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401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9 、訪客IP:13.58.112.1
姓名 曾子玲(Tzu-lin Ts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台南地區民間京劇活動之研究
(nono)
相關論文
★ 明代小曲研究★ 缽中蓮傳奇研究
★ 龍沐勛詞學之研究★ 浙崑改編戲研究──以《十五貫》、《風箏誤》、《西園記》為主要研究對象
★ 柳永其人與其詞之研究★ 崑劇《牡丹亭》之舞台美術研究──以1980年以後演出為主要探討對象
★ 黃周星及其戲曲著作研究★ 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
★ 臺灣亂彈戲劇本研究五題★ 李漁戲曲作品及理論研究
★ 《六十種曲》表記情節研究★ 袁于令與《西樓記》研究
★ 高濂《玉簪記》研究――從文學劇本到崑曲演出★ 焦循劇論研究
★ 清乾嘉以降崑劇全本戲演出研究★ 集曲研究──以萬曆至康熙年間曲譜的集曲為論述範疇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台南地區民間京劇活動之研究中文摘要
(1885~1970)
京劇在台灣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外來的劇種,而在台南,京劇早在日治時期就已融入民間的生活中,最大的特點是在寺廟中就有許多唱「正音」的館社,京劇(正音)與北管、南管、歌仔戲同樣,除了在野台以大戲的形式演出,也作為因應廟會活動的陣頭。台灣的京劇因日治時期隨著大批京班來台演出而風行起來,但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是為知識分子、名流士紳所喜愛。在台南地區,日治初期京劇就已經是民間的文娛活動,但在寺廟中活動的子弟多半是「窮孩子」,可見寺廟附設館社對於帶動京劇的流行起了很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台南也與台北一樣,有多處演出京劇的戲院,不乏駐演的京班,這些職業劇團,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十幾年間,吸引了大批的看戲人潮。精彩的武戲,扣人心弦的連台本戲,除了標榜台語京劇的宜人京班吸引了大批京劇觀眾,更有來自上海的張家童伶班,以真刀真槍逼真的武戲演出,從台南開始,轟動全台。張家童伶班在台南駐演時,除了曾依附軍隊,也常與南部票房合作,參與台南民間票房的演出,使得一個附屬於寺廟的音樂社團,因為演出京劇而造成轟動。張家班南派武戲,加上北京教師京朝派唱腔,京劇以自由熱鬧的方式,可供變化的活動方式,融入民間生活。京劇在台南市,以活潑的型態融入民間生活中,不只在舞台上欣賞職業京班的演出、或票友自己上台彩演,還包括寺廟的活動中的清唱活動、與在酒樓茶館與藝妲的對唱表演,台南人在欣賞與演唱京劇時,似乎沒有語言上的隔閡。
京劇是如何打破語言的隔閡進入人民的生活中的?本論文從京劇進入台灣之前台灣戲劇演出的狀況以及台南地區特殊的戲劇演出背景探討起,並透過各類演出團體──包括職業劇團、寺廟館社、軍方京劇票房、民間京劇票房的演出劇目,透過劇本類別,分析究竟甚麼樣的劇情與演出可以吸引觀眾進入京劇劇場?但當這些受歡迎的連台本戲,必須由真功夫才能呈現的舞戲劇本,如果重現在現代的京劇舞台上,真的能在吸引觀眾進入劇場嗎?回歸到京劇在花部勝出的原因,恐怕還是有自覺的演員可以引領觀眾進入京劇的藝術殿堂。
摘要(英) The Research of Peking Opera in Tainan
Abstract
Peking Opera has generally been viewed as an outcomer in Taiwan. However, it was one of the common leisure activities among the locals in Tainan as early as in theJapanese Occupation era. One of the distinctive traits is that Mandarin Chinese was employed in the performance in a lot of Peking Opera clubs of the local temples. Like Beiguan-style Taiwanese opera, Nanguan-style Taiwanese opera and Taiwanese opera, Peking Opera sung in Mandarin Chinese was also invited in the parade in lots of temple festivalsas well as to perform formally on the open air stages. Peking Opera became popular in Taiwan when several Peking Opera troupes from China came to perform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era. While it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favored activities among the intellectuals and eli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king Opera clubs in a lot of temples indicated that it was also popular among the commoners in the early Japanese Occupation era in Tainan.
Moreover, like Taipei, Tainan also had lots of theaters performing Peking Opera some of which contracted long-term Peking Opera troupes. These professionals attracted audience to the theaters with the exciting martial art drama and fascinating plots in serie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al Era and the decades after the War. For example, Yi-Ren Peking Opera Troupes attracted the audience with Taiwanese lyrics while Chang’s Tong-ling Opera Troupes from Shanghai caused a great sensation throughout Taiwan when performing the martial art drama with real weapons. Chang’s Tong-ling Opera Troupes was more than an opera club of the temple, but it cooperated with the military and the local opera companies for more performances which made a hit in the theaters at that time. The lively and animated way of Chang’s martial art drama fromthe southern China and traditional Peking singing styles from the northern China brought a different sensation of performing art for the locals to appreciate. Besid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fessional Peking Opera troupes from China and the local opera patrons, there were performances in cappella singing in a lot of temple festivals and in the performers’ duets in the teahouses and restaurants. Language did not seem to be barriers when the locals of Tainan enjoyed or performed Peking Opera.
How did Peking Opera break the language barrier and become part of the local people’s daily life? The study explores this question from the background of Peking Opera before being introduced to Taiwan and the unique performing situation in Tainan. The study also analyzes the type of plots attracting the audience from the repertoires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 and amateur opera troupes, opera clubs of the temples and opera clubs in the military. It is interesting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se popular repertoires which required genuine skills could also attract the modern audienc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ensational performance and skilled actors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attract the audience to the theaters of Peking Opera, which is also one of the reasons for Peking Opera to be ahead of the various Chinese operas.
關鍵字(中) ★ 京劇
★ 台南
★ 正音
★ 廟會
★ 戲曲
關鍵字(英) ★ Peking Opera
★ Tainan
★ Mandarin Chinese
★ temple festivals
★ drama
論文目次 台南地區民間京劇活動之研究
目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致謝辭ⅳ
目錄ⅵ
圖目錄.ⅷ
表目錄.ⅸ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5
第三節 研究方法…………………………………………………………13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章節概述……………………………………………16
第二章 台南地區京劇活動背景概述…………………………………………22
第一節 臺灣戲劇活動與社會背景……………………………………22
一、靡日不演戲………………………………………………23
二、戲劇功能…………………………………………………29
三、戲劇種類…………………………………………………33
第二節 京劇渡海幾則相關訊息之探討………………………………44
一、劉銘傳請京班演出………………………………………44
二、連橫書中相關紀載………………………………………46
三、李獻廷書中記載…………………………………………48
四、普濟殿的匾額……………………………………………51
五、安帄靈濟殿欣樂社陳燦傑所言…………………………54
第三章 寺廟附屬京調館社之活動……………………………………………60
第一節 寺廟成立京調館社之背景……………………………………60
第二節 台南地區………………………………………………………66
一、普濟殿˙鏞鏘社…………………………………………68
viii
二、元和宮˙振樂社…………………………………………69
三、西羅殿˙汾陽社…………………………………………72
四、廣安宮˙廣安社…………………………………………73
五、其他陳保宗文中未記載之正音社………………………74
六、神興宮˙同鳴社…………………………………………75
七、良皇宮˙雅成社…………………………………………77
第三節 安帄地區………………………………………………………94
一、文朱殿˙安樂社…………………………………………94
二、靈濟殿˙欣樂社…………………………………………96
三、廣濟宮˙新興社…………………………………………97
第四節 南部其他地區寺廟之京調館社………………………………100
第五節 寺廟在京劇傳播中所扮演的角色……………………………103
第四章 以營利為目的之京劇活動……………………………………………111
第一節 日治時期來自大陸職業京班在之活動………………………112
一、 演員技藝精湛-以上海老得勝班、樂勝京班、祥勝班為例…114
二、 劇目安排多樣豐富-老德勝班、鴻福京班、天勝京班為例…116
三、 機關布景的應用-以上海天以班、聯和京班、樂勝京班為例118
四、 積極的宣傳手法-以鴻福班、老得勝班、大吉陞班、上天以班為
例……………………………………………………………120
五、 結合本地票友與藝妲演出-以祥盛班為例……………………122
第二節 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本地京班之活動情形…………………123
一、 小羅天童伶京班……………………………………123
二、 金寶興班……………………………………………126
三、 桃園永樂社女伶班…………………………………127
四、 宜人京班……………………………………………128
五、 新榮鳳………………………………………………128
第三節 戰後初期職業京劇團之活動…………………………………129
一、 民國三十五年演出情形……………………………129
ix
二、 民國三十六年演出情形……………………………132
三、 民國三十七年演出概況……………………………132
四、 民國三十八年概況…………………………………137
五、 民國三十九年演出狀況……………………………147
六、 民國四十年至四十八年情況概述與小結…………158
第四節 酒樓與茶座……………………………………………………164
第五章 一般民間京劇社團之活動……………………………………………172
第一節 個人發起之票房………………………………………………176
一、 天南帄劇社……………………………………………177
二、 忠孝票房………………………………………………180
三、 國光帄劇社……………………………………………180
四、 六和國劇社……………………………………………181
五、 聞天國劇社……………………………………………182
六、 藝光國劇研究社………………………………………183
七、 帄安國劇研究社………………………………………184
第二節 公司行號附設之票房…………………………………………186
一、 中國航空公司國劇組…………………………………187
二、 成大國劇社……………………………………………188
三、 其他……………………………………………………188
第三節 空軍供應司令部天馬業餘國劇隊……………………………189
第四節 京劇票友活動場所……………………………………………195
一、 票房……………………………………………………195
二、 廟口彩演與排場………………………………………196
三、 堂會清唱………………………………………………197
四、 戲院演出……………………………………………198
第六章 經常演出劇目………………………………………………………204
第一節 日治時期職業劇團常演劇目──以醒鐘安京班為例…204
第二節 1946~1949 職業劇團演出劇目……………………………214
x
第三節 寺廟附屬館社與業餘票房常演劇目……………………236
一、 寺廟館社演唱劇目………………………………237
二、 台南一般私人業餘票房的演出劇目……………239
第七章 結論──台南地區京劇活動在台灣京劇史上之影響與地位…250
第一節 京劇的包容性促成京劇廣為傳播的基礎…………………250
第二節 民間票社與職業京班之互動促進京劇之傳播……………251
第三節 職業演員與業餘票友互動提升京劇之藝術………………253
第四節 民間京劇活動對於京劇流行的推動與影響………………255
附錄一:北管、京劇、車王府取本之比較………………………………259
附錄二:訪談紀錄例舉……………………………………………………282
附錄三:民國37 演出劇目總表……………………………………………308
附錄四:民國38 最常演出劇目排行………………………………………317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方志
《中國戲曲志˙上海卷》(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北京市,1998.10)
《中國戲曲志˙福州卷》(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北京市,1998.10)
不著撰人、張光前點校:《安平縣雜記》(《台灣史料集成,清代台灣方志彙刊,附編,第四十冊》,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11.10.30)
《台南縣志》,(台南縣政府編印,民46)
黃典權:《台南市志稿》,(台南市文獻委員會編印,民47)
《嘉義縣志》,(嘉義縣文獻委員會編)
竹內治:《臺灣演劇誌》(東京丹青書房,1943)
伊能嘉矩著,江慶琳等譯:《臺灣文化志》(台北市: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11.3)
曾曉馨、曾絮敏:《南瀛古匾誌》(台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編印,民98.11)
何培夫:《南瀛古碑誌》(台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文化局,民90)
台灣史
郁永河原著、許俊雅校釋:《裨海記遊校釋》(國立編譯館主編出版、頂文書局總經銷,民98.06,頁100)
朱景英:《海東札記》
連橫:《台灣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林衡道等編著:《台灣史》,(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眾文圖書公司印行,民85.10)
戲曲史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台灣˙台北﹕銀華出版部,民50.9)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台北,丹清圖書,民72.12)
齊如山:《五十年來的國劇》(正中書局,民59.5)
馬少波等主編:《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9)
毛家華:《京劇二百年史話》,(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5)
焦桐:《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臺原出版社,1990.6)
溫秋菊:《臺灣平劇發展之研究》(台北:學藝出版社,民83.6)
林鶴宜:《臺灣戲曲史》(國立空中大學,民91.5)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12)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7.3五版)
唐文標:《中國古代戲劇史初稿》(聯經出版社,1984.5)
周貽白:《中國劇場史》(學藝出版社,1970)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7.3五版)
唐文標:《中國古代戲劇史初稿》(聯經出版社,1984.5)
周貽白:《中國劇場史》(學藝出版社,1970)
林鋒雄:《中國戲劇史論稿》(台北:國家出版社,民84
林鋒雄:《中國戲劇史論稿》(台北:國家出版社,民84
《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12)
《京劇談往錄續編》(北京出版社,1991.2,二版)
蘇移:《京劇二百年概觀》(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6)
劉紹唐、沈葦:《平劇史料叢刊》(台北傳記文學,1974)
《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12)
《京劇談往錄續編》(北京出版社,1991.2,二版)
蘇移:《京劇二百年概觀》(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6)
劉紹唐、沈葦:《平劇史料叢刊》(台北傳記文學,1974)
潘俠風:《京劇藝術問答》(商鼎文化,民81.1)
廖奔:《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貫雅出版社,民81.7)

戲曲專書
洪惟助、江武昌:《嘉義縣傳統戲曲與傳統音樂專輯》(嘉義縣立文化中心
陳秀芳編著:《台灣所見北管手抄本》(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80)
張伯瑾編:《國劇大成》(國防部,1969)
《彰化縣音樂發展史論述搞》(彰化縣立文化中心,民86)
《彰化縣口述歷史第四、五集》(彰化縣文化局,民88年6月初版,92年4月再版)
《京劇大戲考》(文化圖書公司,民82.8(再版)
《中國戲曲劇種手冊》(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6)
專書
張岱:《陶庵夢憶》(台北開明書局1978)
齊如山:《國劇藝術彙考》(重光文藝,1962)
許丙丁原著、呂興昌編校:《許丙丁作品集》,(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5)
李獻廷:《梨園瑣談》(民60)
梁秀娟:《手、眼、身、法、步》(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72.1.1)
俞大綱:《俞大綱全集》(台北:幼獅文化,民76.6)
王嵩山:《扮仙與作戲》(台北:稻香出版社,民77.5出版,86.5再版)
魏子雲:《魏子雲戲曲集》(台北:學生書局,民78.1)
魏子雲:《國劇的舞台》(台北:學生書局,民79二版)
高戈平:《粉墨春秋˙臉譜藝術介紹》(台北市:書泉出版社,1993.10)
王安祈:《國劇新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82.12)
潘俠風:《京劇藝術問答》(商鼎文化,民81.1)
丁孟秋:《國劇:志開:我》(台南市南區志開國民小學,民國88.6)
丁孟秋:《國劇:志開:我》(台南市南區志開國民小學,民國88.6)
翁思再主編:《京劇叢談百年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2)
邱坤良:《野台高歌──台灣戲曲活動的參與》(社會參與專輯,民68)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1992.6)
邱坤良:《台灣戲劇現場:抗爭與認同》(台北:玉山社,1997)
邱坤良:《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4)
邱坤良:《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臺灣戲劇與儀式論集》(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遠流出版社,2013.12)
邱坤良:《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台北:臺原出版社,1997)
邱坤良:《漂浪舞台──台灣大眾劇場年代》(遠流出版社,2008.9)
王強:《會館戲臺與戲劇》(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2)
梅蘭芳述‧許姬傳記:《舞台生涯(上)》(里仁出版社,68.12)
許姬傳:《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新華書店,1985.5)
徐城北:《梅蘭芳與二十世紀》(新知三聯書店,1990.12)
史煥章:《中華國劇史》(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4.11)
丁孟秋:《國劇、志開、我》(台南市政府,民88.6)
齊如山等:《戲劇叢談》(天津市古籍書店1993.8)
楊峰:《戲曲外譚》
劉嗣:《細說國劇》(三三書坊民75.1)
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台北:聯經出版社,民81.4)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台北:土緒文化,民89.4)
曾永義:《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台北:國家出版社,2007.7)
楊建文:《中國古典悲劇史》(武漢出版社,1994.4)
路應昆:《中國戲曲與社會諸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周育德:《中國戲劇與中國宗教》(中國戲劇,1990.2)
孟繁樹:《中國板式變化體戲曲研究文津出版社,1991.3)
趙伯周:《市井文化與市井心態》(湖北教育,1996.9)
李亦園:《民間戲曲的文化觀察》(田野圖像,土緒文化事業,民88.10)
Keir,Eiam著,王坤譯:《符號學與戲劇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8.11)
馬也:《戲劇人類學論搞》(台北: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9)
葉長海:《戲劇發生與生態》(台北:駱駝出版社,民79.12)
蘇桂枝:《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民92.12)
溫秋菊:《台灣平劇發展之研究》(台北:學藝出版社,民國83年6月)
邱坤良:《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6)
莫光華:《臺灣各類型地方戲曲》(台北:南天書局,1995.5)
劉烈茂、郭精銳等:《車王府曲本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10)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台北:南天書局,2000)
徐亞湘:《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資料選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
徐亞湘:《日治時期台灣戲劇史論》(台北,南天,2006.5)
徐亞湘:《客家劇藝留真:臺灣的廣東宜人園與宜人京班》(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12.12)
徐亞湘:《張文聦的客家演藝生涯》(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1.12)
吳紹蜜、王佩迪撰稿:《蕭守梨生命史》,台北市:傳藝中心籌備處,民88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12)
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
陳芳主編:《臺灣傳統戲曲》(台北:學生書局,2004.9)
田根勝:《近代戲劇的傳承與開拓》(上海:三聯書店,2005.7)
張啟豐《涵融與衍異──臺灣戲曲發展的觀察論述》(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出版,2011.11)
蔡欣欣《臺灣戲曲景觀》(台北:國家出版社,2011.1)
呂錘寬:《北管音樂》(台中,晨星出版社,2011,10)
劉美枝:《臺灣亂彈戲之腔調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2012.11)
林永昌:《台南市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6)
林永昌:《南瀛戲劇誌》(台南:台南縣政府編印,民99.6)
林永昌:《高雄市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稻香出版社、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3.9)
謝奇峰:《台南府城聯境組研究》(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12)
李天財編輯:《白砂崙萬福宮丙戌年香科30仔再現專輯》(高雄縣:白砂崙萬福宮發行,2008.1.31)
學術論文:
黃德賢:《台灣鹿港老人會票房正音戲之研究》師大音研所碩士論文,民80
林顯源:《傳統戲曲在台灣現代化之過程探討》(文大碩士論文,民87.6)
張啟豐:《清代台灣戲曲活動與發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93.8)
謝慧瑾:《台南市民俗性京調排場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1)
柯美齡:《一段女性表演史研究──以日治時期台灣藝妲戲與查某戲為論述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論文,2005)
汪明怡:《臺南寺廟聯境組織變遷之研究》,(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鄭長芳:《府城(台南)的聯境組織與領域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建築與保存古蹟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7)
曹力官:《休閒與事業:清末民初的京劇票界(1871-1929)》(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1.6)
謝昌益:《臺灣本地京調票房之研究──兼論其本地化發展的文化意義》
(台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高美瑜:《戰後初期來台上海京班研究──以「張家班」為論述對象》(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論文,2008)
徐亞湘主持:《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台灣民間京劇傳統之研究》(NSC 99-2410-H-034-042-MY2 )http://ir.lib.pccu.edu.tw/retrieve/46794/992410H034042MY2.pdf
《福州文史˙創刊號》(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619/17/10886293_294095948.shtml)檢索日期:2013.6.19
期刊論文
許丙丁:〈台南地方戲劇(三)〉,台南文化第五卷第一期,民45.2.29,頁31-40。
邱坤良:〈傳統民間劇場之功能及其在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民俗曲藝‧民間劇場專輯》,民71.10
胡曉真:〈名花與賤業—清代與民初京劇的伶人文化〉,《歷史月刊》,84.3。
王安祈:〈論京劇文士化的幾個階段〉,《表演藝術》民84.1。
蔡欣欣:〈回顧台灣京劇歷史的容顏〉,《歷史月刊》民88.12.5。
王安祈:〈傳統與創新的迴旋折衝之路──台灣京劇五十年〉,《國文天地》民88.12。
徐亞湘:〈從廣東宜人園到宜人京班:一個本地京班的歷史考察--兼論京劇在臺灣之在地化問題〉,《民俗曲藝》第155期,頁5-51,96.3。
徐亞湘:〈從外江到國劇:論臺灣民間京劇傳統的形成與失落〉,《民俗曲藝》,2010.12,頁143-176。
陸方龍:〈試論日治時期來臺福州班的劇種問題〉,《民俗曲藝》第170期,頁145-184,2006.3。
范揚坤:〈穿梭北管亂彈與京劇—玉如意許嘉鼎先生早年的追尋〉,《彰化藝文》7,頁25–31。
林鶴宜:〈臺灣戲劇歷史十二題〉,《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83-513,2004.1。
林鶴宜:〈體系與視野:五十年來(1949-2002)臺灣學者對傳統戲曲學的建構〉,《戲劇研究》第三期,2009.1,頁1-48。
曾永義:〈論說戲曲雅俗之推移(上)──從明嘉靖至清乾隆〉《戲劇研究》第二期,2009.7,頁1-48。
曾永義:〈論說戲曲雅俗之推移(下)──從清乾隆至清末〉《戲劇研究》第三期,2009.1,頁249-296。
曹官力:〈近代上海京劇票界的生成〉,《戲劇研究》第九期,2012.1,頁41-64。
雜誌資料
衍衍:〈光復後的台灣國劇〉,《國劇月刊》第三期,頁3266.3.1。
外行人:〈看興華國劇社觀摩公演〉,《國劇月刊》第三期,頁69,66.3.1。
包緝庭:〈回憶當年北平坤班〉,《國劇月刊》第四期,頁37,66.4.1。
汪桂方:〈台中市的國劇票社〉,《國劇月刊》第五期,頁62,66.5.1。
向禹:〈介紹中油國劇研究社〉,《國劇月刊》第七期,頁59,66.7.1。
沙錚:〈台南劇社介紹〉,《國劇月刊》第七期,頁60,66.7.1。
汪桂芬:〈台中票社介紹〉,《國劇月刊》第八期,頁69,66.8.1。
王瑞堯:〈漢城國劇社〉,《國劇月刊》第十期,頁58,66.10.1。
賈孝全:〈憶開封國劇社〉,《國劇月刊》第十期,頁67,66.10.1。
汪桂芬:〈劇社介紹:台灣省政府國劇社〉,《國劇月刊》第十一期,頁68,66.11.1。
崇祖:〈演戲與戲迷〉,《國劇月刊》第十二期,頁59,66.12.1。
曉君:〈公賣局國劇研究社〉,《國劇月刊》第十二期,頁,66.12.1。
黃江:〈台灣省訓練團的國劇活動〉,《國劇月刊》第十三期,頁63,67.1.1。
黃端禮:〈高雄忠義國小國劇組由成立到解散〉,《國劇月刊》第十四期,頁54,66.2.1。
揚揚:〈高雄天韻國劇社〉,《國劇月刊》第十五期,頁63,67.3.1。
徐銘:〈介紹高雄加工區國劇研究社〉,《國劇月刊》第十八期,頁32,67.6.1。
曉壇:〈關於四郎探母〉,《國劇月刊》第二十期,頁5,67.8.1。
元富:〈關於端正主題改進情節〉,《國劇月刊》第二十期,頁7,67.8.1。
菊隱:〈談大專國劇社的發展方向〉,《國劇月刊》第二十期,頁9,67.8.1。
汪桂芬:〈科班與票友〉,《國劇月刊》第三十二期,頁55,68.8.1。
關文蔚:〈我的戲劇生涯——成大國劇社公演〉,《國劇月刊》第三十六期,頁64,68.12.1。
劉蘇:〈台南兒童國劇公演後記〉,《國劇月刊》第三十九期,頁47,69.3.5。
陳道明:〈跟關老師學戲〉,《國劇月刊》第三十九期,頁51,69.3.5。
劉策人:〈記台南文藝季公演〉,《國劇月刊》第四十二期,頁50,69.6.1。
劉策人:〈票友逸趣雜憶〉,《國劇月刊》第四十四期,頁56,69.8.1。
儲少華:〈簡介斗六國劇研究社〉,《國劇月刊》第四十七期,頁62,69.11.1。
薛觀瀾:〈自光緒初至宣統末的京劇〉,《國劇月刊》第五十一期,頁14,70.3.5。
劉策人:〈追記南部票界聯合交流大公演〉,《國劇月刊》第五十二期,頁49,70.4.5。
劉策人:〈台南亞航國劇社〉,《國劇月刊》第五十三期,頁59,70.5.5
薛觀瀾:〈標準戲迷與浪漫派戲迷〉,《國劇月刊》第五十六期,頁35,70.8.5
鄒葦澄:〈美國票壇素描〉,《國劇月刊》第五十七期,頁23,70.9.5。
馬驪珠:〈記曇花一現的藝光劇團〉,《國劇月刊》第五十七期,頁58,70.9.5。
高宜三:〈從幾場業餘票友戲談起〉,《國劇月刊》第七十五期,頁42,72.3.5。
馬驪珠:〈辦劇團大不易〉,《國劇月刊》第七十六期,頁56,72.4.5。
菊人:〈南市國校國劇社公演〉,《國劇月刊》第七十九期,頁64,72.7.5。
曉虹:〈台南凱聲首次公演〉,《國劇月刊》第八十期,頁41,72.8.5。
劉蘇:〈羊毛續貂:談藝光旁及趣事〉,《國劇月刊》第八十三期,頁57,72.11.5。
劉蘇:〈台南市國劇社介紹〉,《國劇月刊》第八十四期,頁60,72.12.5。
訪談紀錄
1. 〈史子翱老師訪問〉(約從民國八十八年到九十二年間)
2. 〈文朱殿何亦權老先生訪問〉(約1997)
3. 〈郭平安老先生訪問〉(約1998)
4. 〈天馬國劇隊胡震宇訪問〉(約2005)
5. 〈六和黄添水老先生訪問〉(台南六和國劇社)
6. 〈六和社長陳雪桂女士訪問〉(台南六和國劇社)
7. 〈白沙崙萬福宮新樂社訪談〉(2006)
8. 〈茄定鄉˙萬福宮˙福興社訪談〉(2007)
9. 〈台北六和友人林獻陽、王淑艷伉儷訪談〉(2008/2/19)
10. 〈藝光國劇社劉金清先生訪問〉(台南)
11. 〈成大國劇社馬渝驤老師訪問〉(台南)
12. 〈彰化鶴鳴天國據社陳榮輝先生訪問〉(2008.3-4)
13. 〈良皇宮雅成社蔡天福、呂昆藤,元和宮陳井水訪談〉(2009.5)
14. 〈安平文朱殿耆老採訪〉,2011/10/10
15. 〈安平靈濟殿˙欣樂社˙陳燦傑訪談紀錄〉2011.10.10/2013.4.2
16. 〈安平廣濟宮採訪〉(2013.4.2)
17. 〈程柏寅院長訪談〉(2012.1.7)
18. 〈長榮國劇社陳光璧先生訪談〉(2012.1.18)
19. 〈藝光國劇社王士銘先生訪談〉(2012.2.6)
20. 〈成大國劇社翟維波先生訪談〉(2012.2.7)
21. 〈藝光國劇社楊協清先生訪談〉(2012.2.7/2.13/8.16)
22. 〈藝光國劇社廖秋碧訪談〉(2012.5.2)
23. 〈聞天國劇社蕭繼忠先生訪談〉(2012.2.9/2.12)
24. 〈海光劇隊謝景莘先生訪談〉(2012.5.23)
25. 〈天馬國劇隊李珍女兒李湘、李麗訪談〉(2012.6.16)
26. 〈元和宮振樂社王文伯主委、潘鍾南監事採訪記錄〉 (2012.9.8、9.15)
27. 〈西羅殿廟口耆老採訪〉(2012.9.15)
28. 〈普濟殿洪忠義總幹事採訪〉(2012.9.15/17)
29. 〈神興宮耆老採訪〉(2012.9.15/16)
30. 〈崑山科技大學呂昆藤座談會紀錄〉(2012.10.5)
31. 〈雅成社魏瑞隆總幹事採訪記錄〉(2013.3.28/4.3)
32. 〈雅成社呂昆藤訪談紀錄〉(2014.2.9)
33. 〈文朱殿、靈濟殿何亦權訪談錄音〉(2001.9)
34. 〈神興宮同鳴社郭平安訪談錄音〉(2003.5.17)
35. 〈海安宮董錫坤委員訪談紀錄〉(2013.3.23)
36. 〈廣濟殿莊萬再主委、文龍殿李文龍先生訪談紀錄〉 (2013.4.2.)
37. 〈凱聲國劇社票友吳雪珍訪談〉(2014.6.22)
38. 〈與孫麗虹老師談所知道的張家班〉(2014.3.5)
39. 〈正義京班演員張義禮老師訪談〉(2014.4.2)
指導教授 洪惟助(Wei-chu Hung) 審核日期 2014-8-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