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14046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4 、訪客IP:3.139.72.200
姓名 金慧洙(Hye-su Kim)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從朱子工夫論詮釋其理氣心性論
(An Interpretation of Zhu-xi′s Li-Qi and Xin-Xing with His Theory of Moral cultivation)
相關論文
★ 諾丁關懷倫理學的道德理論研究★ 《莊子》命論之研究
★ 宋代天台山家山外第二次論諍─以智者大師的原始思想決疑★ 判斷底邏輯形式與範疇-康德「範疇之形上推證」研究
★ 梁漱溟文化哲學研究★ 許敬菴.周海門九諦九解義理研究
★ 對諮詢同意原則之反思:哈伯馬斯溝通理論之應用★ 從女性主義論墮胎的道德爭議: 胎兒道德地位與女性身體自主權
★ 論癌末病人知情權★ 從儒家觀點省思複製人的倫理問題
★ 論基因倫理:基因治療及基因增強相關之倫理爭議★ 代理孕母與親子關係:一個倫理分析
★ 無行為能力病人的醫療代理決策研究:以智能障礙者為例★ 高爾拔(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教育理論之道德哲學面向研究
★ 自願安樂死的出路---從死亡權的角度分析★ 論癌末病人醫助自殺之道德性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是關於朱子道德實踐哲學的研究。朱子道德哲學的最終目的是成為聖人,此與傳統儒家之目標相呼應。在朱子思想中,在未成為聖人之前,人人都必須通過修養工夫,方能圓滿實現道德的實踐;在成為聖人之後,仍需透過工夫來維持。本論文採取不同過去的詮釋進路,從工夫論觀點詮釋朱子理氣心性論,以把握朱子道德哲學的實踐性意義。
朱子工夫論有兩個前提:第一是心與氣成為實現道德的現實經驗之實現主體,即實踐主體;第二是其實現主體的心與氣受到限制性理之實現的氣質人欲影響。由此前提,朱子強調,人通過修養工夫,克服人欲而變化氣質,以實現天理,而成道德人格自我,即聖人。其工夫方法乃為窮理與居敬:窮理是以明理與真知為主的格物致知;居敬是貫通未發涵養與已發省察的心之本領工夫。藉由窮理與居敬工夫,可以使心之知覺提撕以實踐道德命令,而完成道德行動。
如果從工夫論觀點詮釋心性論與理氣論,我必須強調將會得到這樣的詮釋結果:心與氣本具性或理,是能實現其性或理的實現主體,即道德實踐主體,此是一種道德的執行者;性或理是創生道德的道德之理,必須依氣而實現,此為一種道德的立法者,同時為道德實踐的根據。人通過修養工夫而變化氣質,心與性、氣與理能夠關聯地合一而成道德生命,成為所謂「道德主體」。如此的朱子道德實踐哲學成為「關聯合一的自律道德」形態。
摘要(英) The main focus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Zhu-xi’s moral philosophy.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the aim of Zhu-xi’s moral philosophy is to become a sage. In Zhu-xi’s theory, everyone, before being a sage, must keep doing the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himself or herself. Even if the agent has become a sage, he or she still has to keep practicing to maintain or ensure the rightness of his/her act. The approach of this thesis is to regard Zhu-xi’s moral cultivation theory as the ground to interpret his Li-Qi theory(理氣論) and Xin-Xing theory(心性論). I believe this different approach i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 meaning of Zhu-xi’s moral philosophy.
There are two premises of Zhu-xi’s moral cultivation theory. First, Xin and Qi can affect the actualization of moral commands are both practical subjects. Second, the Xin and Qi practical subjects, Xin and Qi, are easily influenced and limited by human desire,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and limitation, the practical subjects won’t 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oral commands. Due to these two premises, Zhu-xi emphasized that for agents, only through moral practice to cultivate themselves, they can overcome the seducement of human desire, and after the accomplishment of moral practice including cultivation they could purify moral mind and finally become a sage. Zhu-xi’s theory of moral cultivation is constructed of two parts, which are “investigation of reason to the utmost”(Qiong-li, 窮理)and “respectfulness”(Ju-jing, 居敬). The function of Qiong-li(窮理), also called “Ko-wu chih-chih(格物致知, attaining knowledge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and matters)”, and its goal(not the final end) is to understand the moral laws and transform the understanding into true knowledge(Chen-chih, 真知). The function of Ju-jing(居敬) is to cultivate the practical subject, Xin, and transform our human desire before we act so that we will act morally and actualize our moral personality as a sage. Zhu-xi claimed that agents can purified their mind to follow the moral commands through Qiong-li(窮理) and Ju-jing(居敬).
According to my moral cultivatio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 regarding moral cultivation as the primordial element to re-interpret Zhu-xi’s Xin-Xing theory and Li-Qi theory, I must emphasis that the result and the argument are, first, “Xin houses Li(心本具理)” and “Qi houses Li(氣本具理)”. Hence, we have reason to say that Xin together with Qi is a moral agent which could have sufficient capacity to carry out the moral commands. Second, Xing and Li have moral creativity, thus, they are the basis of moral practice. Agent can transform his heat/mind or consciousness from normality to morality through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Xin and Xing(as well as Li and Qi) can be rendered identical in the sense of practical unity of agent and principle in relatedness within one body. Third, If the last two points could be justified, Xin and Qi will constitute us as a “moral subject”, and the agent will become a “moral agent”. Therefore, the Zhu-xi’s moral philosophy could be classified as a kind autonomous theory in the sense of unity of Xin and Xing in practical relatedness, or for short, “related identical autonomy”.
關鍵字(中) ★ 工夫論
★ 窮理
★ 居敬
★ 心
★ 氣
★ 天理人欲
★ 道德主體
關鍵字(英) ★ theory of moral cultivation
★ Qiong-li(investigation of principle to the utmost)
★ Ju-jing(respectfulness)
★ Xin(heart/mind)
★ Qi(material)
★ Tien-li and human desire(principle of heaven and human desire)
★ moral agent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  錄 ……………………………………………………………………………… iii

第一章 導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現況 ……………………………………………………… 1
    一、研究背景 ……………………………………………………………… 1
    二、研究現況:文獻回顧及評述  ………………………………………… 6
     (一)牟宗三先生對朱子哲學的批判詮釋  …………………………… 6
     (二)唐君毅先生對朱子哲學的正面詮釋 …………………………… 12
     (三)劉述先先生有關朱子哲學的觀點 …………………………… 17
     (四)錢穆先生有關朱子哲學的觀點 ………………………………… 18
     (五)李瑞全先生對朱子道德形態的檢討 …………………………… 20
     (六)李明輝先生對朱子之心、性的批判討論 …………………… 24
     (七)陳來先生對朱子哲學的分析 …………………………………… 26
     (八)楊祖漢先生對朱子之理加強道德實踐動力的詮釋 …………… 30
  第二節 研究動機及問題意識 ………………………………………………… 33
    一、研究動機及目的 ……………………………………………………… 33
    二、問題意識 ……………………………………………………………… 3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40
第二章 朱子早年工夫論開端 ……………………………………………………… 44
  第一節 家庭教育環境及其影響:父親韋齋之學問淵源及其學風 ………… 46
    一、朱子少年時受教育之狀況 …………………………………………… 46
    二、少年朱子接受家風及父親朱韋齋之庭訓 …………………………… 49
  第二節 胡、劉三先生之學問淵源及其學風 ………………………………… 56
    一、胡、劉三先生之學問淵源 …………………………………………… 56
    二、劉屏山之學問趨向 …………………………………………………… 57
    三、劉白水之學問趨向 …………………………………………………… 61
    四、胡籍溪之學問趨向 …………………………………………………… 64
  第三節 朱子早年學問風格 …………………………………………………… 68
    一、朱子受儒家「為學」的影響 ………………………………………… 69
    二、朱子受佛家「禪學」的影響 ………………………………………… 71
    三、從學李延平以前早年學問趨向 …………………………………… 76
第三章 朱子工夫論之演變及確立 ………………………………………………… 78
  第一節 返歸儒家:師事李延平問學 ………………………………………… 78
    一、朱子與李延平會面及問學 …………………………………………… 79
    二、李延平學問淵源及其學風 …………………………………………… 82
    三、李延平學問對朱子的影響 …………………………………………… 89
  第二節 中和舊說:與張南軒論學 …………………………………………… 97
    一、與張南軒相見論學 …………………………………………………… 97
    二、中和舊說的參悟:已發察識說 …………………………………… 100
  第三節 中和新說:己丑之悟 ………………………………………………… 104
    一、對中和舊說之反省 …………………………………………………… 104
    二、中和新說的建立:未發涵養與已發察識 …………………………… 107
第四章 朱子工夫論之架構 ……………………………………………………… 113
  第一節 朱子工夫論之主要課題 ……………………………………………… 115
    一、修養工夫關鍵:變化氣質 …………………………………………… 115
    二、存天理去人欲 ……………………………………………………… 118
    三、朱子理想中之聖人境界 ……………………………………………… 123
  第二節 窮理工夫及其意義 …………………………………………………… 125
    一、以窮理工夫為學問之要 ……………………………………………… 125
    二、窮理與格物致知 ……………………………………………………… 128
    三、格物窮理工夫之道德實踐意義 …………………………………… 131
  第三節 居敬工夫及其意義 …………………………………………………… 138
    一、心之未發已發之涵養與省察 ………………………………………… 138
     (一)未發涵養 ……………………………………………………… 138
     (二)已發省察 ……………………………………………………… 141
    二、貫通心未發已發之居敬 ……………………………………………… 145
第五章 從朱子工夫論詮釋其心性論 ……………………………………………… 151
  第一節 先秦儒家之心性說:孔、孟、荀論「心」之涵義 ………………… 154
    一、論孔子之心性說 ……………………………………………………… 155
    二、論孟子之心性說 ……………………………………………………… 157
    三、論荀子之心性說 ……………………………………………………… 159
  第二節 朱子之「心」之規模及其心性論之涵義 …………………………… 163
    一、以「赤子之心」與「大人之心」論朱子之「心」 ………………… 164
    二、朱子之「心」之特質:心之虛靈知覺 …………………………… 173
  第三節 朱子心性論之主要論題 ……………………………………………… 184
    一、人心道心說 …………………………………………………………… 184
    二、「心統性情」之涵義 ………………………………………………… 194
第六章 從朱子工夫論詮釋其理氣論 ……………………………………………… 203
  第一節 氣之世界及其特徵 …………………………………………………… 204
    一、在氣之世界中人與物之地位 ………………………………………… 204
    二、氣之特徵 ……………………………………………………………… 212
  第二節 理之涵義及其定位 …………………………………………………… 218
    一、理之涵義:「所以然」與「所當然」之義 ………………………… 218
    二、在朱子道德哲學中「理」之定位 …………………………………… 224
  第三節 理與氣之關係 ……………………………………………………… 231
    一、從朱子工夫論解釋理氣關係 ………………………………………… 231
    二、理氣一貫通:天人合一 ……………………………………………… 238
第七章 結論 ………………………………………………………………………… 244
參考文獻 ……………………………………………………………………………… 256
參考文獻 一、中文原典
《論語》
《孟子》
《中庸》
《大學》
《荀子》
[宋]朱 熹:《朱子全書》(全二十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朱 熹:《朱子語類》(全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朱 熹:《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
[宋]朱 熹:《周易本義》,台北:廣學社,1975年。
[宋]朱 熹:《易學啟蒙》,台北:廣學社,1975年。
[宋]朱 熹:《近思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7年。
[宋]周敦頤:《周子全書》,台北:廣學社,1975年。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張 載:《張子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宋]張 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宋]胡 宏:《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009年重印)。
[宋]陳 淳:《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外編》(全四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原著);[朝鮮]李滉(編):《朱子書節要》(全三冊),大田:學民文化社,2009年。
[朝鮮]李 珥:《栗谷全書》,首爾:成均館大學校大東文化研究所,1971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羅欽順:《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明]黃宗羲:《宋元學案》(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王懋宏:《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二、中文專書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2002年。
―――:《宋明理學》(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2002年。
―――:《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
陳谷嘉:《宋代理學倫理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 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
陳科華:《儒家中庸之道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立勝:《「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陳榮捷:《朱熹》,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
―――:《朱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朱子新探索》,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近思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成中英:《合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台北:康德出版社,2005年。
董金裕:《朱熹學術考論》,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杜保瑞:《北宋儒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南宋儒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文化,1989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二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1991年。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黃光國:《儒家關係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黃慧英:《儒家倫理:體與用》,上海:上海三聯,2005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台灣:台灣東大圖書出版,1998年。
金永植:《朱熹的自然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全四冊),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樂愛國:《朱子格物致知論研究》,湖南:岳麓書社,2010年。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劉承相:《朱子早年思想的歷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明鍾:《韓國儒學史》,首爾:日新社,1975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李丙燾:《韓國儒學史略》,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86年。
李明輝:《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儒家與康德》,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新北:鵝湖月刊社,2013年。
羅 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宋代篇),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儒家哲學的體系》,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理學的演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情感與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朱熹哲學十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
―――:《名家與荀子》,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
―――:《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心體與性體》(一冊),台北:正中書局,2006年。
―――:《心體與性體》(二冊),台北:正中書局,2006年。
―――:《心體與性體》(三冊),台北:正中書局,2008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
漆 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錢 穆:《朱子學提綱》,台灣:蘭臺出版社,2001年。
―――:《朱子新學案》(一冊),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
―――:《朱子新學案》(二冊),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
―――:《朱子新學案》(三冊),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
―――:《宋明理學概述》,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年。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
―――:《朱熹年譜長編》(全二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朱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譚宇權:《中庸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三),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藤井倫明:《朱熹思想結構探索-以「理」為考察中心》,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田 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2007年。
向世陵:《理氣性心之間-宋明理學的分系與四系》,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楊儒賓、祝平次:《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楊祖漢:《從當代儒家觀點看韓國儒家的重要論爭》,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當代儒學思辨錄》, 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
余書麟:《中國儒家心理思想史》(上、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台北:允晨文化,2007年。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朱熹易學析論》,新莊:輔仁大學出版社,1990年。
朱洪斌:《朱熹傳奇》,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1992年。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朱熹思想研究》(上冊),中和: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熹思想研究》(下冊),中和: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熹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蔡振豐主編:《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陳來、朱杰人主編:《人文與價值-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子誕辰88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黃俊傑、林維杰主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吳展良編:《朱子研究書目新編1900-2002》,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吳震主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儒賓主編:《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楊儒賓、馬淵昌也、艾皓德合編:《東亞的靜坐傳統》,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冊),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
本傑明‧史華茲(著);程鋼(釋);劉東(校):《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三、學位論文
陳佳銘:《朱子理氣論在儒家形上體系中的定位問題》,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黃景進:《北宋四子修養方法論》,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論文,1971年。
黃麗娟:《朱子的道德世界-存天理、去人欲之研究》,台灣: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8年。
簡宗修:《朱子的理氣說》,台灣: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李輔人:《『大學』德教育之研究-以格物致知為中心》,台灣: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美惠:《朱熹道統論之研究-以四書學為核心而展開》,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朴龍模:《朱熹理氣哲學思想之研究》,台灣: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權相赫:《朱子人格教育思想體系》,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沈享民:《知態評價、智的德性與格物致知-論德性知識論之兩個這路,並論朱熹格物致知哲學之智的德性的基礎》,台灣: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王麗華:《『大學』「格物致知」的研究-反省朱子、陽明的「格物致知」義》,台灣: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吳慧貞:《朱子孟子學研究》,台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徐惠珍:《朱子道德系統中之他律性格》,台灣: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楊斐芬:《朱子成德思想之研究》,台灣: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張鍠焜:《朱子讀書法研究》,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張子立:《從逆覺體證到理一分殊新釋----試析現代新儒學的內在發展》,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鄭相峰:《朱子心論研究》,台灣: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周天令:《朱子道德哲學研究》,台灣: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四、期刊論文及論文集
蔡仁厚:〈宋明理學分系問題論衡〉,《哲學與文化》(31卷8期),2004年。
―――:〈朱子理氣論的幾個要點〉,《哲學與文化》(2卷2期),1975年。
―――:〈朱子性理系統形成的關鍵與過程〉,《哲學與文化》(28卷7期),2001年。
―――:〈朱子心性之學綜述〉,《東海學報》(第27期),1986年。
―――:〈「性即理」的兩個層次與朱子學之歧義〉,《鵝湖》(1卷8期),1976年。
陳 來:〈元明理學的“去實體化”轉向及其理論後果—重回“哲學史”詮釋的一個例子〉,《中國文化研究》(第2期),2003年。
黃瑩暖:〈朱子格物之心性理論與工夫義蘊的再探討〉,《當代儒學研究》(第6期),2009年。
―――:〈唐、牟論朱子中和新舊說之「心」義〉,《當代儒學研究》(第4期),2008年。
―――:〈朱子論《中庸》「未發」之義及其工夫〉,《興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7年。
―――:〈從心性架構與格致工夫看牟宗三先生詮釋朱子思想之特點〉,《當代儒學研究》(第8期),2010年。
黎華標:〈朱子理氣系統之疏解〉,《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13期),香港:1971年。
―――:〈朱子之道德的宇宙論〉,《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14期),香港:1972年。
林安梧:〈知識與道德之辯證性結構-對朱子學的一些檢討〉,《鵝湖》(10卷6期),1984年。
―――:〈「繼別為宗」或「橫攝歸縱」:朱子哲學及其詮釋方法論辯疑〉,《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9年。
劉述先:〈朱子的性論〉,《清華學報》(17卷),新竹:1985年。
―――:〈朱子在宋明儒學的地位重探〉,《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5卷2期),2008年。
―――:〈「理一分殊」的規約原則與道德倫理重建之方向〉,《哲學與文化》(28卷7期),台北:2001年。
李明輝:〈朱子論惡的根源〉,《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冊),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
―――:〈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李瑞全:〈朱子道德學形態之重檢〉,《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朱子之道德規範根源問題〉,《當代儒學研究》(第4期),2008年。
楊儒賓:〈當代台灣朱子學研究活動與未來課題〉,《艮齋學論叢》(第五輯),首爾:艮齋學會,2006年。
―――:〈格物與豁然開通─朱子〈格物補傳〉的詮釋問題〉,《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自性化」與「復性」-榮格與朱子的異時空交會〉,《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2005年。
楊祖漢:〈朱子心性工夫論新解〉,《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9年。
―――:〈朱子「盡心章注」與胡五峰思想之關係〉,《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4期),2001年。
―――:〈程伊川、朱子「真知」說新詮  從康德道德哲學的觀點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8卷,2期),2011。
―――:〈從朱子的「敬論」看朱子思想型態的歸屬〉,《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唐君毅先生對朱子哲學的詮釋〉,《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七輯:明清儒學研究),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2010年。
余英時:〈朱熹哲學體系中的道德與知識〉,《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台北:聯經出版,2008年。
張永儁:〈從程朱理氣說析論朱熹心性論之要義〉,《臺大哲學評論》(第12期),1989年。
―――:〈從宋代理學之思想脈絡略論程朱理學之「方法」〉,《臺大哲學評論》(第14期),1991年。
鍾彩鈞:〈羅整庵的理氣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6期),1995年。
―――:〈謝上蔡、李延平與朱子早年思想〉,《清華學報》(新37卷,第1期),2007年。
朱漢民:〈朱熹本體論的時空關係〉,《中國文化月刊》(第146期),1991年。


五、英文著作
Schwartz, Benjamin Isadore.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Wing-tsit, Chan. Chu His : new studies.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9.
Wing-tsit, Chan(editor). Chu His and Neo-Confucianism.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
指導教授 李瑞全(Shui-chuen Lee) 審核日期 2015-1-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