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8342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4 、訪客IP:3.144.254.149
姓名 陳世晃(Shih-Huang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土木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台灣鋪面(Taipave)配合設計法之擬定
(Taipave Mixture design)
相關論文
★ 公共工程統包模式執行專案成員間問題 之研究★ 水泥製程於資源再利用之研究
★ 防水毯的生管與品管之探討★ 建置生命紀念園區營運階段管理模式之研究 以新北市某民間公共紀念園區為例
★ 軍用機場跑道鋪面維護管理暨搶修作業機制之研究★ TAF 檢驗機構認證申請之研究- 以混凝土後置式化學錨栓檢驗為例
★ 利用UML建構實驗室資訊管理平台-以合約審查為例★ 營建施工管理導入即時性資訊傳遞工具功能需求之研究
★ 鋪面養護決策支援分析模式之研究★ 營建材料實驗室量測系統評估及誤差分析
★ 以績效為基礎的公路養護組織與機制之研究★ 智慧型鋪面檢測車平坦度量測驗證與應用
★ 公路設施養護管理程序建立及成本分析之研究-以IDEF方法建立鋪面養護作業程序★ 利用花崗岩及玻璃回收料製造功能性人造石材之研究
★ 自動化鋪面平整度量測分析與破壞影像偵測系統之研究★ 鋪面缺陷影像辨識系統應用於路網檢測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國內現行之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規範經過一段時間使用,迄今無任何修改版出現是相當值得商榷,另外,傳統馬歇爾配合設計係屬經驗法則,無法有效評估鋪面服務成效,本研究針對美國本土經過SHRP(Strategic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的努力所建立起對瀝青混凝土材料更能適應環境變化的新規範「Superpave配合設計法」做進一步探討,以建立適用於台灣地區之模式。
本研究針對瀝青、級配及配合設計法進行深入探討,在瀝青部分,廣泛收集資料並進各種指標之轉換,最後建立本土化之瀝青初步建議規範;在級配方面,收集各地區之粒料特性並探討限制區對瀝青混凝土成效之影響,進一步建立粒料及級配的初步建議規範;在配合設計法方面,首先針對Superpave配合設計法設計參數進行本土化,其中包括交通量估算、現地鑽心、分離回收、重建級配與實驗室模擬,其所有步驟和SHRP建立設計參數步驟相同,然後收集北中南東四個地區粒料,再與傳統馬歇爾配合設計法進行同時進行配合設計,比較其設計結果之差異,然後再藉由瀝青混凝土成效試驗去驗證修正後配合設計法是否可行,該修正後之設計法稱為「台灣鋪面Taipave配比設計法」。
經由本研究成果顯示,「台灣鋪面(Taipave)配比設計法」所設計的瀝青混凝土在抗車轍能力上遠優於傳統馬歇爾配合設計法,在耐久性亦能符合規範,另外,該法亦真實反應台灣地區重載交通的實際狀況與現地成效,最後希望藉由本研究結果能提供國內產官學界在未來對於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法進行修正參考使用。
摘要(英) The Superpave design specification provides an Ndesign compaction matrix for compaction of asphalt concrete mixture. Inside the matrix, compaction effort parameters were specified for various traffic levels. Since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and materials available in Taiwan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States, it is worthwhil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Ndesign compaction matrix in Taiwan.
General pavement studies on nine test sites in northern Taiwan were performed. Samples were cored, and increases of %Gmm of all test sites were calculated. By assuming the degree of compaction at opening was the same for all sites, %Gmm of cored samples were adjusted. Aggregates recovered from each test site were then remixed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job mix formula, aged, and SGC compacted.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test site were obtained from project installed WIMs and weighted averages of available data in vicinity areas. Meanwhile, traffic volumes were collected and estimated from official surveyed data. Accumulated ESALs of each test site during studied period was then obtained.
Correlations of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above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It was observed that derived correlations between Nini, Nmax and Ndes are slightly different (differences of respective coefficients are with 10%) from those specified by SHRP. Nonetheless, the gyration efforts specified in the Superpave Ndesign compaction matrix seem too low for situations in Taiwan. High volumes of overloaded trucks may be the reason for high SGC gyrations. More studies on this issue are needed to verify such phenomenon.
關鍵字(中) ★ Superpave
★ 配比設計法
★ Taipave
關鍵字(英) ★ Taipave
★ SGC
★ Superpave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 I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II
附圖目錄 X
附表目錄 XIV
第一章、 緒論 1
1. 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 2
1.3預期綜合效益: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2.1 馬歇爾配合設計法 5
2.2.1美國瀝青學會MS-2之沿革 5
2.2.2第六版之馬歇爾配合設計法 6
2.2 AAMAS配合設計法 11
2.3 Superpave 配合設計法 14
2.3.1 超級鋪面(Superpave)配合設計法之原理 14
2.3.2 超級鋪面(Superpave)基本配合設計(體積性質配合設計) 15
2.3.3 2002年旋轉圈數之修訂 21
2.5 旋轉壓實機的發展 23
2.6 SGC與GTM之比較 26
2.7 瀝青混凝土體積性質與油膜厚度 27
2.7.1 體積性質之發展 27
2.7.2 密級配油膜厚度之發展 28
2.7.3油膜厚度與VMA關係 28
2.8交通量之計算 30
2.8.1重車之分類 30
2.8.2 18000磅單軸荷重當量數(ESAL)及相關相關因子 33
2.8.3交通部公路局交通量調查之概況 34
2.8評估評估粒料之方法 35
第三章、 研究計畫 36
3.1研究架構 36
3.2本研究中重要之步驟如下 37
3.3 PG成效規範本土化並與黏滯度等級相互關係之研究 40
3.4 Superpave級配對瀝青混凝土成效影響之研究 41
3.5 Superpave配合設計方法本土化應用之研究 42
3.5.1 配合設計研究流程 45
3.5.2 交通量與SGC壓實度之關係之建立 46
3.5.3 級配之重建與SGC試體之製作 54
3.5.4本研究採用影像軟體之介紹 60
3.4.4瀝青混凝土力學性質試驗方法及儀器設備 68
第四章、 Taipave之瀝青膠泥規範 76
4.1 PG級與AC級之轉換 76
4.2以台灣區環境因子、交通因子選定(以台北市為例) 81
4.3Taipave瀝青規範之建立 82
第五章、 Taipave之級配規範 87
5.1台灣地區粒料來源與Superpave規範之要求值 89
5.3 配合設計比較 91
5.4 瀝青混凝土力學試驗 91
5.4.1 回彈模數試驗結果 92
5.4.2 潛變試驗結果 93
5.4.3 間接張力強度試驗結果 94
5.4.4 車轍輪跡試驗 95
5.5本土化之級配規範 96
第六章SHRP配合設計方法本土化應用之研究 99
6.1 台灣地區SGC壓實曲線之初步建立 99
6.1.1 驗收時原始資料 99
6.1.2 交通量之推估 101
6.1.3 本土化SGC旋轉圈數之設定 113
6.2 瀝青材料基本物性試驗結果 116
6.3 砂石材料基本物性試驗結果 117
6.4配合設計法試驗結果 122
6.4.1本研究所用之級配 122
6.4.1 馬歇爾配合設計法試驗結果 128
6.4.2 SUPERPAVE配合設計法試驗結果 133
6.4.3各地區配合設計比較 137
6.4.4壓實方法對級配降格之影響 155
6.5成效評估 158
6.5.1間接張力 158
6.5.2 浸水殘餘強度TSR 158
6.5.3 靜態潛變試驗 159
6.5.4 動態潛變試驗 160
6.5.5影像分析 163
6.5.6車轍試驗 170
6.5.7車轍輪跡試驗與交通量的關係 172
6.5.8 TSR處理後的車轍試驗 175
6.6建議採用之配合設計法 178
6.6.1彙整上述研究成果及本研究進行遭遇問題如下 178
6.6.2Marshall和SGC壓實法對VMA及VA之關聯性比較 178
第七章、 Taipave配合設計規範e化輔助設計系統(e-Taipave) 186
7.1本專家系統統的目標 186
7.2本系統之架構 187
第八章、 論與建議 191
參考文獻 192
附錄一、台灣鋪面瀝青混凝土配比設計設法初稿 199
附錄二、e-Taipave畫面 215
附錄三、瀝青材料基本物性試驗數據 229
附錄四、配合設計法試驗數據 231
附錄五、各地區試體壓實曲線 250
圖目錄
圖2.1 馬歇爾配合設計流程圖 7
圖2.2 1993版馬歇爾配合設計HMA之特性曲線 9
圖2.3 AAMAS系統之設計流程 13
圖2.4 溫度-黏滯度關係圖 17
圖2.5 超級鋪面級配之控制點與限制區(Max 19.0mm),橫座標為0.45次方 18
圖2.6 超級鋪面配合設計系統之設計流程 20
圖2.7 1993~2001旋轉壓實機的發展 24
圖3.1. 主研究架構圖-1 37
圖3.2. 主研究流程圖 39
圖3.4 瀝青混凝土SGC試體之製作 45
圖3.5 配合設計研究之架構 46
圖3.6 配合設計研究之重點 47
圖3.7 粗粒料稜角率試驗流程圖 50
圖3.8 粗粒料稜角率儀器示意圖 51
圖3.9 細粒料稜角率試驗流程圖 52
圖3.10 細粒料稜角率儀器示意圖 53
圖3.11 SGC試體製作流程(模擬鋪設與開放交通之狀況) 55
圖3.12 超級鋪面迴旋剪力壓實機SGC 57
圖3.13 HMA壓實試體之各成份組成圖 59
圖3.14 test原始影像 61
圖3.15 test二值化影像 61
圖3.16 程式自動標示粒料編號 62
圖3.17 本程式之粒料分割圖 64
圖3.18 長短軸示意圖 66
圖3.19 θ角示意圖 66
圖3.20 影像處理程式算流程與推理邏輯圖 67
圖3.21 回彈模數試驗儀 68
圖3.22 間接張力試驗儀 71
圖3.23 潛變試驗示意圖 72
圖3.24 輪壓機 75
圖3.25 車轍試驗儀 75
圖4.1 25℃針入度與60℃G*/sin(δ)關係圖 77
圖4.2傳統瀝青黏滯度與60℃G*/sin(δ)關係圖 77
圖4.3 改質瀝青黏滯度與60℃G*/sin(δ)關係圖 78
圖4.4 PG Grade溫度與60℃黏滯度關係圖 78
圖4.5 潛變試驗比較圖(25℃) 80
圖4.6 美國佛羅里達州Apalachicola年度天氣變化圖(北) 84
圖4.7 美國佛羅里達州West Palm Beach年度天氣變化圖(中) 84
圖4.8 美國佛羅里達州Miami年度天氣變化圖(南) 84
圖4.9 91年度月最高溫之變化 85
圖5.1 級配分布圖 88
圖5.2 60℃車轍輪跡試驗圖 96
圖6.1 鑽心路段級配分佈圖與Superpave 9mm限制區範圍 100
圖6.2 110線各車型之超載車輛占所有超載車輛比率之分布 101
圖6.3 台15線各車型之超載車輛占所有超載車輛比率之分布圖 102
圖6.4 110線重車車型之累積軸重當量因子之分布 103
圖6.5 台15線重車車型之累積軸重當量因子之分布 104
圖6.6 車型與卡車因子之關係 105
圖6.7 壓實度與ESAL關係圖 114
圖6.8 各鑽心壓實度SGC旋轉圈數與壓實度關係圖 114
圖6.9 SGC旋轉圈數與ESAL關係圖 115
圖6.10 北、中、南及東四區級配比較圖 127
圖6.11 北部地區設計結果比較圖-VA 141
圖6.12 北部地區設計結果比較圖-VMA 141
圖6.13 北部地區設計結果比較圖-VFA 142
圖6.14 北部地區設計結果比較圖-DP 142
圖6.15 中部地區設計結果比較圖-VA 143
圖6.16 中部地區設計結果比較圖-VMA 143
圖6.17 中部地區設計結果比較圖-VFA 144
圖6.18 中部地區設計結果比較圖-DP 144
圖6.19 南部地區設計結果比較圖-VA 145
圖6.20 南部地區設計結果比較圖-VMA 145
圖6.21 南部地區設計結果比較圖-VFA 146
圖6.22 南部地區設計結果比較圖-DP 146
圖6.23 東部地區設計結果比較圖-VA 147
圖6.24 東部地區設計結果比較圖-VMA 147
圖6.25 東部地區設計結果比較圖-VFA 148
圖6.26 東部地區設計結果比較圖-DP 148
圖6.27 Superpave及Marshall配比設計結果與現地實際要求比較 149
圖6.28 Marshall配比設計結果運用到台灣地區現地可能會造成之問題 149
圖6.29 最佳含油量比較表 153
圖6.30 最佳含油量之VMA比較圖 153
圖6.31 VFA比較圖 154
圖6.32 吸油率比較圖 154
圖6.33 北部地區級配之降格 156
圖6.34 中部地區級配之降格 156
圖6.35 南部地區級配之降格 157
圖6.36 東部地區級配之降格 157
圖6.37 25℃間接張力比較圖 158
圖6.38 TSR之比較 159
圖6.39 40℃潛變模數比較圖 160
圖6.40 北部地區動態潛變比較圖40℃ 161
圖6.41 中部地區動態潛變比較圖40℃ 161
圖6.42 南部地區動態潛變比較圖40℃ 162
圖6.43 東部地區動態潛變比較圖40℃ 162
圖6.44 SGC 6in 試體掃瞄影像 166
圖6.45 Marshall 4in 試體掃瞄影像 167
圖6.46 SGC 4in 試體掃瞄影像 167
圖6.47 現地試體 168
圖6.48 北部60℃車轍試驗比較圖 170
圖6.49 中部60℃車轍試驗比較圖 171
圖6.50 南部60℃車轍試驗比較圖 171
圖6.51 東部60℃車轍試驗 172
圖6.52 北部-SGC試體滾壓次數與車轍深度關係圖 174
圖6.53北部60℃車轍試驗(TSR試驗處理後) 176
圖6.54中部60℃車轍試驗(TSR試驗處理後) 176
圖6.55南部60℃車轍試驗(TSR試驗處理後) 177
圖6.56東部60℃車轍試驗(TSR試驗處理後) 177
圖6.57馬歇爾與Taipave之Va關係圖 179
圖6.58馬歇爾與Taipave之VMA關係圖 180
圖6.59、建議修正之配合設計流程 183
圖6.60 改良馬歇爾配設計法建議合適含油量範圍 184
圖6.61 Taipave配設計法建議合適含油量範圍 185
圖7.1 e-Taipave所採用的架構 187
圖7.2 e-Taipave子系統-瀝青膠泥選用所採用的架構 188
圖7.3 e-Taipave子系統-級配選用所採用的架構 188
圖7.4 e-Taipave子系統-配合設計所選用所採用的架構 189
圖7.5 e-TAIPAVE系統主畫面 190
表目錄
表2.1 1993年版馬歇爾配合設計規範 10
表2.2 1993年版粒料間空隙最小百分比(VMA) 11
表2.3 超級鋪面常用之交通量建議值 14
表2.4 Superpave 瀝青成效等級(PG, performance grade) 16
表2.5 1993年版AI SP-2設計圈數 22
表2.6 Brown所建議之 Densification of N-design Compaction 22
表2.7 AASHTO Mixture ETG所建議之N-design Compaction 23
表2.8 壓實機設備及功能 25
表2.9 級配與油膜厚度之關係 29
表2.10 標稱粒徑12.5級配與油膜厚度之關係 29
表2.11 表面積因子與最大尺寸之關係 30
表3.1 選定之路段及其理由 47
表3.2 最大理論比重試驗之取樣方法 58
表3.3 All.txt檔記錄試體粒料分佈及扁平率 62
表3.4 outtest.txt檔記錄各粒料之參數 62
表4.1 PG成效規範中部份等級“大略相當於“其他分類系統對照表 76
表4.2黏滯度等級2000Poise之傳統瀝青與改質瀝青基本試驗結果 79
表4.3黏滯度等級2000Poise之傳統瀝青與改質瀝青韌性試驗結果 80
表4.4 25℃潛變試驗結果 81
表4.5各大城市氣候條件比較表(1961~1990) 82
表4.6台北測站氣溫資料及鋪面設計溫度 82
表4.7台灣地區常用瀝青膠泥之AC級與PG級之轉換 83
表4.8依據SHRP建議的公式計算出來的台灣個地區應使用的瀝青等級 85
表4.9本研究各級道路使用之瀝青膠泥 86
表5.1級配種類及其代號(標稱最大粒徑19mm) 87
表5.2 最大粒徑19.0mm之各類級配過篩百分率 88
表5.1、中央大學土木品保中心91-92粗粒料檢驗報告(I) 89
表5.2、中央大學土木品保中心91-92粗粒料檢驗報告(II) 90
表5.3、本研究所採用之砂石 90
表5.4央大學土木品保中心91-92細粒料檢驗報告 91
表5.6 配合設計各項性質之最終結果 91
表5.7 瀝青混凝土回彈模數試驗結果 92
表5.8 瀝青混凝土回彈模數試驗成對T檢定結果(25℃) 92
表5.9 瀝青混凝土回彈模數試驗成對T檢定結果(40℃) 93
表5.10瀝青混凝土潛變模數試驗結果 93
表5.11 瀝青混凝土潛變模數試驗成對T檢定結果(25℃) 93
表5.12 瀝青混凝土潛變模數試驗成對T檢定結果(40℃) 94
表5.13瀝青混凝土間接張力強度試驗試驗結果 94
表5.14 瀝青混凝土間接張力強度成對T檢定結果(25℃) 94
表5.15 瀝青混凝土間接張力強度成對T檢定結果(40℃) 95
表5.16台灣地區建議之粗粒料規範 96
表5.17台灣地區建議之細粒料規範 97
表5.18建議使用之級配規範表(標稱粒徑為19mm) 97
表5.19建議使用之級配規範表(標稱粒徑為12.5mm) 98
表6.1 驗收時資料 99
表6.2 配合設計篩分析資料及含油量資料 100
表6.3 最大標稱粒徑19mm之限制區 100
表6.4 110線重車類型分布情形 101
表6.5 台15重車類型分布情形 102
表6.6 110線累積軸重當量因子 103
表6.7 台15線累積軸重當量因子 103
表6.8 本研究採用之110線卡車因子 106
表6.9 110線大貨車之卡車因子計算 106
表6.10 本研究採用之台15線卡車因子 106
表6.11 台15線貨櫃車之卡車因子計算 106
表6.12 110線鑽心試體累積軸重當量 107
表6.13 台15線鑽心試體累積軸重當量 107
表6.14 龍潭收費站北上車流量 108
表6.15 86-88年國3號龍潭北上路段卡車因子之相關研究資料 108
表6.16 國3號鑽心試體累積軸重當量 109
表6.17 其他路段採用之卡車因子 109
表6.18 115線鑽心路段 110
表6.19 112線鑽心試體累積軸重當量 111
表6.20 台一甲線鑽心試體累積軸重當量 111
表6.21 台一線鑽心試體累積軸重當量 112
表6.22 台一線鑽心試體累積軸重當量 112
表6.23 各路段重建瀝青混凝土之SGC壓實曲線 113
表6.24 各路段鑽心試體壓實度、旋轉圈數及ESAL 113
表6.25 建議之Superpave本土化之壓實圈數 115
表6.26 瀝青膠泥基本物性試驗結果 116
表6.27 瀝青膠泥拌合及滾壓溫度 117
表6.28 北部粒料比重基本性質 118
表6.29 北部粒料物性基本性質 118
表6.30 中部粒料比重基本性質 119
表6.31 中部粒料物性基本性質 119
表6.32 南部粒料比重基本性質 120
表6.33 南部粒料物性基本性質 120
表6.34 東部粒料比重基本性質 121
表6.35 東部粒料物性基本性質 121
表6.36 北部合成級配總表(標稱粒徑19mm) 123
表6.37 中部合成級配總表(標稱粒徑19mm) 124
表6.38 南部合成級配總表(標稱粒徑19mm) 125
表6.39 東部合成級配總表(標稱粒徑19mm) 126
表6.40 北部重交通量馬歇爾配合設計結果(AI MS-2 1993年版) 129
表6.41 北部重交通量馬歇爾配合設計結果(NAPA法,台灣現行採用) 130
表6.42 中部重交通量馬歇爾配合設計結果(AI MS-2 1993年版) 130
表6.43 中部重交通量馬歇爾配合設計結果(NAPA) 131
表6.44 南部重交通量馬歇爾配合設計結果(AI MS-2 1993年版) 131
表6.45 南部重交通量馬歇爾配合設計結果(NAPA) 132
表6.46 東部重交通量馬歇爾配合設計結果(AI MS-2 1993年版) 132
表6.47 東部重交通量馬歇爾配合設計結果(NAPA) 133
表6.48 北部Superpave level 1配合設計結果 135
表6.49 中部Superpave level 1配合設計結果 135
表6.50 南部Superpave level 1配合設計結果 136
表6.51 東部Superpave level 1配合設計結果 136
表6.52 台灣各地區實驗室設計結果之油膜厚度 150
表6.53 北部配合設計結果之比較總表 151
表6.54 中部配合設計結果之比較總表 151
表6.55 南部配合設計結果之比較總表 152
表6.56 東部配合設計結果之比較總表 152
表6.57現地、 SGC及Marshall影像分析之結果 163
表6.58 現地、 SGC及Marshall試體Δ之平均值 164
表6.59 現地、 SGC及Marshall試體影像Δ之成對T檢定 164
表6.60 四種試體粗骨材至圓中心距離和比較總表 169
表6.61 四種試體粗骨材至圓中心距離和統計分析-平均值 169
表6.62 四種試體粗骨材至圓中心距離和統計分析-T檢定 169
表6.64 VA修正對照表 181
表6.64 VMA修正對照表 182
附圖目錄
附圖1 台灣地區配合設計建議流程 201
附圖2 改良馬歇爾配合設計法 209
附圖3 馬歇爾配合設計流程 214
附圖4 e-TAIPAVE系統主畫面 216
附圖5 e-TAIPAVE功能選擇畫面 216
附圖6 e-TAIPAVE瀝青功能選擇畫面 217
附圖7 e-TAIPAVE瀝青決選結果 217
附圖8 e-TAIPAVE級配決選系統功能選擇畫面 218
附圖9 e-TAIPAVE級配決選系統 218
附圖10 e-TAIPAVE級配決選結果 219
附圖11 TAIPAVE-DENSE配合設計軟體 220
附圖12 TAIPAVE-DENSE配合設計軟體功能畫面 220
附圖13 TAIPAVE-DENSE配合設計軟體功能選項畫面 221
附圖14 TAIPAVE-DENSE配合設計粒料比重輸入 221
附圖15 TAIPAVE-DENSE配合設計最大理論密度輸入 222
附圖16 TAIPAVE-DENSE配合設計單位重輸入 222
附圖17 TAIPAVE-DENSE配合設計結果 223
附圖18 改良馬歇爾配合設計軟體配合設計主畫面 224
附圖19 改良馬歇爾配合設計簡介畫面 224
附圖20 改良馬歇爾配合設計功能選擇畫面 225
附圖21 改良馬歇爾配合設計比重輸入畫面 225
附圖22 改良馬歇爾配合設計Gmm輸入畫面 226
附圖23 改良馬歇爾配合設計單位重輸入畫面 226
附圖24 改良馬歇爾配合設計穩定值與流度值輸入畫面 227
附圖25 改良馬歇爾配合設計結果 228
附圖26 AASHTO ETG 2002-中部 232
附圖27 AASHTO ETG 2002-中部 232
附圖28 AASHTO ETG 2002-中部 232
附圖29 AI SP-2中部 233
附圖30 AI SP-2中部 233
附圖31 AI SP-2中部 233
附圖32 Marshall中部 234
附圖33 Marshall中部 234
附圖34 Marshall中部 234
附圖35 Marshall中部 235
附圖36 Marshall中部 235
附圖37 Marshall中部 235
附圖38 Marshall中部 236
附圖39 AASHTO ETG 2002-南部 236
附圖40 AASHTO ETG 2002-南部 236
附圖41 AASHTO ETG 2002-南部 237
附圖42 AI SP-2-南部 237
附圖43 AI SP-2-南部 237
附圖44 AI SP-2-南部 238
附圖45 Marshall-南部 238
附圖46 Marshall-南部 238
附圖47 Marshall-南部 239
附圖48 Marshall-南部 239
附圖49 Marshall-南部 239
附圖50 Marshall-南部 240
附圖51 Marshall-南部 240
附圖52 AASHTO ETG 2002東部 240
附圖53 AASHTO ETG 2002東部 241
附圖54 AASHTO ETG 2002東部 241
附圖55 AI SP-2東部 241
附圖56 AI SP-2東部 242
附圖57 AI SP-2東部 242
附圖58 Marshall東部 242
附圖59 Marshall東部 243
附圖60 Marshall東部 243
附圖61 Marshall東部 243
附圖62 Marshall東部 244
附圖63 Marshall東部 244
附圖64 Marshall東部 244
附圖65 AASHTO ETG 2002-北部 245
附圖66 AASHTO ETG 2002-北部 245
附圖67 AASHTO ETG 2002-北部 245
附圖68 AI SP-2-北部 246
附圖69 AI SP-2-北部 246
附圖70 AI SP-2-北部 246
附圖71 Marhshall-北部 247
附圖72 Marshall-北部 247
附圖73 Marshall-北部 247
附圖74 Marshall-北部 248
附圖75 Marshall-北部 248
附圖76 Marshall-北部 248
附圖77 Marshall-北部 249
附圖78 北部-AASHTO 2002 ETG -4.5-1 251
附圖79 北部-AASHTO 2002 ETG -4.5-2 251
附圖80 北部-AASHTO 2002 ETG –5.0-1 251
附圖81 北部-AASHTO 2002 ETG –5.0-1 252
附圖82 北部-AASHTO 2002 ETG -5.5-1 252
附圖83 北部-AASHTO 2002 ETG -5.5-2 252
附圖84 北部-AASHTO 2002 ETG –6.0-1 253
附圖85 北部-AASHTO 2002 ETG –6.0-2 253
附圖86 北部-SP-2 -4.5-1 253
附圖87 北部SP-2–5.0-1 254
附圖88 北部- SP-2 -5.5-1 254
附圖89 北部- SP-2 -5.5-2 254
附圖90 北部- SP-2 –6.0-1 255
附圖91 北部- SP-2 –6.0-2 255
附圖92 中部-AASHTO 2002 ETG –5.0-1 255
附圖93 中部-AASHTO 2002 ETG –5.0-2 256
附圖94 中部-AASHTO 2002 ETG –5.5-1 256
附圖95 中部-AASHTO 2002 ETG –5.5-2 256
附圖96 中部-AASHTO 2002 ETG –6.0-1 257
附圖97 中部-AASHTO 2002 ETG –6.0-2 257
附圖98 中部-AASHTO 2002 ETG –6.5-1 257
附圖99 中部-SP-2 –5.0-1 258
附圖100 中部- SP-2 –5.0-2 258
附圖101 中部SP-2–5.5-1 258
附圖102 中部- SP-2 –5.5-1 259
附圖103 中部- SP-2 –6.0-1 259
附圖104 中部- SP-2 –6.0-2 259
附圖105 中部- SP-2 –6.5-1 260
附圖106 中部- SP-2 –6.5-2 260
附圖107 南部-AASHTO 2002 ETG –5.0-1 260
附圖108 南部-AASHTO 2002 ETG –5.0-2 261
附圖109 南部-AASHTO 2002 ETG –5.5-1 261
附圖110 南部-AASHTO 2002 ETG –5.5-2 261
附圖111 南部-AASHTO 2002 ETG –6.0-1 262
附圖112 南部-AASHTO 2002 ETG –6.0-2 262
附圖113 南部-SP-2 –5.0-1 262
附圖114 南部- SP-2 –5.0-2 263
附圖115 南部SP-2–5.5-1 263
附圖116 南部- SP-2 –5.5-2 263
附圖117 南部- SP-2 –6.0-1 264
附圖118 南部- SP-2 –6.0-2 264
附圖119 南部- SP-2 –6.5-1 264
附圖120 南部- SP-2 –6.5-2 265
附圖121 東部-AASHTO 2002 ETG –5.0-1 265
附圖122 東部-AASHTO 2002 ETG –5.0-2 265
附圖123 東部-AASHTO 2002 ETG –5.5-1 266
附圖124 東部-AASHTO 2002 ETG –5.5-2 266
附圖125 東部-AASHTO 2002 ETG –6.0-1 266
附圖126 東部-AASHTO 2002 ETG –6.0-2 267
附圖127 東部-AASHTO 2002 ETG –6.5-1 267
附圖128 東部-AASHTO 2002 ETG –6.5-2 267
附圖129 東部-SP-2 –5.0-1 268
附圖130 東部- SP-2 –5.0-2 268
附圖131 東部SP-2–5.5-1 268
附圖132 東部- SP-2 –5.5-2 269
附圖133 東部- SP-2 –6.0-1 269
附圖134 東部- SP-2 –6.0-2 269
附圖135 東部- SP-2 –6.5-1 270
附圖136 東部- SP-2 –6.5-2 270
附表目錄
附表1 台灣地區密級配瀝青混凝土用之瀝青 202
附表2 台灣地區密級配瀝青混凝土建議使用之改質瀝青膠泥規範表 202
附表3 台灣地區密級配瀝青混凝土建議使用之粗粒料規範表 203
附表4 台灣地區密級配瀝青混凝土建議使用之細粒料規範表 203
附表5 台灣地區密級配瀝青混凝土建議採用之填充料規範表 203
附表6 台灣地區密級配瀝青混凝土建議使用之級配規範表(標稱粒徑為19mm) 204
附表7 台灣地區密級配瀝青混凝土建議使用之級配規範表(標稱粒徑為12.5mm) 204
附表 8 最大粒徑與VMA之關係 205
附表9 最大理論比重試驗之取樣方法 205
附表10 VA修正對照表 207
附表11 VMA修正對照表 208
附表12 馬歇爾試體各樣試驗值規範 210
附表13 粒料間空隙最小百分比(VMA) 210
附表14 旋轉壓實圈數 212
參考文獻 1. The Asphalt Institute, Mix Design Methods for Asphalt Concrete, Manual Series, No. 2, 1993.
2. The Asphalt Institute, Mix Design Methods for Asphalt Concrete, Manual Series, No. 2, 1988.
3. The Asphalt Institute, Mix Design hods for Asphalt Concrete, Manual Series, No. 2, 1979.
4. Asphalt Institute, Mix Design Methods for Asphalt Concrete, Manual Series, No. 2, 1974.
5. The Asphalt Institute, Mix Design Methods for Asphalt Concrete, Manual Series, No. 2, 1956.
6. V. Quintus, H. L., “Status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an Asphalt Aggregate Mixture Analysis System,” The Proceeding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phalt Paving Technologists, Vol. 58, 1989, pp. 624-646.
7. Blankenship, P. B., K. C. Mahboub, and G. A. Huber, Rational Method for Laboratory Compaction of Hot-Mix Asphalt, TRR 1454, TRB, pp. 144~153, 1995.
8. Brown, E. R. and S. A. Cross, “A National Study of Rutting in Hot Mix Asphalt (HMA) Pavements.”, AAPT, Vol. 61, pp. 535~582, 1992
9. Epps, J. A., B. M. Gallaway, and W. M. Scott, “Long-Term Compaction of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s”, HRR 313, HRB, pp. 79-90, 1970.
10. Cominsky, Ronald, et al,” LEVEL ONE MIX DESIGH: MATERIALS SELECTION, COMPACTION, AND CONDITIONING”, Report No. SHRP-A-408, Strategic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1994.
11. Roberts, F. L. , P. S. Kandhal, E. R. Brown, D. Y. Lee, T. W. Kennedy, HOT MIX ASPHALT MATERIALS,MIS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NAPA Education Foundation, Lanham, Maryland, 1991.
12. Van der Heide, J. P. J., “Material and Mix Design Practices in Europe” , AAPT, Vol. 61, pp. 584~607, 1992.
13. Sousa, J. B., J. Harvey, L. Painter, J. A. Deacon, and C. L. Monishmith, “EVALUATION OF LABORATORY PROCEDURES FOR COMPACTING ASPHALT-AGGREGATE MIXTURES”, Report No. SHRP-A-UWP-91-523, SHRP,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1991.
14. 蕭志銘,林樹豪,郭世建,「骨材級配與瀝青混凝土抗變形能力之研究」,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十卷,第二期,第173-182頁,1998年。
15. McRae, J. L. and C. R. Foster.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a Gyratory Testing Machine, Bituminous Paving Mixtures, Baltimore, Md., pp. 9-21, 1960.
16. West, R. C., and B. E. Ruth, “Compaction and Shesr Strength Testing of Stone Matrix Asphalt Mixtures in the Gyratory Testing Machine”, AAPT, Vol. 64, pp. 32~53, 1995.
17. McRae, J. L., GYRATORY TESTING MACHINE TECHNICAL MANUAL, 1965.
18. Ruth, B. E. and J. H Schaub, “ A Design Procedure for Asphaltic Concrete Mixture’ , AAPT, Vol. 37, pp. 200~227, 1968.
19. 汪立漢,「粒料級配對瀝青混凝土之抗沉陷強度影響」,中華民國第七屆鋪面工程學術研討會,第23~32頁,1994年。
20. Kumar, A. and W. H. Goetz, “The Gyratory Testing Machine as a Design Tool and as an Instrument for Bituminous Mixture Evaluation”, AAPT, Vol. 43, pp. 350~371, 1974.
21. The Asphalt Institute, Superpave Level 1 Mix Design, Superpave Series, No. 2, (SP-2), 1993.
22. 譚建強,林志棟,吳志堂,「利用SHRP旋轉式壓實機探討不同砂石級配瀝青混凝土之剪力壓實特性」,中華民國第九屆鋪面工程研討會論文集,台中,第137-148頁,1997年。
23. 譚建強、林志棟,「超級鋪面系統之壓實︰配合設計與現場控制」,1995年瀝青混凝土路面及材料特性研討會專輯,第33-66頁,1995年。
24. 陳俊曄、蕭志銘,「SHRP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之應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
25. Brown, E. Ray and Buchanan, M. Shane. “Consolidation of the Ndesign Compaction Matrix and Evaluation of Gyratory Compaction Requirements”. AAPT. Vol.68, 1999, pp.153-174
26. Harman, T., D'Angelo, J., Bukowski, J. Superpave Asphalt Mixture Design Workshop Workbook.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2002.
27. Huber, Gerald A. Development of the Superpave Gyratory Compactor. http://www.utexas.edu/research/superpave/articles/gyr_hist.html. Accessed March. 25, 2002
28. Harman, Bukowski, Moutier, Huber, and McGennis. “The History and Future Challenges of Gyratory Compaction 1939 to 2001”. 81st TRB CD-ROM.2002.
29. Von Quintus, H.L., J. A. Scherocman, C. S. Hughes and T. W. Kennedy, “Asphalt-Aggregate Mixture Analysis System”, National Cooperative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 Report 338, 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1991.
30. Prithvi S. Kandhal and Sanjoy Chakraboily.” Evaluation of voids in the Mineral aggregate for HMA Paving Mixtures”. NCAT Report No. 96-4, 1996
31. McLeod, N. W., “Relationships Between Density, Bitumen Content, and Voids Properties of Compacted Bituminous Paving Mixtures”, Proceedings, Highway Research Board, Vol 3S, 1956.
32. McLeod, N. W., “Void Requirements for Dense-Graded Bituminous Paving Mixtures”,ASTM, Special Technical Publication 252, 1959.
33. Carnpen, W. H., Smith, J.R, Erickson, L. G. and Mertz, L. 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Voids, Surface Area, Film Thickness and Stability In Bituminous Paving Mixtures”, Proceedings, AAPT, Vol. 2S, 1959.
34. Goode, J. F. and Lufsey, L. A.,” Voids, Permeability, Film Thickness vs. AsphaltHardening”, Proceedings, AAPT, Vol. 34 , 1965.
35. Kandhal, P. S., and Khatri, M. A., “Relating Asphalt Absorption to Properties of Asphalt Cement and Aggregat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342, 1992.
36. 張其教、林志棟,「本省公路交通荷重偵測方法之研究」,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會刊,第二十四卷,第三期,民國86年11月,pp.56-70。
37. 連陽華,「重型車輛評選模式建立及應用」,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38. 蔡蕙伊,『動態載重偵測系統於執法取締上的應用』,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中華民國85年。
39. Yoder, E. J, M. W. Witczak , Principle of Pavement Design ,A Wiley Inter-sciece Publication ,U.SA1975.
40. Yang H.Huang, Pavement Analysis and Design,1993.
41. 台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台灣省公路交通量調查實施計畫及工作手冊』。
42. Reiche , P., "An analysis of cross-lamination: The Coconino sandstone” Journal of Geology, .vol.46, pp.905-932, (1938.)
43. Krumbein, W .C., "Preferred orientation of pebbles in sedimentary deposits" Journal of Geology,. Vol.47 pp.673-706 (1939)
44. Curray, J. R., ”Analysis of Two Dimensional Orientation Data,“ Journal of Geology, Vol. 64, pp. 117-131, (1956)
45. 『動態載重交通量偵測系統施工及校估技術之研究』,交通運輸研究所,中華民國81年12月
46. 蔡攀鰲,"瀝青混凝土",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四年。
47. 林志棟,"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與其原理",科技圖書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二年。
48. L. Robert, P. S. Kandhal, E. R. Brown, Dah-Yinn Lee, and T. W. Kennedy, "Hot Mix Asphalt Materials, Mix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NAPA Education Fundation, 1991.
49. 于惇德,林志棟,彭恩德,宋鴻禧,"台灣區常用瀝青膠泥物性分析",台灣區常用瀝青混凝土研討會,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pp. 8-1~8-23, 1992。
50. 姜榮彬,〝再生瀝青原理與運用〞,第一屆鋪面材料再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91~200.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二月,台南市。
51. Consuegr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Laboratory Compaction Device Based on Their Ability to Produce Mixtures with Engineering Properties Similar to Those Product in the Field." Master's Thesis, Texas A&M University, College Station, 1988.
52. 林志棟,"試驗室壓實方式對瀝青混凝土特性之影響",台灣區瀝青混凝土路面特性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就所 pp. 9-1~9-4, 民國八十年三月。
53. Kennedy Thomas W., et al 1994.“Superior Performing Asphalt Pavements(Superpave) The Product of the SHRP Asphalt Research Program”. Report no. SHRP-A-410. Strategic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54. Harrigan E. T., R. B. Leahy and J. S. Youtcheff. “The SUPERPAVE Mix Design System Manual of Specifications, Test Methods, and Ractices”. Report no. SHRP-A-379. Strategic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55. 許維庭、林志棟,〝AAMAS與SHRP配合設計法之比較〞,1995年瀝青混凝土路面及材料特性研討會專輯,84年5月。
56. Roberts, F. L. , P. S. Kandhal, E. R. Brown, D. Y. Lee, T. W. Kennedy, “HOT MIX ASPHALT MATERIALS,MIS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NAPA Education Foundation, Lanham, Maryland, 1991.
57. Kandhal, P. S., and W. S. Koehler, “Marshall Mix Design Method: Current Practices,” AAPT, Vol. 54, pp. 284~303, 1985.
58. Von Quintus, H.L., J. A. Scherocman, C. S. Hughes and T. W. Kennedy, “Asphalt-Aggregate Mixture Analysis System,” National Cooperative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 Report 338, 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1991.
59. Van der Heide, J. P. J., "Material and Mix Design Practices in Europe", AAPT, Vol. 61, pp. 584~607, 1992.
60. Brown, E. R. and S. A. Cross, “A National Study of Rutting in Hot Mix Asphalt (HMA) Pavements,” AAPT, Vol. 61, pp. 535~582, 1991.
61. 交通部台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台灣地區柔性路面厚度設計手冊研擬”,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四月。
62. 宋侑玲,”台灣地區柔性路面厚度因子設計交通因子分析”,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中華民國八十四年。
63. 陳惠華,”重車對路面結構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中華民國八十七年。
指導教授 林志棟(Jyh-Dong Lin) 審核日期 2003-6-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