸文化,2009年6月。
嚴家其、高皋,《「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上冊。香港:潮流出版社,1996年。
嚴家其、高皋,《「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下冊。香港:潮流出版社,1996年。
嚴家其、高皋,《中共文革實錄》,下冊。臺北:天人出版,1987年8月。
顧保孜,《毛澤東非常時期非常事:1964-1969》。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9月。

三、 期刊
〈上海文革專輯〉(說明),《記憶》(電子檔),期62,2010年11月15日。
尤乙,〈原華東局書記韓哲一追述──我所親歷的“安亭事件”〉,《檔案春秋》,期1,2005年1月10日,頁2-6。
尹家民,〈“安亭事件”始末〉,《讀書文摘》,期8,2012年8月1日,頁2-10。
王樹人、解芳雯,〈親歷“《解放日報》事件”質疑〉,《炎黃春秋》,期8,2011年,頁81-83。
卞權,〈池東明炮打張春橋〉,《炎黃春秋》,期1,2011年,頁56-60。
朱永嘉口述、金光耀整理,〈關於《告上海全市人民書》和《緊急通告》的發布經過〉,《世紀》,期4,2011年7月10日,頁28-31。
冷孟,〈王洪文這個丑角〉,《中國論壇》,卷3期7,1977年1月,頁23-25。
李海文,〈《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發表前後〉,《炎黃春秋》,期3,2011年,頁32-38。
李遜,〈砸聯司大武鬥之前──上海柴油機廠兩大派群眾組織對立的形成及社會化過程〉,《記憶》(電子檔),期62,2010年11月15日。
李鵬,〈“三支兩軍”之功過評說〉,《黨史文匯》,期7,2011年,頁58-62。
范衛平,〈“康平路事件”中的一張“緊急闢謠”傳單〉,《世紀》,期1,2005年2月15日,頁24-26。
姚知非,〈王洪文胞弟憶往事〉,《文革檔案》,期5,2003年,頁24-26。
高華,〈在貴州「四清運動」的背後〉,《二十一世紀雙月刊》,期93,2006年2月,頁75-89。
秦維憲,〈反張春橋的“胡守鈞小集團”〉,《炎黃春秋》,期9,2005年,頁9-14。
曹荻秋,〈我的檢查(摘錄)〉,《記憶》(電子檔),期62,2010年11月15日。
陳國康,〈工總司的袖章、公章、徽章及出版物〉,《記憶》(電子檔),期62,2010年11月15日。
張晉山,〈“文化大革命”中武鬥發展階段及特點分析〉,《湖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原名《法學學刊》)》,卷18期2,2002 年12 月,頁203-205。
舒雲,〈短命的“上海人民公社”〉,《黨史博覽》,期1,2004年1月1日,頁54-55。
舒雲,〈毛澤東為何選王洪文當接班人〉,《黨史博覽》,期6,2005年,頁30-34。
楊奎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27,1999年3月,頁137-155。
煥然,〈陶鑄在“中央文革”〉,《黨史縱橫》,期5,2004年5月,頁16-20、53。
齊茂吉,〈毛澤東欽定林彪為接班人之探討〉,《兩岸發展史研究》,期2,2006年12月,頁199-227。
齊茂吉,〈林彪與江青交惡之始末〉,《兩岸發展史研究》,期3,2007年6月,頁125-163。
齊茂吉,〈毛澤東整肅林彪事件新探〉,《兩岸發展史研究》,期5,2008年6月,頁169-224。
齊茂吉,〈「九一三事件」之新探〉,《兩岸發展史研究》,期8,2009年12月,頁159-220。閻長貴,〈「上海人民公社」名稱使用和廢止的內情〉,《百年潮》,期8,2005年,頁38-45。
《周恩來傳》編寫組,〈一九六七:大動蕩的一年〉,《黨的文獻》,期6,1997年,頁41-51。
霞飛,〈“文革”發跡前的王洪文(上)〉,《黨史博采》,期8,2006年8月,頁43-49、52、1。
霞飛,〈“走資派”的概念是怎樣形成的〉,《黨史文苑》,期17,2005年9月,頁9-14。
霞飛,〈張春橋與姚文元(三)〉,《黨史天地》,期10,2008年,頁42-47、52-53。
顧訓中,〈忻鼎亮訪談(摘錄)〉,《記憶》(電子檔),期62,2010年11月15日。

四、 報紙
〈無產階級革命派聯合起來〉,《人民日報》,1966年1月16日,版1。
〈通知〉,《人民日報》,1966年5月17日,版1。
〈橫掃一切牛鬼蛇神〉,《人民日報》,1966年6月1日,版1。
〈北京大學七同志一張大字報揭穿一個大陰謀 “三家村”黑幫分子宋碩陸平彭珮雲負隅頑抗妄想堅守反動堡壘〉,《人民日報》,1966年6月2日,版1。
〈歡呼北大的一張大字報〉,《人民日報》,1966年6月2日,版1。
〈工農兵要堅決支持革命學生〉,《人民日報》,1966年8月23日,版1。
〈再論抓革命促生產〉,《人民日報》,1966年11月10日,版1。
〈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人民日報》,1967年1月1日,版1。
〈抓革命,促生產徹底粉碎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新反撲──告上海全市人民書〉,《人民日報》,1967年1月9日,版1。
〈讓毛澤東思想佔領報紙陣地〉,《人民日報》,1967年1月19日,版1。
〈論無產階級革命派的奪權鬥爭〉,《人民日報》,1967年1月31日,版1。
〈必須正確地對待幹部《紅旗》雜誌一九六七年第四期社論〉,《人民日報》,1967年2月23日,版1。
〈各地無產階級革命派和廣大革命群眾、革命幹部說:《紅旗》雜誌第四期社論太好了!好極了!正確對待幹部是奪權鬥爭的一個關鍵問題〉,《人民日報》,1967年2月25日,版1。
〈論革命的三結合〉,《人民日報》,1967年3月10日,版1。

五、 學術論文
吳靜玫,〈張春橋與文革之研究(1966-1976)〉,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韋玉莉,〈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關於「文革」起因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張德瑞,〈陳伯達與文革之研究(1966-1970)〉,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楊孟儒,〈文革前期周恩來角色之探討(1966-1971)〉,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楊筑?,〈毛澤東晚年發起之政治運動研究(1966-1976)〉,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六、 網站
胡平,〈文革是三年還是十年?〉,《人與人權》http://www.renyurenquan.org/ryrq_article.adp?article_id=446 (擷取時間:2014年4月5日)。
指導教授 齊茂吉 審核日期 2014-6-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