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51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8 、訪客IP:3.149.251.155
姓名 陳雅惠(Ya-Hui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不奇之奇-國語版《海上花》的家與常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海上花》是一部在日常生活況味中,蘊含現實意義的文學佳作。全書以長三書寓為中心,穿插一百多個人物於其間,上至官紳富豪,下到野雞車夫,描摹出一幅上海妓院浮世繪,魯迅、胡適曾讚其風格:「平淡而近自然。」本文以「不奇之奇」為主標,重讀張愛玲國語註譯改寫後的《海上花》,為讀者提供更多的具體實例,再證自然主義式的平淡美學。
不同於一般人對「青樓」投以的浪漫想像,十九世紀末上海妓家發展出迥殊的「擬家庭」倫理,或母女,或姐妹,或夫妻,在日常酬作間進行人際互動。此外,因內心的空虛與不安,對消災求福的宗教儀典特別重視,於生活中力行實踐。近代上海租界,華夷雜處,新式物質文明大量引進中國,特別表現在「吃大菜」及「坐馬車」兩方面,體現十里洋場的誇富繁榮。
摘要(英)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 is a literature masterpiece that implie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daily life circumstances and sentiment. The book centers brothels and intersperses one hundred characters, among which are officials and gentlemen, rich and powerful people, street walkers and cart drivers. It portrays a picture of floating world of Shanghai brothels. Lu Hsun and Hu Hsih praised its style as insipid but close to nature. This article pays most attention to its “hiding wonder in the ordinariness” and rereads the adoption with translation notes written by Eileen Chang in mandarin Chinese with a hope to provide the readers with more specific examples and testify the insipid aesthetics of naturalism style.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romantic imagination on brothels, the Shanghai brothels in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eveloped an extremely different 「family imitation」 ethic, which means that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in the brothels look like daily social activities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sisters or couples. Besides, because of their inanity and anxiety inward, people lay much emphasis on and energetically practice the religious ceremonies that can remove ill fortune and bless them. In Shanghai Concession of modern times, Chinese and foreigners intermingle with each other; a large quantity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especially manifested in “eating western food”and “riding carriage”, were introduced to China, which embodies the exaggerating richness and prosperity of the miles with foreign.
關鍵字(中) ★ 張愛玲
★ 海上花
★ 日常性
★ 宗教儀典
★ 現代性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II

第一章 緒論:重讀被重寫的經典1
第一節解題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相關文獻回顧7
一、專文評論7
二、單篇期刊8
三、學位論文9
第三節文本取樣與章節架構10
一、文本取樣10
二、章節架構11

第二章 韓邦慶與張愛玲:《海上花》列傳另類二例12
第一節洋場才子:韓邦慶12
第二節上海才女:張愛玲14
第三節創作/再創作緣由19
一、吳語書寫19
二、國語註譯22

第三章 假扮與居家:模擬家庭倫理的人際互動31
第一節花落海上31
一、為生活所逼而為妓32
二、為婚姻所迫而為妓38
三、為惡人所拐而為妓39
第二節假扮母女42
第三節假扮姐妹52
一、周雙珠、周雙寶、周雙玉53
二、李漱芳、李浣芳57
三、黃翠鳳、黃金鳳、黃珠鳳60
第四節假扮夫妻66
第五節從良悲歌86
一、李漱芳88
二、趙二寶91
三、周雙玉94

第四章 儀典與日常:重視宗教行為的生活實踐99
第一節宗教儀典99
一、喪葬習俗99
二、宣卷儀式107
三、燒路頭110
四、民間信仰114
第二節生活日常119
一、吃大菜119
二、坐馬車125

第五章 結論132

參考資料134
參考文獻 一、 原始文獻
1.【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臺北:河洛出版社,1980年)。
2.【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年)。
3.【清】韓子雲著、張愛玲註譯:《海上花》(臺北:皇冠雜誌社,1985年)。
4.【清】韓邦慶著、姜漢椿校注:《海上花列傳》(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5.【清】韓邦慶著、張愛玲註譯:《海上花開》(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6.【清】韓邦慶著、《海上花落》(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7.【戰國】商鞅撰,張覺校注:《商君書校注》(湖南:嶽麓書社,2006年)。
8.【漢】戴德輯:《大戴禮記》卷13(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9.【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頂淵,2003年)。
10.【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儀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11.【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12.【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13.【南朝宋】范曄撰、【唐】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14.【梁】沈約注:《竹書紀年》,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03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15.【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卷19(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16.【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注:《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17.【唐】長孫無忌等奉敕撰:《唐律疏義》卷14,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18.【唐】魏徵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附索引》第2冊(臺北:鼎文,1993年)。
19.【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10,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9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20.【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箋注:《東京華夢錄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1.【宋】洪邁:《夷堅乙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22.【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
23.【明】馮夢龍編、顧學頡校注:《醒世恆言》(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
24.【明】馮夢龍編、許政揚校注:《古今小說》(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
25.【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
26.【清】李漁:《李漁全集》第10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27.【清】徐本、三泰等奉敕纂、劉流勳等續纂:《大清律例》卷8,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28.【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29.【清】孫希孟:《轟天雷》(臺北:博遠,1987年)。
30.【清】孫家振:《續海上繁華夢》(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31.【清】海上漱石生:《海上繁華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32.【清】袁景瀾撰、甘蘭經、吳琴校點:《吳郡歲華紀麗》卷1(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33.【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34.【清】張春帆:《九尾龜》(臺北:博遠,1987年)。
35.【清】顧祿:《清嘉錄》卷1 (臺北:商務印書館,1976年)。
36.《三六九小報》(臺北:成文出版社,1998年)。
37.《申報》(上海:上海書店,2008年)。

二、 期刊論文
1.於佩靈:〈清末的上海圖景—竹枝詞的集體描繪〉,《中極學刊》,第4輯,2004年。
2.方迎九:〈韓邦慶佚詩佚文鈎沈〉,《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2年。
3.王丹:〈淺談狎邪小說的欲望之城—《海上花列傳》〉,《理論縱橫》,第10卷,第12期,2011年。
4.王汎森:〈近代知識份子自我形象的轉變〉,《臺大文哲學報》,第56期,2002年。
5.王芙蓉:〈民國時期上海西式飲食探析〉,《揚州大學烹飪學報》,第20卷,第3期,2003年。
6.王偉萍:〈明清女子教育論述〉,《晉中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2013年。
7.王慎:〈論《海上花列傳》中妓女的從良之路〉,《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9卷,第4期,2013年。
8.王曉玨:〈租界、青樓與「現代性」症候—閱讀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收錄於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
9.王鴻泰:〈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137期,1999年。
10.甘露:〈吳越文化與明清小說〉,《河池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04年。
11.江江明:〈他者觀點的另類介入—論張愛玲《國語海上花列傳》現代性詮釋〉,《有鳳初鳴年刊》,第4期,2009年。
12.李介立:〈論《海上花列傳》的寫實精神〉,《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2003年。
13.李永東:〈異質空間的現代欲望—論租界語境下清末狹邪小說的情愛敍事〉,《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
14.李彥東:〈再論《海上花列傳》的風格及語言〉,《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2期,2007年。
15.李梅:〈女性悲歌又一曲—鴇母形象解讀〉,《文教資訊》,2007年。
16.李開軍:〈論《海上花列傳》中的「蘇白」〉,《齊魯學刊》,第2期,2001年。
17.李愛紅:〈論張愛玲對《海上花列傳》的傳承和超越〉,《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2期,2007年。
18.李艷如:〈《海上花列傳》中的「一笠園」建構與城市想像〉,《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11期,2009年。
19.呂文翠:〈五詳《紅樓夢》,三棄《海上花》?:張愛玲與中國言情文學系譜的斷裂與重構〉,收錄於林幸謙主編《張愛玲:傳奇.性別.系譜》(臺北:聯經,2012年)。
20.周引莉:〈論《海上花列傳》的影響及其在當代的回應〉,《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4年。
21.周芳蕓:〈紅顏薄命、人生長恨—中國文學古今妓女形象比較〉,《天府新論》,第4期,1999年。
22.胡光璐:〈豐富的文化意蘊深刻的文化批判〉,《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第2期,2000年5月。
23.柏子仁:〈兩個話本故事的研究〉,《文學評論》第7集,1983年。
24.姚玳玫:〈《海上花列傳》敍事的近代轉型〉,《學術研究》,第12期,2003年。
25.范伯群:〈《海上花列傳》:現代通俗小說開山之作〉,《近代文學與文化》,第3期,2006年。
26.范伯群:〈《海上花列傳》的廣告案例〉,《書城》,2008年。
27.施曄:〈晚清小說城市書寫的現代新變—以《風月夢》、《海上花列傳》為中心〉,《文藝研究》,第4期,2009年。
28.馬利亞:〈二十世紀《海上花列傳》研究綜述〉,《安徽文學》,第6期,2007年。
29.袁進:〈略談海上花列傳在小說城市化上的意義〉,《明清小說研究》,第4 期,2005年。
30.徐雅文:〈晚清狹邪小說中的娼妓形象--以「風月夢」、「海上花列傳」、「海天鴻雪記」為探討對象〉,《問學集》,第5期,1995年。
31.郭玉雯:〈《海上花列傳》與《紅樓夢》〉,《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
32.梅新林、紀蘭香:〈《海上花列傳》的季節敍事及其與《紅樓夢》之比較〉,《紅樓夢學刊》,第5輯,2013年。
33.陳文婷:〈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與現代意蘊—對《海上花列傳》中女性的解讀〉,《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4期,2008年。
34.陳遼:〈明清小說與吳文化〉,《中華文化論壇》,2002年。
35.章萱珺:〈《海上花列傳》中的女性形象〉,《文學教育》,2008年。
36.游美惠:〈父權體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7期,2002年。
37.馮品佳:〈創造異質空間—《無禮》的抗拒與歸屬政治〉,收錄於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頁431。
38.張靚蓓專訪:〈海上花.女人情:像霧又像花〉,《中時晚報》第9版,1998年5月19日。
39.馮爾康:〈清代的婚姻制度與婦女的社會地位論述〉,《清史研究集》,第5輯,1986年。
40.黃強:〈中國古代「鄉下人進城」的文學敍述〉,《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5期,2007年。
41.楊暘:〈《海上花列傳》第五十三回的敍事結構意義,《文史知識》,2012年。
42.葉中強:〈近代上海市民文化消費空間的形成及其社會功能〉,《上海財經大學學報》,第8卷,第4期,2006年。
43.葉中強:〈遊走於城市空間: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公共交往〉,《史林》,第4期,2006年。
44.葉凱蒂:〈妓女與城市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2001年。
45.熊月之:〈略論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產生與匯聚〉,《近代史研究》,第100期,1997年。
46.趙家琦:〈寫實現代性的古典回歸:1950年後的張愛玲與《海上花列傳》平淡寫實美學〉,「第十一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域外經驗與中國文學史的重構」,嘉義:中正大學文學院,2012年。
47.樊玉梅、劉上生:〈《海上花列傳》青樓世界的都市文化特徵〉,《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2期,2006年。
48.劉平:〈近代娼妓的信仰及其神靈〉,收錄於李長莉、左玉河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49.劉永麗:〈日常生活敍事與當代上海文學〉,《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4年。
50.戴中潔:〈《海上花列傳》的敍事藝術—與《金瓶梅》、《紅樓夢》、《儒林外史》的比較〉,《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2007年。
51羅崗:〈性別移動與上海流動空間的建構:從《海上花列傳》中的「馬車」談開去〉,《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03年。
52.瞿駿:〈入上海與居上海—論清末人士在城市的私儀網路(1895-1911)〉,《史林》,第1期,2007年。
53.欒梅健:〈論《海上花列傳》的現代性特質〉,《政大中文學報》,第5期,2006年。

三、 近人研究成果
1.王志弘:《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1998年),
2.王見川、皮慶生:《中國近世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3.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生活書局,1934年)。
4.王健:《利害相關:明清以來江南蘇松地區民間信仰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5.王貴民:《中國禮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6.王魫生等:《艷史叢鈔》(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
7.王德威:《小說中國—晩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11年)。
8.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1998年)。
9.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2003年)。
10.王德威:《現代中國小說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11.中央黨校編寫小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提要和解釋》(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12.(保)瓦西列夫著、趙永穆、陳行慧譯:《愛情論》(臺北:聯合文學,1990年)。
13.石奕龍:《中國民俗通志:喪葬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14.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15.司馬新:《張愛玲與賴雅》(臺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
16.朱映曉:《海上繁花:張愛玲與《海上花》》(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17.任寅虎:《中國古代的婚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18.池志澂:《滬遊夢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9.(法)安克強著、袁燮銘、夏俊霞譯:《上海妓女—19-20世紀中國的賣淫與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0.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21.呂文翠:《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的轉異1849-1908》(臺北:麥田出版,2009年)。
22.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23.汪暉、餘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1998年)。
24.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臺北:一方,2002年)。
25.李華卿:《宋人小說》(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88年)。
26.李遠園、劉仲宇、許尚樞:《道教與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7.車錫倫:《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卷研究及其他》(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
28.阿英:《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29.阿英:《晚清小說史》(香港:太平書局,1966年)。
30.季季、關鴻:《永遠的張愛玲—弟弟、丈夫、親友筆下的傳奇》(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
31.周武、吳桂龍著:《上海通史第五卷: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2.周芬伶:《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臺北:元尊文化,1999年)。
33.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34.周樂詩:《清末小說中的女性想像(1902-1911)》(上海:復旦大學,2012年)。
35.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36.林明德主編:《晚清小說研究》(臺北:聯經,1988年)。
37.林保淳:《三姑六婆、妒婦、佳人—古典小說中的女性形象》(臺北:暖暖書屋文化,2013年)。
38.林國平:《閩臺民間信仰源流》(臺北:幼獅,1996年)。
39.邱旭伶:《台灣藝妲風華》(臺北:玉山社,1999年)。
40.武舟:《中國妓女生活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年)。
41.邵雍:《中國近代妓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2.胡祥翰著、吳健熙標點:《上海小志》卷1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43.胡根喜:《海派時尚》(上海:文匯出版社,2009年)。
44.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安徽:安微教育出版社,2006年)。
45.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46.(英)紀登思著、周素鳳譯:《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欲》(臺北:巨流,2001年)。
47.(美)柯莉特.陶琳作、葉芸君譯:《灰姑娘情結》(臺北:銀禾文化,1992年)。
48.姚霏:《空間、角色與權力:女性與上海城市空間研究(1843-191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49.袁念琪:《上海:穿越時代橫馬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50.袁進:《中國文學觀念的近代變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
51.袁進:《中國近代文學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
52.宮寶利:《術數活動與明清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53.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54.徐君、楊海:《妓女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55.高丙中:《中國民俗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56.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
57.高全之:《張愛玲學》(臺北:麥田,2011年)。
58.高壽仙:《中國宗教禮俗—傳統中國人的信仰系統及其實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59.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臺北:聯合文學,2013年)。
60.(美)浦安迪:《中國敍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61.(英)馬克夢著、王維東、楊彩霞譯:《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62.(英)馬淩諾斯基:《文化論》(北京:華夏,2002年)。
63.(日)酒井忠夫、胡小偉等著:《民間信仰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64.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1999年)。
65.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66.陶毅、明欣:《中國婚姻家庭制度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年)。
67.梁啟超:《飲冰室文集》第二冊(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
68.梁啟超等著:《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69.(西)荷西.奧特加.加塞爾著、王貴梅譯:《愛》(臺北:究竟出版社,2001年)。
70.陳子善編:《作別張愛玲》(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年)。
71.陳永健:《初挈海上花》(臺北:大地,1997年)。
72.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73..陳江:《百年好合:圖說古代婚姻文化》(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
74..陳汝衡:《說書史話》(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75.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76.陳慶浩編:《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臺北:聯經,1986年)。
77.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78.陳顧遠:《中國古代婚姻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
79.莊仁傑:《晚清文人的風月陷溺與自覺-《品花寶鑑》和《海上花列傳》》(臺北:秀威資訊,2010年)。
80.郭興文:《中國傳統婚姻風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81.張子靜、季季:《我的姊姊張愛玲》(臺北:時報文化,1996年)。
82.張愛玲:《傳奇》(上海: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年)。
83.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84.張愛玲:《惘然記》(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85.張愛玲:《華麗緣》(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86.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臺北:立緒文化,1999年)。
87.黃式權:《淞南夢影錄》,收於王錫祺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9秩,(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
88.(美)賀蕭著、韓每中、盛寧譯:《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89.(美)凱特.米勒著,宋文偉、張慧芝譯:《性政治》(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90.萬建中:《禁忌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91.葉大兵主編:《浙江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
92.葉中強:《上海社會與文化生活:1843-1945》(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93.(美)葉凱蒂著、楊可譯:《上海.愛:名妓、知識分子和娛樂文化1850-1910》(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94.(日)詫摩武俊著、孫萬智譯:《嫉妒的心理學》(臺北:新雨出版社,1991年)。
95.熊月之主編:《都市空間、社群與市民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
96.熊月之、張敏著:《上海通史第六卷: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97.浦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允晨文化,1995年)。
98.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99.鄭土有、劉巧林:《護城興市:城隍信仰的人類學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0.鄭曉江、徐春林、陳士良:《中國殯葬文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
101.餘新忠:《中國家庭史:明清時期》(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2010年)。
103.劉鈞瀚:《青樓:繁華背後的蒼涼》(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年)。
104.瘂弦編:《劉半農文選》(臺北:洪範,1979年)。
105.齊裕焜編:《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年)。
106.樂正:《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7.蕭國亮:《中國娼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108.薛理勇:《上海妓女史》(香港:海峰出版社,1996年)。
109.顧炳權編:《上海洋場竹枝詞》(上海:上海書店,1996年)。
110.(法)羅蘭.巴特著、汪耀進、武佩榮譯:《戀人絮語》(臺北:桂冠,1991年)。

四、 學位論文
1.江江明:《從性別政治論海上花列傳中的娼妓生存》(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2.辛明芳:《晚清狹邪小說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3.呂文翠:《現代性與情色烏托邦: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4.李季娥:《海上花列傳對晚清狹邪小說的繼承與開創》(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5.李慧琳:《晚清狹邪小說《海上花列傳》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6.李艷如:《《海上花列傳》、《海上繁華夢》、《海天鴻雪記》的城市空間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7.吳信雄:《臺灣閩南傳統喪禮之探究-以儀式及其意涵為中心》(臺南: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8.余淑芸:《張愛玲《小團圓》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9.林姿梅:《張愛玲《傳奇》之精神分析顯影》(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10.施曉筠:《現代性轉向與主體展現:韓邦慶《海上花列傳》之主題意識與藝術呈現》(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11.徐雅文:《晚清狹邪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情節模式》(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12.崔桓:《晚清小說之特質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13.莊仁傑:《晚清文人寓於風月之牆的陷溺與自覺-《品花寶鑑》與《海上花列傳》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14.陳尹嬿:《西餐館與上海摩登(1842-1949)》(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5.陳怡潔:《晚清狹邪小說之現代性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16.張袁月:《晚清吳地小說研究》(天津: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2年)。
17.黃淑貞:《韓邦慶《海上花列傳》人物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8.黃耀賢:《青樓敍事與情色想像—以《三六九小報》和《風月》報系為分析場域(1931-1944)》(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9.董德倫:《上海娼妓之研究(1840-1937)》(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20.談啟志:《再現的城市:《點石齋畫報》中的上海(1884-1898)》(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21.藍桂芳:《從成長背景探索金瓶梅婦女心理與行為》(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五、 網路資源
1.http://author.crown.com.tw/EILEEN/life_2.html。
2.http://big5.taiwan.cn/wh/dswh/lsyw/200909/t20090925_1008699.htm。


指導教授 康來新 審核日期 2014-7-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