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275701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3 、訪客IP:18.218.61.16
姓名 傅淑宜(Shu-yi F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社區培力與環境教育推動之研究 -以龍潭三和社區為例
(Promotion of Empowerment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Hakka Communities - A Case Study of Sanhe Community in Longtan)
相關論文
★ 客家特色產業發展之回應性評估★ 休閒生態園區體驗行銷之研究—以新竹老頭擺客家美食休閒生態園區為例
★ 屏東六堆地區邱氏家族變遷之研究:政治菁英觀點★ 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
★ 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紫金礦業與上杭縣之發展
★ 新北市客家文創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 泰國客家女性與客家文化推動之研究: 以泰國客家之音啟芳論壇為例
★ 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 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品質評估之研究
★ 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 桃園縣高齡者學習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
★ 南桃園國小客家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與文化再製理論★ 兩蔣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兼論其對客家文化園區的啟示
★ 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學校支持系統觀點★ 寶島客家電台志工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三洽水是一個典型的客家庄農村,包含三和及三水兩里,三和社區屬於三和里,社區內有多條河流的發源地,霄裡溪的源頭也發源於此,除了形成河階地形外,也有許多河谷、丘陵以及台地的地區,造就此地的自然生態資源相當豐富,也因客家聚落於此產生,在舊地名方面就有與客家相關之處,三洽水中的洽就是客家語河流匯集的意思。三和社區早期為和平的族群融合之地,社區居民大多為客家人,而平埔族早已融入在客庄聚落裡,因此本地具有豐富的社區資產。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根據文獻分析、參與觀察、深度訪談來做深入調查,研究結果發現社區發展環境教育的特色有社區自然環境、人文特色、課程方案、以及相關經營規劃。本研究的個案有豐富的人文背景與地理環境,結合客家產業的米食文化,在過去積極參與政府政策,社造經驗豐富,奠定了農村發展環境教育得天獨厚的優勢,經由在地的第三部門與公私部門共同合作,營造社區,活化農村,更於2012年7月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成為全國第一家具有濃厚客庄風味的社區型環境教育場域。此外透過相關的活動如客家桐花祭與環境教育課程來成功行銷三和農庄社區,社區近年更向外參加社區評鑑與國家環境教育評鑑,並獲取佳績,更打響社區知名度。
三洽水環境教育中心營運狀況大致良好,惟囿於環境教育課程的人數限制、固定的課程方案較難吸引參訪機構再次光臨,加上產業並無固定行銷以維持社區的收入、社區內工廠排放廢水汙染等問題尚待解決,因此課程的的修改與相關的經營管理,為三洽水環境教育中心未來繼續努力的方向,也是社區永續發展的目標。
摘要(英) Sanqiashui is a typical Hakka farming village and consists of two neighborhoods, Sanhe and Sanshui. The Sanhe community is part of the Sanhe neighborhood and home to the sources of several rivers, including the Xiaoli River. Apart from river terraces, it also boasts many river valleys, hills and plateaus, contributing to its rich natural and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Hakka settlement. Its name ‘Sanqiashui’ is related to the Hakka and the ‘qia’ in it means ‘river confluence’ in the Hakka language. The community has rich community assets because it began as a peaceful place known for ethnic fusion where the majority of its population were Hakka and the Pingpu peoples had become part of the Hakka settlement very early on.
This study w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ing for in-depth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munity’s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eatures its natur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 it, education programs and related operational planning. The subject of study boasts rich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geographical settings, which together with the rice culture promoted by the local Hakka industry and its rich experience with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community building hav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xceptional advantage for its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s a farming village. The community has a local third party organization that collaborates with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farming village revitalization. In July, 2012, it obtained the certific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acilities and locations and became Taiwan’s first community-bas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ocale imbued with the flavor of a Hakka village. In addition, it has also been successfully marketing the Sanhe farming village and community by organizing activities such as the Hakka Tung Blossom Festival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In recent years, it has further established its reputation by participating in external community assessments and 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ssessments and achieving great results.
The Sanqiashui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enter operates fairly well, but has a few challenges, which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It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allow limited numbers of participants and the fixed programs have difficulty attracting visitor groups to return. Moreover, the local Hakka industry does not have fixed marketing campaigns to maintain the community’s revenue stream and there is the problem of pollution from industrial wastewater to be solved. Therefore, adjustment of education programs and related operations management are the direction for the center’s future efforts and the community’s goa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關鍵字(中) ★ 客庄社區
★ 農村再生
★ 社區環境教育
★ 三洽水環境教育中心
關鍵字(英) ★ Hakka village community
★ farming village regeneration
★ educational education for communities
★ Sanqiashui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enter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2
第二章 相關文獻檢閱與理論探討 17
第一節 相關文獻檢閱 17
第二節 社區總體營造 23
第三節 生態社區培力與協力治理 27
第四節 環境教育的基本概念、我國環境教育認證辦法 36
第五節 研究架構的建立 46
第三章 龍潭三和社區個案析探 47
第一節 客家社區之興起背景 47
第二節 社區資產盤點 53
第三節 社區發展歷程 67
第四節 三洽水環境教育中心介紹與架構 73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81
第一節 社區相關單位與居民的相處模式 81
第二節 三洽水環境教育中心之運作析探 87
第三節 環境教育場域之永續發展策略 10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3
附錄一 相關文獻檢閱 123
附錄二 深度訪談題綱 134
附錄三 三和社區相關相片 14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人口統計表,龍潭鄉戶政事務所,2014。(查詢日期:2015.01.08),網址:http://www.lungtanhr.gov.tw/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2005)。社造番仔火。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2004)。桃園縣社區規劃師制度擬定與執行推動計畫。桃園:桃園縣政府。
王一凡(2007)。客家社區環境意象對遊客偏好之影響。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雪玲(2012)。區公所與社區發展協會在社區營造中的公私協力關係研究-以臺南市安定區中沙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王雅筑(2008)。九二一重建地區文化產業政策對居民認同之影響--以新社客家社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田金昌(2005)。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丘臺興(2014)。客家社區發展與宗教組織-平鎮市雙連坡社區與福明宮網絡關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白子易(2013)。環境科學概論:結合全球與在地永續發展。臺北:滄海書局。
朱瑞淵(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 弘智文化。
江覲文(2011)。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行政院(2005)。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說明書。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最小的無限大。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1)。國家環境教育綱領。(查詢日期:2014年6月10日),取自http://eeis.epa.gov.tw/front/resources/ResSearch/item.aspx?id=15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3)。101年環境教育白皮書。台北:行政院環保署。
吳明儒、王仕圖(2009)。區公所培力社區的創新方案及其成效之研究:以高雄市「協力各區開啟社區願景實施及續力計畫」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3(2),113-132。
吳珮菱(2013)。公私協力參與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水田老屋客庄研究調查計畫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鈴筑(2010)。國內外環境教育法比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育誠(2001)。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台北:元照。
李京倫(2006)。社會資本與組織學習之研究-客家社區發展協會之分析。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美華、孔祥明、林佳娟、王婷玉(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初版」上冊。台北:時英。
李政賢(譯)(2006)。M. Catherine & B. Gretchen(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五南。
李珮雯(2014)。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融入國小校外教學之層級分析。育達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縣。
李家豪(2010)。生態社區發展之規範研擬-以高雄市左營區洲仔社區為例。正修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家勳總編(2012)。義以教民-慶祝建國一百年新竹縣褒忠亭義民節大茅埔聯庄祭典專輯。新竹縣:新竹縣新埔鎮照門國小校友會。
周知言(2014)。社區意識評估指標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周玉堡(2011)。非營利組織推動客家社區營造之研究—以東勢庄文化協會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周儒、林明瑞、蕭瑞棠 (2000) 。地方環境學習中心之規劃研究—以台中都會區為例。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周儒、張子超、呂建政(1996)。自然教育中心實施狀況之研究。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委託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周儒、劉冠妙(2008)。創造優質的環境學習服務-談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之發展。台灣林業,34(1),16-43。
林品君(2011)。生態旅遊永續發展策略之研究-以桃米生態社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熹達(2005)。我對社區工作的看法。載於徐薈主編,社造番仔火。台北,唐山。
邱玉環(2012)。客家社區參與農村再生計畫之協力治理:以南投縣國姓鄉南港社區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客家委為會網站-簡介(查詢日期:2014.06.06)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26452&ctNode=2371&mp=4&ps=
施添福(2009)。臺灣地名辭書_卷十五桃園縣上。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印。
范瑞嬋(2014)。客庄農村生態社區協力網絡之建構-以新竹鹿寮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翁毓秀(2013)。台灣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申請現況與分析。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架構。公共行政學報,16,107-135。
徐郁雯(2014)。客家社區產業之社會經濟分析—以桃園縣高原樂活有機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7)。全國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桃園縣龍潭鄉三和社區農村再生計畫(2011)(查詢日期:2015.02.26)。取自http://ep.swcb.gov.tw/ep/File/REGENERATION/%E6%A1%83%E5%9C%92%E7%B8%A3%E9%BE%8D%E6%BD%AD%E9%84%89%E4%B8%89%E5%92%8C%E7%A4%BE%E5%8D%80100%E5%B9%B4%E5%AF%A9%E6%9F%A5%E4%BF%AE%E6%AD%A3%E7%89%88_201211201051152107.pdf
桃園縣龍潭鄉公所(2014)。龍潭鄉志。桃園縣:桃園縣龍潭鄉公所。
張心怡(2001)。國民中學校長授能領導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宏哲(2015)。從「優質環境學習中心之特質」探討臺灣文化社教、休閒遊憩與社區參與三類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發展狀況。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美華(2008)。台灣地區實施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制度的態度初步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張珩、邢志航(2004)。「生態社區理念」於社區環境落實之研究─以台南縣鄉村社區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5(1),29-47。
張淑玲總編(2013)。臺北客家社區大學第一級教材:民俗節慶類。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張麗春、李怡娟(2004)。賦權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2),84-90。
張懿涵(2014)。客家社區營造之研究-以新竹縣大窩口促進會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梁玉燕(2009)。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服務成效影響因子關聯性模式之發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台北:小畢。
許世璋(2003)。大學環境教育課程對於環境行動與其它環境素養變項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11(1),97-119。
許夢芸、陳育含(譯)(2012)。質性研究方法的實踐(上冊)(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郭麗寬(2013)。從社區觀點探討公所在社區發展中角色之扮演─以高雄市旗艦型計畫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子姍(2013)。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規劃研究-以斗六市愛牧生態休閒園區為例。環球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陳可慧(2005)。社區培力成效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區域型培力中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孟康(2012)。社區實施環境教育的探討與分析─以花蓮牛犁社區與高雄美濃社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定銘(2010)。客家社區治理。載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頁101-134)。台北:智勝。
陳定銘(2011)。南桃園客家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型態與網絡互動之研究。客家公共事務學報,4,39-65。
陳板(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南天。
陳治瑋(2011)。龍潭鄉客家生態旅遊之策略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昭如(2009)。教師運用休閒農場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認知、態度與考量因素之研究—以嘉南地區國小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家豪(2010)。社區工作的挑戰與困境:以一個望成社區行動研究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黃厚源(2005)。我家鄉桃園縣。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研究學會。
彭國龍(2014)。環境教育機構、設施場所、人員認證實行現況與問題探討。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彭瑞麟(2009)。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參與客家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碩士專班。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冠球(2011)。協力治理觀點下公共管理者的挑戰與能力建立。文官制度季刊,3(1),27-52。
曾健野(2010)。社區總體營造與農業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內埔鄉富田 豐田 振豐 竹圍四社區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程世丹(2004)。生態社區的理念及其實踐。武漢大學學報,37(3),83-97。
黃月錩總編(2009)。發現三和之美-社區故事集。桃園縣:桃園縣龍潭鄉三和社區發展協會。
黃月錩總編(2010)。發現三和之美2-社區植物故事集。桃園縣:桃園縣龍潭鄉三和社區發展協會。
黃武忠(2001)。社區總體營造之理念與實務。臺北: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游宗霖(2013)。探究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成立要件與參與者需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美容(2009)。客家社區非營利組織治理原則之研究:以新竹縣某協會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建勛(2013)。環境教育法對環境生態保育志願服務工作者之影響與衝擊。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源協(2009)。社區工作的新取向-社區能力與社區資產。臺北市:內政部。
黃瑞琳(2012)。農村再生培根計畫對臺南市七股區社區自主性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靖芳(2012)。聯合社區建構效應之社會網絡分析-以桃園縣龍潭社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靖嵐(2008)。東部客家?花蓮玉里兩個客家社區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臺北:遠流出版社。
楊坤芳(2011)。環境教育的重要性。亞洲高齡全人健康及產業發展期刊,1,162-171。
楊政冠(1977)。環境教育學刊。11:4-9。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楊政冠(1997)。環境教育。臺北:國家圖書館。
楊婉慧(2009)。農村再生培根計畫執行成效檢討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建志(2011)。台灣農村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中石岡龍興里為例。朝陽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蔡必焜、王俊豪(2003)。社會資本與永續社區發展:概念探討與研究議題(查詢日期:2015.02.26)取自:www.extension.org.tw/book/01 92-3.1.doc.
蔡佳恩(2011)。環境教育認證現況。環境教育及訓練電子月刊。第53期。
鄭博仁(2014)。臺灣環境教育法之理論與實踐。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盧昱光(2013)。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環境契合度對遊客環境素養之影響-以高雄洲仔濕地公園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蕭家興(2002)。社區規劃學-住宅建築社區化之規劃。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賴美蓉(2004)。社區營造過程中社區規劃師角色功能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謝秀敏(2011)。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魏婉如(2013)。當社造碰上永續─台灣鄉村社區邁向生態社區的挑戰。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蘇志祥(2009)。自然教育中心推動環境教育營隊之發展歷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蘇芬停(2015)。從「優質環境學習中心之特質」探討臺灣自然生態及環保設施兩類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發展狀況。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蘇昭英、蔡季勳主編(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貳、英文部分
Carson, R. (1962). Silent Spring. New York: Hounghton Misslin Co.
Green, G. P., & Haines, A. (2008). Asset build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s Angeles, CA:Sage.
Kretzmann, J. & McKnight, J. (1993). Building communities from the inside out: A path toward finding and mobilizing a community assets. Evanston, IL: Center for Urban Affairs and Policy Research,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almer, J. A. (199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Theory, 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 London: Routledge.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tnam, R. D. (1995). Tuning in, tuning out: 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28, 1-20.
Wallerstein, N. (1992). Powerlessness, empowerment and health: Implication for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me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6(3), 197-205.
指導教授 陳定銘 審核日期 2015-7-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