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2016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4 、訪客IP:3.144.48.135
姓名 黃彩政(Tsae-Jeng Wo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董啟章小說敘事結構研究
(The Research of Dong Kai-Cheung’s Fictions Narrative Structure)
相關論文
★ 觀看與被觀看:西方國際電影節與中國大陸藝術電影(1983-2017)★ 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
★ 自我的再現與重構——論邱妙津與陳雪的女同志小說★ 創傷記憶與敘事治療── 《桑青與桃紅》和《人寰》的離散書寫
★ 遊走〈色,戒〉的文字與聲影-從張愛玲原著到李安改編★ 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從文類角度看邱妙津作品的特殊性
★ 香港作家韓麗珠小說研究★ 兩岸新感覺小說中的城鄉意象
★ 從異質拼貼到文學改編--婁燁電影研究★ 論九○年代崛起女作家作品中的追尋─以郝譽翔、成英姝和朱少麟為例
★ 現代性的女體與城市: 海派小說的怪異建構與情慾投射(1927-1937)★ 嚴歌苓小說改編電影研究 ──以《天浴》、《金陵十三釵》與《歸來》為例
★ 武俠電影中的江湖(2000-2015)★ 張愛玲散文與小說《雷峯塔》、《易經》、《小團圓》的文本互涉
★ 中國當代小說中的女性與飢餓 ——《無風之樹》與《豐乳肥臀》析論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董啟章是當代香港文學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成名作《安卓珍尼》奪得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之後,他陸續推出的三部長篇鉅作「自然史三部曲」——《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以及《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董啟章在上述三部長篇中與各家理論及小說家進行對話,皆思考和討論人文與科學的共生關係,且在對話和討論的過程中,小說的人物角色有成長的痕跡。因此本論文以董啟章的「自然史三部曲」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董啟章與各家理論的對話,及其對人文與科學的思考,並探討人物角色在對話和思考過程中的成長經歷。本論文以敘事學為研究方法,從時空敘事、人物敘事以及符號系統三方面著手,探討董啟章小說的敘事結構;再參考巴赫金的複調小說理論,以論證董啟章小說的時空敘事結構、人物敘事結構以及符號系統的對話關係,分析自「意識(自我)/潛意識(他人)」的對話中分裂而衍生的多聲調結構、「眾聲喧嘩」景象和小說敘事風格。
摘要(英) Dong Kai-Cheung, a well-known Chinese fiction writer born and living in Hong Kong who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not merely in contributing influences but he has continued to bring paradigm shift to the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society. He is especially has a sense in cultural critiques associate to his homeland. His many writings inspired by the city life have become so popular. This study draws upon primary sources of Dong’s work including novels and proses.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Dong’s trilogy novels, which are Tian Gong Kai Wu • Xu Xu Ru Zhen, Shi Jian Fan Shi • Ya Chi Zhi Guang and Wu Zhong Yuan Shi • Beibei’s Learning Era. This focus is to shows the connections of Dong’s narrative writing to dialogism relation between humanity and science in the society. The study methodologies are framed by Narratology further with Mikhail Bakhtin’s dialogism, polyphonic novel theory and heteroglossia theory.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to five chapters. First chapter elaborated on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ts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ologies. The subsequent three chapters are the core contents, which included chronotope narrative, characters narrative and semiotics narrative. The final chapter is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關鍵字(中) ★ 董啟章
★ 敘事學
★ 複調小說
★ 成長
關鍵字(英) ★ Polyphonic Novel Theory
★ Heteroglossia
★ Narratology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錄 ……………………………………………………………………… 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1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論文架構 ……………………………………… 27

第二章 時空敘事:承載對話的成長時空 ……………… 31
第一節 過去的時空 ………………………………………………………… 36
一、回憶與追尋 ………………………………………………37
二、初始與啟蒙 ………………………………………………41
第二節 門檻時空………………………………………………………………… 43
一、情慾的流轉 …………………………………………… 44
二、鏡像時空 …………………………………………………47
三、眾生相的展閱室 …………………………………… 52
第三節 未來的時空 …………………………………………………………55
一、永恆的時間:永遠的十七歲 …………… 55
二、無限的空間:重構自我的時空 ……… 58
三、多元的可能時空 ……………………………………61

第三章 人物敘事:從對話中分裂衍生的角色 ……… 64
第一節 人物對話 ……………………………………………………………… 69
一、前人的預示:預言者的形象 …………………72
二、後輩的回應:成長的報告 ………………………77
三、對話與狂歡:門檻中的眾聲喧嘩 …………79
第二節 人間樂園的眾生相 ……………………………………………………81
第三節 分成兩半的自我 ……………………………………………………84
第四節 拒絕成長的頑童 ………………………………………………………90
結語 ………………………………………………………………………………93

第四章 「人與物」:對話中建構的符號系統 ……………………95
第一節 命名的意義 ……………………………………………………………104
第二節 「人/物」世界 ………………………………………………………107
第三節 戀物與成長 ……………………………………………………………109
第四節 厭物與反成長 …………………………………………………………114
結語 ………………………………………………………………………………121

第五章 結論 ……………………………………………………………………123
一、要點回顧 ………………………………………………………123
二、未來展望 ………………………………………………………128

參考文獻 …………………………………………………………………………13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董啟章著作
(1)小說:
董啟章:《紀念冊》,香港:突破出版社,1995年。
董啟章:《小冬校園》,香港:突破出版社,1996年。
董啟章:《家課冊》,香港:突破出版社,1996年。
董啟章:《安卓珍尼》,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董啟章:《名字的玫瑰》,香港:普普工作坊,1997年。
董啟章:《地圖集》,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
董啟章:《雙身》,聯經出版社,1997年。
董啟章:《名字的玫瑰》,臺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年。
董啟章:《The Catalog》,香港:三人出版社,1999年。
董啟章:《貝貝的文字冒險——植物咒語的奧秘》,香港:董富記文字工藝,2000年。
董啟章:《衣魚簡史》,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
董啟章:《第一千零二夜——說故事的故事》,香港:突破出版社,2003年。
董啟章:《練習簿》,香港:突破出版社,2003年。
董啟章:《體育時期•上學期》,臺北:高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董啟章:《體育時期•下學期》,臺北:高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董啟章:《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上)》,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董啟章:《安卓珍尼(珍藏版)》,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0年。
董啟章:《雙身(二版)》,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
董啟章:《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董啟章著、楊智恆繪圖:《地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董啟章著、李智海繪圖:《夢華錄》,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董啟章著、林智恒繪圖:《繁勝錄》,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董啟章著、梁偉恩繪圖:《博物誌》,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董啟章:《體育時期(劇場版)【上、下學期】》,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董啟章:《名字的玫瑰: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I》,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董啟章:《衣魚簡史: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II》,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董啟章:《美德》,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董啟章:《心》,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2)散文:
董啟章:《東京•豐饒之海•奧多摩》,臺北:高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董啟章著、利志達繪:《對角藝術》,臺北:高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董啟章、駱以軍合著:《肥瘦對寫》,臺北:印刻文學出版社,2016年。
(3)評論:
董啟章:《說書人:閱讀評論合集》,香港:香江出版社,1996年。
黃念欣、董啟章著:《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香港:三人出版社,1996年。
黃念欣、董啟章著:《講話文章II:香港青年作家訪談與評介》,香港:三人出版社,1997年。
董啟章:《同代人》,香港:三人出版社,1998年。
董啟章:《致同代人》,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新加坡:青年書局,2009年。
董啟章著、黃念欣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董啟章卷》,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14年。

二、專書:
也斯著,黃淑嫻、沈海燕、宋子江、鄭政恆編:《也斯的五〇年代——香港文學與文化論集》,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社,2013年。
巴赫金著,錢中文等編譯:《巴赫金全集第三卷: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巴赫金著,錢中文等編譯:《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王志弘譯,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看不見的城市》(Le Citta invisibili),臺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王炎:《小說的時間性與現代性:歐洲成長教育小說敘事的時間性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
王逢振譯,詹姆斯•喬伊斯著:《青年藝術家的畫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臺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年。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眾生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古遠清:《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危令敦:《香港小說五家》,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12年。
安德烈•布林克著,汪洪章等譯:《小說的語言和敘事:從塞萬提斯到卡爾維諾》(The Novel: Language and Narrative from Cervantes to Calvin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米歇爾•福柯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2年。
西西、何福仁:《時間的話題——對話集》,臺北:洪範出版社,1995年。
余汝信:《香港,1967》,香港:天地出版社,2012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臺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帕特里莎•渥厄:《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臺灣:駱駝出版社,1995年。
紀大衛譯,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分成兩半的子爵》(Il Visconte Dimezzato),臺北:時報出版社,1998年。
紀大衛譯,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蛛巢小徑》(Il sentiero dei nidi di ragno),臺北:時報出版社,1999年。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合編:《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
格非:《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袁良駿:《香港小說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張旭東編:《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密譯,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宇宙連環圖》(Le Cosmicomiche),臺北:時報出版社,2004年。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臺北:書林出版社,2005年。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許靜文:《臺灣青少年成長小說中的反成長》,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社,2009年。
陳智德:《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香港:花千樹出版社,2009年。
陳麗芬:《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從臺灣到香港》,臺北:書林出版社,2000年。
華萊士•馬丁(Wallace Martin):《當代敘事學》(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劉麗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黃錦樹、紀大衛等著:《「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得獎作品集》,臺北:幼師文化事業公司出版社,1996年。
楊大春:《後結構主義》,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6年。
楊佳嫻編:《臺灣成長小說選》,臺北:二魚出版社,2004年。
雷克夫、詹森著(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周世箴譯:《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Metaphors We Live By),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趙奕衡編:《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趙稀方:《小說香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03年。
魯迅:《魯迅全集:故事新編》,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9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劉登翰編:《香港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潘毅、余麗文編:《書寫城市:香港的身份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3年。
熱拉爾•熱奈特著,吳康茹譯,《轉喻:從修辭格到虛構》(Métalepse De la figure à la fiction),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年中譯本。
蔡益懷:《想像香港的方法:香港小說(1945-2000)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盧卡奇(Georg Lukács)著,楊恆達編譯:《小說理論》(Die Theorie des Romans),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羅蘭•巴特著,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臺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
譚君強、降紅燕、陳芳、王浩著:《審美文化敘事學: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下冊)——港島與九龍》,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11年。
Franco Moretti. The Way of the World: The Bildungsroman in European Culture. London: Verso, 2000.
Michael Beddow. The Fiction of Humanity: Studies in the Bildungsroman from Wieland to Thomas Mann.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Todd Kontje. The German Bildungsroman History of a National Genre. USA: Camden House, 1993.

三、單篇/期刊論文:
王仁芸:〈《同代人》•修辭•文類小說〉,《香港文學》第166期(1998年10月)。
王仁芸:〈衣魚與性:文學考掘的終結〉,《作家》第16期(2002年6月),頁157-164。
王仁芸:〈符號王國裏的文字魔法師——讀董啟章的《貝貝的文字冒險》〉,《作家》第9期(2001年2月),頁161-166。
王貽興:〈物先腐而後生蟲,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讀董啟章的《衣魚簡史》〉,《文學世紀第14期》(2002年5月),頁82-85。
王德威:〈千年胥華之夢——董啟章,孟元老,「夢華體」敘事〉,《漢語言文學研究》2012年總第9期(2012年3月15日),頁11-18。
王德威:〈香港情與愛——回歸後的小說敘事與慾望〉,《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5期,頁91-99。
朱婉玲:〈試比較《永盛街興衰史》與《柯士甸路上的「成功」》〉,《文學世紀》第17期(2002年8月),頁94-96。
呂正惠:〈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幼師文藝》第492期(1994年12月),頁19-20。
李萬:〈「安卓珍尼」的誘惑〉,《讀書人》第16期(1996年6月),頁30-32。
洛楓:〈閱讀角度與作品意義——談董啟章的《安卓珍尼》與《雙身》〉,《讀書人》第28期(1997年6月),頁18-22。
洛楓:〈歷史想像與文化身份的建構——論西西的《飛氈》與董啟章的《地圖集》〉,《中外文學》第28卷第10期(2000年3月),頁185-204。
胡金倫:〈獨裁者坐在文字工場裡騎旋轉木馬〉,《聯合文學》第270期(2007年4月),頁109-111。
凌逾:〈作者霸權之死——評董啟章小說〈美麗人生〉〉,《香港文學》第302期(2010年2月),頁67-69。
凌逾:〈董啟章的香港空間後現代敘事〉,《香港文學》第309期(2010年9月),頁42-47。
康來新:〈古典文學的青春看板〉,《幼師文藝》第492期(1994年12月),頁16-18。
張堂錡:〈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成長意識——以郁達夫、丁玲、巴金作品為例〉,《幼師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72-75。
張煒婷:〈論董啟章《體育時期》的複調小說精神〉,《長城》2012年第4期,頁51-53。
清楓:〈美化了成長的記憶——讀《小冬校園》〉,《讀書人》第15期(1996年5月),頁52-54。
許維賢:〈黑騎士的戀物/(歷史)唯物癖:董啟章論〉,《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第64期(2007年6月)。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師文藝》第492期,1994年12月號80卷6期,頁5-16。
陳清僑:〈模擬的姿采——淺說董啟章敘述文體的道德面向〉,《當代》第130期(1998年6月),頁130-136。
曾瑞明:〈時間,寫作,可能——談董啟章的小說觀念〉,《字花》第27期(2010年9月),頁114-117。
馮品佳:〈後殖民英文小說中的女性成長敘事〉,《幼師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76-84。
黃念欣:〈解鈴還須繫鈴人?——與董啟章談《安卓珍尼》〉,《讀書人》第17/18期合刊(1996年7月),頁106-109。
黃勁輝:〈我看董啟章《快餐店拼湊詩詩思思CC與維真尼亞的故事》〉,《文學世紀》第6期(2000年9月),頁76-77。
黃燕萍:〈一座城市的建構與幻滅——比讀西西《浮城誌異》及董啟章《永盛街興衰史》〉,《香江文壇》第28期(2004年4月),頁39-41。
黃靜、譚以諾採訪,譚以諾整理:《董啟章與美德》,《字花》第49期(2014年5-6月號),頁12-15。
楊照:〈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幼師文藝》第511期(1996年7月),頁89-95。
鄒文律:〈人與物件的時光之旅——論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的物(家)史書寫〉,《政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11年12月),頁231-268。
鄒文律:〈在不可能的極限裡體現想像力的一切可能——讀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城市文藝》第3卷第7期(2008年8月15日),頁70-76。
鄒文律整理:〈小說創作的焦慮——董啟章對寫作的一些看法〉(訪談董啟章),《文學世紀》第14期(2002年5月),頁78-81。
廖咸浩:〈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師文藝》第511期(1996年7月),頁81-88。
廖咸浩:〈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紮根之間〉,《幼師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64-71。
廖偉棠:〈從拜物者的烏托邦走向可能世界——評董啟章長篇小說《天工開物•栩栩如真》〉,《香港文學》第258期(2006年6月),頁41-43。
趙稀方:〈香港情與愛——回歸前的小說敘事與慾望〉,《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5期,頁100-106。
賴雪敏記錄:〈董啟章的《地圖集》與文類小說〉(王仁芸演講),《滄浪》第15期(1999年4月),頁37-39。
顏純鈞:〈三重疊合的小說創作格局〉,《香港作家報》第101期(1997年3月)。
顏純鈞:〈香港:城市的形象——論香港現代派小說的一種形態〉,《香港作家》第120期(1998年10月),頁10-12。
關夢南:〈另類校園小說——《紀念冊》〉,《讀書人》第5期(1995年7月),頁50-51。
關夢南:〈讀董啟章的《家課冊》——兼說「校園小說」及其他〉,《讀書人》第20期(1996年10月),頁50-52。

四、學位論文:
林藍馨:《想像世界的宇宙獨裁者——董啟章小說研究》,臺灣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0年。
翁婉君:《董啟章的城市創作觀與書寫實踐》,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楊文馨:《「兩種圖書館」:董啟章的城市書寫研究》,臺灣國立成功大學現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楊美琴:《論董啟章小說中的身體書寫》,臺灣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2年。
鄒文律:《城市書寫:董啟章小說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課程哲學碩士論文,2006年。
謝明成:《香港製造——論董啟章〈V城系列〉的城市邏輯》,臺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指導教授 莊宜文 審核日期 2016-6-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