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375701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7 、訪客IP:18.119.132.223
姓名 廖世凱(liao-shih k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閩、客族群對環境調適能力之研究 ─以觀音風場興建為例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Adaption of Min-Nan and Hakka People: Using Construction of Kuan Yin Wind Site as an Example)
相關論文
★ 新埔地區的產業變遷★ 流域與區域:鳳山溪流域交通發展史
★ 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 儀式中身份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
★ 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 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
★ 越南籍配偶眼中的閩客族群意象★ 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
★ 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 博物館展示與客家記憶
★ 閑聊(Gossip)中客家常民的歷史意識★ 新加坡當鋪業與客家
★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標準作業程序(SOP)建立之研究★ 「文化治理」中的不對等權力關係—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例
★ 客家採茶婦女的勞動意識 ─以新竹縣峨眉鄉為例★ 東南亞的「客家」意涵:英殖民馬來亞的華人分類過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能源是支撐國家經濟發展的驅動力,面對核能潛藏的風險與威脅,地狹人稠的臺灣完全承受不起一次的核災事故。因此,推廣再生能源利用,增進能源多元化,便成為我國推動能源發展政策目標。風力發電屬於再生能源的一種,兼具環保與符合再生能源開發潛力,2012年2月行政院核定「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更加速帶動民間投資風力發電的開發。但由於風力發電的噪音、光影、震動及數量密集的風力發電機衝擊海岸環境生態及保安林原有功能等問題,成為目前風力發電發展上的限制。苗栗苑裡「反瘋車」運動,在地居民強烈表達對風力發電機設置的不滿,一度成為新聞媒體焦點,爭相報導,惟令人好奇的是,為甚麼「反瘋車」運動並沒有延續在觀音地區蔓延擴散。觀音具有閩、客族群過渡性人文背景,本文透過深度訪談方式,探析風力發電對於觀音在地居民環境意識之衝擊,進一步討論在地閩、客族群對於環境調適能力之差異性。並以驅動力─壓力─狀態─衝擊─回應(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 DPSIR)分析架構,以經濟、環境及社會等多面向永續發展指標,鼓勵多元民主參與,公開透明的執行過程,兼具保障與回應民眾的需求,營造因地制宜地方永續發展的願景。
摘要(英) Energy is the drive to support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arding the potential risk and threat of nuclear energy, densely populated Taiwan, with limited land, can bear not even one accident of nuclear crisis. Therefore, promo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enhancement of diversification of energy become the policy of energy development in Taiwan. Wind power is a kind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it is environmental and the potential of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In February 2012, Executive Yuan ratified the program of “thousand sea-land wind turbine” and it accelerated the private investment in wind power development. However, noise, shadow, vibration of wind power and numerous wind power turbines which have impact on coastal ecology and original function of protection forest are the limitation of current wind power development. In “anti-wind turbine” movement in Yuanli of Maoli, local residents strongly expressed their opposition to installation of wind power turbines. It has been the headline and hot news. However, curiously, why didn’t “anti-wind turbine” movement continue and diffuse in Kuan Yin area? In Kuan Yin, there is the transitional human background of Min-Nan and Hakka people. By in-depth interview,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wind power on local residents’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in Kuan Yin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of environmental adaption of local Min-Nan and Hakka people. By 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 (DPSIR) and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such as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t looks forward to the diverse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open and transparent execution, guarantee and response to people’s needs and construction of prospect of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pon local conditions.
關鍵字(中) ★ 閩、客族群
★ 風力發電
★ 環境意識
★ 地方永續
★ DPSIR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V
圖次 VII
表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觀音濱海客家聚落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影響風力發電推動原因 12
第二節 環境意識 19
第三節 地方永續 23
第四節 適應能力 30
第五節 客家文化與自然環境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環境分析 37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8
第三節 研究區域界定 5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3
第一節 風力發電機組對居民日常生活之衝擊 63
第二節 環境調適差異分析 72
第五章 結論 85
參考書目 89
附錄一 訪談紀錄表 99
附錄二 風力發電設施座標位置表 100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內政部營建署譯,1984,《世界自然保育方略》。台北市。
尹章義總編纂;葉志杰等撰稿,2014,《觀音鄉志》上冊。桃園縣:觀音鄉公所。
王之佳、柯金良等譯,1992,《我們共同的未來》。台北市:臺灣地球日出版。
王民,2000,〈環境意識概念的產生與定義〉。《自然辯證法通則》22(4):86-90。
王孟輝、蔡明暸等人,2002,〈太陽能風力發電在組對電解海水系統之應用〉。《勤益學報》20(1):55-66。
王俊秀,2000,〈通識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的連結:議題與展望〉。《環境教育季刊》43:8-17。
王院成,2008,〈贛閩粵客家傳統社會風水信仰民俗的心理解讀〉。《歷史月刊》244:65 - 69。
王貴祥,1998,《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王筱雯、許泰文,2009,〈水利工程面臨的新挑戰〉。《科學發展》434:12-17。
朱敬先,1989,《教學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朱瑞墉,2008,〈風力發電專輯:細說風力發電現況〉。《源》69:4-11。
江金波,2004,《客地風物:粵東北客家文化生態系統研究》。廣州市: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江運貴著;徐漢斌譯,1996,《客家與臺灣》。台北市:常民文化出版。
江懷德,2005,〈臺灣風力發電設置風潮湧現〉。《中國工程師學會會刊》78(1):88-100。
艾定增,1998,《風水鉤沈》。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00,《「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
,2009,《永續發展政策綱領》。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秘書處,2014,〈永續發展電子報〉。1:1-1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5,《低頻噪音源管制措施及防制方法之建立》。台北市。
余勝雄、張燕全,2005,〈我國風力發電應用現況及展望〉。《工程》78(5):17-26。
吳再益等,2012,〈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臺灣銀行季刊》63(2):34-87。
吳美枝,2015,〈為再生能源的發電品質把關〉。《科學發展》510:74-75。
吳學明,2007,〈移墾開發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42-61。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呂育誠,2003,〈「永續發展」觀點對地方政府管理意涵與影響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9:55-88。
呂威賢,2004,〈風的故事:從風車到風力機〉。《科學發展》383:7-13。
李小燕,2001,〈客家傳統社會的農耕生活〉。《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4):116-120。
李文昭譯,1997,《寂靜的春天》。臺中市:晨星發行。
李永展,1999,《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
,2014,〈邁向韌性社會:脆弱度觀點〉。《經濟前瞻》156:23-26。
李毓真,2009,《海岸土地使用變遷因素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聰明,1989,《教育生態學導論:教育問題的生態學思考》。臺北市:臺灣學生出版社。
杜素豪,2004,〈環境保護與經濟成長關係的認知分析〉。《農業與經濟》32:71-105。
杜培誠,2008,《海岸保安林地與風力發電設置之探討-以桃園縣新屋鄉永興村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所碩士論文。
汪國華,2011,〈中西方環境意識比較〉。《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1):59-64。
周政翰等,2008〈風力發電的潛在生態危機─以蝙蝠為例〉。《自然保育季刊》63:52-57。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臺北市: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林伯峰,2005,〈風力發電機葉片之設計、生產、測試與認證〉。《工程》78(5):57-90。
林宗弘、張宜君,2013,〈天災也是人禍-社會科學領域的災難研究〉。收錄於范玫芳等編,《風和日麗的背後:水 科技 災難》:82-113。新竹市:交大出版社。
林岡毅,2009,《風車設置對海岸景觀影響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林忠禮、羅勇,1997,〈客家與風水術〉。《贛南師院學院學報》4:56-62。
林冠慧,2004,〈全球變遷下脆弱性與適應性研究方法與方法論的探討〉。《全球變遷通訊雜誌》43:33-38。
,2015,〈脆弱性研究的演變與當前發展〉。《地理學報》,:49-82。
林映辰,2015,《台北食物生產消費型態變遷對環境永續性之影響》。台北: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炯明、徐勝一,2008,〈自然災害風險研究的發展與挑戰〉。《環境教育學刊》9:37-62。
林師模等,2014,《臺灣風力發電之成本效益評估》。桃園:中原大學應用經濟模型研究中心。
林嘉書,1995,《土樓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曉平,2006,〈客家文化特質探析〉。收錄於羅勇等主編,《客家文化特質與精神研究》:80-90。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13,《台灣海岸調查藍皮書》。
邱盈滋,2012,《區域發展對客家聚落之影響-以新竹縣芎林鄉為例》。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促進電力開發協助金審議委員會(電協會),2012,〈台電在台灣本島及離島 推動風力發電概況報導〉。《源》91:4-13。
俞孔堅,1998,《生物與文化基因上的圖示:風水理想景觀的深層意義》。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施月英,2008,《海岸風力發電機對鳥類群聚的影響:彰濱工業區崙尾風力場為例》。台中市:靜宜大學生態學系碩士論文。
施佩君,2014,《跨域海岸汙染之客家環境識覺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施添福,1999,《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179-181。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14,〈從「客家」到客家(三):臺灣的客人稱謂和客人認同(上篇)〉。《全球客家研究》3:1-110。
洪敏麟,1983,《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2 冊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紀駿傑,2003,〈環境時代的新社會福利課題:環境人權的理念與實踐〉。《國家政策季刊》,2(4):201-221。
范振乾,2009,《客裔族群生態之深層解析:歷史記憶與未來》。台北市:南天。
唐贊袞,1891,臺陽見聞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85輯。臺北縣:文海出版社。
孫志鴻、余政達,2002,〈地方永續發展推動機制之研究〉。《研考雙月刊》:26(3):20-33。
徐守正,2004,〈影響歐盟各國再生能源發展因素〉。《能源報導》12:25-28。
桃園縣環境保護局,1992,《桃園縣環境保護白皮書》。桃園縣:桃園縣環境保護局。
桃園縣觀音鄉志編纂委員會,1986,《觀音鄉志》。桃園縣:觀音鄉公所。
馬名軍、陳美蘭,2005,〈風場模擬及選址技術〉。《工程》78(5):27-35。
張世賢,2004,〈聯合國推動地方永續發展的策略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3(2):135-156。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維安、謝世忠主持,2004,《經濟轉化與傳統再造:竹苗臺三線客家鄉鎮文化產業》。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張翰璧,2000,〈桃、竹、苗茶產業與客家族群經濟生活間的關係〉。收錄於張維安等撰稿,《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87-121。南投市:省文獻會。
,2005,〈環境治理與環境教育的新觀點:以台北縣市為例〉。《環境教育研究》3(1)。
曹大明、鄧偉,2006,〈從客家情結角度談贛南鄉村旅遊開發〉。收錄於羅勇等主編,《客家文化特質與精神研究》:405-409。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梁啟源、郭博堯,2002,〈我國現行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分析〉。《經濟情勢暨評論》8(2):27-44。
莊瑞續,2002,《探索地方永續發展議題與願景之研究─以金門島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峻賓,2005,〈風力發電v.s.環境生態〉。《能源報導》4:31-33。
許惠悰,2014,〈風力發電機組產生之低頻噪音與健康風險之展望〉。《臺灣衛誌》33(4):360-376。
郭乃文、黃思綺,2012,〈海岸地區設置風力發電設施可能產生之衝擊影響面向分析〉。《工程環境會刊》28:49-62。
陳立誠,2015,《能源與氣候的迷思:兩兆元的政策失誤(修訂版)》。臺北市:獨立作家。
陳志嘉,2007,〈臺灣在全球環境變遷下的脆弱性研究與發展〉。《環境與世界》16:47-71。
陳志榮,2009,《產官學三螺旋互動對產業群聚影響之探討:以丹麥風力能源產業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臻,2010,《環境變遷對屏東沿海之脆弱性分析》。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陳板,2000,〈族群與地域:臺灣客家在地化的文化觀察〉,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教與族群關係》:305-338。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陳亭君,2005,《地方政府與企業合作推動地方永續發展之夥伴模式:以臺北縣為例》。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陳國彥、楊貴三,1995,《重修臺灣省通志》〈土地志.氣候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暉、龍瑞全,2008,〈客家風水文化之心理分析〉。《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2(7):106-108。
陳鴻圖,2003,〈從陂塘到大圳:桃園臺地的水利變遷〉。《東華人文學報》5:183-208。
湯章平、許晶,2008,〈閩南人與客家人〉。《尋根》6:131-137。
馮建彰,2000,〈東部客家產經活動〉。收錄於張維安等撰稿,《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203-275。南投市:省文獻會。
黃文華,2003,《金門島居民環境意識之探討》。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厚源,1994,《我家鄉桃園縣》桃園文獻第二期。桃園市:桃園縣政府。
黃政傑,1988,《臺灣地區國小、高中、大學環境意識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紹恆,2000,〈客家族群與臺灣的樟腦業史〉。收錄於張維安等撰稿,《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51-85。南投市:省文獻會。
黃毅志、張維安,2000,〈臺灣閩南與客家的社會階層之比較分析〉。收錄於張維安等撰稿,《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305-338。南投市:省文獻會。
楊虹姿,2010,《焦點解決取向輔導提升國小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兒童學校適應能力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經濟部能源局,2015,〈捕風捉綠電─千架風力機蓄勢待發〉。《能源報導》11:16-21。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9,《新能源及潔淨能源研究開發規劃總報告》。
葉金蓮,2006,〈從族譜資料看風水信仰在民間的影響〉。收錄於羅勇等主編,《客家文化特質與精神研究》:303-311。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鄒克萬、郭幸福、柯佩婷,2010,〈評估都市土地使用變遷之自然環境效率-以永康市為例〉。《都市與計畫》,37(1):143-165。
廖文欣,2008,《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本全,2014,〈歧視與暴力下的土地掠奪:台灣環境正義與人權的凝視〉。《台灣人權學刊》2(4):137-150。
廖坤榮,2002,〈台灣農會經營管理的困境:網絡理論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6:163-190。
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2009,《台電月刊》559:5-15。
劉良璧等撰修,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阿榮,2005,〈永續發展與族群夥伴關係〉,《研考雙月刊》29(5):92-102。
劉語嫺,2011,《離島發展決策者之環境意識調查與探討》。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還月,1999,《臺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台北:常民文化。
潘朝陽、邱榮裕,2004,《客家風情:移墾、產業、文化》。台北:台北市客委會。
蔡春美,1988,《兒童智慧心理學》。台北:文景。
鄧運員、楊載田,2011,〈歷史時期閩??邊山區客家人的農業拓殖活動〉。《安徽農業科學》39(19):11984-11986。
鄭秋玄撰稿,2007,《觀音的美麗與哀愁》。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蕭秀玲等譯,1991,《環境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蕭新煌,1987,《我們只有一個臺灣:反污染、生態保育與環境運動》。臺北市:圓神。
,1998,〈環境意識與環境運動〉。收錄於於幼華主編,《環境與人:環境保護篇》:434-459。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9,〈永續發展概念對海島臺灣的啟示〉。《中大社會文化學報》8:1-10。
蕭煥章,2008,《水災脆弱性評估模式之建立-以汐止市為例》。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美蓉,曹瑋玲,2015,〈因應臺灣風機抗爭事件之課題與對策分析-以中部區域為例〉。《臺灣能源期刊》2(1):99-122。
賴澤涵總編纂,2010,《新修桃園縣志》地理志。桃園市:桃園縣政府。
賴鴻裕,2010,〈您不知道的植物功能〉。《科學發展》448:52-57。
韓茂莉,2000,〈2000年來我國人類活動與環境適應以及科學啟示〉。《地理研究》19(3):324-331。
羅肇錦,2006,〈客語源起南方的語言論證〉。《語言暨語言學》7(2):545-568。
Adger et al., 2004, New Indicators of Vulnerability and Adaptive Capacity. Norwich: Tyndall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Adger, W. N., 2006, “Vulnerability.”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6(3):268-281.
Berry, J., 1976, Human Ecology and Cognitive Styl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New York: Sage-Halsted.
Birkmann, J., 2006, Measuring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Hazards: Towards Disaster Resilient Societies. Tokyo: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Brislin, R.W., 1981, Cross-Cultural Encounters.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Burton, I., Kates R. W., & White G. F., 1978, 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 New York: Guilford.
Carr et al., 2007, “Applying DPSIR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4(6):543-555.
Chiang, Y.C., Tsai, F.F., Chang, H.P., Chen, C.F., Huang, Y.C., 2014. Adaptive society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Insight into the social resilience of a rural region of Taiwan. Land Use Policy 36, 510-521.
Corsini, R. J., 1972,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Vol.1, John Willey & Sons.
Drewitt, A. L., & Langston, R. H., 2006,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Wind Farms on Birds.” Ibis, 148:29-42.
Environment Canada/Canadian Wildlife Service., 2005, Wind Turbines and Birds a Guidance Document fo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Quebec:Environment Canada/Canadian Wildlife Service(351 St. Joseph Boulevard. Gatineau, Quebec).
Gabrielsen, P. & Bosch, P., 2003,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ypology and Use in Reporting, Working Papers. Copenhagen, Denmark: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Kaplan, P. S., & Stein, J.,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 Y.: McGraw-hill.
Kasperson, R., 2001, “Vulnerability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 Update, 01(2):2-3.
Keil, M., 2005, The Effects of Windfarms on Birds: a Review, Prince George: University of Northern British Columbia.
Kooiman, J.,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 Sage.
McCarthy et al., 2001, Climate Change 2001: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ss, B., Anderberg, S., and Olsson, L., 2010, “Structuring Problems in SustainAbilityscience: the Multi-Level DPSIR Framework.” Geoforum, 41(3):479-488.
Nicholson, N., 1984, “A Theory of Work Role Trainsi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5:226-251.
Rannikko, P., 1996, “Local Environmental Conflicts and the Change in Environmental Consiousness.” Acta Sociologica, 39(1):57-72.
Scott, W. A., & Scott, R., 1985, “Some Predictors of Migrant Adaptation Available at Selection Time”,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20(3):313-343.
Smeets, E., Weterings, R., 1999,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ypology and overview, Technical Report No. 25.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Copenhagen. :19
Smithers, J., & B. Smit, 1997, “Human adaptation to climatic variability and chang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7(2):129-146.
Stewart, G. B., Pullin, S. A., & Coles, C., 2007, “Poor Evidence-Base for Assessment of Windfarm Impact on Birds.”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34(1):1-11.
TurnerⅡet al., 2003, “A Framework for Vulnerability Analysis in Sustainability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100(14): 8074-8079.
指導教授 張翰璧、江益璋 審核日期 2017-1-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