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陳鈺婷(Yu-Ting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中國文學系 |
論文名稱 |
臺灣最新世代女性散文記憶書寫之研究 (The Latest Generation of Female in Taiwan Remember Writing of Prose)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臺灣當代的女性散文史從五十年代開始,經歷六十年代的現代主義、七十年代的鄉土與古典,至九十年代出現主題多元的散文創作,在世代交替之間,1981-1990年出生的「七年級」作家逐漸形成不可忽視的文壇勢力,延續六年級作家的「擅長使用網路」、「學術及創作雙棲」,內容則與時俱進開創出更多可能性,目前年紀約25至35歲的他們,其創作也逐漸形成個人特色。
本文鎖定此範圍討論,擬探討對象以三個要件為經緯,標誌出最新世代在女性散文史當中的位置。一為作家出生於1981至1990年間,即臺灣所言「七年級」;二是作品曾獲文學獎的肯定,並曾選入年度文選;最後,是創作已結集出版。依照上述條件篩選出六位女作家,分別為吳妮民(1981-)、言叔夏(1982-)、張郅忻(1982-)、蔣亞妮(1986-)、徐禎苓(1987-)以及楊婕(1990-)。
新世代作家的共同書寫主題為「記憶」,從自我到他人可分為「諦視自我」及「凝睇他者」,前者可分「兒時記憶」、「學生故事」、「身體印象」;後者可分「家族的刻劃」及「他/她的故事」詳加探討,論述最新世代作家的散文有何獨特之處,並探討其文學史意義。 |
摘要(英) |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female prose was written from the 50 ′s in Taiwan, through modernist in 60 ′s; native soil and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70’s, to the theme of diverse prose which emerged in 90’s. Writers were born in 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 between the 1981-1990, called" Seventh Grade" gradually formed its main force in the literary world. Continuing the peculiarity of Sixth Grade writers, "using network", "writing both with academic and creative ", is also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to create more possibilities at present about 25 to 35 they aged, their creation has accumulated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
This discussion is locked in range that the author develope the object of three elements for latitude and longitude, mark the location of the latest generation in the history of female prose. First, writers who were born between 1981 to 1990, was called " Seventh Grade " in Taiwan. Second, the work was awarded the literature prize, and selected in the annual anthology. Finally, creation has been publish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criteria to filter out six writers : Wu Ni-Min (1981-), Yan Su-Xia (1982-), Zhang Zhi-xin(1982-), Jiang Ya-Ni (1986-), Xu Zhen Ling(1987-), and Yang Jie (1990-).
Common writing theme of new generation writers is "memory" 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looking self" and " watching others " from self to others. Subdivision would be "childhood memory", "students story", "body impression", " description of family" and the "story of his or her". Explorating the uniqueness of new generation writers’ creation among female prose, and discussing the position of writers in literary history. |
關鍵字(中) |
★ 新世代 ★ 記憶書寫 ★ 女性散文 ★ 自我 ★ 他者 |
關鍵字(英) |
★ new generation ★ memory ★ female prose writing ★ others ★ self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架構 8
第二章 最新世代散文女作家寫作背景探討 11
第一節 當代文壇概述 11
一、網路崛起 12
二、讀者消失? 15
第二節 文學獎履歷表 19
一、文學獎的設立 21
二、文學獎的正面影響 25
三、新世代面對文學獎 28
第三節 新世代散文女作家的背景概述 30
一、吳妮民(1981-) 30
二、言叔夏(1982-) 32
三、張郅忻(1982-) 34
四、蔣亞妮(1986-) 36
五、徐禎苓(1987-) 37
六、楊 婕 (1990-) 38
第三章 諦視自我:記憶似水年華 40
第一節 兒時回憶 40
一、吳妮民:努力達成要求的童年 42
二、張郅忻:在眼淚中尋找母親身影 46
小結 51
第二節 學生故事 52
一、吳妮民:自我與現實間的拉扯 52
二、張郅忻:研究生的夢境 57
三、楊婕:租屋「啟示」 59
小結 61
第三節 身體印象 62
一、吳妮民:左撇子與穿耳記 63
二、張郅忻:肚腹裡的一片海洋 64
三、蔣亞妮:與窺伺者的捉迷藏 69
四、徐禎苓:女人的秘密武器 71
小結 75
第四章 凝睇他者:家後與他/她的故事 76
第一節 家族的刻劃 76
一、吳妮民:阿興與阿梅 77
二、張郅忻:唱著山歌的祖父母 85
三、言叔夏:跳海的女人 97
四、徐禎苓:親情的氣味 100
小結 106
第二節 他/她的故事 107
一、吳妮民:醫生與病人 107
二、張郅忻:從南邊來的女子 111
三、徐禎苓:誌人 117
小結 119
第五章 結論 120
引用文獻 122 |
參考文獻 |
引用文獻
一、書籍 (先依照姓氏筆畫,再依出版日期排列)
(一) 作家作品集
言叔夏,《白馬走過天亮》(臺北:九歌,2013年7月)
吳妮民,《私房藥》(臺北:聯合文學,2012年6月)
───,《暮至臺北車停未》(臺北:有鹿文化,2015年3月)
徐禎苓,《腹帖》(臺北:九歌,2015年5月)
張郅忻,《我家是聯合國》(臺北:玉山社,2013年8月)
───,《我的肚腹裡有一片海洋》(臺北:九歌,2015年9月)
楊 婕,《房間》(臺北:麥田,2015年10月)
蔣亞妮,《請登入遊戲》(臺北:九歌,2015年2月)
(二) 專書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
(臺北:群學,2006)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1991年)
文訊雜誌社編輯,《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增訂本)》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上海的故事》(臺北:麥田出版,1999年)
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臺北:三民,1991年)
李瑞騰總編輯,《臺灣文學年鑑2013》(臺南:臺灣文學館,2014年)
孟樊,《台灣出版文化讀本》(臺北:唐山,2002年二版)
席慕蓉主編,《九十一年散文選》(臺北:九歌,2003年)
袁瓊瓊主編,《104年散文選》,(臺北:九歌,2016年)
陳又津,《準台北人》(臺北:印刻,2015年11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年)
陳夏民,《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騙你的》
(臺北:明日工作室,2012年)
郭強生,《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臺北:聯合文學, 2014年)
焦桐,〈文學獎〉《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2007年重修二版)
黃麗群,《海邊的房間》(臺北:聯合文學,2012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評論篇》(臺北:麥田,2006年)
───¬,《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市:麥田,2007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2007年10月三版四刷)
───,《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2012年二版七刷)
鄭邦鎮總策劃,彭瑞金總編輯,《2004台灣文學年鑑》
(臺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
蔡美兒,《虎媽的戰歌》(臺北:天下文化,2011年)
鍾文音,《過去》(臺北:大田,2001年)
鐘怡雯,《河宴》(臺北:三民,1995年)
───,《我和我豢養的宇宙》(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
隱地,《出版圈圈夢》(臺北:爾雅,2014年)
神小風,《少女核》序言(臺北:寶瓶文化,2010年9月)。
二、報刊文章
王乾任,〈文學獎不「停」,到底行不行?〉《幼獅文藝》640期,2007年4月,
頁57-62。
王國安,《台灣「80 後」小說初探──以黃崇凱、神小風、朱宥勳的小說為
觀察文本》《中國現代文學》二十三期,2013年6月,頁187-208。
李昂,〈評審意見──文學獎與文藝營〉《 聯合文學》241期,2004年11月,
頁201-202。
李瑞騰,〈也是從家庭出發──從《九十五年散文選》看最新世代散文〉
《幼獅文藝》640 期,2007年4月,頁8-11。
李婉婷〈吳妮民結合醫學與攝影 用文字找到自己的快樂〉
《双河彎生活閱讀誌》,2015年7月。
季季,〈浪潮湧進 長流不盡──臺灣文壇新人錄小說篇〉《文訊》
298期,2010年8月,頁83-87。
林秀玲〈文學獎:作家的資格檢定?〉《文訊》218期,2003年12月,頁51-52。
吳妮民,〈週間旅行〉得獎感言《中國時報》2011年10月5日人間副刊/E4版。
吳清山、林天佑《教育研究月刊》135期,2005年7月,頁156。
吳億偉,〈地方文學聲聲響──對地方文學獎的幾點觀察〉《文訊》218期,
2003年12月,頁46-51。
胡錦媛,〈台灣當代旅行文學〉收入陳大為、鐘怡雯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
專題II:創作類型與主題》(臺北:萬卷樓,2006),頁170-201。
徐禎苓,〈虛實之間〉《幼獅文藝》720期,2013年12月,頁52-53。
徐國能,〈孤獨自語或浪跡天涯──新世代散文觀察〉《文訊》230期,
2004年12月,頁31-36。
許正平,〈徬徨的散文新世代〉《聯合文學》227期,2003年9月,頁106-111。
陳宛茜,〈新世代面貌模糊?〉《聯合文學》299期,2009年9月,頁57-59。
陳玫靜,〈多元文化的交響:淺析張郅忻散文集《我家是聯合國》〉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98期, 2015年6月,頁29-31。
張知依,〈駱以軍:小說需要高度動員生命全部經驗〉《北京青年報》,
2014年6月13日。
張俐璇,〈文學星光大道回顧──兩大報文學獎的過去與現在〉《幼獅文藝》
728期,2014年8月,頁57-61。
張瑞芬,〈魔法少女的秘密基地──評蔣亞妮《請登入遊戲》〉《文訊》353期,
2015年3月,頁128-129。
張郅忻,〈秘密基地〉《人間福報》副刊,2014年6月26日。
黃健富,〈語言的邊境──讀言叔夏《辯術之城》〉《新地文學》28期,
2014年6月,頁114-123。
黃鶴仁,〈臺灣的地方文學獎──以九十四年文學獎為主〉
《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十四期,2007年6月,頁209-222。
詹耀仁專訪吳妮民,〈溫柔文字蘊含療癒力量 漫談吳妮民筆下世界〉
《yampeople蕃騰人物》期66,2015年8月6日。
〈拾個─民國宅女楊婕x輕易的蝴蝶蕭詒徽〉《幼獅文藝》740期,
2015年8月,頁50-55。
廖輝英,〈是冠冕也是枷鎖〉《文訊》218期,2003年12月,
廖炳惠,〈文學獎與文學創作〉《文訊》218期,2013年12月,頁55-56。
楊佳嫻〈濃縮的血痕──讀言叔夏《白馬走過天亮》〉《文訊》 334期,
2013年8月,頁150-151。
廖宏霖〈怪物──側寫言叔夏〉《文訊》337期,2013年11月,頁53-55。
鄭順聰,〈凌厲的平均律──吳妮民與她的寫作〉《文訊》355期,
2015年5月,頁46-48。
鐘怡雯,《旅行中的書寫:一個次文類的成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
2008年3月,頁35-52。
三、學位論文
王鈺婷,《抒情之承繼,傳統之演繹──五O年代女性散文家美學風格及其
策略運用》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9年。
胡嘉芮,《巨史私傳──朱天心、張大春、龍應台的記憶書寫》,中興大學
中文所碩士論文,2012年 。
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2007年。
黃慧芬,《七O年代台籍女作家鄉土散文研究──以丘秀芷、劉靜娟、謝霜天、
季季、白慈飄、心岱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
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鄭恆惠,《家庭‧城市‧旅行──台灣新世代女性散文主題研究》,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四、網路資料
「阿盛寫作私淑班」部落格,
http://mypaper.pchome.com.tw/asaint/post/1321732861,2016年7月5日查詢。
何定照,〈網購重擊連鎖店 政大書城台大店熄燈〉,聯合新聞網,
2016年1月8日。
楊曉憶,〈當臉書遇上作家:訪廖玉蕙、駱以軍〉《國藝會線上誌》2014年
10月號,http://mag.ncafroc.org.tw/single.aspx?cid=191&id=196 ,
2016/01/15查詢。
聯合新聞網,「數位閱讀趨勢論壇」 http://udn.com/news/story/7009/1290202 ,
2015年11月5日刊登, 2015年11月21日查詢。 |
指導教授 |
李瑞騰(Rui-Teng Li)
|
審核日期 |
2016-7-22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