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陳昱安(YU-AN-CHEN)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李銳小說的悲劇意識與生命關懷---以《厚土》、《無風之樹》為例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本篇論文在探討李銳小說中的悲劇意識與生命關懷,以《厚土》系列小說及《無風之樹》為例。論文結構分為五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悲劇理論的探討與文獻的回顧及整理,再至研究方法與架構的組成等論文撰寫準備工作。第二章說明李銳作品中的悲劇情節,劃分為人物的存在困境及革命與歷史交織出的悲歌兩部分。第三章分析李銳小說中的人物悲劇類別及其看待悲劇的應對態度,以農民、婦女、知青三類人物為論述主體,分析不同人物所遭逢的悲劇以及在悲劇中所持之態度。第四章分析李銳作品所體現的生命關懷,關注小說情節中透過生存與死亡兩項命題所蘊含之作家對生命互動的溫情和死亡意義的表述。第五章為結論,總結研究之結果並提供未來研究發展的方向。
關鍵字:悲劇、苦難、死亡、生命關懷 |
摘要(英) |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Li Rui’s Heavy Dirt collection and Tree Without Wind, this research contains five chapters, aiming to explore the novelist’s perception of tragedy as well as concern for human dignity revealed in his work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thesis preparations involved, including 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 exploration of tragedy theories, literature reviews, research method, and thesis structure. The second chapter represents specific tragedy stories, which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types: individual existential tragedy as well as history-induced tragedy as a result of revolution and social turmoil. The third chapter, using peasants, women, and educated youths as examples, classifies tragedy personages and analyzes their attitude in the face tragedy. The fourth chapter deals with Li’s concern for human dignity. Revealed by a focused discussion on the writer’s attention to life and death is his affirmative recognition of human relationship and a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of death. The last chapter concludes the study and suggests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 tragedy, adversity, death, concern for human dignity
|
關鍵字(中) |
★ 悲劇 ★ 苦難 ★ 死亡 ★ 生命關懷 |
關鍵字(英) |
★ tragedy ★ adversity ★ death ★ concern for human dignity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悲劇理論之探討 5
第三節 作家創作悲劇意識的形成 13
第四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17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22
第二章 李銳作品的悲劇情節 24
第一節 李銳小說人物之存在困境 24
第二節 李銳小說中革命與歷史交織的悲歌 38
第三章 李銳作品中的人物悲劇與應對態度 44
第一節 李銳筆下的農民悲劇形象 45
第二節 李銳筆下的婦女悲劇形象 54
第三節 李銳筆下的知青悲劇形象 66
第四章 李銳作品所體現的生命關懷 86
第一節 李銳小說在人之價值的體現 87
第二節 李銳小說中生命互動的溫情 93
第三節 李銳小說對死亡意義的表述 100
第五章 結論 108
參考書目 112
|
參考文獻 |
(一)專書 (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力堅:《回眸青春:中國知青文學(增訂版)》(新北市:華藝學術出版社(Airiti
Press Inc.),2013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
年)。
王德威:《眾生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板橋:駱駝出版社,1987)
米鶴都:《紅衛兵這一代》(香港:三聯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
李寒波:《李銳小說創作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年)。
李銳:《厚土》(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
李銳:《無風之樹》(臺北:麥田出版,1998年)。
李銳:《銀城故事》(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
李銳、王堯:《李銳王堯對話錄》(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銳:《寂靜的高緯度》(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李銳:《萬里無雲:行走的群山》(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李銳:《拒絕合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年)。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東大出版,1989年)。
定宜莊:《中國知青文學史‧初瀾:1953~1968》(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
年)。
胡山林:《尋找靈魂的歸宿──史鐵生創作的終極關懷精神》(北京:人民文學出
版社,2005年)。
段德智:《死亡哲學》(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徐友漁:《形形色色的造反──紅衛兵精神素質的形成及演變》(香港:中文大
學出版社,1999年)。
陳思和:《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陳曉明:《表意的焦慮:歷史袪魅與當代文學變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年)。
陳佩華:《毛澤東與紅衛兵的故事》(臺北:新潮社,2007年)。
莊耀嘉:《馬斯洛》(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費孝通:《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臺北:風雲時代,1993年)。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程孟輝:《西方悲劇學說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葛魯嘉‧陳若莉:《文化困境與內心掙紮──荷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學》(臺北:
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鄭曉江:《生命終點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
翟永明:《生命的表達與存在的追問:李銳小說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年)。
劉燕萍:《愛情與夢幻──唐朝傳奇中的悲劇意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年)。
錢民輝、田玉榮:《中國女性行為的文化釋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年)。
Alfred Adler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臺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弗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hilhelm Nietzsche)著,周國平譯:《悲劇的誕
生》(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
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詩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叔本華著,劉大悲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臺北:志文出版社,1974)。
(瑞)卡爾‧榮格等著,張舉文、榮文庫譯:《人類及其象徵》(遼寧:遼寧
教育出版社,1988年)。
(丹麥)索倫.克爾凱郭爾等:《悲劇:秋天的神話》,程朝翔、傅正明等譯(北
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
(俄)別林斯基:《智慧的痛苦》,《別林斯基選集》第二卷,滿濤譯(上海:文
藝出版社,1963年)。
(日)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附:出了象牙之塔》(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
年)。
(法)米歇爾‧福柯著,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法)讓‧雅克‧盧梭著,李常山譯:《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臺北:唐
山出版社,1984年)。
(德)康德著,鄧曉芒譯:《實用人類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
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二)碩博士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秀紅:《李銳小說的悲劇意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王艷雲:《跋涉的苦痛與幸福──論李銳小說中的理想精神》(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李娜:《悲涼的生存 無奈的選擇──論李銳對生存困境的書寫》(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寒波:《人生困境的別樣言說──李銳:從《厚土》到《銀城故事》》(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6年)。
邱聲勇:《論李銳小說的苦難敘事》(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袁曉彬:《生存困境的無盡歌哭──論李銳小說的敘事主題》(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孫國華:《文革後大陸文學的新主題──以莫言、李銳、王安憶的作品為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曾柏蓉:《個體生命的蹤跡──李銳小說的歷史意識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彭迎:《生命困境的執著追問──李銳小說研究》(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彭娜:《現實與歷史之間的艱難穿行──論李銳的小說創作》(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楊毓絢:《記憶文革‧觀照苦難:李銳小說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
董春風:《李銳小說的生命敘事》(廣西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賈麗君:《生命的權利與境遇──試論李銳小說中獨特的生命關懷》(上海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葉錦霞:《李銳作品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4年)。
劉文淑:《李銳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
潘明明:《用悲劇來訴說──論李銳的小說創作》(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龔祝義:《豐饒的苦難:李銳小說的人性透視》(南昌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
(三)期刊(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小芹:〈李銳小說的悲劇意識〉,河南: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
第3期,2008年9月,頁86-87。
王春林:〈蒼涼的生命詩篇──評李銳長篇小說《無風之樹》〉《小說評論》第1
期,1996年。
王鴻生、耿占春、曲春景:〈對「文革」的再敘事──關於《無風之樹》和《萬
里無雲》的對話〉,《當代文學評論》第2期,1998年,頁75-80。
王鵬飛:〈卑微者的光輝──論李銳《厚土》中的女性群體〉,北京:呂梁高等
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2期,2002年,頁9-12。
王艷雲:〈黃土地上的精神守望──《厚土》價值取向新論〉,河南:平頂山師專
學報,第18卷第1期,2003年,頁23-27。
曲春景:〈對文革成因的文化批判──讀李銳的《無風之樹》與《萬里無雲》〉,
中州大學學報(綜合版)第2期,1998年,頁27-32。
曲春景:〈反神話與「文化大革命」再思考──評李銳小說的思想價值〉,《當代
作家評論》第3期,1998年,頁13-20。
何明星:〈生命的歌哭──談李銳小說中的死亡描寫〉,湖北:湖北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7年,頁67-70。
巫劍伶,徐肖楠:〈李銳筆下的神女形象〉,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第24卷第2期,2005年4月,頁24-26。
吳方:〈追摹本色,賦到滄桑──《厚土》的餘音〉《讀書》第2期,1987年,頁
47-52。
李遇春:〈生命的歷史困境與人的寓言──論李銳長篇小說的精神特徵〉,《山花》
2003年第6期,頁112-119。
李寒波:〈苦難意識和悲劇情懷──小說家李銳的獨特個性〉,山西:呂梁教育學
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6年3月,頁41-42。
李寒波:〈人生困境的言說──李銳:從《厚土》到現時的小說創作〉,《文學藝
術》,2007年1月,頁188。
李寒波:〈偏愛與救贖──李銳小說對女性的偏愛和救贖精神的體現〉,《語文學
刊》第9期,2008年,頁120-121。
李國濤、成一等:〈一部大小說──關於李銳長篇新著《無風之樹》的交談〉《當
代作家評論》,1995年第3期,頁11-15。
李慶西:〈古老大地的沉默──漫說《厚土》〉,《文學評論》第6期,1987年
頁49-54。
周序華:〈對苦難的不同闡釋──試比較張煒、李銳作品中的苦難意識〉,《語文
學刊》第5期,2006年9月,頁41-43。
南帆:〈白馬就是白馬……──關於小說家李銳〉,《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3
期,頁8。
柳迎春:〈誰的歷史──評李銳長篇小說《無風之樹》〉,《作家雜誌》第12期,
2007年,頁21-22。
段崇軒:〈《厚土》底層的女人們〉,《文學自由談》,1989年第5期,頁95-100。
胡春芳:〈樹欲靜而風不止──《無風之樹》的敘事人稱特點及其意義〉,牡丹江
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第4期,2009年,頁33-34。
高小弘、翟永明:〈穿透生命表像的價值追問與詩意傳達──評李銳的《無風之
樹》〉,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
86-89。
袁曉斌:〈試論李銳小說對人類生存困境的逼視〉,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7卷第2期,2009年6月,頁58-60。
徐友漁:《形形色色的造反──紅衛兵精神素質的形成及演變》,香港:中文大
學出版社,1999年,頁17。
郭玉生:《悲劇美學:歷史考察與當代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行部,
2006年,頁98。
陳少萍、徐肖楠:〈像群山一樣行走的歷史與生命──論李銳呂梁山系列小說的
人性書寫〉,廣東: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4期,2004年8
月,頁46-49。
陶東風:〈荒唐的革命鬧劇與民間的「文革」世相──評李銳的《無風之樹》〉,《南
方文壇》2014年3月,頁14-19。
康志宏:〈從《無風之樹》看李銳小說的文體特點〉,山西: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
院學報第4期,2006年,頁22-23。
梁麗芳:〈私人經歷與集體記憶:知青一代人的文化震驚和歷史反諷〉,海南師
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2006年4月,頁5。
張麗:〈論李銳《厚土》系列的象徵手法〉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3卷第1期,
2001年3月,頁70-74。
曹剛:〈李銳呂梁山系列小說敘述倫理研究〉,山西: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8卷第6期,2012年,頁89-93。
楊占富:〈沉寂群山中的民間聲音──評李銳的呂梁山系列小說〉,雲南:雲南電
大學報,第13卷第2期,2011年,頁33-36。
楊矗:〈李銳「焦慮」的祛魅化分析〉,《文學評論》2005年第2期,頁121。
靳悅:〈李銳《厚土》的身體意象分析〉,《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第7期,
頁33-36。
翟永明:〈試論李銳小說對人類存在困境的追問〉,四川: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
30卷第9期,2011年9月,頁39-44。
翟永明:〈個體生命價值的維護與捍衛──李銳小說創作簡論〉,海南師範學院學
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第19卷,2006年,頁35-39。
翟永明:〈神聖光環下的魅影──論李銳小說中的「革命」〉,《文藝評論》,2008
年,頁56-60。
翟永明:〈試論李銳小說對人類存在困境的追問〉,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9
月,第30卷第9期,頁40。
鄭立群:〈談李銳的「呂梁譜系」創作〉,煙台職業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
2009年6月,頁55-58。
謝維強:〈位卑心憂黎民 情深長歌當哭──鄭義、朱曉平、李銳知青小說人民
性淺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1期,2003年1月,
頁107。
羅愛軍:〈生命的悲歌──淺析李銳《厚土》中「厚」的涵義〉,黑龍江:佳木斯
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2003年,頁43-45。
羅慧敏:〈再造烏托邦──談《無風之樹》的敘述人稱特色〉,寧波大學學報(人
文科學版)第14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47-51。
羅麗娜〈新歷史主義語境下李銳《厚土》的美學價值〉《文學研究》(社會科學學
科研究),2011年6月,頁194-195。
龔祝義、唐北華:〈生活底層的生命音符──李銳小說的女性之美〉,九江學院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頁86-88。
(四)其他
李銳:<我是怎樣開始寫作的>,2008年,轉引自自貢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網頁:http://www.zgculture.gov.cn/wenhuayishu/2008/0609/article_21.html
|
指導教授 |
王力堅
|
審核日期 |
2015-7-7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