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黃鈴雅(Ling-ya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
論文名稱 |
客家青年表演藝術工作者的養成與認同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摘要
表演藝術文化對於一個族群甚至是一個國家,可以說是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透過表演藝術可以去了解一個文化、一個國家,進而喜歡亦或者認同這個國家與文化,故表演藝術對於一個族群的推廣與認同是重要的。表演藝術不僅僅是可以陶冶性情與養成審美觀念的一種學習,經由學習表演藝術,在此過程之中也可加深對於其族群的了解,進而加深對於族群的認同,甚至是不同族群之間的相互了解與認識,若要推廣客家的文化與族群認同,表演藝術是極重要的一環。
本研究欲了解客家青年表演藝術工作者如何養成與定位,並了解其認同,故採用質性研究中的「多重個案研究」。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以不同個案之間相互比較,了解其相同與相異點,以期聚焦問題。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文獻探討、觀察及資料分析探討等作為蒐集資料的方法進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 了解客家青年表演藝術工作者的養成過程與特殊性。
二、分析客家青年表演藝術工作者的族群認同與發展變化。
三、探討客家青年表演藝術工作者如何將族群經驗與藝術創作進行結合。
從研究結果中可以發現,學習客家表演藝術是可以加深客家青年族群的認同甚至是其他族群的青年對於客家文化以及族群的認同。客家青年表演藝術工作者或許一開始並未將客家表演藝術視為其往後的職業,不過由研究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訪談者接受客家表演藝術相關學習以及訓練之後,都會慢慢發現其對於客家表演藝術的感情與熱情,進而決定繼續從事這份工作,為客家表演藝術盡一分心力與傳承。透過客家青年表演藝術工作者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於客家的認同,客家青年表演藝術工作者經由學習這些客家表演藝術與原來的個體的信念融合之後,慢慢的建構與加深他們的族群認同與展現。
關鍵字: 客家青年、表演藝術工作、認同、養成 |
摘要(英) |
Abstract
Performing art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an ethnic group or even a country. People can understand a culture, a country through its performing art, and then start to like or identity the country and its culture. Therefore, performing art is important for an ethnic group to win popularization and identity. Performing art is not only a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people to mould their temperament and cultivate aesthetic sense, during which process, people can als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to their own ethnic group and then further strengthen their identity to their ethnic group, and even facilitate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f we want to popularize the Hakka culture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ethnic group, its performing art is an important link.
This research aims to learn how the young Hakka performing artists are cultivated and positioned, and then learn about their identity,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with “multiple case research”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ind the focus of the problem through comparing different cases and then looking fo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Materials are collected through in depth interviews, literature exploration, observation and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Learn about how young Hakka performing artists are cultivated and its uniqueness. 2. Analyze the ethnic group identity of the young Hakka performing artists and their development. 3. Explore how young Hakka performing artists combine their ethnic experiences into artistic creation.
From this research, it can be found out that learning Hakka performing art can deepen the identity of the young Hakka ethnic group to their own culture, and even deepen the identity of other ethnic groups to the culture and ethic group of Hakka.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young Hakka performing artists did not take the Hakka performing art as their future career, however, through this research,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more of the interviewees discovered their love and passion to Hakka performing art after receiving relevant learning and cultivation of Hakka performing art and then decide to continue to engage in this career and hope to contribute to the Hakka performing art and pass it on. From the works of young Hakka performing artists, we can see their identity to Hakka. The young Hakka performing artists combine their learning of Hakka performing art with their original individual belief and then gradually build up and deepen their identity to their ethnic group and demonstration.
Key words: young Hakka performing artists, performing art, identity, cultivation |
關鍵字(中) |
★ 客家青年 ★ 表演藝術工作 ★ 認同 ★ 養成 |
關鍵字(英) |
★ young Hakka performing artists ★ performing art ★ identity ★ cultivation |
論文目次 |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研究架構…………………………………………………………………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客家青年的族群認同……………………………………………………5
一、族群認同與理論……………………………………………………5
二、青年認同與客家青年認同研究……………………………………7
第二節 一般藝術教育人才養成………………………………………………13
一、表演藝術課程……………………………………………………13
二、學校專業藝術教育………………………………………………13
第三節 客家表演藝術人才培養體系…………………………………………19
一、文化保存與民間團隊培訓………………………………………19
二、科班教育…………………………………………………………19
三、鄉土教育與人文藝術教育………………………………………22
四、客家電視台人才培訓……………………………………………22
第四節 小結 ……………………………………………………………………24
第三章 研究流程與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實施與流程 ………………………………………………………2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0
第四節 研究對象 ………………………………………………………………31
第五節 研究倫理 ………………………………………………………………34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35
第四章 客家青年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個人經驗與學習背景………………………37
第一節 客家青年表演藝術工作者的養成過程………………………………37
一、接觸表演藝術學習的年齡………………………………………37
二、接觸表演藝術的原因……………………………………………38
三、表演藝術的學習過程……………………………………………42
四、小結………………………………………………………………48
第二節 影響及投入……………………………………………………………49
一、學習表演藝術所帶來的影響……………………………………49
二、決定投入客家表演藝術工作的年齡及原因……………………51
三、小結………………………………………………………………55
第五章 客家青年表演藝術工作者的族群認同與展現……………………………56
第一節 客家青年表演藝術工作者的族群認同………………………………56
一、客家青年表演藝術工作者的最初認同…………………………57
二、學習客家表演藝術後族群認同的影響或轉變…………………59
三、未來表演與發展是否受到認同轉變的影響……………………61
四、小結………………………………………………………………64
第二節 客家青年表演藝術工作者對客家表演藝術的看法…………………66
一、客家表演藝術的發展現況………………………………………66
二、如何改善客家表演藝術…………………………………………69
第三節 客家認同在客家表演藝術工作者作品中的展現……………………73
一、突顯客家經驗與特殊性…………………………………………73
二、母語的使用………………………………………………………74
三、將客家音樂帶進主流,讓更多人了解客家文化………………75
四、詮釋新的客家精神………………………………………………76
五、經由創作更深入了解客家………………………………………77
六、在現代都市生活中反思客家文化………………………………78
第四節 客家青年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困難與困境……………………………80
一、金錢與經濟………………………………………………………80
二、觀眾少、舞台少…………………………………………………81
三、工作機會少………………………………………………………82
四、其他………………………………………………………………83
第六章 結論…………………………………………………………………………87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果………………………………………………………87
一、家庭環境、老師推薦及自我興趣是接觸表演藝術的主因……88
二、啟蒙師對於表演藝術學習的重要性……………………………89
三、學習表演藝術可以帶來許多優點………………………………89
四、經由學習客家表演藝術可以強化與改變族群認同……………90
五、經由學習客家表演藝術後會使其認同展現於表演藝術工作者的作品之中………………………92
第二節 困境與政策建議………………………………………………………93
一、培養方面……………………………………………………………93
二、客家青年表演藝術工作者發展方面………………………………94
參考書目……………………………………………………………………………96
附錄一………………………………………………………………………………101
附錄二………………………………………………………………………………103
附錄三………………………………………………………………………………112
圖表目錄
圖1-3- 1 研究架構圖………………………………………………………………4
圖3-1- 1 研究流程圖……………………………………………………………25
表2-1- 1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期……………………………………………………7
表2-2-1 高級職業學校簡介與招生人數…………………………………………14
表3-4-1 訪問對象資料表…………………………………………………………32
表4-1-1 接觸表演藝術學習年齡表………………………………………………38
表4-1-2 接觸表演藝術學習原因表………………………………………………39
表4-3-1 決定投入客家表演藝術工作年齡表……………………………………53
表5-1-1 受訪者父母親族群認同表………………………………………………58
表5-1-2 受訪者最初族群認同表…………………………………………………59
|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王雯君,2005,〈閩客族群邊界之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之影響〉,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盈鶯,2007,〈台灣國民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實施之困境與因應:以Bourdieu的「文化資本」觀點論述〉,《網路社會學通訊》,第64期。
丘昌泰,2008,〈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鎖關係的在檢視〉,《國家與社會》, 5:1-35。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收錄於張茂桂,1993,《族群關 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李韻儀,2003,《布農族女性藝術家Ebu繪畫中的性別與族群認同探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師院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
李欣穎,2005,《從浪漫韓劇中,傾聽青少年的愛情態度:以八位青少年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 教育研究方法,頁 239-262。
哈瑞森、杭亭頓編著,2003,《為什麼文化很重要》。台北:聯經。
凌 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莊靜怡,2003,《以台灣不同族群之對日態度看台中日三角群際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宏儒,2004,Bourdieu的「文化資本」概念及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解釋。《教育研究資訊》。12(3):75-102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苑。
陳麗華、劉美惠,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177-226。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昭儀,2006,〈傑出表演藝術家創作歷程之探析〉。《師大學報》,51:29-50。
陳昭儀,2006,〈傑出作家生涯歷程之探究〉。《台北市立師院學報》,37(2):1-30。
陳昭儀,2007,〈傑出音樂家人格特質之探析〉,《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8(2):35-60。
陳昭儀,2008,〈傑出音樂家生涯歷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2):113-132。
陳昭儀,2013,《傑出表演藝術家之創造與生涯歷程》。台北:師大。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121-152。
陳心怡,2007,〈機會與選擇:客家青少年認同研究〉,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建成,2001,〈傳統與現代之間:論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認同〉,《九十年度原 住民族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暨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新竹師院。
張守仁,2002,《原住民學校「族群認同」課程之個案研究:以一所桃園縣復興鄉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彣卉,2011,《離散與認同:法國當代華裔作家/藝術家之比較研究》。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論文。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振璋,2006,《六堆地區青少年族群認同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欣,2010,〈世紀交替時的自我認同追尋-以羅伯特‧穆齊爾《寄宿生特雷斯的疑惑》與詹姆士‧喬依斯《青年藝術家的畫像》為例〉。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佩蓉,2013,《「台北藝術進駐」與學校藝術教育互動之研究》。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茜評,2009,〈布爾迪厄的文化再製意涵與其在學校教育上的啟示〉。《北縣教育》,66:44-48。
廖慧娟,2010,《「莫忘祖宗言!」:「後客運世代」面臨的「客家性」要求》。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論文。
廖貞惠,2011,《家庭資源對藝術學校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台北大學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敏玲,1995,〈詮釋性研究的一個可能方式:我如何建構婷婷和穎的故事〉。載於黃正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71-114頁)。台北:漢文。
劉玉玲,2002,《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揚智。
鄭如芳,2010,〈青年藝術家在美術館的角色〉。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亦晴,2010,《六位新生代女性藝術家創作意識與表現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效京,2010,《國家、地方與宗教:客家青年世代的族群認同建構》。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光鼎、湯仁燕,1993,〈台灣原住民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關係之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459-500)。台北:台灣書店。
,2005,〈藝術教育白皮書〉,教育部綜合規劃司。
Cohen, Ronald (1978). Ethnicity: Problem and Focus in Anthropolog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7: 379-403.
Collins, J., & Thompson, F. (1997). Family, school, and cultural capital. In Saha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618-622).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Ltd.
Phinney, J. S., & Rotheram, M. J. (1987).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Themes and implications. In M. J. Rotheram & J. S. Phinney (Eds.),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London: Sage.
Smith, E. P., Walker, K., Fields, L., Brookins, C., Seay, R. C. (1999).Ethnic ident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elf-esteem, perceived efficacy and prosocial attitudes in early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22(6), 867-880.
Sieger, K.& Renk, K.(2007). Pregnant and parenting adolescents:a study of ethnic
identity,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functioning, child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support.
網路資料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歷史沿革與各系所簡介,取自 http://www.tcpa.edu.tw/bin/home.php。
行政院客委會。客家表演藝術簡介。2005年11月9日,
取自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01&ctNode=1782&mp=1771
行政院客委會。客家表演藝術團隊介紹。取自 http://www.hakka.gov.tw/lp.asp?ctNode=1846&CtUnit=229&BaseDSD=24&mp=1828
行政院客委會。客家傳統音樂網。取自 http://taiwan.ihakka.net/index_main.htm
客家委員會。客家音樂戲劇人才資料庫。
取自 http://musicdrama.hakka.gov.tw/Top/ViewDetail.aspx?TID=368
客家電視台。傳統客家八音 列國家文化資產。2011年03月14日,
取自http://web.pts.org.tw/hakka/news/detail.php?id=69169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教育部 103學年度大學校院一覽表 資訊網
取自http://ulist.moe.gov.tw/Home/Index
|
指導教授 |
王俐容
|
審核日期 |
2015-7-21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