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張清逸(Qingyi-Yi Zhang)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歷史研究所 |
論文名稱 |
陸樹聲(1509﹣1605)的閒退思想與實踐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陸樹聲(1509 -1605),字與吉,號平泉,人稱平泉先生,松江華亭人。 陸並不是中晚明標誌性的人物,但他很好的展現了一名中上層士大夫對於時代、 生活與自身的思考。
陸樹聲家境貧困,但他在嘉靖二十一年的會試中摘取了第一名的桂冠。陸的崛起是一個有代表性的中晚明社會縱向流動案例。其反映出科舉制度作為明代最重要的社會上升通道,對一個士人的命運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其次,從地域的角度來看,陸所在的松江地區,以耕讀起家的士人大多集中在中晚明。政治風向的改變,與經濟的發展為這一地區陸樹聲與其家族這樣的新興望族的產生做好了鋪墊。
陸樹聲的官宦生涯呈現的是實際居官時間大大少於在林下時間的模式,這是其閑退思想的第一重重要體現。而從大背景上來看,這種模式在中晚明的下層官員中慢慢變得多見,甚至出現了山人的風潮。在陸的案例中,回歸林下是他主動的一種選擇。他處於山人之風初露端倪的時間點上,因而他的選擇代表了一種還不成熟的、隱晦的自我思考。陸的乞休貫穿了他歷時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成為他為官經歷中最重要的一個標籤。
陸的林下生活是其閑退思想的進一步實踐與延伸。首先,作為一名德高望重的士大夫,陸在地方必須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而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主持與管理對陸同樣有著許多益處,這也是中晚明地方士人群體的一種常態。陸林下生活中更主要的。分在於悠遊,他的生活中充滿了自由而具有士人審美品味的各種活動。陸在這方面頗有建樹,他的許多理念受到時人與後代的推崇。比如,他是中晚明文人茶的傑出代表與先驅之一。此外,陸崇尚樸實復古的生活理念,他認為慾望是應該被節制與約束的,這種思維也許也與陸樹聲晚年熱衷佛學有所聯繫。 |
摘要(英) |
Lu Shusheng (1509 - 1605), his political career began in the middle of the sixteen century. He got a good starpoint for his career as he successfully got the first place in Hui Shi (national government officials selection test). He finally became the 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Rites. Lu’s political achievement was just on the average level, although it was truly a rather rare success for a person as Lu who came from the plebian class.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 for Lu’s political career is that during his thirty years political career, the actual time when he was working in the government was less than few years. Most of the time, Lu stayed outside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insisted to request for retirement. This behavior pattern was exactly the application of his seclusion ideology. Lu’s seclusion ideology was distinct in the middle-late Ming. He chose to exit from the political career which was the opposite direction from most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would prefer in that time. However, his insistance on retiring won him the great reputation among literati group. This research intended to observe how Lu’s seclusion ideology was originated and developed through out his request for early retirement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analyse the features of the times from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class’s attitude toward Lu’s ideology.
After Lu retired and went back to his hometown, he also applied his seclusion ideology into his daily life. For example, the way he chose to interact with local government and society was rather subdued. And Lu also combined his ideology with his health preserving activities and daily entertainmen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ities for Lu’s retirement life was academic related activities. For example, Lu’s ideology might had raised his interests on Buddhism, on reverse, his research on Buddhism reinforced and developed his seclusion ideology. |
關鍵字(中) |
★ 陸樹聲 ★ 閒退思想 ★ 乞休 |
關鍵字(英) |
★ Lu Shusheng ★ seclusion ideology ★ early retirement |
論文目次 |
目錄
緒論 .................................................................................................... 1 冯一章 陸樹聲的生平與仕宦生假 .................................................... 21 冯一節 陸樹聲的生平經歷與体空背作 ............................................21 冯二節 陸樹聲的早年經歷 ................................................................30 冯三節 陸樹聲的官《歷程 ................................................................39 冯二章 陸樹聲的隱退....................................................................... 66 冯一節 陸樹聲乞休始侃 ....................................................................67 冯二節 陸樹聲乞休的影響因素 ........................................................72 冯三節 陸樹聲乞休的引申 ..............................................................105 冯三章 陸樹聲的林下生活 ............................................................. 110 冯一節 陸樹聲作為鄉宦的林下生活 ..............................................111 冯二節 陸樹聲作為士大夫的林下生活 ..........................................126 結論................................................................................................ 150 參考書目 ........................................................................................ 153 一、古籍 ...........................................................................................153 二、當代文獻 ...................................................................................162 附錄 1:明陸文定公像 ................................................................... 174 附錄 2:陸樹聲年勞....................................................................... 181 |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一、古籍
(一)官方記錄,與官修史書
(晉)陳壽,(宋)裴松之,《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南朝宋)范晔,(唐)李贤,《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明史館修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世宗實錄》,收錄于《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史館修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穆宗實錄》(收錄于《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史館修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神宗實錄》(收錄于《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李東陽等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二)經書
(西漢)毛亨撰;(東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鄭傑文;孔德凌校點,《毛詩註疏》,收錄于《儒藏·精華篇·經部詩類》,冊2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收錄于《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3。
(三)陸樹聲本人著作
(明)陸樹聲,《耄餘雜識》,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冊163,《陸學士雜著十種》,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
(明)陸樹聲,《長水日抄》,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冊163,《陸學士雜著十種》,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
(明)陸樹聲,《陸學士題跋》,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冊163,《陸學士雜著十種》,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
(明)陸樹聲,《汲古叢語》,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冊163,《陸學士雜著十種》,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
(明)陸樹聲,《適園雜著》,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冊163,《陸學士雜著十種》,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
(明)陸樹聲,《病榻寤言》,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冊163,《陸學士雜著十種》,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
(明)陸樹聲,《禪林餘藻》,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冊163,《陸學士雜著十種》,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
(明)陸樹聲,《清暑筆談》,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冊163,《陸學士雜著十種》,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
(明)陸樹聲,《陸文定公集》,明萬曆丙辰華亭陸氏家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四)地方誌與其他志書
(清)馮鼎高修,王顯曾纂,《(乾隆)華亭縣志》,收錄于《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冊462,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清)蔣超,《峨眉山志》,收錄于《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1輯》,冊45,台北:明文書局,1980。
(明)陸應陽,《廣輿記》,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冊173,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清)沈鑅彪,《續修雲林寺志》,收錄于《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冊71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釋大壑,《南屏淨慈寺志》,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冊243,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明)卓鈿修,王圻編纂,《(萬曆)青浦縣志》,收錄于《稀見中國地方誌匯刊》,冊1,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選編,北京:中國書店,1992。
(明)吳之鯨,《武林梵志》,收錄于《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1輯》,台北:明文書局,1980。
(清)趙弘恩等監修;(清)黃之雋等編纂,《(乾隆)江南通志》,收錄于《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清)周郁濱纂;戴揚本整理;(清)孔毓圻,孫鋐等纂修;李國強標點;(清)金惟鰲纂輯;姜漢椿,朱幼文標點,《珠里小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明)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五)文集
(明)陳繼儒,《陳眉公集》,收錄于《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138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陳懿典,《陳學士先生初集》,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78-79,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明)董應舉,《崇相集》,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02-103,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明)董其昌,《容臺集》,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32,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108,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
(明)耿定向,《耿天臺先生文集》,收錄于《明人文集叢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明)顧起元,《雪堂隨筆》,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80,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明)李春芳,《貽安堂集》,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113,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
(明)莫如忠,《崇蘭館集》,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105,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
(明)錢士升,《賜餘堂集》,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157,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
(明)沈一貫,《喙鳴文集》,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76,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明)沈懋孝,《長水先生文鈔》,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59-160,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明)釋德清,《憨山老人夢遊集》,收錄于《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13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釋眞可,《紫栢老人集》,收錄于《四庫未收書輯刊·陸輯》,冊23,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宋懋澄,《九籥集》,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7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明)孫鑛,《居業次編》,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26,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明)申時行,《賜閑堂集》,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134,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明)屠隆,《由拳集》,收錄于《明代論著叢刊》,台北:偉文出版社,1967。
(明)屠隆,《棲眞館集》,收錄于《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136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屠隆,《白榆集》,收錄于《明代論著叢刊》,台北:偉文出版社,1967。
(明)王錫爵,《王文肅公文集》,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七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明)王世貞,魏連科點校,《弇州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收錄于《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明)王圻,《王侍御類稿》,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140,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明)王畿,《王龍谿先生全集》,台北:廣文書局,2000。
(清)吳省欽,《白華後稿》,收錄于《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144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收錄于《清代稿本百種彙刊·集部》,冊67,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明)于慎行,《谷城山館文集》,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147,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
(明)楊起元,《楊復所先生家藏文集》,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167,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明)張鼐,《寳日堂初集》,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76-7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唐)張九齡,《張九齡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明)朱國楨,《朱文肅公集》,收錄于《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136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鍾惺著,李先耕,崔重慶標校,《隱秀軒集》,收錄于《中國古典文學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清)褚人穫,《堅瓠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明)趙用賢,《松石齋集》,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41,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明)鄒元標,《願學集》,收錄于《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94,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六)筆記
(明)陳繼儒,《見聞録》,收錄于《百部叢書集成之一八·寶顏堂秘笈》,台北:藝文出版社,1965。
(明)陳繼儒,《岩棲幽事》,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冊118,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明)丁元薦,《西山日記》,收錄于《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冊117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畫禪室隨筆校注》,收錄于《遠東經典·古代卷》,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
(明)高汝栻,《皇明續紀三朝法傳全錄》,明崇禎九年刻本。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收錄于《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清)顧炎武著,李善強校點,《菰中隨筆》,收錄于《顧炎武全集》,冊2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明)顧憲成,《涇皋藏稿》,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何喬遠,張德信,商傳,王熹點校,《名山藏》,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明)何三畏,《雲間志略》,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8,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明)黃景昉,陳士楷,熊德基點校,《國史唯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黃承昊,《折肱漫録》,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醫家類》,冊48,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
(明)黃汝亨,《寓林集》,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42,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明)焦竑,《玉堂叢語》,收錄于《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焦竑,《國朝獻徵録》,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類》冊102,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清)揆敘,《隙光亭雜識》,收錄于《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冊114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李樂,《見聞雜紀》,收錄于《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冊117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梁維樞,《玉劍尊聞》,收錄于《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冊117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梁清遠,《雕丘雜録》,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冊113,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
(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錄于《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沈國元,《皇明從信録》,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2-3,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清)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
(明)王世貞,《弇州史料》,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45-50,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清)王應奎,《柳南隨筆》,收錄于《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清代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徐樹丕,《識小録》,收錄于《筆記小說大觀·四十編》,冊3,台北:新興書局,1985。
(明)蕭士瑀,《陶葊雜記》,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42,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明)于慎行,《谷山筆塵》,收錄于《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張萱,《西園聞見録》,收錄于《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冊1168-117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朱國禎,王根林校點,《湧幢小品》,收錄于《歷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明)查應光,《靳史》,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28-30,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七)其他
(清)不著撰人,《雲棲紀事》,收錄于《叢書集成續編·宗教類》,冊49,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陳繼儒,《佘山詩話》,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詩文評類》冊418,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明)陳邦俊,《廣諧史》,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小說類》冊252,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清)陳邦彥等修,《題畫詩/御定歷代題畫詩類》,收錄于《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冊683-686,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明)陳師,《禪寄筆談》,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冊103,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
(明)陳子龍,《明經世文編》,北京市 : 中華書局,1962。
(清)陳田,《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明)杜騏徽,《幾社壬申合稿》,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34,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明)郭良翰,《明諡紀彙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東晉)葛洪,《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
(清)黃宗羲,《明文海》,收錄于《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冊718-72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蔣士銓撰;周妙中點校,《蔣士銓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
(明)李紹文,《皇明世説新語》,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小說家類》,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
(明)李默,《吏部職掌》,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職官類》冊258,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清)梁國治,《國子監志》,收錄于《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0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沈佳胤,《翰海》,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20,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明)釋明河,《補續高僧傳》,收錄于《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宗教類》冊128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釋如惺,《大明高僧傳》,收錄于《近世漢籍叢刊·思想四編》,冊10,京都:中文,1984。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類書類》冊188,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明)吳亮,《萬曆疏鈔》,收錄于《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58-63,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清)張祥河,《小重山房詩詞全集》,收錄于《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151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周孔教,《周中丞疏稿》,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詔令奏議類》冊64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收錄于《叢書集成續編·總類》,冊7,台北:新文豐書局,1989。
二、當代文獻
(一)專書
安濤,《中心與邊緣——明清以來江南市鎮經濟社會轉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曹淑娟,《孤光自照——晚明文士的言說與實踐》,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
陳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陳從周,《園林談叢》,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陳寶良,《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
陳玉女,《明代的佛教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樊樹志,《江南市鎮——傳統的變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範金民,《賦稅甲天下——明清江南社會經濟探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費振鐘,《墮落時代》,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
復旦大學歷史系編,《明清以來江南城市發展與文化交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龔篤清,《明代科舉圖鑒》,長沙:岳麓書社,2007。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顧凱,《明代江南園林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何炳棣著;徐泓譯注,《明清社會史論》,台北:聯經,2013。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黃仁宇著;阿風等譯,《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江慶柏,《明清蘇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簡雄,《浮世的晚風——還原明清江南士林生活圖景》,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5。
陸德文,陸錚編,《吳郡陸氏春秋》,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9年。
李允鉌,《華夏意匠——中國古典建築設計原理分析》,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
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里甲賦役制度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
羅筠筠,《靈與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美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1997。
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6。
錢杭,承載著,《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錢茂偉,《國家、科舉與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錢茂偉,《明代的科舉家族──以寧波楊氏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華書局,2014。
史小軍,《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宋立中,《閒雅與浮華——明清江南日常生活與消費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唐力行主編,《江南社會歷史評論 第2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唐力行主編,《江南社會歷史評論 第1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童嶲,《江南園林志》,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4。
吳仁安,《明清江南望族與社會經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吳仁安,《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吳仁安,《明清時期上海地區的著姓望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吳宣德,《明代進士的地理分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
萬明主編,《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王衛平主編,《明清時期江南社會史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
王凱旋,《明代科舉制度考論》,瀋陽:瀋陽出版社,2005。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熊月之,熊秉真主編,《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徐茂明,《江南士紳與江南社會 1368-1911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徐茂明,《互動與轉型 江南社會文化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會交往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及其現代變遷》,收錄于《余英時文集·第2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楊聯升,《國史探微》,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楊鴻勳,《江南園林論——中國古典造園藝術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尹恭弘,《小品高潮與晚明文化——晚明小品七十三家評述》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
趙偉,《晚明狂禪思潮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
趙園,《想象與敘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張仲禮著;費成康,王寅通譯,《中國紳士的收入 中國紳士續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 關于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張維昭,《悖離與回歸 晚明七人美學態度的現代觀照》,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張嘉昕,《明人的旅遊生活》,明史研究小組,2004。
張顯清主編,《明代後期社會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張希清,毛佩琦,李世愉主編,《中國科舉制度通史 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鄭克晟,《明清史探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朱麗霞,《清代松江府望族與文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朱倩如,《明人的居家生活》,明史研究小組,2003。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法)讓·卡澤納弗(Jean Cazeneuve)著;楊捷譯,《社會學十大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英)柯律格,《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美)費正清著;孫瑞芹,孫澤憲譯,《美國與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1971。
(美)費正清,《中國 傳統與變遷》,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
(美)牟復禮(Mote,Frederick W.),(英)崔瑞德(Twitchett,Denis)編;張書生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美)艾森斯塔得(Eisenstadt,S.N.)著;閻步克譯,《帝國的政治體系》,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美)雷德菲爾德,《農民社會與文化 人類學對文明的一種詮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美)張春樹,駱雪倫,《明清時代之社會經濟巨變與新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加)卜正民著;張華譯,《為權利祈禱 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駿等譯,《縱樂的困惑 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二)學位論文
陳凌,<明清松江府士人群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2010。
陳暉莉,<晚明文人佛寺旅遊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董桂蘭,<上海地區明清進士家庭背景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5。
馮明,<張居正改革群體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康燕燕,<陸樹聲小說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劉新靜,<上海地區明代私家園林>,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3。
李菁,<晚明文人陳繼儒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
李若男,<文人審美旨趣影響下的上海古典園林特點>,南京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9。
李日強,<明代禮部教化功能研究>,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2。
魯強,<明代中期士大夫與佛教>,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林玉潔,<明代茶詩與明代文人的精神生活>,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0。
聶智昊,<明代致仕制度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宋秋穎,<明代的養老政策>,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吳耀明,<董其昌的生平和家世述論>,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王文榮,<明清江南文人結社研究>,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9。
徐艷,<晚明小品文體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3。
徐捷,<明代嘉靖朝致仕制度研究>,青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顏曉軍,<宇宙在乎手——董其昌畫禪室里的藝術鑒賞活動>,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 2013。
袁薇,<明中晚期文人飲茶生活的藝術精神>,杭州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1。
袁媛,<先賢的贊歌——《松江邦彥圖》與明清肖像寫真研究>,中國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2014。
楊華文,<明朝回避制度述論>,湖南師範大學學士學位論文, 2005。
楊麗東,<中晚明江南士人飲食養生研究>,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0。
周巍,<浦東文脈:陸深陸楫家學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4。
周慧,<明代的科舉與社會流動——以蘇州地區為核心的一個地域考察>,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趙楠,<陳繼儒——晚明士風的一項個案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5。
趙艷,<陳繼儒與晚明山人群體之比較研究>,遼寧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8。
張繼文,<董其昌藝術「淡」的思想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0。
張清河,<晚明江南詩學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2。
宗韻,<明代家族上行流動研究——以1595篇譜牒序跋所涉家族為案例>,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7。
(三)期刊文獻
巴根,<明清紳士研究綜述>,《清史研究》1996第3期,頁115-123。
陳凌,<明清松江府進士人群的初步研究>,《史林》,2010年第二期,頁130–142。
陳寶良,<明代的服飾時尚與審美心理的轉變>,《藝術設計研究》,2012年第一期,頁41–45。
陳寶良,<明清易代與江南士大夫家族的衰替>,《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第二期(總第193期),頁126–136。
陳江,<退隱與抗憤——晚明江南士人的生存困境及其應對>,《史林》,2007年第四期,頁99–199。
陳柳安,<陸樹聲論人品與茶品>,《農業考古》,1994年第四期,頁72。
董倩,<明代庶吉士制度探析>,《社科縱橫》,1996年第四期,頁37–41。
丁以壽,<中國茶道發展史綱要>,《農業考古》,1999年第四期,頁20-25。
宮陳,<晚明鄉宦參與地方社會治理考述——以河南歸德府為考察中心>,《傳承》,2015第9期,頁133﹣135。
郭孟良,<晚明茶書的出版傳播考察>,《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1年第一期,頁71–78。
郭培貴,<二十世紀以來明代科舉研究述評>,《中國文化研究》,2007第3期,頁156﹣169。
顧清:《松江府志》卷4,《風俗》。轉引自朱子彥,<松江府在明代的經濟地位———兼論上海地區的近代化轉型>,《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三期,頁52-61。
郝秉鍵,<日本史學界的明清「紳士論」>,《清史研究》,2004第4期,頁94﹣111。
胡長春,<明清時期中國茶文化的變革與發展>,《農業考古》,2012年第五期,頁18–26。
胡長春,真理,<試論中國文人茶道的運行軌跡>,《農業考古》,2006年第五期,頁115-120。
胡長春,真理,龍晨紅,<從明代茶書看明人的茶文化取向>,《農業考古》,2004年第二期,頁119-126。
胡長春,<明朝文人茶事概述——兼論明代江浙地區的文人飲茶集團>,《農業考古》,2008年第二期,頁57-66。
何泉達,<松江歷史和松江府建置沿革述略>,《史林》,2001年第四期,頁49-59。
姜德成,<明嘉隆名臣徐階著述考略>,《古籍研究》,2001年第三期,頁36–43。
劉建明,<張居正秉政時期的文風建設及詩文畸變>,《文學評論》,2012年第二期,頁189–196。
劉悅,<明代禮部尚書人數考>,《黑龍江史志》,2013年第19期,頁48。
劉春玲,<晚明山人現象之文化透析>,《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四期,頁27-31。
劉軍麗,<晚明士大夫的飲食觀念與飲食著述>,《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1期,頁124-126。
劉雙,<明代茶藝中的飲茶環境>,《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二期,頁130-134。
劉明鑫,郭培貴,<明代的庶吉士教習官>,《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三期,頁322-331。
劉源源,周向頻,<晚明尚茶之風對江南文人園林的影響>,《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頁40-47。
李佳,<相名,相業與君相政治思維:明人相論解析>,《史學月刊》,2015年第七期,頁40–48。
李洵,<論明代江南地區士大夫勢力的興衰>,《史學集刊》,1987年第4期,頁34-43。
李玉芝,<晚明玩物文化與明代文人審美心態的蛻變>,《理論與現代化》,2015年第五期,頁96-100。
李斌,<晚明「山人」與晚明士風——以陳眉公為主線>,《學術月刊》,2006年第六期(總第38期),頁142–147。
李董男,<中國傳統養生方法淺析>,《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年總第27期,頁11–14。
梁曼容,<張居正學術思想的演變歷程>,《社會科學輯刊》,2014年第五期,頁137–146。
梁曼容,《明代儒學變遷視角下的張居正》,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羅筠筠,<禪悅士風與晚明小品>,《文學評論》,2001第一期,頁123-130。
馬躪非,<明中葉文學思潮對董其昌的影響>,《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一期(總第180期),頁120–124。
馬學強,<論明清時期松江府的經濟特色>,《史林》,1997年第四期,頁25-32。
繆振鵬,王守稼,<畫壇巨匠,雲間劣紳——董其昌評傳>,《東南文化》,1990年第一期,頁158-165。
毛文芳,<明代陸樹聲之畫像自題析論>(收錄于《2006明代文學論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50-265。
牛建強,汪維真, <明代士人復姓現象及其文化意涵>,《歷史研究》,2014年第六期,頁97–113。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講學風氣的擴張及其異變>,《史學集刊》,1993年第四期,頁49–56。
歐明俊,<論晚明人的「小品」觀>,《文學遺產》,1999年第五期,頁63-73。
邱春林,<山齋生活的精神意趣和藝術設計>,《藝苑》,2007年,頁19–23。
翟勇,<明代嘉、隆年間松江士人研究>,《江南文史》,2009年第三期,頁59-61。
商傳,<明代的社會主導群體>,《東嶽論叢》,2005第1期,頁75—84。
孫遠,<淺談朱元璋時期的敬老政策>,《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1第1期,頁181﹣182。
吳晗,<明代的新仕宦階級,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關係及其生活>,《明史研究論叢》,1991第2期,頁1﹣68。
吳振漢,<明末山人之社交網絡和遊歷活動:以何白個例之研究>,《漢學研究》,2009第3期,頁159-190。
吳仁安,<上海地區明清時期的望族>,《歷史研究》,1992年第一期,頁126–138。
吳仁安,<明清上海地區城鎮的勃興及其盛衰存廢變遷>,《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三期,頁57–70。
吳承學,李斌,<明清人眼中的陳眉公>,《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一期,頁1–7。
吳承學,李斌,<隱逸與濟世——陳眉公與晚明的士風>,《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頁68-81。
吳琦,馬俊,<晚明鄉宦與鄉評之互動及其對地方秩序的影響>,《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五期(總第53期),頁119–129。
吳琦,馬俊,<野服躬耕:晚明鄉宦的文化裝扮與仕隱並存>,《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總第40期,頁136–144。
吳琦,馬俊,<晚明鄉宦的教化觀及其實踐困境>,《史學月刊》,2014第2期,頁21﹣30。
吳琦,馬俊,<「乞休」與「掛冠」:晚明棄官現象與政治文化嬗變>,《安徽史學》,2012第2期,頁14﹣25。
吳智和,<中明茶人集團的飲茶性靈生活>,《史學集刊》,1992年第四期,頁108-113。
吳智和,<明代茶人的茶寮意匠>,《史學集刊》,1993年第三期,頁15-23。
吳智和,<明代茶人集團的社會組織:以茶會類型為例>(王毓銓主編,《明史研究第三輯》,合肥:黃山書社,1993),頁110-122。
吳智和,<明代僧家、文人對茶推廣之貢獻>,《明史研究專刊》,第三期(1980年9月),頁1-74。
吳智和,<晚明文人集團旅遊、交往的飲茶生活>,《明史研究專刊》,第十期(1992年10月),頁241-259。
王健,<明清江南地方家族與民間信仰略論:以蘇松為例>,《生命》,2009年第五期,頁125-132,
王興亞,<明代實施老人制度的利與弊>,《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第2期,頁22﹣28。
王華夫,<國內外各大圖書館收藏中國古茶書概況>,《農業考古》,1998年第二期,頁279-288。
王安莉,<莫是龍《小雅堂集》的幾個問題>,《文藝研究》,2012年第二期,頁122–129。
王曉丹,王河,<明代部分散佚茶書輯考與題錄>,《農業考古》,2008年,頁284-291。
王河,<明代茶學著作述評>,《農業考古》,2002年第四期,頁254-259。
夏維中,範金民,<明清江南進士研究之二-人數眾多的原因分析>,《歷史檔案》,1997,頁80–87。
徐學,朱海燕,<明清時期茶文化的發展成就與歷史地位>,《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五期,頁74–84。
徐茂明,<明清以來鄉紳、紳士與士紳諸概念辨析>,《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第1期,頁98﹣100。
徐祖瀾,<鄉紳之治與國家權力:以明清時期中國鄉村社會為背景>,《法學家》,2010第6期,頁111﹣127。
于良子,白堃元,<徐渭行書《煎茶七類》雜識>,《中國茶葉》,1990年第三期,頁28–29。
葉曉梅,<晚明傳奇散論>,《戲曲研究》,2001第56期,頁241–258。
顏曉軍,<董其昌與杭州諸問題考——僧友與禪悅>,《美苑》,2012年,頁60-67。
周勇,<明代科舉會元的整體考察>,《歷史檔案》,2012年第四期,頁51–60。
周凡力,張敬琦,陰帥可,<行為規則空間——從文人園林中品茶行為辨析園林空間的復合性>,《建築與文化》,2014年第六期,頁143-144。
周雲,陳水雲,<論晚明小品的世俗性>,《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一期,頁112-116。
朱天曙,<「董陸因緣」考>,《中國書畫》,2005年第六期,頁46–47。
朱麗霞,劉麗潔,<長三角地區的水災及政府救荒:以明代松江府為中心的個案考察>,《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頁79-85。
章傳政,朱自振,黎星輝,<明清的茶書及其歷史價值>,《古今農業》,2006年第三期,頁66-71。
曾婷婷,<論晚明生活美學「癖」觀念的成熟>,《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二期,頁78-83。
施由明,<論明清文人與中國茶文化——明清中國茶文化研究之一>,《農業考古》,2005年第四期,頁32-37。
朱紅纓,<雅集茶會的沿革及現代性>,《茶葉》,2014年第二期,頁104-108。
趙洪濤,<「以心為樂,則是境皆樂」——審美視域下明末清初的江南士人日常生活頤養>,《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二期,頁104-108。
張星久,<對傳統社會宗族、鄉紳歷史地位的再認識>,《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2第4期,頁5-8。
衷海燕,<鄉紳、地方教育組織與公共事務——以明清江西吉安府為中心>,《江西社會科學》,2005第4期,頁96﹣103。 |
指導教授 |
賴澤涵(Jeh-Hang Lai)
|
審核日期 |
2016-8-9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