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2757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1 、訪客IP:3.16.48.63
姓名 王藝臻(Yi-chen W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清代新竹關西王廷昌家族的拓墾與發展
相關論文
★ 寺廟與客家聚落關係──以桃園縣觀音鄉甘泉寺為例★ 客家鄉鎮發展文化觀光之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為例
★ 客家花布的符號消費與族群認同★ 台灣客家族群的跨國認同與文化建構:以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為例
★ 親密與衝突的母女關係:以客家女性論述傳承為例★ 客家飲食傳承與族群認同
★ 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之研究★ 國小學童客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基隆市國小高年級為例
★ 文化展示與客家論述:以苗栗客家文化園區為例★ 族群旅遊節目的再現分析-以客家電視台為例
★ 桃竹苗地區印尼客家外籍配偶的認同變遷★ 客家流行音樂與青年的客家認同
★ 論多元族群之社區認同建構─以桃園市龍潭區佳安社區為例★ 移民二代的認同抵抗與變遷─高屏溪畔滇緬義胞聚落的當代情境
★ 客家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祭拜祖先為例★ 桃園巿客家庄新住民的文化適應與認同研究 :以觀音區菲籍家庭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王廷昌家族於清代乾隆年間自苗栗後龍上岸,輾轉遷移至新竹舊社、新社拓展家業有成。乾隆末年,平埔熟番領袖衛阿貴招漢佃進入關西拓墾,自此,王廷昌家族在關西定居至今已二百二十多年。關西原為泰雅族居住之地,就清代時期的開墾而言,屬於內山與番界相鄰之地域,直到乾隆末年實施番屯制才有正式拓墾活動,屬於開墾最艱難的地區之一。從王家與衛阿貴參與關西早期的拓墾且墾拓有功,並建置相當的田業,顯示王家對關西區域的開發,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
本論文藉由研究清代新竹關西地區王廷昌家族的拓墾歷程,瞭解客家移民在早期的地理環境與歷史時空條件下之發展,進而認識清代北臺灣淺山地區發展的若干面相。論文闡述之重點主要置於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追溯王氏家族的遷徙歷史;第二部分探討王氏家族在臺的拓墾與發展;第三部分論及王氏家族的社會參與。
本論文研究發現,其一,從〈同立合議規條簿約字〉證明王廷昌在乾隆53年至嘉慶7年,在義民廟初期歷史扮演關鍵地位。其二,王廷昌家族在新竹客家地域發展的貢獻,因其拓墾事業與社會公共事務參與的相互配合,而逐步建立起家族的領導地位及名聲。其三,王廷昌家族具有面對挑戰的開創性格,從其家族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到不同族群在新竹淺山地區攜手合作拓墾的歷史縮影。




關鍵字:關西、咸菜甕、王廷昌、衛阿貴
摘要(英) Abstract
During the Qianlong era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family of Wang Tingchang landed in Houlong of Miaoli, gradually moving to Jiushe and Xinshe in Hsinchu with achievements in family business expansion. At the end of the Qianlong era, Pingpu “cooked aborigine” leader Wei Agui recruited Han farmers to begin cultivation in Guanxi. By this point, the family of Wang Tingchang had been residing in Guanxi for over two hundred and twenty years. Guanxi was originally an area inhabited by the Atayal Tribe. In terms of cultiva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it was a region between the inner mountains and the Aboriginal lands. There was no formal cultivation until the aboriginal cultivation system was implemented near the end of the Qianlong era, and this was one of the areas where cultivation was most difficult. The fact that the Wang family and Wei Agui participated in early and successful cultivation at Guanxi, alo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siderable agriculture, showed that the Wang family made indelible contributions to development of the Guanxi region.
This thesis seeks to research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the family of Wang Tingchang in Guangxi, Hsinchu, under the Qing Dynast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immigrants under early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and historical and temporal conditions, in turn learning about certain aspects of development in the hilly regions in northern Taiwa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traces the migration history of the Wang family; the second part explores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ang family in Taiwan; the third part deals with the Wang family’s social participation.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discovers that first, Words in Rule Books and Agreements of Consensus proved that between 1788 and 1802, Wang Tingchang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Yimin Temple. Second, the family of Wang Tingchang’s contributions in Hakka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Hsinchu involved complementary cultivation work and social public affairs participation, gradually establishing the family’s leadership position and reputation. Third, the family of Wang Tingchang had an innovative character in facing challenges.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the family showed a historical microcosm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working together to cultivate the hilly regions in Hsinchu.









Keywords: Guanxi, Xiancaiong, Wang Tingchang, Wei Agui
關鍵字(中) ★ 關西
★ 咸菜甕
★ 王廷昌
★ 衛阿貴
關鍵字(英) ★ Guanxi
★ Xiancaiong
★ Wang Tingchang
★ Wei Agui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 4
  一、家族史的研究回顧 4
  二、關西地區地方發展的相關論述 8
  三、新埔枋寮義民廟之相關研究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 13
  一、研究方法 13
  二、研究資料 14
  三、研究範圍 15
  四、章節安排 15
第二章 王氏家族的渡臺與遷徙 17
第一節 王家人的渡臺 17
  一、客家人渡臺的源由 17
  二、王氏家族的原鄉 20
第二節 王廷昌家族的世系源流 24
  一、王姓的來源 24
  二、王廷昌家族世系源流 25
第三節 王氏家族的遷移 34
第三章 王氏家族的土地拓墾與發展 40
第一節 清代鳳山溪流域的地理人文與社會 40
  一、鳳山溪兩岸的地形特色 40
  二、鳳山溪沿岸土地拓墾的情形 41
  三、關西地區土地拓墾之情形 42
第二節 王氏家族的土地拓墾與發展 46
  一、番屯制 46
  二、王家與衛家的合作關係 47
第三節 王家女性家族決策的參與 67
第四章 王氏家族的地方社會參與 72
第一節 參與地方公共事務 72
 一、捐資義渡 72
  二、擔任隆恩圳圳長 77
  三、店子岡萬善祠及福德祠 80
第二節 王廷昌與枋寮義民廟的淵源與連結 82
  一、義民的由來 82
  二、新埔枋寮義民廟的建立 83
  三、王廷昌與義民廟的淵源與連結 85
第五章 結 論 93
參考文獻 97
  一、古籍史料 97
 二、專 書 97
  三、期刊論文 100
  四、學位論文 102
 五、電子資料庫及網頁資料 104
 六、附 錄 105
附錄1:訪談同意書 105
附錄2:訪談大綱 106
附錄3:王閎臺家族世系表(王廷昌長子)同立合議規條簿約字 107
附錄4:王閎達家族世系表(王廷昌次子) 108
附錄5:王閎祥家族世系表(王廷昌三子) 109
附錄6:王閎鐘家族世系表(王廷昌四子) 111
附錄7:王閎驤(湘)家族世系表(王廷昌五子) 112
附錄8:王尚武託孤字 113
附錄9:戴元玖合議字 114
附錄10:三槐堂銘 115
附錄11:湳子河義渡碑(文叢本) 116
附錄12:淡新檔案15413.1 117
附錄13:淡新檔案15413.3 118
附錄14:乾隆10年6月竹塹社土目—均、大里罵等立給佃批 119
附錄15:乾隆14年1月竹塹土目一均、大里罵等立給佃批 120
附錄16:乾隆17年10月竹塹社土目霄女佳、白番大里罵等立給佃批 121
附錄17:仝立合約字王廷昌、廖天興 122
附錄18:立過耕田契字人王廷昌等 123
附錄19:乾隆46年10月姚德芳、妻黃氏等立杜絕賣田契 124
附錄20:乾隆50年1月王廷用、廷昌兄弟立分業 126
附錄21:乾隆60年11月王閎荣立退田字 128
附錄22:嘉慶7年10月褒忠亭首事王廷昌、黃宗旺、林先坤、吳立貴等同立合議規條簿約字 129
附錄23:嘉慶7年10月周龍章立杜賣盡根田契 131
附錄24:嘉慶7年10月周龍章立杜賣斷根屋地契 132
附錄25:嘉慶8年1月王廷昌立分撥鬮書 133
附錄26:嘉慶15年8月衛阿貴父子等立典過山埔契字 134
附錄27:嘉慶15年11月仝立合約字王廷昌、廖天興 135
附錄28:嘉慶22年12月曾阿俊立杜賣斷根山林埔地水田契 136
附錄29:嘉慶22年12月彭名英立合約字 138
附錄30:道光肆年拾月立過耕田契字人王廷昌等 139
附錄31:道光9年8月墾戶衛壽宗、佃戶張德泰立合同字 140
附錄32:道光9年9月墾戶衛壽宗立合約字 141
附錄33:道光9年9月隘丁吳桂香、吳懷香等立合約字 142
附錄34:道光10年6月墾戶衛壽宗立招墾批 143
附錄35:道光11年6月溫連財、溫運財等立合約字 144
附錄36:道光13年11月王閏長立重又再借銀字 145
附錄37:道光14年2月王宏祥、宏湘等立仝合約字 146
附錄38:道光15年1月彭門姜氏立合約字 147
附錄39:道光17年10月公生、其良仝立合約字 148
附錄40:道光17年11月王廷昌、張德泰仝立分鬮拈定各管字 149
附錄41:道光19年10月新金和號、溫運財等仝立合約字 150
附錄42:道光21年12月勅封粵東義民祀典簿序 151
附錄43:道光25年11月彭東昌、粤昌兄弟等立風水合約字 153
附錄44:道光25年11月彭耀昌、彭阿東仝立合約字 154
附錄45:道光25年11月彭姜氏仝男東昌等立杜賣盡根水田山林埔地契字 153
附錄46:道光26年11月王閏長立歸就再補找洗盡根字 157
附錄47:道光27年11月彭魁昌立杜賣尽根水田房屋契字 158
附錄48:道光30年4月咸菜甕庄墾戶衛荣宗立給丈單字 160
附錄49:咸豐3年11月陳恩、祿、巽兄弟立杜賣断根山林埔地水田契字 161
附錄50:咸豐3年12月詹功生父子立盡根胎典過耕水田瓦屋地基契字 163
附錄51:咸豐5年11月楊開炎、王等寿仝立分水田房屋定界各管鬮書字 165
附錄52:咸豐6年11月羅碧仁立杜賣盡根田業字 167
附錄53:咸豐8年11月詹功生父子立杜賣盡断根水田併瓦屋地基契字 169
附錄54:同治1年4月詹功生父子立增找洗盡絕田根字 171
附錄55:同治12年11月溫天福立胎典過耕字 172
附錄56:同治13年11月范賜立杜賣盡根水田山林埔園屋宇地基契字 173
附錄57:光緒1年11月林奕隆父子等立杜賣盡根水田房屋山林果木埔園契字 175
附錄58:光緒3年6月衛耀宗父子等立杜賣尽断根山埔契字 177
附錄59:光緒4年8月溫李勇叔侄等立收過耕盡典水田山林埔園定銀字 178
附錄60:光緖4年10月溫李勇父子等立過耕盡典水田山林埔薗屋宇契字179
附錄61:光緒4年12月溫李勇父子等立杜賣盡断根水田山林埔薗屋宇契字 181
附錄62:光緒5年□月羅如發、如亮等立杜賣尽根水田屋宇契字 183
附錄63:光緒5年12月衛奎傳兄弟等立增找洗尽絶根山埔字 185
附錄64:光緖7年8月彭雲鳳父子等立收過杜賣水田瓦屋業宇定銀字 186
附錄65:光緖7年彭雲鳳父子等立杜賣盡根水田屋宇契字 187
圖目錄
圖2-1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鎮與臺灣位置關係圖 22
圖2-2今廣東省蕉嶺縣與松源鎮位置圖 23
圖2-3 太原王氏發祥概略圖 25
圖2-4 松源王氏宗祠內部及外觀全貌王廷昌派下 32
圖2-5 關西店子岡崁下王家公廳-三槐堂 33
圖2-6 關西三槐堂公廳祭祖情形 33
圖2-7 關西店子岡王廷昌家族發展圖 39
圖3-1 鳳山溪位置圖 41
圖3-2王廷昌在關西地區進行的拓墾區域:店子岡、拱子溝、湖肚相關位置圖 49
圖3-3關西地區族群關係圖 56
圖3-4乾隆50年1月王廷昌王廷用兄弟立分業鬮書 66
圖4-1湳子河義渡碑記 74
圖4-2淡新檔案15413.1案,鄭仕龍呈請捐資修建金門厝義渡文書 76
圖4-3日治時期大正10年新竹隆恩圳水門 80
圖4-4嘉慶7年(1802)同立合議規條簿約字原稿影本 86
圖4-5創建施主長生祿位圖(吳立貴、王廷昌、黃宗旺、錢茂祖)90




表目錄
表1-1 竹塹地區拓墾階段表 6
表2-1王廷昌家族1世~16世之世系簡表 26
表2-2王氏家族渡臺肇基地 27
表2-3 16~18世五房子孫世系簡表 28
表2-4 王廷昌派下世輩字倫 29
表2-5 王廷昌家族四次遷移比較表 34
表3-1 關西庄的行政區域演變 44
表3-2 關西地區的拓墾階段一覽表 50
表3-3王廷昌家族與衛家土地買賣古文書 52
表3-4衛阿貴與王廷昌家族在關西拓墾對照表 57
表3-5王廷昌家族目前現存古文書一覽表 59
表3-6王廷昌家族由女性主持土地買賣古文書簡表 69
表4-1咸菜甕各類祠廟嘗會經營與宗族的關係 81
表4-2清嘉慶年間義民廟捐獻名冊 89
表4-3新竹枋寮義民廟供奉牌位一覽表 9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史料
王氏族譜(1977)。有威公派下民國六十六年歲次丁巳年立 。
竹北市志編纂委員會(1996)。《竹北市志》。新竹縣:竹北市公所。
吳子光(1959)。《臺灣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36種。
淡新檔案15413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數位圖書館。
陳朝龍等纂輯;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2011)。《新竹縣采訪冊》。臺南市:臺灣史博館。
黃旺成、郭輝(1976)。《臺灣省新竹縣志第二部》。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
黃旺成、郭輝(1976)。《臺灣省新竹縣志第六部》。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
黃旺成、郭輝(1976)。《臺灣省新竹縣志第四部》。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
新竹叢誌(1996)。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新埔鎮誌編輯委員會(1997)。《新埔鎮誌》。新竹:新埔鎮公所。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新竹縣鄉土史料》。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謝金鑾(1987)。《續修臺灣縣志》。臺北:大通書局。
藍鼎元(康熙61年)。〈檄臺灣民人〉。收於《治臺必告錄》。
二、專書
丁曰健(1959)。《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 婧(2015)。《廣東及廣西、海南、福建、江西、湖南公路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書局。
王雲東(2013)。《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二版。新北;威仕曼文。
王萬邦(2003)。《臺灣的古圳道》。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王萬邦(2003)。《臺灣的古圳道》。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丘昌泰(2011)。《臺灣客家》。〈大陸客家遷臺的歷史回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何培夫(2001)。《臺灣碑碣的故事》。南投:臺灣省政府編印。
吳家勳(2009)。《桃竹客庄的古典風華》。桃園縣:中華道統文化學會。
吳學明、林柔辰(2013)。《臺灣客家聚落之信仰調查:變與不變-義民爺信仰之擴張與演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客家委員會。
吳學明、黃卓權編著(2012)。《古文書的解讀與研究上篇》。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局。
吳聲淼(1996)。《臺灣省新竹農田水利會會誌》。新竹市。
吳聲淼(1996)。《臺灣省新竹農田水利會會誌》。新竹市。
李文良(2011)。《清代南臺灣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李明賢(1999)。《咸菜甕鄉街的空間演變》。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李明賢(1999)。《咸菜甕鄉街的空間演變》。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周建新、宋德劍、肖文評(2002)民間文化與鄉土社會:粤東梅縣五大墟鎮考察硏究。花城出版社。
周璽,吳德功編著《彰化縣志,彰化節孝冊》合訂本。文史叢。臺灣大通書局。
林柏維(2008)。《密碼與光譜:臺灣為中心的歷史知識論》。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邱瑞杰(1999)。《清末關西地區散村的安全與防禦》。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洪敏麟(1980)。《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徐正光主編(2000)。《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徐正光主編(2007)。《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張谷誠(1996)。《新竹叢誌》。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張婉如(1999)。《關西上南片羅姓村的形成與發展》。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張德南(2010)。《新竹區域社會研究-論文・劄記・人物》。新竹市:新竹文化局。
張德南主編(1996)。《竹塹文獻雜誌創刊號》。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莊英章、簡美玲(2010)。《客家的形成與變遷(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陳志豪(2010)。《機會之庄:十九、二十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陳志豪(2010)。《機會之庄》。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陳其南(1994)。《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卓權(2008)。《進出客鄉:鄉土史田野與研究》。臺北:南天。
黃卓權(2009)。《人間遊戲-60回顧詩選》。新竹縣:廣泰成田野工作室協會。
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11)。《新竹文獻第45期》。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溫仲和纂(1968)。〈禮俗〉《光緒《嘉應州志》卷8。臺北:成文出版社。
溫廷敬纂(1943)。〈民生志(下)〉民國《大埔縣志》卷11。臺北:大埔同鄉會(1971)。
葉家綸文字編輯(2013)。《關西傳世老公廳:傳承客家世代情》。臺北市:客家委員會。
葉雁玲(2008)。﹤廣東省概況〉。《廣東省地圖冊》。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農田水利會文獻資料及史料編輯(1998)。臺灣省農田水利會聯合會編印。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臺北:三民。
劉佐泉(2005)。《觀蘭溯源話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劉琦、魏清泉(1988)。《廣東省地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蔡廷蘭等。《海南雜著,臺灣關係文獻集零》史叢。
褒忠亭義民節新埔聯庄祭典委員會(2008)。《義祖裔孫-2007褒忠亭義民節新埔聯庄專輯》。新竹:褒忠亭義民節新埔聯庄祭典委員會。
賴玉玲(2008)。《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新竹縣: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賴志彰(2003)。《新竹縣鳳山溪沿岸客家人文地景之歷史變遷》。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2006)。《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
謝金蘭(1953)。《咸菜棚沿革史》。新竹:新竹縣文獻會。
謝重光(2003)。《閩臺客家社會與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
謝重光(2005)。《福建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鍾仁嫻文編(2001)。《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簡媜(2002)。《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浪子)。臺北市: 聯合文學。
三、期刊或單篇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 第2卷第2期。頁5-12。
吳學明〈移墾開發篇〉。收錄在徐正光主編(2007)。《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頁42-61。
李亦園(1970)。〈一個移植的市鎮:馬來亞華人市鎮生活的調查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
李科旻、韋煙灶( 2012 )。〈清末新竹鳳山溪流域閩、客族群空間分布之探討〉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2012臺師大場)。頁7-1 - 7-27。
李鹿苹(1984)。〈鳳山溪及頭前溪河谷地區聚落分佈的地理基礎〉。《臺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臺北:國立編譯館。頁265-318。
李翹宏(2014)。〈清代番地治理與族群地權關係:以鳳山溪流域的竹塹社與客家佃戶為例〉。《全球客家研究》2期。頁259-300。
房學嘉〈客家女性在宗族中的地位:以梅縣丙村溫氏仁厚祠為例〉收錄於徐正光主編(2000)。《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247-262。
范良貞、田金昌(2007)。〈關西紅茶一等一:關西地區茶葉發展與變遷〉。《新竹文獻》第27期。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頁6-27。
范明煥(2012)。〈新埔義民爺祭典的文化內涵、演變與特色〉《新竹文獻》50期。新竹:新竹縣文化局。頁85-108。
徐正光主編(2000)。《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客家族群與客家社會〉。頁115-152。
張翰璧〈客家婦女篇〉。收錄在徐正光主編(2007)。《臺灣客家研究導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頁111-131。
莊吉發(2002)。〈篳路藍縷:從檔案資料看清代臺灣粵籍客民的拓墾過程與社區發展〉。《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頁263-286 。
莊吉發(2005)。〈從檔案資料看清代臺灣的客家移民與客家義民〉。收錄於賴澤涵(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頁13-38。
莊英章、林桂玲( 2010 )。〈清代竹塹山區一個客家地域社會的形成(1839-1878):以汶水坑為例〉《客家的形成與變遷(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頁3-35。
莊英章、羅烈師〈家族與宗族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2007)。《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頁91-110。
陳志豪(2004)。〈報導下的臺灣─以咸菜硼地區為例〉。《史匯》8期。頁77-106。
陳運棟〈源流篇〉。收錄在徐正光主編(2007)。《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頁19-41。
傅寶玉(2006)〈水利與國家:日治初期桃園廳公共埤圳的公法人化〉。〈水圳視野下的地方社會:社群、地域與信仰〉。《2006族群、歷史與文化亞洲聯合論壇:人物與地域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黃卓權( 2008 )。〈義民廟早期歷史的原貌、傳說與記載-歷史文本與敘事的探討〉。《臺灣文獻》第59卷第3期。頁89-122。
黃卓權(2002)。〈清代北臺內山開墾與客家優佔區的族群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第六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頁5-25。
黃卓權、張素芬(2005)。《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論文。
黃秋燕(2011)。《被遺忘的河神:以新竹市的隆恩圳為主的討論》。新竹市:竹塹文獻雜誌。頁8-27。
楊鏡汀(1990)。〈從「出土」史料探討新竹枋寮義民廟史〉。《臺北文獻直字》。92期。頁51-66。
蔡采秀(2004)。〈以順稱義-論客家族群在清代臺灣成為義民的過程〉。《臺灣史研究》第11卷第1期。頁1-41。
賴玉玲(2002 )。〈清代咸菜甕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客家人的拓墾〉。《九十一年度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頁101-122。
賴玉玲(2005)。〈戰後臺灣義民信仰研究略述〉。《忠心憤發扶社稷,義氣浩流鼎綱常-義民祭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新竹:新竹縣政府。明新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頁7-30。
羅永昌(2014)。〈苗栗公館陳天送家族之家世析探〉。《臺灣源流》。第66&67期。頁116-140。
羅烈師(2005)。〈歷史、記憶與族群:1786年冬季究竟發生什麼事?〉。《客家文化研究通訊》7期。頁211-229。
四、學位論文
王鈺涵(2008)。《功德與長生:新埔廟宇祿位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何明星(2004)。《清代新埔陳朝綱家族之研究》。新竹: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何瑞玲(2012)。《客家宗族與在地社會變遷-以新竹新豐鳳山崎何氏宗族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佩如(2009)。《清代竹塹內山地區的拓墾:以合興庄為主軸的探討(1820-1895) 》。新竹: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碩士論文。
林佳灵(2005)。《烏日石螺潭林火藍家族之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桂玲(2003)。《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瓊瑩(2008)。《在世變與家道-臺灣中港陳汝厚家族的發展1746~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姜閎仁(2009)。《新竹沿山地區家族之發展》。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所碩士論文。
姜禮海(2012)。《宗族形成與變遷:以新竹縣新豐鄉姜朝鳳宗族第三房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碩士論文。 
張秀琪(2008)。《日治時期新屋范姜家族社會領導階層之探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耀昌(2010)。《地方基層建設品質提昇管理模式之探討-以新竹縣關西鎮公所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許宏勛(2014)。《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客家大河小說》,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碩士論文。
陳志豪(2006)。《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嬿羽(2011)。《苗栗公館泥坡子陳立富家族在臺的拓墾與發展》。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朝進(1993)。《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劉康國(2011)。《拓墾家族與社會領導階層—以新竹劉朝珍家族為例》。新竹: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碩士論文。
劉詩敏(2008)。《芎林劉承豪家族之研究(1751-1945)》。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薛雲峰(2009)。《臺灣客家史觀:以義民與1895乙未抗日戰爭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羅烈師(2006)。《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五、電子資料庫及網頁資料
Google地圖https://www.google.com.tw/maps/place/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collections_list_02.php?no=12
中國知識網http://www.zhishi5.com/shrw/2011/1202/article_3020.html
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5%98%89%E5%BA%94%E5%B7%9E
典藏臺灣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7/b4/ca.html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圖書聯合目錄資料庫http://www2.lib.ncu.edu.tw/hakka/link.htm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Lab303_DanXin-15413_005.html
華夏經緯網http://big5.huaxia.com/zhwh/whrw/2014/09/4058440.html
新竹縣關西鎮公所http://www.guanxi.gov.tw/home.aspx
臺灣地區地名整合檢索系統http://placesearch.moi.gov.tw/search/
臺灣記憶網站-臺灣碑碣拓片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7/b4/ca.html
指導教授 王俐容 審核日期 2015-7-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