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51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5 、訪客IP:3.142.42.247
姓名 郭吉倉(Chi-tsang Ku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金庸《射鵰三部曲》中的俠義精神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唐代令曲研究★ 壇經版本考
★ 俞大綱劇作研究★ 《風月錦囊》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希望透過深入爬梳《射鵰三部曲》的故事情節,發掘金庸如何繼承傳統俠義精神,希望看出在整個武俠文學中,《射鵰三部曲》對俠義精神轉變的影響,並開創出符合現代化意義與價值的「俠義精神」。

本論文在寫作布局上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
第二章為「金庸其人與創作」,主要以介紹金庸生平與創作理念,並介紹其創作動機與觀點,藉此了解金庸創作意識與刪改過程,。
第三章為「俠的意義與詮釋」,主要詮釋俠義精神的起源,並論及與各家學說的關係,再就歷代俠客形象,看出俠客形象演變對俠義精神的影響,歸納武俠作品中的四大主題。
第四章為「俠義精神的先天承繼」,論述文本三位男主人翁所承繼的先天俠義特質,從主角的出身,再到其所具有的武功資質,分析三位主角克服自身限制的過程,以及對於善惡正邪的認定價值轉變。
第五章為「俠義精神的後天形塑」,主要從三位男主人翁在故事中所遭遇的事件情況分析面對特殊情境的俠義抉擇,從中分析俠義精神在三位男主人翁身上所展現的不同面向與轉變。
第六章為結論,歸納本論文研究成果與未來的研究展望。
摘要(英) The paper hoped deeply through her "Condor Trilogy" story, exploring how the tradition of Jin Yong′s chivalrous spirit, I hope to see the whole martial arts literature, "Condor Trilogy" on the chivalrous spirit of change, and create meaning and value in line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valrous spirit."

In writing this paper, the layout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 "Jin Yong of its people and creation", mainly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Jin Yong′s life and works, and describes their creative motives and view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reation of awareness and excision Yong process.
The third chapter is "Man of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the origin of the main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irit of chivalry, and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theories, and then on the ancient warrior image, see the impact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image of chivalrous knight spirit, summarized in martial arts the four main themes.
The fourth chapter is "chivalrous spirit of congenital inherited" the three men discussed the text of the masters of the innate chivalrous qualities inherited from the protagonist′s birth, to martial arts qualifications they have analyzed three main characters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rocess itself, as well a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anges in value of good and evil evil.
The fifth chapter is "chivalrous spirit of acquired shaping", mainly from the masters in the story of three men encountered the face of the special event situational analysis chivalrous choice analysis chivalrous spirit in which three men who exhibited different masters for the change.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and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s.
關鍵字(中) ★ 俠義精神
★ 射鵰三部曲
★ 金庸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研究概況……………………………… 6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篇章安排……………………………… 10
第二章 金庸其人與其創作觀點………………………………… 12
第一節 金庸生平概述……………………………………… 12
第二節 金庸的創作理念…………………………………… 22
第三節 俠義精神的定義…………………………………… 28
第四節 《射鵰三部曲》故事概述………………………… 30
第三章 「俠」的意義與詮釋…………………………………… 37
第一節 俠義精神的起源…………………………………… 37
第二節 歷代俠客形象的轉變……………………………… 42
第三節 武俠敘事主題中的俠義精神演變………………… 61
第四章 俠義精神的先天承繼…………………………………… 69
第一節 俠之出身…………………………………………… 69
第二節 俠之武功資質……………………………………… 76
第三節 俠之善惡價值觀…………………………………… 84
第五章 俠義精神的後天形塑…………………………………… 92
第一節 俠之恩仇果報……………………………………… 92
第二節 俠之特殊技藝……………………………………… 101
第三節 俠之武勇武德……………………………………… 108
第四節 俠之情愛抉擇……………………………………… 115
第六章 結論……………………………………………………… 122
第一節 《射鵰三部曲》承繼俠義精神傳統……………… 122
第二節 開創具現代意義的俠義精神……………………… 123
參考書目 ………………………………………………………… 127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劉安著、許匡一譯:《淮南子》,臺北:臺灣古籍,1996年
﹝漢﹞司馬遷原著、瀧川龜太郎編著:《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1992年
﹝漢﹞班固原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二種(五)》,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漢﹞班固原著、陸費逵總勘:〈司馬遷傳〉,《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西晉﹞陶潛原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
﹝東晉﹞劉昫著:《舊唐書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 二百卷》,臺北:鼎文出版社,
﹝唐﹞蕭統編、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五南出版社,
﹝唐﹞李白著,郁賢皓注譯:《李太白詩全集(上)》,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唐﹞李餗:《隋唐嘉話》,卷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頁10
﹝唐﹞王維〈少年行〉,收於《中國名著選譯叢書》,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唐﹞孔穎達疏、李學勤鞭:《禮記正義曲禮》,臺北:臺灣古籍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宋﹞朱熹集注,林松、劉俊田、禹克坤譯注:《四書》,臺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1996年
﹝宋﹞朱熹編撰:《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月刊社,1984年
﹝明﹞馮夢龍原著、譚正璧編:《三言兩拍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
﹝清﹞錢謙益,、季振宜輯,屈萬里, 劉兆祐主編《全唐詩稿本》,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
﹝清﹞許慎原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6月
﹝清﹞佚名:《施公案》,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頁154~155
﹝清﹞戴望校記、王冬珍、王讚源校注:《新編墨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二、現代專書

(一)、金庸原著作品
金庸:《射鵰英雄傳》,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金庸:《神鵰俠侶》,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金庸:《倚天屠龍記》,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金庸、梁羽生、百劍堂主:《三劍樓隨筆》,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8年
金庸:《金庸散文》,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

(二)專書(依筆劃排列)

三毛等:《諸子百家看金庸》(一),臺北:遠景出版社,1997年。
孔慶東:《金庸評傳》,鄭州市: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王立、劉衛應編:《中國古代俠義復仇史料彙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1月
王敬三主編:《倚天既出,誰與爭鋒―名人名家讀金庸(上)(下)》,臺北:揚智文化,2000年。
王敬三主編:《華山論劍:名人名家讀金庸(上)(下)》,臺北:揚智文化,2000年
田毓英:《西班牙騎士與中國俠》,臺北:商務書局,1986年11月
冷夏:《金庸傳》,臺北:遠景出版社,1995。
吳靄儀:《金庸小說中的男子》,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2月
杜南發等:《諸子百家看金庸》(四),臺北:遠景出版社,1997年。
汪聚應輯校:《唐人豪俠小說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1月
林保淳:《俠客行─傳統文化中的任俠思想》,新北市:暖暖書屋文化,2012年
林保淳:《解構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林香伶:《以詩為劍─唐代遊俠詩歌研究》,臺北:文津,1999年2月
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倪匡:《三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倪匡:《四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倪匡:《再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倪匡:《我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孫宜學:《千古文壇俠聖夢金庸傳》臺北:風雲時代,2004年
徐岱:《俠士道─金庸小說與中國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翁靈文等:《諸子百家看金庸》(三),臺北:遠景出版社,1997年。
崔奉源:《中國古典短篇俠義小說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張圭陽:《金庸與明報傳奇》,臺北:允晨文化,2005年
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簡史》,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臺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陳志明:《金庸筆下的文史典故》,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年8月
陳墨:《形象金庸》,臺北:遠流,2001年
陳墨:《孤獨之俠─金庸小說論》上海:新華書局,1999年
陳墨:《金庸筆下人物(上)、(下)》,臺北:風雲時代,2004
陳墨:《視覺金庸》臺北:遠流,2001年
陳墨:《爛漫之旅:金庸小說神遊》,臺北:風雲時代,2001年
陳穎:《中國英雄俠義小說通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陶希聖:《辯士與游俠》,臺北: 臺灣商務,1995年11月。
彭華、趙敬立《風華再現金庸傳》臺北:大都會文化,2003年
費勇、鍾曉毅:《金庸傳奇》,臺北:雅書堂文化,2002年
敬文東:《流氓世界的誕生─金庸作品的四重世界》,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
楊莉歌:《金庸傳說》,臺北:遠景出版社,1997年9月
葉洪生、林保淳:《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葉洪生:《武俠小說談藝錄─葉洪生論劍》,臺北:聯經,1994年11月
潘國森:《解析射鵰英雄傳》,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
餘子等:《諸子百家看金庸》(五),臺北:遠景出版社,1997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新北市:新潮社,2011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鄺健行:《武俠小說閒話》,臺北:幼獅文化事業,1994年。
羅賢淑:《劍光俠影論金庸》,臺北:萬卷樓圖書,2003
羅龍治等:《諸子百家看金庸》(二),臺北:遠景出版社,1997年。
嚴家炎:《一探金庸俠骨柔情》,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嚴家炎:《再探金庸情節趣味》,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龔鵬程、林保淳:《二十四史俠客資料彙編》,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臺北:風雲時代,2004年8月

三、期刊論文(依筆劃排列)

王秋桂主編:《金庸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
吳曉東、計璧端編:《2000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星璇 :〈金庸武俠文學中的影視世界--大眾文化的淺白與僵化〉,《文學前瞻》,2008年8月,第8期
林保淳:〈成人的童話世界─武俠小說的「本體論」〉,政大中文學報,2008年6月,第9期
林保淳:〈通俗小說的研究起點─武俠小說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2000年10月
林保淳:〈通俗小說的類型整合─試論金庸小說的虛與實〉,《漢學研究》,1996年6月,第17卷第1期
林保淳:〈遊俠江湖─武俠小說的「江湖世界」〉,淡江大學《中文學報》,2003年7月,第8期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4月。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1998年
陳俊宏:〈從金庸小說改版看其武功譜系建構之演化--以「降龍十八掌」為例〉,2009年9月
陳俊宏:〈論金庸舊版小說的人物形象瑕疵〉,《中國語文》,2013年6月
楊佳蓉:〈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之俠義與民族意識探析 〉,《中國語文》,2012年12月
劉玉華 :〈金庸《倚天屠龍記》主題內容探析〉,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007年3月
蔡孟宸:〈縱「筆」走江湖--漫談金庸小說中的書藝與武藝〉,《中華書道》,2008年8月,第61期
盧美杏記錄整理:〈大俠金庸答客問〉,《中國時報》,1997年3月6日,第31版

四、學位論文(依筆劃排列)

江怡靜:《遊俠與超越─金庸小說對俠文化的繼承與辯證》,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邱珮雯:《金庸《神鵰俠侶》研究》,國立彰化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許彙敏《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式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黃碧端:《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丐幫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11年
劉玉華:《金庸《倚天屠龍記》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蔡宗沂:《金庸武俠小說的忠義觀》,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賴芳伶《金庸小說「射鵰三部曲」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五、數位資料
金庸茶館網站。網址:(http://jinyong.ylib.com.tw/)

遠流博識網。網址:(http://www.ylib.com/)
指導教授 李國俊 審核日期 2014-7-1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