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2016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4 、訪客IP:3.142.173.76
姓名 譚翠麗(Chui-lai Tham)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佛教生態思想研究 ——以《雜寶藏經》等六部經典為例
相關論文
★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播活動之研究★ 元雜劇中的宗教現象─從神聖走向世俗
★ 香積敘事-漢地僧院裏的廚房與齋堂★ 冷齋夜話文藝思想之研究
★ 漢地佛經翻譯論述的建構及其轉型★ 戒律與身體~以《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記為中心
★ 僧傳裏的善女人 ──以釋寶唱《比丘尼傳》為中心★ 法雲《翻譯名義集》的語言研究──以音寫語段的分析為中心
★ 沉淪與解脫:《天龍八部》的悲劇意識★ 《法句譬喻經》的敘事研究
★ 《金粟山大藏經》殘卷之異體字研究 ——以上圖藏本為中心★ 唐人小說裡的佛教寺院 --以俗眾的宗教生活為中心
★ 馮夢龍作品中的姦僧淫尼──以《三言》為例的一個分析★ 唐人小說中所反映的家庭與家庭意識
★ 《紹興重雕大藏音》字樣研究★ 上博01(2405)V《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疏》寫本殘卷書成年代考-以寫本異體字為中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自18世紀工業文明以來,自然生態環境在經濟需求與自利的因素下,生態環境破壞日益嚴重。生態危機的嚴峻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生態學應運而生並逐步擴展到人與自然關係的所有層面。人類與環境、人類與其他生物、人類與非生物之間應該是怎樣的關係?人類應該怎樣對待自身以外的其他生物和自然環境?這些都是生態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佛教本身不是生態學,但其整體性視野卻包含了整個生態系統,從「三界諸天」到「大千世界」的宇宙空間想像。《起世經》揭示了「三毒」是環境惡化的根源。從佛、人、萬物的平等互具,佛教強調萬物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性,其中都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哲學思想。
通過對「本緣部」五部佛典的詮釋,試圖探討佛教宗教實踐中與生態環保有關的內容,佛教對於萬物、自然環境的對待方式與態度。佛陀一生重要事蹟都在樹下完成——出生、成道、涅槃,顯示了佛教與自然界的密切關係。佛教的慈悲觀把關愛態度概括至宇宙間一切有情與無情物上。佛教「戒殺」的精神在於尊重生命。這都可啟發人類應該如何對待萬物與自然界的態度和方法。
摘要(英)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18th century, damage to the natural ecosystem has become more sever due to the growth of economic demands and greed. With increasing attention on the severity of the treats to the ecosystem, the study of ecology should gradually extend to all aspects of human-nature relations.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will it be, between man and environment, man and other organisms, and man and non-living things? How should human treat other organism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se are the questions to be answered in the ecological studies.
Buddhism itself is not the study of ecology however its holistic vision encompasses the entire ecosystem. This can be seen from ‘Three Realms of Heaven’ to the imaginative universe of the ‘Macrocosmic World’. ‘Three Poisons’ has been reveals in “Aganna Sutta” as the root cause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From the equality of monk, human and other beings, the interrelations and interdependencies amongst all creatures in the teachings of Buddha encompass rich elements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
The practicality of Buddhist teachings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the treatment and attitude towards the univers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will be reviewed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Pratitya Nikaya”from the five Buddhist sutras. Buddha or Siddharta Gautama’s went through important stages of his life under a tree – he was born, attained enlightenment and passed into the state of Parinirvana, show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the natural world. The merciful Buddhist teachings expands the caring attitude towards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The prohibition of killing in Buddhism lies in the spirit of respect towards lives. These may inspire human relations with the universe and the natural world with proper attitude and treatment.
關鍵字(中) ★ 佛教
★ 生態
★ 本緣部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1
第二章 環境問題的現況及其影響 14
前言 14
第一節 全球環境的困境與危機 15
第二節 台灣環境的困境與危機 22
第三節 消費主義的影響 26
第四節 小結 28
第三章 中西宗教的世界生成故事 30
——《創世紀》與《起世經》的比較 30
前言 30
第一節 世界生成與過程 31
第二節 《起世經》與《創世紀》的生態解讀 37
第三節 小結 43
第四章 佛教生態觀哲學理論 45
前言 45
第一節 貪嗔痴——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源 45
第二節 緣起論——人類與萬物的依存關係 48
第三節 眾生平等——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 51
第四節 小結 56
第五章 《雜寶藏經》、《撰集百緣經》、《百喻經》、《六度集經》與《賢愚經》的生態解讀 58
前言 58
第一節 慈悲 58
第二節 不殺生 63
第三節 愛護環境 67
第四節 理想的生活環境 70
第五節 小結 73
第六章 結論 75
第一節 各章重點 75
第二節 論文局限與展望 77
參考書目 79
參考文獻 一、碩博士論文
1. 王淑樺著:《環境污染及其解題——以老子環境倫理思想為進路》,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2. 王艷芳:《《百喻經》復音詞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3. 李昀瑾:《《撰集百緣經》及其故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4. 李琳著:《中國佛教的生態審美智慧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5. 李麗玉:《大正藏動物故事之研究——以本緣部為中心》,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6. 林彥如:《《六度集經》故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2004年。
7. 洪梅珍:《《百喻經》及其故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4年。
8. 洪琳瑋:《天台佛學生態觀之探討》,新北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9. 徐盛芳:《《六度集經》同義詞研究》,長春:吉林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10. 康振棟:《《雜寶藏經》新詞考》,廣州:華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11. 張明媚:《《雜寶藏經》副詞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12. 彭小琴:《《六度集經》語素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論文,2006年。
13. 覃湘庸:《《六度集經》助動詞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14. 劉亞:《《百喻經》動詞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15. 歐陽小英:《《六度集經》異文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16. 羅子堯:《佛教與道教生態倫理觀之比較研究》,宜蘭: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17. 羅曉林:《《撰集百緣經》詞匯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18. 杜萍:《《賢愚經》判斷句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19. 黃娜:《《賢愚經》疑問句研究》,吉林:吉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20. 聞勝海:《《賢愚經》單音節後置方位詞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人文學院,2010年。

二、期刊論文與論文集
1. 大平幸代:〈齊梁文人如何接受佛教——以《百喻經》爲中心的考察〉,《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第4期。
2.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價值〉,《文史哲》2004年第4期。
3. 毛麗婭著:〈《聖經》的生態思想〉,《宗教學研究》2008年第2期。
4. 王淑媛:〈論佛經的傳譯與《百喻經》的價值〉,《晉中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82年。
5. 艾利克·阿沙杜利安(Erik Assadourian)著;鄭益明譯:〈消費文化的興衰〉,《世界現況2010:文化轉型:從消費主義到永續》,台北:看守台灣研究中心,2010年。
6. 吳建:〈從《百喻經》看常用詞「愚」和「痴」的歷時替換〉,《語文學刊》第1期,2010年。
7. 李世昀:〈生態主義視角下《聖經》的辯證解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5期。
8. 李官福:〈《雜寶藏經》與中朝古代文學〉,《東疆學刊》第24卷第4期。
9. 李官福:〈朝鮮民間故事與《百喻經》之關聯探微〉,《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10. 沈林林:〈《雜寶藏經》「云和」研究〉,《重慶工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
11. 季琴:〈從詞彙的角度看《撰集百緣經》的譯者及成書年代〉,《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4期。
12. 季琴:〈從詞語的角度看《撰集百緣經》的譯者及成書年代〉,《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年第1期。
13. 季琴:〈從語法角度看《撰集百緣經》的譯者及成書年代〉,《語言研究》2009年第1期。
14. 季羨林:〈關於巴利文《佛本生故事》〉,郭良鋆、黃寶生譯:《佛本生故事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15. 林幸助:〈台灣沿海濕地的碳匯生態服務〉,吳晟、吳明益主編:《濕地•石化•島嶼想像》,台北:有鹿文化,2011年。
16. 林偉:〈佛教「眾生」概念及其生態倫理意義〉,《學術研究》2007年第12期。
17. 林朝成:〈心淨則國土淨——關於佛教生態觀的思考與挑戰〉,《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6年。
18. 林朝成:〈台灣人間佛教環境論述的面向與省思〉,《當代》2002年第173期。
19. 林朝成:〈佛教走向土地倫理:「人間淨土」的省思〉,《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2005 年第5期。
20. 林朝成:〈佛教的生態主張〉,《成大中文學報》1994年第2期。
21. 林朝成著:〈從佛教律典與僧傳論動物的道德地位〉,「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台大文學院暨佛學研究中心,2008年。
22. 柳士鎮:〈《百喻經》中若干語法問題的探究〉,《中州學刊》1985年第5期。
23. 唐爲群、張咏梅:〈《百喻經》「我」「爾」「他」研究〉,《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2期。
24. 張鴻勳:〈拈花微笑:古代印度《百喻經》與民間故事的比較閱讀〉,《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6期。
25. 張鑫媛:〈《漢語大詞典》拾遺——以《撰集百緣經》為例〉,《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3期。
26. 理查.培恩(Richard K. Payne)主編;梁永安譯:《多少才算夠:佛經經濟學救地球》(How much is enough? Buddhism, Consumerism, and the Human Environment),新北市:立緒文化,2012年。
27. 陳秀蘭:〈《撰集百緣經》詞語劄記二則〉,《中國俗文化研究》2010年。
28. 陳洪、趙紀彬:〈原文本《百喻經》成書時代以及傳譯諸況略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年第2期。
29. 陳洪:〈《六度集經》文本的性質與形態〉,《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30. 陳紅兵:〈試論佛教生態觀的理論建構〉,《深圳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31. 陳祥明:〈從語言角度看《撰集百緣經》的譯者及翻譯年代〉,《語言研究》2009年第1期。
32. 傅曉:〈《起世經》對生態關懷的理論性啓示〉,《綠色啟動:重探自然與人文的關係》,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2012。
33. 曾圓圓:〈《舊約•創世紀》的文學性〉,《現代企業教育》,湖南:湖南科技大學瀟湘學院,2012年。
34. 楊惠南:〈當代台灣佛教環保理念的省思——「以預約人間淨土」和「心靈環保」為例〉,《當代》1994 年第104 期。
35. 楊硯:〈凌駕或平等?——從生態主義詮釋看《創世紀》1-3章〉,《綠色啟動:重探自然與人文的關係》,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2。
36. 劉守華:〈《六度集經》與中國民間故事〉,《外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3期。
37. 劉守華:〈《雜寶藏經》與中國民間故事——佛經故事研究之二〉,《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38. 劉守華:〈《賢愚經》與中國民間故事〉,《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4月。
39. 劉永增:〈《賢愚經》的集成年代與敦煌莫高窟第275窟的開鑿〉,《敦煌研究》2001年第4期。
40. 劉偉:〈《創世紀》前三章文本分析〉,《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6卷第3期。
41. 羅邦忠:〈《百喻經》故事中蘊涵的哲理〉,《政治課教學》2004年第1期。
42. 唐志成:〈《賢愚經》雙音節動詞配價的確定及其分類〉,《昭陽學院學報》第四卷第五期,2005年。
43. 杜萍、傅保良:〈關於佛經文獻《賢愚經》中「顏色」、「妻子」等詞語演變的分析〉,《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68期,2012年。
44. 陳文傑:〈《賢愚經》詞語考〉,《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5卷第1期,2000年。

三、數位文獻
1.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0《CBETA子佛典集成》,台灣。

四、網際網絡文獻
1. 〈2010年台灣環境回顧〉, http://www.tepu.org.tw/?p=3186,2010,摘錄於2012年11月21日。
2. 〈天災損失風險 台灣排第4〉,http://www.wcdr.ntu.edu.tw/222833855528797247732257723566/-42011-08-11,2011,摘錄於2013年3月15日。
3. 〈石門水庫再36天見底 民眾冷感背後〉,http://appweb.cna.com.tw/WebM/Menu/akey/201503195014.aspx. 2015,摘錄於 2015年3月22日。
4. 中華民國環保法規資料中心,http://law.epa.gov.tw/zh-tw/laws/811708521.html,2015 年3 月19 日瀏覽。
5. 姜唯編譯,鄭景文審校:〈醜聞?政策失守 亞馬遜雨林消失達68個台灣〉,http://e-info.org.tw/node/95101,2013,摘錄於2015年3月12日。
6. 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海洋垃圾地圖初繪 啤酒罐直達海底最深處〉,http://e-info.org.tw/node/99049,2014,摘錄於2015年3月12日。
7. 陳信雄著:〈地球溫暖化與生物多樣性〉,http://www.tepu.org.tw/?p=2655,2010年,摘錄於2013年3月25日。
8. 劉力仁,<台灣人均碳排量 亞洲第一>,《自由時報電子報》, URL =http://tw.news.yahoo.com/%E5%8F%B0%E7%81%A3%E4%BA%BA%E5%9D%87%E7%A2%B3%E6%8E%92%E9%87%8F-%E4%BA%9E%E6%B4%B2%E7%AC%AC-202356107 .html,2012 年6月20 日瀏覽。
9. 賴慧玲整理報導:〈2014年國際回顧:全球物種加速流失,保育成績慘不忍睹〉,http://e-info.org.tw/node/104539.2015,摘錄於2015年3月1日。
10. 聯合國水資源組織,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Water Development Report 2015(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 2015年),頁11。資料來自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3/002318/231823E.pdf,2015年4月19日。

四、今人專著(中文、西文)
1.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二五冊》,台北:華宇出版社,1984年。
2. 丁惠民(譯),美國氣候中心(著):《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人類會繼續存活,只是你得學會適應過程》(Global weirdness : severe storms, deadly heat waves, relentless drought, rising seas, and the weather of the future),台北:大是文化,2013年。
3. 吳海勇:《中古漢譯佛經敘事文學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4. 李建欣、周廣榮(譯),彼得·哈維(著):《佛教倫理學導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5. 李春華:《佛教動物散策》,台北:常春藤書坊,1991年。
6. 杜維明,廬風著:《現代性與物欲的釋放:杜維明先生訪談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7. 居芮筠. 楊駿北. 童貴珊. 潘美玲. 郭怡青,《守望環保人間道: 永續地球村》,台北: 經典雜誌 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2009。
8. 林中斌:《大災變:你必須面對的全球失序真相》,臺北市:時報文化,2011年。
9. 林俊全(著):《台灣的天然災害》,台北縣:遠足文化,2004年。
10. 林俊全(著):《台灣的天然災害》,台北縣:遠足文化,2004年。
11. 林朝成,黃國清,謝美霜(譯)Mary Evelyn Tucker,Duncan Ryuken Williams(編):《佛教與生態學:佛教的環境倫理與環保實踐》,台北:法鼓文化,2010年。
12. 阿利斯科.E.麥克格拉思著;王毅譯:《科學與宗教引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 曹文斌:《西方動物解放論與中國佛教護生觀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14. 曹文斌著:《西方動物解放論與中國佛教護生觀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15. 梁麗玲著:《漢譯佛典動物故事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
16. 梁麗玲著:《雜寶藏經》及其故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17. 梁麗玲著: 《《賢愚經》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18. 莊慶信著,《中西環境哲學:一個整合的進路》,台北:五南圖書,2002年。
19. 陳紅兵著:《佛教生態哲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
20. 馮滬祥:《環境倫理學:中西環境哲學比較研究》,台北:學生書局出版,2002年。
21. 葉立誠、葉至誠編:《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1999。
22. 劉元春:《共生共榮——佛教生態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23. 蔡依舫(譯),Susan Buckingham , Mike Turner(編):《理解環境議題》(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2008),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24. 蔡依舫(譯),Susan Buckingham , Mike Turner(編):《理解環境議題》(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2008),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10年。
25. 霍韜晦著:《現代佛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26. Allan Hunt Badiner (ed.), Dharma Gaia, A Harvest of Essays in Buddhism and Ecology(達摩蓋亞:佛教與生態論集), Berkeley, Calif. : Parallax Press, 1990。
27. J. Baird Callicott, Roger T. Ames(ed.), Nature in Asian Traditions of Thought: Essays in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亞洲思想傳統中的自然),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9。
28. Lambert Schmithausen, The Problem of the Sentience of Plants in Earliest Buddhism(早期佛教的植物有情問題), Tokyo: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 1991。
29. Lynn White.Jr,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 in Western Man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ed.Ian G. Barbour, Reading, Mass : Addism-Wesely,1973。
30. Lynn White.Jr,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 in Western Man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ed.Ian G. Barbour, Reading, Mass : Addism-Wesely,1973。
31. Martine Batchelor, Kerry Brown (ed.), Buddhism and Ecology(佛教與生態),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94。
指導教授 萬金川 審核日期 2015-7-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