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5502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3 、訪客IP:18.222.44.167
姓名 苗延萍(Yen-ping Mi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美援與建教合作 --以中工、雄工、南工為例
(nonq)
相關論文
★ 鋼筆與臺灣的社會文化★ 臺灣戰後水利興建與工業─ 以石門水庫為例(1945-1980)
★ 瑞芳金礦的開採與聚落社會,1889-1971★ 退輔會榮民安置與梨山地區的農業發展(1956-1987年)
★ 日治時期臺灣歲計制度建立之研究(1895-1899)★ 戰後國營造船業的公司制度與業務發展-以台船公司為例(1945-1955_
★ 戰後臺灣觀光事業-兼論觀光外匯之影響(1956~1987)★ 從國營到民營:戰後臺灣國營紡織業之變遷(1950-1972)
★ 從復員救濟到內戰軍運-戰後中國變局下的民航空運隊(1946-1949)★ 美援與石門水庫之興建-以經費、技術為中心(1956-1964)
★ 從基層金融到商業銀行-「板信」之研究〈1957-1997年〉★ 花蓮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發展之研究(1972-2003)
★ 從傳教到醫療企業化-桃園天主教聖保祿醫院之研究(1960-1999)★ 宏碁與台灣品牌電腦資訊業之研究(1976~2004)
★ 美援與臺灣遠洋漁業之發展(1951-1965)★ 美援黃豆與臺灣食用油脂工業發展之研究(1951-1963)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國家走向工業化的重要關鍵在於人力資源的提供,職業教育是培育技術人才的主要方式,而建教合作是謀求人力資源「質」的提高與「量」的擴充的最佳選擇。日治時期在殖民統治的政治環境下建構建教雛型,建教模式係配合殖民統治者國家政策而訂定,採用「以場為校」的工讀式、實習式與代訓式培育工業技術勞力,俾利汲取台灣經濟資源,戰後至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期間,建教制度受限於政府財力匱乏的情況下欲振乏力,反而呈現職業教育與國家建設脫節的「建教不合作」失衡現象。
美援來台,為振興經濟發展工業,提升工業技術人力水準,建議推動建教制度,一方面援助國營企業擴充設備、另一方面改革工職教育提供實習設備器材,建構八大省工與國營企業建教聯繫平台,催生建教制度,協助八大省工與生產業界建立實習式、合作選拔式、代訓技工養成班、實用技能訓練中心與奬學金式之建教關係,八大省工之中又以中工、雄工及南工三所工職學校在美援的協助與督導之下,推動建教工作最具成效。透過美援推動建教工作,改善建教雙方合作模式,在美援終止後,台灣持續開發建教合作新模式,不但有效開發人力更提升技術工人技術能力以振興經濟。
摘要(英)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a country to improve its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is its ability to provide rich enough human resourc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the main way to build up a base to develop technical talents. The go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to seek the best choice to improve both the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 and "quantity" of expansio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designed the prototype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which was coordinated with the colonial policy, using “work-study”, “internship” and “train-for” patterns of labor training to foster skilled workers in “factories as schools”, in order to exploit Taiwan′s economic resource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due to the republic government’s financial difficulty,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early post-war Taiwan declined accordingly. As a resul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nation-building became dis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Since the United States began to aid Taiwan, it has been recommended to reconstruct the system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order both to revitalize the industrial economic and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manpower. Therefore, on the one h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ould be helped to buy more equipment,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ld be caught up to offer study-workers significant resources. Besides, a bridge for communication or contact platform between eight provincial industrial high schools (IHS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ould be built. Meanwhile, it delivered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assisted eight provincial IHSs to connect with the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by developing new cooperative-education relationships, which included building up a system of internship, cooperative selection, train-for team, practical skill center, and fellowship or scholarship. Among the eight provincial IHSs that had been assisted with and supervised under US Aid, Taichung IHS, Kaohsiung IHS, and Tainan IHS, showed themselves more successful than the rest, in terms of their cooperative-educational task. With US Aid’s assistance,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Taiwan became more improved in cooperative patterns. After the US Aid went to an end, Taiwan continues to develop new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which not only effectively improves human resource but also enhances the ability of skilled workers’ technical capacity to revitalize the economy.
關鍵字(中) ★ 工業化
★ 八大省工
★ 台中高工
★ 高雄高工
★ 台南高工
關鍵字(英) ★ industrialization
★ eight provincial industrial high schools
★ Taichung Industrial High School
★ Kaohsiung Industrial High School
★ Tainan Industrial High School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日治時期的建教制度 15
      第一節 講習生制度的初具 15
      第二節 工業學校的建教構成 26
第二章 美援與建教合作 37
      第一節 建教不合作 37
      第二節 美援的運用 57
      第三節 建教的實施 72
第三章 建教合作模式與效能 93
      第一節 廠商選定 93
      第二節 建教方式 101
      第三節 設備更新 113
      第四節 建教成效 121
結論 131
參考文獻 一、檔案
1.《李國鼎私人檔案》,台北:近史所檔案。
(1)〈美援運用報告〉,經濟建設類(22),b65-9.1。
(2)〈美援運用報告〉,經濟建設類(21),b64-25.1。
2.《經安會秘書處檔案》,台北:近史所檔案。
(1)〈美國安全分署方面對本省工業農業職業教育意見一案〉,30-01-01-012-742。
3.《經合會檔案》,台北:近史所檔案。
(1)〈專案教育計畫-職業教育-美援工職教育剩餘物資-國際教育發展公司〉,36-07-003-002。
(2)〈自由工具申請書〉,36-07-003-006。
(3)〈專案教育計畫-職業教育-美援工職教育剩餘物資-國際教育發展公司〉,36-07-003-007。
4.《生管會檔案》,台北:近史所檔案。
(1)〈本省技工訓練〉,總務類-人事綱-訓練目,49-01-03-008-003。
5.《台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台中:台灣省諮議會。
(1)〈培養專職人才以從事本省建設案〉,《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教育類提案》。
(2)〈提高教職員待遇並制定身份保障〉,《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教育類提案》。
(3)〈請將工業職業學校學生依照師範學生待遇給予公費案〉,《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六次定期大會》。
6.《國史館數位檔案》,新店:國史館檔案。
(1)〈教育部-美援器材(三)〉,190000002461A。
(2)〈教育-部申請美援規定及臺灣省立海事專科學校申請美援情形〉,0190000002650A。
7.《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台灣文獻館。
(1)〈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生徒養成規程〉,000020080120137。
二、官報及報紙
  1.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3312號,1910年12月29日。
  2.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3376號,1938年9月2日。
  3.〈糖業技術者の不足〉,《臺灣日日新報》,第1930號,1904年10月5日。
  4.〈商工教育の切要〉,《臺灣日日新報》,第4053號,1911年12月19日。
  5.〈工業講習所內容〉,《臺灣日日新報》,第4254號,1912年4月3日。
  6.〈工藝奬勵會〉,《臺灣日日新報》,第4845號,1913年12月5日。
  7.〈講習場所新設〉,《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4124號,1911年11月19日。
  8.〈台南工業學校-生徒の募集を開始〉,《台灣日報》,第14115號,1941年4   月1日。
  9.〈實業學校實習〉,《臺灣日日新報》,第3620號,1910年5月22日。
公報及報紙
  1.《臺灣省政府公報》,秋字第42期,1948年8月。
  2.《教育部公報》,教育部訓令第528號,卷5第3/4期,1933年1月12日。
  3.《教育部公報》,教育部訓令第2301號,卷5第11/12期,1933年3月18日。
  4.《教育部公報》,教育部訓令第3847號, 卷8第13/14期,1936年3月26   日。
  5.《教育部公報》,教育部訓令第3998號, 卷18第1期,1936年1月21日。
  6.《教育部公報》,教育部訓令第5679號, 卷8第17/18期,1936年4月27   日。
  7.《教育部公報》,教育部訓令第7868號, 卷6第27/28期,1934年6月27   日。
  8.《教育部公報》,教育部訓令第7932號, 卷6第27/28期,1934年6月27   日。
  9.《公論報》,1949年5月。
  10.《中央日報》,1949年5月。
三、一般史料
  1.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4月。
  2.〈兒玉總督施政方針訓示〉,《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一)》,台北:    成文書局,1999年6月。
  3.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古亭書屋,1939年9月。
  4.《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職業教育篇》,台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5年    4月。
  5.許錫慶,《日據時期實業教育史料選編》,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4年   6月。
  6.臺灣省文獻會編,《臺灣省通志稿-教育志教育設施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1955年6月。
  7.台中高工、高雄高工編印,《建教合作年報》,1955年。
  8.南工校友會編,《南工校友會訊》,2012年。
  9.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三十五年度工作計劃》,1946年    6月。
  10.葉桐,《臺灣之職業教育》,南投:台灣省教育廳,1949年4月。
  11.國家教育資料館,《七年來的中美教育合作》,台北:國家教育資料出版,
   1959年12月。
  12.羅敦偉,《美援運用各方面所發生效果之研究》,台北: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   1960年5月。
  13.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編印,《美援教育計劃處理須知》,台北:行政院美援   運用委員會,1961年10月。
  14.工業職業調查團編印,《中華民國四十七年臺灣工業職業調查總報告》,台    北:工業職業調查團,1958年12月。
四、專書
  1.中村孝志著、卞鳳奎譯,《中村孝志教授論集:日本南集政策與臺灣》,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4月。
  2.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臺灣經濟發展方向及策略研討會》,台北:中央研   究院經濟研究所,1976年8月。
  3.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政經分析》,台北:自立晚報社,   1990年1月。
  4.安後暐,《美援與臺灣的職業教育(1950-1965)》,台北:國史館,2010年7   月。
  5.何清欽,《光復初期之臺灣教育》,高雄:復文圖書公司,1980年4月。
  6.李園會,《臺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臺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1984年3月。
  7.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育史》,高雄:復文圖書,2005年5月。
  8.李國鼎,《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的經驗》,台北:正中書局,1978年1月。
  9.陳壽觥,《實用技藝訓練中心的理論與實施》,台北:臺灣書局,1960年4月。
  10.陳兆熙,《陳儀的本來面目》,台北:印刻出版社,2010年2月。
  11.羊憶蓉,《教育與國家發展-臺灣經驗》,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2月。
  12.林佳龍、廖錦桂,《零與無限大許文龍幸福學》,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2010 年12月。
  13.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3月。
  14.林 本,《日本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67年7月。
  15.林玉體,《台灣教育史》,台北:景文出版社,2003年9月。
  16.周談輝,《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史》,台北:三民出版社,1985年12月。
  17.周俊霖、許永河,《南瀛糖廠誌》,台南:台南縣政府,2010年6月。
  18.徐南號,《現代化與技職教育演變》,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出版,1988年8月。
  19.徐南號,《臺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2月。
  20.唐 智,《建教合作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12月。
  21.康自立,《建教合作教育原理》,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3月。
  22.張宗漢,《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5月。
  23.張炎憲,《228事件辭典》,台北:國史館,2008年2月。
  24.梁福鎮,《教育行政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2013年8月。
  25.葉萬安,《二十年來之臺灣經濟》,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年3 月。
  26.程蘊良,《職業教育與建教合作研討會專輯》,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    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小組,1968年3月。
  27.楊彥騏,《台灣百年糖紀》,台北:貓頭鷹出版,2001年7月。
  28.楊思偉,《日本教育》,台北,商鼎文化出版,1999年11月。
  29.趙暨昌,《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6月。
  30.藤春興,《我國教育計中建教合作制度之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3年8月。
  31.臺灣省教育廳編,《臺灣省政府向議會施政報告教育部門報告彙編》,南投:    臺灣省教育廳,1976年8月。
  32.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省政建設論輯》,南投: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71 年8月。
  33.費驊,《經濟建設計劃與國際經濟合作》, 出版社不詳,1971年3月。
五、期刋專書論文
  1.林清江,〈建教合作之理論與制度之比較分析〉,《國立師範大學研究所期刋》  第17輯 ,1975年6月,頁61-95。
  2.陳家豪,〈日治時期臺灣的新興職業〉,《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論集》,台   北:稻鄉出版社,2008年12月,頁249-316。
  3.歐素瑛,〈近代臺灣工業教育之濫觴-以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為中心〉,《教育  資料與研究》,第104期,2012年2月,頁77-106。
  4.歐素瑛,〈光復初期台灣職業學校學生之來源與出路〉,《台灣文獻》,第51卷   第1期,2000年3月,頁349-375。
  5.潘志奇,〈台灣之社會經濟〉,《台灣銀行季刋》,台北:台灣銀行金融研究室   創刋號,1947年6月,頁25-54。
  6.葉淑貞,〈日治時代台灣經濟的發展〉,《台灣銀行季刋》,台北:台灣銀行金   融研究室,60卷4期,2009年12月,頁224-273。
  7.楊裕仁,〈實用主義在學校課程與教學之應用〉,《城市發展》,第7期,2009   年4月,頁117-136。
  8.藍敏慧,〈建教合作論〉,《臺灣教育輔導月刋》,第23卷第5期,1973年5月,   頁2-3。
  9.鄭麗玲,〈近代化、平等化與差別化之間:臺北工業學校學生之就學與就〉,《臺   灣史研究》,第16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82-113。
六、學位論文
  1.方俊育,〈技術或政治──臺灣戰後工業職業教育發展史〉,清華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2.林琴珠,〈我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探討與改進〉,台北:國立師範  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1月。
  3.袁明道,〈日據時期臺灣建築教育發展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  論文,2005年7月。
  4.陳順清,〈1927-1956之臺灣工業教育-以臺南工業專門學校與臺灣省立工學院  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5.蔡明達,〈日據時期臺灣的實業學校與社會流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6.鍾瀚樞,〈1950年代臺灣的美援教育計畫〉,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6月。
七、網路資料
  1.中央通訊社(訊息服務2009.12.25),網址: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47 304.aspx,2014年12月3日下載。
  2.傅慶騰撰、高淑媛整理,《傅慶騰回憶錄》, http://www.ncku.edu.tw/~ncku70/  menu/004/04 01.htm,2015年2月6日下載。
  3.〈范壽康與台灣國語運動〉,網址:
   http://big51.chinataiwan.org/tsh/mtxy/tylt/200708/t20070801_404856.htm,2015年8  月20日下載
  4.台中高工文教基金會第二屆傑出校友郭孚宏,網址:ttp://tc.ok9.tw/tc/htdoc   s/modules/alumni/index.php?pa=viewlistings&lid=109&PHPSESSID=deb47d3d9e05c   0ee31f3065c7f86111e,2015年8月11日下載。
八、口述歷史
  1.郭孚宏訪談,未刋稿,訪談地點:台中,2013年6月26日。
  2.林瓊輝訪談,未刋稿,電話訪問:台北,2014年1月31日
  3.魏高輝訪談,未刋稿,訪談地點:台北,2014年1月30日
指導教授 李力庸 審核日期 2015-10-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