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24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2 、訪客IP:18.232.179.191
姓名 蔡典修(TIEN-HSIU TS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從「道」的內涵研究《老子》的「聖人」思想
相關論文
★ 《道德經》「無為而治」意蘊之探析★ 《莊子》苦樂觀的現代詮釋
★ 安心之道探究--以《大乘起信論》為依據的哲學詮釋★ 論《維摩詰經》之入世精神-以現代「人間佛教」思想為說明
★ 韓非法思想研究★ 從羅蘭.巴特符號學觀點論普普藝術︰以安迪.沃荷作品為例
★ 儒學文化精神溯原 以《論語》之「孝道」、「學★ 牟宗三對「美善衝突」的解決
★ 從《精神現象學》主奴之爭一節中看欲望詮釋的可能性★ 《莊子》主體觀探究— — 「復性」與「氣化」為核心的存有論詮釋
★ 對非人類物種的倫理反思:從價值理論探討人類應有的態度★ 探究Hans Küng之「全球倫理」的 「可普遍性」與「可實踐性」
★ 論海德格對技術本質之反思 ——對技術本質之派生關係與其本源現象之溯源作一種詮釋之嘗試★ 對當代西方倫理學中代理孕母爭議的一個「性別倫理」之省思
★ 鄰避現象之環境倫理涵義:以效益主義環境正義考察為例示★ 動物的道德地位:Singer的效益主義進路動物的道德地位考察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老子》自古以來,便被許多學者研究,或者以此作為生命的哲學,其中《老子》所提到的關鍵,更是多被提及並研究,其中《老子》的「道」、「自然」、「無為」及如何通過「自然」與「無為」的作用下,去實施國家治理的理念。
上述所說的這些概念都常被拿來作為研究《老子》哲學的關鍵,而本文所使用的關鍵概念是:「聖人」。「聖人」在中國哲學的地位,常被用作具有代表性的完美人格,因此,「聖人」並不是只被《老子》使用,也是一種在中國哲學中被廣泛使用的概念。
本文主要以「道」來論述《老子》的「聖人」思想,因為「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在《老子》哲學中有很多概念都是由「道」的作用所產生,如「自然」、「無為」等《老子》思想的內涵,以及「聖人」都是如此。因此,本文根據此種關係去談論《老子》的「道」與「聖人」思想,而我稱此種關係為《老子》的「聖人之道」。
也就是說,《老子》的「聖人之道」便是說明「自然」與「無為」這些《老子》思想的內涵是如何與《老子》的「聖人之道」發生關係,及「聖人」是如何以「自然」及「無為」去作用於世界,產生教化的效果。換句話說,《老子》的「聖人之道」其實就是說明「自然」與「無為」。
「自然」是《老子》從「道」中所制定的法則。也就是說,在《老子》認為,萬事萬物最後都會復回到這個法則,因此,《老子》創造出「無為」的方法,藉以用作其處世及修養的道理,因此「自然」及「無為」在《老子》的理念中的關係是互相作用的,而《老子》的「聖人」便是作為以《老子》思想內涵去作用於世界的代言人,另外,本文也以同一時代的「孔子」、「墨子」、「韓非」的「聖人之道」去與《老子》做比較,希望能藉由這些不同思想家的「聖人」觀點,去說明《老子》的「聖人」是如何把握著樞紐,去實施「修養」與「教化」,便可以更清晰的說明「聖人」對於《老子》思想的重要性。
摘要(英) Since ancient time,“Lao-Tzu” has been the research interest for a lot of researchers; some regard it as a philosophy of life. There are several key issues of“Lao-Tzu”, which is mostly raised and researched. The issues includes “Tao”, “self-so”, “non-action” and how to apply “self-so” and “non-action”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untry governance.

Despite the key issues mentioned abov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key conception of “sage”. In Chinese philosophy, “Sage” is often regarded as a representative of perfect personality. Therefore, “sage” is not only used in “Lao-Tzu”, it is also a most widely used conception.

This thesis mainly uses “Tao” to discuss “Lao-Tzu”’s conception on “Sage” because “Tao” is 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Lao-Tzu”. In “Lao-Tzu” philosophy, a lot of conceptions are developed form “Tao” including “self-so”, “non-action”, and other “Lao-Tzu”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so does “sage”. According to such relationship, this thesis discusses “Lao-Tzu”’s conceptions of “Dao” and “Sage”. I then call this relationship “Lao-Tzu”’s “Sage’s Dao”.

“Lao-Tzu”’s “Sage’s Dao” illustrates how “Lao-Tzu”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such as “Self-so” and “non-action” are related to “Lao-Tzu”’s “sage’s Dao” and how “sage” applies “self-so” and “non-action” into real world and produces a result of enlightenment. In other words, “Lao-Tzu”’s “sage’s Dao” explains “self-so” and “non-action”.

“Self-so” is what “Lao-Tzu” formulates as rule of law through “Dao”. In other words, in “Lao-Tzu”’s wisdom, he thinks that all beings will, at the end, return to this rule. Therefore, “Lao-Tzu” creates “non-action” method to apply in the way of life and self-cultivation. Therefore, in “Lao-Tzu”’s wisdom, “self-so” and “non-action” is reciprocally advantaged, and “Lao-Tzu”’s “sage” is applied in the world as a representative in “Lao-Tzu”’s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Moreover, this thesis also compares the conception of “Sage’s Dao” from “Confucian”, “Mo-Tzu”, “Han-Fei” with that of “Lao-Tzu”. It is carried out in the hope of using different philosophers on “sage” to explain how “Lao-Tzu”’s conception of sage manipulates and implement “self-cultivation” and “enlightenment”. This effort then well-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Lao-Tzu”’s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關鍵字(中) ★ 老子
★ 道
★ 聖人
★ 無為
★ 自然
★ 內聖外王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詞 iv
目錄 v
導論 1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老子》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3
結語 16
第一章 老子「道」的內涵與「聖人」詮釋 17
前言 17
第一節 道法自然—老子之「道」的內涵為「自然」 17
第二節 「道」的相對性與「聖人」自然無為的體現 24
第三節 「道」與「修養」與「外王」—「聖人」為理想人格 30
第二章 「儒」、「墨」、「法」三家的聖人思想 36
前言 36
第一節 儒家之聖人思想 36
第二節 墨家之聖人思想 42
第三節 法家之聖人思想 50
第三章 《老子》的「道」與「聖人」思想的分析——與「儒」、「墨」、「法」三家比較中說明 57
前言 57
第一節 「道」與「聖人」思想的差異性——《老子》與「儒」、「墨」、「法」詮釋的比較說明 57
第二節 「道」與「聖人」思想的共通性——「儒」、「墨」、「法」三家比較後以《老子》為核心 69
結論 76
參考書目 78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專書(依筆畫順序)
[宋]朱熹,2008,《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市:鵝湖月刊社,初版九刷。
[宋]朱熹,黎靖德編,1986,《朱子語類》卷34,〈論語十六〉,北京:中華書局,一版一刷。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2011,《新編諸子集成: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市:中華書局,一版七刷。
王文亮,1993,《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版一刷。
王邦雄,2011,《老子十二講》,臺北市:遠流,初版一刷。
______,1980,《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初版。
______,2012,《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市:遠流,初版六刷。
______,1987,《儒道之間》,臺北市:漢光文化,四版。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2005,《中國哲學史〈上〉》,臺北市:里仁,修訂一版。
王邦雄・陳德和合著,2007,《老莊與人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合著,2013,《論語義理疏解》,新北:鵝湖出版社,初版11刷。
王淮,2012,《王弼之老學》,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初版。
王讚元,1996,《墨子》,臺北市:東大,初版。
史作檉,2014,《讀老子:筆記62則》,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初版。
牟宗三,1998,《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市:臺灣學生,再版。
______,2003,《牟宗三先生全集2:〈才性與玄理〉》,臺北:聯經,初版。
______,1991,《政道與治道》,臺北市:臺灣學生,增訂新版。
余培林,2007,《新譯老子讀本》,臺北市:三民,二版。
吳汝鈞,1998,《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初版一刷。
吳怡,2010,《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二版。
吳進安,2003,《墨家哲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初版一刷。
李甦平,1998,《韓非》,臺北市:東大,初版。
李零,2008,《去聖乃得真孔子-《論語》縱橫讀》,香港:三聯書店,第一版。
那薇,2004,《道家與海德格爾相互詮釋—在心物一體中人成其人物成其物》,北京:商務印書館,一版一刷。
易中天,2009,《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臺北市:泰電電業,初版。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市:臺灣學生,全集校訂版。
袁保新,2003,《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初版。
高柏園,1994,《韓非哲學研究》,臺北市:文津,初版。
張松輝,2007,《新譯莊子讀本》,臺北市:三民,二版。
張起鈞,《老子哲學》1964,臺北:正中,初版。
梁瑞明編著,2011,《先秦諸子之道》,香港:志蓮淨苑,第一版。
陳問梅,1988,《墨學之省察》,臺北:學生書局。
陳鼓應,2010,《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修訂三版10刷。
陳鼓應.白奚,2002,《老子評傳》,臺北市:文史哲,初版。
陳德和,2001,《生活世界的哲思》,臺北:樂學書局有限公司。
______,1993,《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臺北:文史哲。
______,2003,《儒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市:洪葉文化,初版。
勞思光,1981,《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
黃錦鋐,2009,《新譯莊子讀本》,臺北市:三民,二版。
楊祖漢,1998,《當代儒學思辨錄》臺北市:鵝湖出版社,初版。
葉海煙,1999,《人文與哲學的對話》,臺北:文津出版社。
______,2002,《中國哲學的倫理觀》,臺北市:五南圖書,初版。
______,1999,《老莊哲學新論》,臺北市:文津出版。
蒙培元,2004,《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笑敢,2009,《老子》,臺北市:東大圖書出版,二版3刷。
蔡仁厚,1998,《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臺北市:臺灣學生,初版。
______,1999,《孔孟荀哲學》,臺北市:臺灣學生,初版五刷。
______,1987,《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市:文津。
蔡英文,1986,《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初版。
蕭振邦,2009,《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市: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修訂版。
賴炎元・傅武光注譯,2007,《新譯韓非子(上),(下)》,臺北市:三民,二版。
謝冰瑩・李鎏・劉正浩・邱燮友・賴炎元・陳滿銘編譯,1988,《新譯四書讀本》,臺北市:三民,初版。

專題論文(依筆畫順序)

碩論
王瀰穰,2008,《朱子哲學之天人關係及其工夫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吳惠齡,2008,《老子論人與自然》,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
林德為,2007,《老子的生命哲學》,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
陳久雅,2012,《老子的「聖」思想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奕臣,2012,《老子自然與無為之生命思想》,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盈慧,2004,《莊子聖人觀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黃士軒,2011,《老子自然觀的人生哲學》,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
楊雅翔,2009,《墨家審美觀研究》,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卿雯,2015,《老、莊聖人形象之探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詠郡,2015,《朱子道德哲學之研究:以《論語集注》為主》,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博論
金慧洙,2015,《從朱子工夫論詮釋其理氣心性論》,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金汎,2015,《自然義的道家氣化宇宙論:以《老子指歸》為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期刊論文(依筆畫順序)
Chen, Chung-hwan.(陳康),1964, “What Does Lao-Tzu by the Term “Tao”? ”(老子哲學中“道"之意義),《清華學報》2期,150-161。
王樹人,2000,〈超越之思想理論之建構──論道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傑出貢獻〉,《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白金銑,1993,〈從儒墨「積學觀」到老子「絕學」的探討〉,《鵝湖月刊》第29卷第9期。
牟宗三,2003/07,〈老子《道德經》講演錄(四)〉,《鵝湖月刊》第337 期。
吳豐年,2012,〈墨子非樂學說之研究〉,《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第4卷第3期。
林建德,2009/02,〈從《老子》的對反語詞析探其思維理路〉,《東吳哲學學報》第19期。
袁承維,2014,〈《韓非子》中的聖人論—從黃老學的角度切入〉,《國家發展研究》第13卷第2期。
陳德和,2009,〈老莊思想與實踐哲學〉,《鵝湖月刊》第34卷第10期。
陳麗桂,2001,〈《老子指歸》的聖人論〉,《國學術年刊》第22期,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曾珮琦,2011,〈《老子》的自然思想析論─以牟宗三先生的詮釋所做的探討〉,《當代儒學研究》第11期。
湯智君,2007,〈前期墨家論證法則之形式、蘊義與影響——以「三表法」為主的觀察〉,《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期。
熊鐵基,2007,〈讀韓非子〈解老〉和〈喻老〉〉,《政大中文學報》第8期。
蕭振邦,2013/12,〈《老子道德經》思想的文化衝浪〉(《宗教哲學》季刊第65-66期,)。
______,2015/06,〈「天人合一」思想實義探究〉,《宗教哲學》第72期。
謝君直,2010,〈老莊哲學的自然觀對生命教育研究的意義〉,《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第44卷第2期。
蘇慧萍,2009,〈《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的聖人論〉,《高雄師大學報》第26期。
指導教授 蕭振邦 審核日期 2016-1-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