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26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0 、訪客IP:18.188.38.252
姓名 洪婉馨(Wan-hsin Hu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抗戰時期藝術家的邊疆之旅:龐薰琹、王子雲、吳作人個案研究
(Artists in wartime: A case study of Pang Xin-qin, Wang Zi-yun, and Wu Zuo-ren)
相關論文
★ 台灣廟宇敘事性雕繪題材分析-以桃竹苗地區廟宇為例★ 從三峽祖師廟中學院背景作品談李梅樹主導之意義
★ 荒誕寫實 夏卡爾之《死魂靈》插畫 (1923-27)★ 流動的疆界:以漫畫為例看民初上海高階與通俗美術的分類與界線問題
★ 「自由談」刊頭女性圖像研究 ( 1911-1935 )★ 陳子福電影海報研究
★ 唐納•賈德藝術中的曖昧與深度★ 從狄德羅的沙龍評論 看夏爾丹的靜物畫在法國繪畫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 宜蘭老畫家王攀元★ 日治時期台灣地方意識的建立:以顏水龍美術、廣告與工藝創作為例
★ 清末民初女子藝術教育之研究-以上海地區為例★ 民國初年觀畫論畫的現代轉型--以上海地區的西畫活動為例
★ 藝術自主性與社會功能的結合—以費農.雷傑(Fernand Léger, 1881-1955)1918-1955年作品為例★ 東西的交響—以惠斯勒日本風味油畫作品為例
★ 從哲學化到體制化:早期觀念藝術的終結、離散或轉型★ 地方意象:尤特里羅繪畫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開啟了長達八年的中日戰爭,全國上下被迫展開一場攸關民族生死存亡的艱苦奮鬥。受到戰爭局勢的影響,藝術的生產環境也產生劇烈變化。當時幾所重要的美術院校在戰爭爆發後都隨著政府向西遷徙,許多在校任教的藝術家因此逃難至四川、雲南等地,而這段在西部的戰時生命歷程,則成為藝術家的創作題材。同時,藝術世界中長久以來所依循的普遍規則也受到挑戰。對藝術自主性的追求──為藝術而藝術,此時反而因政治或社會目的的急迫性,成為創作的次要選項。因此,「中國西部」成為此刻許多藝術家選擇創作的題材,不能以單純從漢族中心出發的異域情調視之,而必須放在戰爭的脈絡下來看待。
戰爭爆發時分別任職於北平藝專、杭州藝專與中央大學藝術系的龐薰琹、王子雲與吳作人,在跟隨學校遷移至大後方後,都曾造訪西部邊疆,並繪製一系列描繪西北與西南人文風景的繪畫作品。相對過去對這些藝術家的研究多側重形式分析及藝術家個人意志的探索,本論文的寫作目的,是透過對龐薰琹、王子雲與吳作人西行經驗的再次檢視,將他們的邊疆旅行與作品嵌入戰時社會的時空脈絡,指出來自時代與社會、影響畫家藝術實踐的外在因素。
從一個宏觀的角度,對日抗戰不僅是中日兩國間的軍事對抗,同時也是經濟、社會與文化的戰爭。三位藝術家出行邊疆後所創作的藝術作品,為見證藝術參與總體戰爭的時代痕跡。自覺地或不自覺地,龐薰琹、王子雲與吳作人各自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加入「抗戰」,因此為他們作品中的異域情調提供了另一種闡釋可能。
摘要(英) The 7th July 1937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eight-years long Sino-Japanese war, which engaged the whole nation into a struggle of survival. Many national art schools were forced to move westward with the government. Some artists were induced to paint frontier regions of China, and their work constituted a particular genre in modern Chinese painting. At the same time, rules normally followed by the art world were challenged: autonomy of art, or art for art’s sake, was pushed away to a secondary concern under the concern for military, political and social priorities. By consequence, the seemingly picturesque subject must not be considered as simply exotic from a dominant Han Chinese point of view, instead, it should be reevaluated with consideration of circumstances of war.
In the wartime migration, Pang Xun-Qin, Wang Zi-Yun and Wu Zuo-Ren, respectively professors of Beiping Art School, Hangzhou Art School and the Department of Art of Nanjing Central University, moved with their schools to the west of China. All three traveled to frontier regions of China, and produced series of artworks depicting their journey. Earlier researches on them often put emphasis on artists’ personal will and formal analysis. The purpose of my thesis is to restore the historicity of events and works in wartime, and to demonstrate properly interactions between art and war.
From a global point of view,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wasn’t merely a series of military conflicts. There were also battles on cultural and social fronts. With their artwork, these three artists participated in the war in their own way. By Clarifying the imbrication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s factors of their artworks, we will open a brand new interpretation rather than Chinese “Orientalism” infused in exotic flavor of frontier regions of China during a war of which the outcome was vital to every Chinese.
關鍵字(中) ★ 龐薰琹
★ 王子雲
★ 吳作人
★ 西行寫生
★ 對日抗戰
★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
★ 教育部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
★ 建設西部
關鍵字(英) ★ Pang Xun-Qin
★ Wang Zi-Yun
★ Wu Zuo-Ren
★ the preparatory department of the National Central Museum
★ the Northwest Art and Cultural Relics Expedition
★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 the movement of going west
★ constructions in western China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 ……………………………………………………………………………………… i
圖版目錄 ………………………………………………………………………………… ii
緒論 ……………………………………………………………………………………… 1
前言 ………………………………………………………………………………… 1
研究動機和問題意識 ……………………………………………………………… 2
研究現況及文獻回顧 ……………………………………………………………… 4
章節架構 …………………………………………………………………………… 8
第一章 藝術家的邊疆之旅 …………………………………………………………… 9
第一節 龐薰琹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貴州民間藝術採集團 …………………… 9
第二節 王子雲與教育部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 ………………………………… 18
第三節 吳作人的西部漫遊 ……………………………………………………… 26
小結 ………………………………………………………………………………… 34
第二章 再現邊疆:藝術家的西行創作 ……………………………………………… 35
第一節 龐薰琹的《貴州山民圖》 …………………………………………… 35
第二節 王子雲的西北寫生 ……………………………………………………… 43
第三節 吳作人的西行寫生作品 ………………………………………………… 50
小結 ………………………………………………………………………………… 55
第三章 動盪的國家與國家意識建設中的藝術 ……………………………………56
第一節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 ………………………………………………… 57
第二節 教育部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 …………………………………………… 64
第三節 戰爭期間中國西部的現代化建設 ……………………………………… 72
小結 ………………………………………………………………………………… 78
結論 ……………………………………………………………………………………… 79
參考資料 ………………………………………………………………………………… 82
圖版 ……………………………………………………………………………………… 89
附錄 ……………………………………………………………………………………… 114
參考文獻 一、檔案

1.The National Archives.
Anglo-Chinese Co-operation in the Far East, FO 37l/31632.
Work of the British Embassy at Chungking and events in Free China,
F 371/31679.
Internal Situation (Folder 2), FO 371/35800.
Journey into the North West (Vol I), FO676/465.
2.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人員聘派事宜〉
檔號:A335000000E/0028/600/005/001/009。
〈職員薪俸清冊〉
檔號:A335000000E/0028/700/005/001/012。
檔號:A335000000E/0028/700/005/001/016。
檔號:A335000000E/0029/700/004/001/008。
〈職員名冊及薪俸稅額表件〉
檔號:A335000000E/0030/600/004/001/012。
檔號:A335000000E/0030/600/004/001/017。
〈請領生活補助費函件及名冊〉
檔號:A335000000E/0029/600/001/001/024。
〈文物遷運暨各地考察採集計畫〉
檔號:A335000000E/0028/400/001/001/008。
檔號:A335000000E/0028/400/001/001/009。
檔號:A335000000E/0028/400/001/001/011。
檔號:A335000000E/0029/700/006/001/001。
檔號:A335000000E/0029/400/009/001/002。
〈大理發掘考古暨貴州民間藝術考察諸計畫〉
檔號:A335000000E/0029/400/009/001/003。
〈遷運文物赴四川南溪李莊事〉
檔號:A335000000E/0029/400/003/001/001。
〈英倫藝展暨文物考察事〉
檔號:A335000000E/0030/400/003/001/006。
3.《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國立中央博物院組織法令案〉,檔號:001-012071-0299。

二、史料

《中央日報》,1930、1937-1945。
《大公報》,1940。
《申報》,1928、1932、1934、1938、1942、1947。
《新民報晚刊》,1945。

三、西文書目

1.Sullivan, Michael. 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2.Sullivan, Michael.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Express, 1997.
3.Hung, Wu. Ed. Reinventing the past: archaism and antiquarianism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Chicago: Center for the Art of East Asia, University of Chicago: Art Media Resources, 2010.

四、中文書目

1.王子雲,《王子雲西北寫生選(1940-1945)》,湖南:岳麓出版社,2005。
2.王子雲,《從長安到雅典──中外美術考古遊記》上、中、下冊,湖南:嶽麓書社,2005。
3.李廷華,《王子雲評傳》,西安市:太白文藝出版社,2005。
4.吳作人,《吳作人》,臺北市:錦繡,1994。
5.吳作人,《吳作人速寫》,天津市:人民美術,1991。
6.吳作人,《吳作人作品集:油畫》,瀋陽市:遼寧美術,1995。
7.吳作人,《吳作人作品集:中國畫卷》,瀋陽市:遼寧美術,1995。
8.吳作人,《吳作人作品集:素描速寫水彩》,瀋陽市:遼寧美術,1995。
9.沈左堯,《大漠情‧吳作人》,濟南市:山東畫報,1998。
10.周昭坎,《吳作人》,石家莊市:河北教育,2002。
11.聞立鵬、張同霞,《吳作人》,臺北市:臺灣麥克,1996。
12.劉汝陽、郭小淩、吳傳麟、蔡佩欣編,《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吳作人》,臺北:錦繡,1994。
13.龐薰琹,《龐薰琹隨筆》,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91。
14.龐薰琹,《龐薰琴畫集》,北京市:人民美術,1998。
15.龐薰琹,《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北京:三聯書店,2005。
16.龐薰琹美術館編,《龐薰琹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
17.袁韻宜,《龐薰琹傳》,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5。
18.何正璜,《何正璜考古遊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19.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臺北市:重光文藝,1975。
20.徐伯陽、金山編,《徐悲鴻年譜》,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1。
21.李約瑟(Needham, Joseph),《李約瑟遊記》,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22.羅久芳、羅久蓉,《羅家倫先生文存》,臺北:國史館,1989。
23.Sullivan, Michael著,陳瑞林譯,《東西方美術的交流》,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24.Sullivan, Michael著,陳衛和、錢崗南譯,《20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5.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民初之部(1912-1949)》,臺北市:石頭,2001。
26.黃宗賢,《大憂患時代的抉擇》,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
27.林惺嶽,《中國油畫百年史──二十世紀最悲壯的藝術史詩》,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2。
28.阮榮春、胡光華,《中國近代美術史1911-1949》,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29.羅宏才主編,《抗戰中的文化責任──「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六十周年紀念圖集》(1-6),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5。
30.王扆昌編,《中華民國三十六年美術年鑑》,上海:上海市文化運動委員會,1948。
31.周琇環編,《中英庚款史料彙編》上、中、下冊,臺北:國史館,1993。
32.羅家倫等著,《西北建設考察團報告》,臺北:國史館,1968。
33.尼躍紅,《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0。
34.李國豪、曹天欽、張孟聞主編,《中國科技史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5.許志浩,《中國美術社團漫錄》,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36.《思想戰線》編輯部編,《西南少數民族風俗誌》,昆明,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1。
37.青海公路交通史編委會編,《青海公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38.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編,《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概況》,四川: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942。
39.西安市檔案局、西安市檔案館編,《籌建西京陪都檔案史料選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
40.劉默,《老君廟的故事》,(華僑文化出版社,民68)。
41.譚剛,《抗戰時期大後方交通與西部經濟開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42.葛兆光,《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
43.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7)。
44.張頌仁、陳光興、高士明主編,《歷史意識與國族認同:杜贊奇讀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5.王驍主編,《決瀾社》,(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46.蔡元培,《蔡元培文集》卷14,(錦繡出版社,1995)。
47.何正璜著,王薔等整理,《西北考察日記:1940-1941》,(中華書局,2015)。
48.閻文儒,《中國考古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49.謝忠厚主編,《日本侵略華北罪刑檔案:文化侵略》,(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50.周慧梅,《民眾教育館與中國社會變遷》,(台北:威秀資訊科技,2013)。
51.長廣敏雄,《雲岡日記:戰爭時期的佛教石窟調查》,(文物出版社,2009)。

五、西文期刊

1.“Cultural and scientific mission in China,” Nature NO.3804 (Sep 1942): 369.
2.Mayer, Bob “An interview with Michael Sullivan,” Orientations 32.9 (2001): 55.

六、中文期刊

1.王欣,〈馬長壽先生的川康民族考察〉,《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3.4(2013.12)。
2.艾中信,〈繪事散記〉,《美術研究》77(1995)。
3.呂曉本,〈師造化奪天工──吳作人的寫生歷程及其成就〉,《榮寶齋》6(2010)。
4.冉萬里,〈民國時期的『教育部藝術文物考察團』與蘭州金天觀──西北大學藏『教育部藝術文物考察團』資料整理研究之二〉,《文博》3(2014)。
5.李超,〈決瀾社研究〉,《美術研究》1(2008)。
6.杜臻,〈國立中央博物院貴州民間藝術考察初探──以龐薰琹為中心〉,《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1(2015)。
7.邱龍虎、辜美惜,〈現代化和民族性導向下的中央博物院(1933-1949)〉,《中國博物館》1(2014)。
8.周芳美,〈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藝術學研究》1(2006)。
9.周秀環,〈中英庚款會的文教事業〉,《國史館學術集刊》3(2013.9)。
10.吳洪亮,〈漫道尋真——龐薰琹、吳作人、孫宗慰、關山月20世紀30、40年代西南、西北寫生及其創作〉,《美術學報》6(2013)。
11.黃晨,〈觀念重構與風格轉向——抗戰時期龐薰琹在西南民族地區的藝術轉型〉,《貴州民族研究》7(2014)。
12.曾藍瑩,〈邊疆與內地的互置:吳作人畫中的西北意象〉。《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
13.劉淳,〈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寫生圖集研究〉,《文學藝術》3(2012)。
14.行政院第八站區經濟委員會、甘肅省銀行經濟研究室、中中交農四行聯合辦事處編,《西北經濟通訊》1.4,(1941)。
15.董長芝,〈抗戰時期大後方的交通建設〉,《抗日戰爭研究》1(1997)。
16.羅宏才,〈抗戰中陝西考古會及西安碑林部分文物移藏始末〉,《碑林集刊》2(1994)。
17.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科研工作部,〈陝西考古研究的歷史與收穫〉,《考古與文物》6(2008)。
18.譚前學,〈民國時期的陜西文物保護與管理〉,《文博》6(20114)。
19.覺元,〈評吳作人畫展〉,《新藝》1.5(1945)。
20.楊邨人,〈西洋畫中國化運動的進軍:介紹吳作人先生的畫展〉,《新藝》1.5(1945)。
21.〈1930至1931年度獲得中比庚款補助之學生〉,《湖北教育廳公報》2.3(1931.2)。
22.劉鼎銘,〈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933年4月─1941年8月籌備經過報告〉,《民國檔案》2(2008)。
23.郭秋惠,〈決瀾與小草──龐薰琹先生的美育之道〉,《裝飾》10(2011)。
24.譚潔,〈龐薰琹的工藝美術事例──解析大熊工商美術社〉,《美術大觀》7(2014)。
25.胡素馨,〈尋找敦煌藝術的中古泉源:從張大千與熱貢藝術家的合作來審視藝術的傳承〉,《史物論壇》10(2010.6)。
26.黃福慶,〈歐戰後日本對庚款處理政策的分析──日本在華文教活動研究之二〉,《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1977)。
27.范大鵬,〈日本侵華掠走多少中國文物〉,《政府法制》(2009)。
28.戴雄,〈抗戰時期中國文物損失概況〉,《民國檔案》2(2003)。
29.莊虹、張冬林,〈我國抗戰時期古籍、圖書損失略述〉,《科學·經濟·社會》31.4(2013)。
30.羅志田,〈南北新舊與北伐成功的再詮釋〉,《新史學》5.1(1994)。
31.毛光遠,〈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青康藏邊區交通建設芻議──以康青公路和青藏公路為中心的歷史考察〉,《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2(2013)。
32.梁吉生,《舊中國博物館歷史述略》,《中國博物館》2(1986)。
33.徐玲,〈艱難的探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建始末〉,《博物館研究》4(2008)。
34.李雪芹,〈雲岡百年研究回望〉,《中國文化遺產》2007.5(2007)。
35.羅宏才,〈1940-1945教育部藝術文物考察團考察活動評述〉,《南京藝術學院學報》4(2006)。
36.邊靜,〈鄭君里生平與年表〉,《當代電影》2(2005)。
37.陳佑慎,〈遷台前的國軍電影事業(1926-1949)〉,《國史館館刊》34(2012)。
38.劉維開,〈國防最高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1(2004)。
39.薛銜天,〈成吉思汗陵西遷記〉,《炎黃春秋》5(2003)。
40.奇‧斯欽,〈蒙元時期的『守宮』與今日成吉思汗陵的淵源關係〉,《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6.1(2014)。

七、碩、博士論文

1.Laure Dalon, Émile-Antoine Bourdelle et l’enseignement de la sculpture, (diplômée d’études approfondies, École nationale des chartes, 2006).
2.王鵬惠,〈失意的國族、詩意的民族、失憶的族/國:顯影民國時期的西南少數民族〉,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2009。
3.劉朝霞,〈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史事考證〉,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2013。
4.車守同,《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史事日誌》,博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研究所,2013。
5.蕭李居,〈日本的戰爭體制──以興亞院為例的探討(1938-1942)〉,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2002。

八、網路資料

1.Asian Art Week at Christie’s London in November 2013:
http://www.christies.com/presscenter/pdf/2013/RELEASE_Chinese_Paintings_from_the_Collection_of_Peter_Townsend.pdf
2.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 1919-1980: http://www.archivesdirect.amdigital.co.uk/FO_China
3.陳琳,〈重履西行之路——20世紀40年代西行寫生現象研究〉:http://site.douban.com/190871/widget/notes/11299793/note/324088732/
4.國史館數位檔案檢索系統:
http://ahdas.drnh.gov.tw/query.php?act=show&code=11926YYO3r#CLN1
5.廣東美術館:
http://www.gdmoa.org/zhanlan/zhanlandangan/dangan_2_5/51/01/11057.jsp
6.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村寨網:
http://ethno.ihp.sinica.edu.tw/frameC.htm
7.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資料庫」:
http://ndweb.iis.sinica.edu.tw/race_public/System/frame_1.htm
8.常熟美術館:
http://www.csart.org/yjcgdetail.asp?ID=135
9.國家檔案資訊網:
https://aa.archives.gov.tw/index.asp
10.Digital Silk Road:
http://dsr.nii.ac.jp/china-caves/dunhuang/map/
11.京都大學網站:
http://repository.kulib.kyoto-u.ac.jp/dspace/handle/2433/139102。
14.賈昌明,〈見證侵略和殖民的考古報告──日本「東亞考古學會」在中國的發掘和調查〉,《中國文物報》:
http://bbs.kaogu.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703
15.中研院歷史語言所,〈世紀考古大發現:商王大墓重現〉:
http://shangkingtomb.archeodata.sinica.edu.tw/pages/knowledge/main_2.html
16.Tate:
http://www.tate.org.uk/learn/online-resources/glossary/a/academie-julian
17.Artist Biographies: British and Irish Art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http://www.artbiogs.co.uk/2/schools/academie-de-la-grande-chaumiere
指導教授 吳方正(Fang-cheng Wu) 審核日期 2016-1-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