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7306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3 、訪客IP:3.147.76.251
姓名 徐君玉(Chun-Yi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女性政治人物之研究n
相關論文
★ 桃園縣「南北輪政」對地方政治發展影響─以中壢為例★ 從美學經濟觀點析論客家偶像劇
★ 國民小學客語教學評估之研究-以苗栗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 苗栗縣社區大學客家文化課程推動成效之研究
★ 客家文化古蹟與地方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大溪鎮為例★ 台灣客家族群「語言權」保障之研究—以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為例
★ 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參與客家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 桃園縣新屋鄉客家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
★ 九二一重建地區文化產業政策對居民認同之影響--以新社客家社區為例★ 台灣客家餐廳營運模式與樂活風格初探─以台北市、台北縣、台中市為例
★ 美濃文化產業發展之行銷策略★ 以公私協力推動客家文化發展之研究— 平鎮客家書院之經驗
★ 客家社區非營利組織治理原則之研究:以新竹縣某協會為例★ 客家地區學童家庭金錢教養與金錢態度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國小為例
★ 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之研究-以桃園縣中平國小布馬陣活動為例★ 桃園縣國小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計畫之成效-政策行銷的角度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在臺灣的政治發展上,提到族群政治,一般人直覺的想法就是「台灣人」與「外省人」的分野,在歷次選舉的選戰操作上,「臺灣人」儼然成為口操閩南語的福佬人專屬的代名詞,我們可以在一般的競選場合中語言的使用上得到鮮明的註解。相形之下,其他族群的處境就被邊緣化,無法進入權力的核心,也失去了被關注與重視的眼神,長久以來,客家人,就是這樣被忽略了。
  近年來的地方民意代表選舉中,屢見客籍人士參與,顯見客家族群對族群意識已日漸抬頭。隨著社會發展與變遷,臺灣客家女性政治參與率也呈現上升趨勢,然而,面對這個與傳統女性價值背離的新興角色,客籍女性政治人物感受為何?
  本研究探討客籍女性政治人物的生涯發展及面臨工作與家庭間衝突的情況,透過半結構式訪談的歷程,瞭解她們角色轉換的心路歷程與感受。研究發現歸納為七點,分別為「傳統重男輕女觀念仍甚」、「受訪者已非典型客家女性」、「參選的動機多為被動」、「當民意代表的薪水有限」、「家庭與工作難兩全」、「婦女保障名額制度具程序正義」與「『客家』名號對地方選舉有加分」。
摘要(英) I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aiwan, referring to the ethnic politics, the general idea is that people intuitively "Taiwanese" and "mainlanders" distinction. In the previous election campaign operation,"Taiwanese" has become synonymous with the Hoklo Taiwanese exclusive. We can get clear comment on the use of language in the general election occasions. In contrast, the situation of other ethnic groups was marginalized,unable to enter the core of power, and also lost to be concerned and focus on. This is why Hakka is so disregarded in the long term.
In recent years, representatives of the local elections often found in Hakka parties involved, showing that Hakka ethnic consciousness has been growing day and day. Whe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changed, Taiwan Hakka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rate is also on the rise. However, how do the Hakka women politicians feel in the face of this depart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values of the emerging role of women.?
In this study, Hakka women politicians face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nflict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qualification process to understand their role in the conversion of mentality and feelings. The results indicated seven points: (1)traditional patriarchal attitudes still serious, (2)interviewees are not atypical Hakka women anymore, (3)motivation candidates are passive, (4)representatives salaries are not very good, (5)child is also need the deepest care, (6)Reserved Seats for Women still has procedural justice, and(7)there is bonus point for “Hakka” name for the local elections.
關鍵字(中) ★ 客家
★ 女性
★ 政治人物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四節  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族群政治相關之研究…………………………9
第二節  女性政治相關之研究…………………………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研究架構、研究工具與資料處理…51
第三節  研究倫理………………………………………56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一節  童年的歷程-記憶伊始………………………57
第二節  初探參選民意代表……………………………60
第三節  家庭生活VS選民服務………………………67
第四節  客籍女性政治人物所見………………………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77
第二節  研究建議………………………………………79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83
 英文資料 …………………………………………………88

附錄
 附錄一 訪談邀請函暨同意書 …………………………89
附錄二 訪談問題 ………………………………………9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臺北市:南天書局。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
王保鍵,2007,<立委單一選區對客家族群政治參與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明珂,2005,《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200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圖書。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市:巨流。
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載於《東吳社會學報》,18期。
丘昌泰,2006,〈台灣客家族群的隱形化行為:性與隱性客家人的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載於《客家研究》,頁45-96。
江明修、吳正中,2010,〈客家政治與民主發展〉,載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頁39-40。
朱雲漢、靳菱菱,1992,〈台灣政權轉型期政商關係的再結盟〉,載於《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7卷,第4期,頁58-178。
余亭巧,2003,〈客家女性的族群認同經驗──五位女性客家文化工作者的生命歷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亞力,1993,《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
呂亞力,1995,《政治發展》。臺北:黎明文化。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市:業強出版。頁41。
李喬,2002,〈臺灣客家情結與公共政策〉,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6 月21 日。
沈延諭,2006,《族群政治:台灣客家族群的政治文化與投票行為》,東海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
邱榮舉、謝欣如,2003,〈論台灣客家人的社會與政治發展〉,收錄於潘立宏主編,《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師大,頁72-102。
邱榮舉、謝欣如,2008,〈台灣客家運動與客家發展〉,載於張維安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台北:南天書局。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
邱連枝,2004,〈影響客家女性公民社會參與因素之探討─以苗栗縣志願性服務團體為案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臺北:武陵出版。
林作堯,2011,〈漫談客家婦女〉,中國評論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林崇熙,2001,〈誰是客家人─作為一種意識型態的族群認同〉,文化山海觀─文化資產維護研討會,雲林:雲林科技大學,3 月10 日。
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
施正鋒編,1997,《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與政治》,台灣客家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國際會館,6 月5 日。
施正鋒,2007,〈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載於《臺灣民主季刊》,第四卷,第四期,頁1-26。
南方朔,2012,〈勇敢揭弊為何都是女性〉,《天下雜誌》,4月,493期。
徐正光主編,1991,《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
徐正光主編,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南天書局。
徐漢斌譯,江運貴著,1996,《客家與台灣》。臺北:常民文化。
高宗熹,1997,《客家人:東方的猶太人》。臺北:武陵出版。
許倩雯,2003,《文化同化對高雄市客家族群休閒活動參與影響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論 : 誰是客家人》,台北市:臺原出版。
陳文俊,1997,《台灣的族群政治》。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明惠, 2005,〈美濃客家女性的性別角色與社會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昭如,1991,〈重建台灣族群關係-談『客家運動』之理念與意義〉,載於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頁202。
陳雪玉,2003,《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運棟,1978,《客家人》。台北:東門。
陳運棟,1991,《台灣的客家禮俗》,台北市:臺原出版社。
陳運棟,2000,〈台灣客家研究的考察〉,載於徐正光主編,《歷史與社會經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究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運棟,2000,〈源流篇〉,載於徐正光主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南天書局。
梁雙蓮、顧燕翎,1995,〈台灣婦女的政治參與:一個體制外的觀察〉,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台北﹕時報,頁112。
彭懷恩,2006,《政治學—全球化時代的觀點》。臺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主編,2006,《政治理論選讀》。臺北:風雲論壇。
曹逢甫、黃雅榆,2002,〈客家危機以及客家人對客語和政府語言的態度〉,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6 月21 日。
張瑞玲,2009,<台灣女性政治權力地圖之空間分析>,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維安,1994,〈客家婦女地位:以閩南族群為對照的分析〉,《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許慧玉,2008,<我國女性參與選舉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公共政策碩士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子堯,2003,《文化、權力與族群精英-台灣客家運動史的研究與論述》, 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葉怡文,2003,〈從女性主義看台灣客家婦女地位〉,佛光人文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長鎮,1991,〈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份意識之甦醒〉,載於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頁187。
楊長鎮,2007,〈族群關係篇〉,載於徐正光主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南天書局。
楊婉瑩,2000,〈選舉制度對婦女參政影響之評估〉。《理論與政策季刊》,十四(四),頁72-73。
楊婉瑩,2007,〈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選舉研究》。第十四卷,第二期,頁53-94。
楊舒涵,2010,〈年輕客家女性的族群認同與性別角色經驗〉,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趙飛燕,2009,《性別的正義?論台灣婦女參政保障制度之改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主編,2006a,《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北:揚智文化。
劉阿榮主編,2006b,《社會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威仕曼文化。
劉還月,2000,《台灣的客家人》。臺北:常民文化。
劉鐵錚、法治斌、陳敏、劉義周,1985,《職婦團體代表選舉制度之研究》。頁57-66。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蕭新煌,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地方社會與族群政治的分析》。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鍾國允,2010,〈客家基本法之分析〉,載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頁72。
鍾靜怡,2012,《鍾理和文學作品中的客家女性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謝國斌,2007,《比利時的族群政治》,瞭解當代比利時民主政治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10月14日。
謝劍、郭冠廷主持,2002,《各國族群政策之比較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編印。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出版。
羅思容,2011,《客家婦女 持家護族好典型》,玉山週報。
藍采風,2000,《社會學》。臺北:五南書局。
藍鼎元,1958,《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
顧燕翎主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Joy Magezis,2000,《女性研究自學讀本》,何穎怡譯,台北:女書文化。
Susan A. Basow,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劉秀娟、林明寬譯,台北:揚智文化,頁591-601。



英文資料
Coverman, S., & J.F. Sheley(1986). Change in man’s housework and child-care time, 1965-1975.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 413-422.

Fos, K.D., & S.Y. Nickols(1983). The time crunch, wife’s employment & family work.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4, 61-82.
Githens, M. & J. L. Prestage,1977,A Protrait of Marginality:The Political Behavior of the American Women. New York:David Mckay Co..
Greenhaus, J.H., & J.N. Beutell,1985, Sources of Conflict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rol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0(1), 76-88.
Kirkpatrick, J.,1974,Political Women. New York:Basic Books.
Lu, L., R. Gilmour, S.F. Kao, & M.T. Huang(2006). A cross - cultural study of work/family demands,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wellbeing: the Taiwanese vs British.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11(1), 9-27.
Nock, S.L., & P.W. Kongston(1985). Consequences of the family work da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7, 619-629.
Nock, S.L., & P.W. Kongston(1988).Time with children : The impact of couples’ work-time commitments. Social Forces, 67, 59-85.
Sapiro. V.,1983,The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women. Urbana:University or Illinois Press.
指導教授 江明修 審核日期 2014-8-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