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375702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3 、訪客IP:3.17.186.218
姓名 陳仁昭(CHEN JEN CH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日常交易行為中的族群互動關係:以北臺灣沿山聚落雜貨店為例
相關論文
★ 新埔地區的產業變遷★ 流域與區域:鳳山溪流域交通發展史
★ 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 儀式中身份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
★ 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 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
★ 越南籍配偶眼中的閩客族群意象★ 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
★ 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 博物館展示與客家記憶
★ 閑聊(Gossip)中客家常民的歷史意識★ 新加坡當鋪業與客家
★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標準作業程序(SOP)建立之研究★ 「文化治理」中的不對等權力關係—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例
★ 客家採茶婦女的勞動意識 ─以新竹縣峨眉鄉為例★ 東南亞的「客家」意涵:英殖民馬來亞的華人分類過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 要
藉由對日常交易的分析,一方面探討閩南、客家及原住民於交易時產生的族群互動關係,另一方面討論沿山地區的居民,在日常交易互動的過程中,是否會影響族群認同和刻板印象;最後,跨越交易物品的真實樣貌,回溯過去交易的行為模式,了解交易與信任的關聯性。
多種族群生活在同一個時空,必定有所接觸,進而產生族群互動關係,族群關係是不同種族或群體間的相互關係,其中亦包含了正向與負向兩種不同的族群關係及態度;即為某一族群的個體或群體,與另一族群的族群個體或群體進行任何良性或惡性關係層面的人際互動。族群關係做為一種社會組成的原理,必須透過日常生活互動過程中來了解,而各個族群他們的階級位置、相對認同關係,不論是在有關實際存在的切身利益,或是名稱上的自我認同等因素,都會影響兩造的互動。
在研究期間,瞭解了桃園市復興區三民里雜貨店經營現況與交易模式,以及研讀日常生活與族群互動之相關理論與文獻後,對於日常生活交易中,族群互動狀況,概略知悉顧客在雜貨店交易時,可能產生的互動關係。為了能夠進一步瞭解三民里各族群於日常生活交易中,產生的族群互動關係,因此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分析傳統雜貨店日常交易的方式以及社會鑲嵌元素,再來藉由訪談所獲取的內容,來探討三民里居民於雜貨店交易時,運用何種語言做為溝通的媒介,並進一步探究日常生活交易時的語言使用與交易之關聯性,最後經過長期觀察族群的互動過程,對於閩南、客家及原住民之族群刻板印象進行分析。
摘要(英)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veryday transactions, this study probes into the interaction in the transactions among the Minnanese, Hakkanese and indigenous people and tries to find out if the everyday transactions and interaction among the residents living in mountainous areas would influence the identity of and stereotype against ethnic groups. Moreover,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real appearance of the goods in transactions and the behavioral modes in the past transactions, so as to explore the relevance between transaction and trust.
I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live in the same space at the same time, they woul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which would lead to an interaction among them. The relation among ethnic groups refers to the interaction among different races or groups, includ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lations among and attitudes towards ethnic groups. In other words, it indicates the positive or negativ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s or colonies of an ethnic group and the individuals or colonies of another ethnic group. As a principl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the relation among ethnic groups must be understoo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in daily life. However, the hierarchical position, the relative identity relation, the actual interest, and self-identity of an ethnic group would influence its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In the study, the author delved into the current operations and trade modes of the grocery stores in Sanmin Village, Fuxing District, Taoyuan City, and collected the theories and documents about daily life and the interaction among ethnic groups, and thus gained some knowledge of the possible interaction among the customers in their transaction with the grocery stores in daily life.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ethnic groups in the everyday transactions in Sanmin Village, this study adopted an in-depth interview to analyze the everyday transac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s and the social mosaic factors. With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interview, it elaborated on the languages the Sanmin Village residents used as communication media in the transaction with the grocery stores and discussed the relevance between language user and transaction in daily life. Finally,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tereotype against the Minnanese, Hakkanese and indigenous people on the basis of a long-term observation on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ethnic groups.
關鍵字(中) ★ 日常交易
★ 雜貨店
★ 族群互動
★ 關係性信任
★ 社會鑲嵌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謝 誌 III
目 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轉角遇到「客家」首部曲:好客的客家阿婆 1
第二節 轉角遇到「客家」二部曲:固守家業,複合式經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相關論文 12
第二節 日常生活中的交易行為 14
第三節 關係性信任與鑲嵌 21
第四節 族群互動與族群刻板印象 25
第五節 研究方法 31
第三章 沿山聚落的族群分佈 36
第一節 研究範圍 36
第二節 雜貨店日常交易方式的分析 42
第四章 日常生活交易族群互動呈現 51
第一節 日常交易的社會鑲嵌元素之分析 51
第二節 語言使用與日常交易 58
第三節 「日常交易」中之族群刻板印象 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結論 65
第二節 建議與反省 67
參考文獻 69
附錄一 研究計畫 74
附錄二 訪談大綱 80
附錄三 雜貨店背景資料一覽表 83
附錄四 日治時期臺灣農家日常用品一覽表 84
附錄五 青春不老:10個超人氣懷舊零食一覽表 8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文獻資料:
Ben Highmore著,周群英譯,2005,《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臺北縣:韋伯文化出版社。
Conrad Phillip Kottak著,徐雨村譯,2009,《文化人類學》(2版)。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出版社。
Jorgensen著,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出版社。
Smith, E. R. and Diane M. Mackie,1996,莊耀嘉、王重鳴合譯,2001,《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出版社。
王明珂,2005,《華夏邊緣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出版社。
王維漢、李貳連,1985,〈臺灣省民間儲蓄與借貸狀況及意向調查提要報告〉,《臺灣經濟》,第99期,頁73-79。
江運貴,1996,《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出版社。
衣俊卿,2005,《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現代化的文化透視》。北京:人民出版社。
何友暉、陳淑娟、趙志裕,1991,〈關係取向:為中國社會心理方法論求答案〉, 收錄於黃光國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頁49-66。臺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余光弘,2002,《臺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吳聰敏,2008,《總體經濟學導論》。臺北:圓神出版社。
宋鎮照,1997,《社會學》。臺北:五南出版社。
李盈瑩,2001,《複合品牌策略、核心資源、商圈生態類型對品牌權益影響之研究:以大台北商圈為實證》。桃園: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林玫馨,2001,〈連鎖加盟面面觀〉,《全國律師》,第5卷第2期,頁4-16。
林芬慧,2010,〈走不一樣的道路打入全球市場:普奇科技公司〉,《管理評論》,第29卷第2期,頁121-134。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
林寶安,2002,〈臺灣消費金融的演變及其社會經濟意義〉,《臺灣社會學刊》,第27期,頁149。
邱婉婷,1997,《生活世界與消費體驗:以台灣雜貨店、便利商店為探討對象》。桃園: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姚鶴年,2006,《台灣的林業》。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出版社。
施添福,1994,〈區域地理學的研究途徑-以清代台灣岸裡地域為例〉,《空間家與社會》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張明純,2012,《台灣小商店交易行為的社會學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苙雲、譚康榮,1999,〈形構產業網絡〉,《台灣產業研究》,第2期,頁17-64。
張茂桂,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張淑麗,2009,〈日常生活研究〉,《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0卷第3期,頁22-28。
張惠玲等,2004,《探討複合式連鎖餐飲業之核心資源:以三皇三家為例》。屏東: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學士論文。
張嘉仁,2009,〈新古典經濟學觀點下之國家財政赤字〉,《政策研究學報》,第9期,頁47-82。
莊英章,2002,〈試論客家學的建構:族群互動、認同與文化實作〉。《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4),頁40-43。
許占文,2012,《遊走在族群邊緣:一個客家聚落的經社變遷》。苗栗: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蕙玟,2011,《交通、族群與埔里地區雜貨店經營之變遷》。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薰風主修,徐崇德兼修,1961,《桃園縣志卷一土地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
陳國強主編,石奕龍等撰稿,2006,《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恩凱出版社。
陳麗華,2006,《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志柔、于德林,2005,〈台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臺灣社會學刊》,第10期。臺北:巨流出版社。
曾逸昌,2002,《客家概論:蛻變中的客家人》。台北:曾逸昌出版社。
黃世明,2012,《進出族群邊際的再移民社會:客家人在臺中與南投地區的文化與產業經濟》。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黃世鑫,1995,〈財政危機VS社會安全體系:超越市場與政府〉,《社區發展季刊》,第70期。臺北:內政部主辦。
黃秀義,2006,〈複合式經營、異業結盟之新興商業經營型態〉,《2006年全國發展會議》。台北市:國際會議中心。
黃樹民、石佳音、廖立文合譯,2007,《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臺北:遠流出版社。
楊台寧,2010,〈組織內及組織間社會資本對多國籍企業子公司創新成效直接及間接影響之研究〉,《管理評論》,第29卷第3期,頁103-122。
楊龢之,2004,《遇見三百年前的臺灣:裨海紀遊》。臺北:圓神出版社,郁永河原著。
葉啟政,2000,《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 台北:三民書局。
葉正,2009,《社會學詞彙》。台北市:風雲論壇。
臺灣總督府,顏義芳譯,2003,《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殖產史料彙編,貨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潘美玲、張維安,2003,〈經濟行動與社會關係:社會自我保護機制的研究〉,《臺灣社會學刊》,第30期,頁51-8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蕭郁慧,2002,《田中鎮雜貨店的變遷》。苗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臥龍等著,2004,《質性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
韓家寶(Pol Heyns)著,鄭唯中譯,2002,《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花蓮:播種者文化出版社。
瞿海源等著,2013,《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臺北:東華出版社。
羅雯,2012,《食物、日常經驗與族群互動:東河的客家與賽夏》。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
羅家德,2001,〈人際關係連帶信任與關係金融:以鑲嵌性觀點研究台灣民間借貸〉,收錄於張維安編,《台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頁223-261。台北:聯經出版社。
藤井志津枝,1997,《理蕃-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臺北:文英堂出版社。
譚光鼎,1997,〈族群教育與關係〉,《花蓮師院學報》,頁265-266。
Jacobs, B. J.﹐1979﹐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a Political
Alliances:Kan-ching and kuan-His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 China Quarterly 78:237-273.
Granovetter, Mark,1985,“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1):481-510;1992,“Problems of Explanation in Economic Sociology,”Pp.25-56 in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 edited by Nohria, N., and R. G. Eccles.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organ, M. R. and Hunt, D. S.,1994,“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58):20-38.
二、網路資料:
博蘭尼著,馬景文譯著,2013,《鉅變》,https://www.google.com.tw/?ws_rd=ssl#q=%E9%89%85%E8%AE%8A+DOC
休閒文具圖書餐飲複和式經營之研究 - 聖約翰科技大學
http//personnel.sju.edu.tw/%E6%94%B9%E5%96%84%E5%B8%AB%E8%B3%87%E7%A0%94%E7%A9%B6%E6%88%90%E6%9E%9C/99%E5%B9%B4%E5%BA%A6/%E7%A0%94%E7%A9%B6/17.doc
指導教授 張翰璧 審核日期 2016-8-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