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2125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8 、訪客IP:18.118.145.114
姓名 劉軒宇(Hsuan-Yu L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毛澤東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與實踐(1913~1927)
(A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Mao Zedong’s Early Thought)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中文摘要
1913年毛澤東進入湖南第四師範就讀,開始有系統的形成他早期的救國思想,但在當時是以政治改革為主要理念,而非進行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毛澤東進行了一連串的政治運動。期間他也接觸許多來自西方最新的各種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也在其中,但一開始並不以其為核心思想,直到湖南自治運動的失敗,經歷思量後才改弦易轍,擁抱共產主義,加入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一開始的活動貫徹了馬克思主義的理念,積極的發展中國的工人運動,毛澤東也在湖南地區開展運動。可惜的是,當時的中國軍閥當道,運動的成與敗都在軍閥一念之間。與此同時,在共產國際穿針引線之下,中共開始與國民黨接觸,並在工人運動每況愈下的情況下於1923年決定進行國共合作。雙方合作在一開始還算順利,不過其中小衝突不斷,到國民黨一大後衝突加劇,毛澤東在上海黨部也深受其害。
毛澤東在1924年末回湖南養病,期間發現了農民的力量,並逐漸堅定農民才是革命最重要的組成這一觀點。再重回工作後,他不斷發聲強調農民運動的重要,並且擔任農民講習所所長來教育黨員。北伐期間,湖南的農民運動呈現過火情況,毛澤東大為讚賞。但過火的農運卻導致了國共分裂,中共也由原先溫和的運動改為激烈的暴動,而與中共大部分採取的城市工人暴動不同的是,毛澤東則是於鄉村間組織起農民暴動革命。
摘要(英) Abstract
In 1913, when Mao Zedong was studying in The Fourth Normal College of Hunan, he started to build up his early thought of saving the nation in planned. At that period, his main belief was not a political revolution but reform. During the May Fourth Campaign in 1919, Mao not only had several political activities but also had a chance to know the newest socialism from Europe, which includes communism. Not until the failure of Hunan Autonomy Campaign, Mao started to turn his core belief into communism and joine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At the very beginning, the CCP had their activities stick to Marxism and focus on developing labor movement. Mao started the movement with the same idea in Hunan. But during that period, the warlords had great power, which could affect the result of the labor movement, and the whole movement was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According to this situation,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instructed the CCP started to contact with the KMT. And at the year of 1923, these two parties became the KMT-CCP Alliance. They were doing well at the beginning, however, there were lots of conflict between them. After the 1st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KMT, their contradictions grew in breadth. Mao was in Shanghai at that time, and he was affected due to the situation.
Mao went back to Hunan to recuperate in the end of 1924. During this period, he found the possibility of peasants, and believed the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members of revolution. After he went back to work, he kept stressing the value of peasants and was the Director of the Peasant Movement Training Institute (PMTI). During Northern Expeditions, peasant movement in Hunan was out of control and became violence, and Mao applauded their movement. However, this kind of movement incurred the KMT-CCP split. After this, the CCP changed their action into violence, but different from the most movements were made of labor in town, Mao organized peasant farmers in rural area and fired up violence revolution.
關鍵字(中) ★ 毛澤東早期思想
★ 國共合作
★ 工人運動
★ 農民運動
★ 農民革命
關鍵字(英) ★ Mao Zedong’s early thought
★ First United Front
★ Labor Movement
★ Peasant Movement
★ Peasant Revolution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致謝詞 iii
目錄 iv
緒論 1
第一章、毛澤東早期革命觀的形成 11
第一節、青少年時期的教育 11
第二節、政治運動的實踐—從五四運動到驅張運動 21
第三節、思想上的轉變—湖南自治運動到接受馬克思主義 30
第二章、從工人運動到國共合作 39
第一節、中共建黨初期的工人運動 39
第二節、毛澤東在湖南的工作情況 50
第三節、國共合作期間毛澤東的活動 59
第三章、農民運動到農民革命 75
第一節、農民運動的先聲 75
第二節、宣傳與發展農民運動 87
第三節、從激進的農民運動到武裝革命 96
結論 110
徵引書目 114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丁守和編,《李大釗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 冊1。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冊2。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冊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湖南省委《毛澤東早期文稿》編輯組編,《毛澤東早期文稿》(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卷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卷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卷上。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1977年),卷1。
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中共黨史人物傳》(西安: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卷3。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著,《李大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卷1。
包惠僧,《包惠僧回憶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年)。
列寧,《列寧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卷4。
竹內實主編,《毛澤東集》(東京:北望社出版,1972年),卷1。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
胡適,《胡適文存》,收錄於《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第一編,卷93。
茅盾,《我走過的道路》(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1年)。
埃德加.史諾著,董樂山譯,《西行漫記》(北京:三聯書店,1979年)。
張國燾,《我的回憶》(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1974年),卷1。
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憶》(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0年)。
陳獨秀,《獨秀文存》(上海:亞東圖書館,1934年),卷1。
彭湃,《海豐農民運動》(廣州:國光書店,1926年)。
黃季陸,《黃季陸先生懷往文集》(台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1993年)。
鄧中夏,《中國職工運動簡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
羅家倫主編,《國父年譜》(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69年),上、下冊。
譚平山,《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上冊。
二、專書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香港:中和出版社,2011年)。
毛磊、王公安主編,《國共兩黨關係通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
史蒂芬.普拉特,黃中憲譯,《湖南人與現代中國》(新北市:衛城出版,2015年)。
李戡,《國民黨員毛澤東》(台北:李敖出版社,2014年)。
李銳,《三十歲以前的毛澤東》(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9月)。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2009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沈志華,《中蘇關係史綱》(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
亞歷山大?潘佐夫著,林添貴譯,《毛澤東真實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
尚明軒,《孫中山傳》(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3月)。
姚秉凡,《中國三十年反共戰爭》(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年)。
胡平,《毛澤東為什麼發動文化大革命》(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16年)。
唐純良,《李立三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馬里寧,丁履桂、郭鏞森譯,《俄國空想社會主義簡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90年)。
陳永發,《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8年),上、下冊。
斯圖爾特.施拉姆,田松年、楊德譯,《毛澤東的思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6年)。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台北市:東大圖書館,1997年)。
楊紹練、余炎光,《廣東農民運動》(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
鄭學稼,《陳獨秀傳》(台北:時報出版社,1989年),卷上、下。
蕭瑜,《我和毛澤東行乞記》(香港:明窗出版社,1988年)。
謝信堯,《國父聯俄容共政策研究》(台北:帕米爾書店,1981年)。
龔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澤東的讀書生活》(香港:香港中和出版社,2011年)。
三、期刊論文
丁曉強,〈衙前農民運動的幾個問題〉,《黨史研究》(北京:北京黨史研究雜誌社),期1(2001年),頁35~39。
王升,〈汪精衛與第一次國共合作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近代史研究》(北京),期1(1991年),頁273~286。
王亞玲,〈大革命時期共產革命與中國農民運動的起落〉,《大慶師範學院學報》(哈爾濱),期1(2008年),頁102~104。
王奇生,〈從”容共”到”容國”—1924-1927年國共關係在考察〉,《近代史研究》(北京),期4(2001年),頁37~85。
王奇生,〈論國民黨改組後的社會構成與基層組織〉,《近代史研究》(北京),期2(2000年),頁40~82。
王建國,〈《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幾個問題的辨析〉,《毛澤東思想研究》(成都),期4(2008年),頁113~117。
王建新,〈論毛澤東早期思想的轉型〉,《理論學刊》(濟南),期5(2005年),頁55~58。
白挨亮,〈淺兮大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運動思想中的過激情緒〉,《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呼和浩特),期2(2004年),頁16~17。
汪路勇,〈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創辦及其歷史功績〉,《福建黨史月刊》(福州),期2(2005年),頁39~41。
周尚文、賀世友,《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周建超,〈大革命時期中共關於城市幫會工作的政策與策略〉,《黨史研究與教學》,期1(2001年),頁42~49。
邱勝安,〈梁啟超與新民叢報〉,《新聞學研究》(政大新聞研究所出版,民58年),頁183~248。
姚洪亮,〈共產國際的東方戰略與第一次國共合作〉,《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期3(1994年),頁70~77。
姚曙光,〈國民革命失敗的民粹主義因素分析—以湖南農民運動為個案的探討〉,《南京大學學報》(南京),期3(2003年),卷40,頁62~72。
胡繩,〈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在評價〉,《中共黨史研究》(北京),期3(1999年),頁3~15。
孫有中,〈從改良主義者到馬克思主義者—毛澤東早期思想的轉變〉,《探 索》(重慶),期2(2002年),頁7~9。
祝彥,〈大革命時其陳讀秀對工人運動的認識〉,《黨史研究與教學》(福州),期4(2010年),頁41~48。
翁有為,〈大革命失敗後的中共地方“特委”與農村武裝革命〉,《黨的文獻》(北京),期1(2003年),頁69~73。
梁尚賢,〈湖南農民運動中“左”的錯誤及其影響〉,《近代史研究》(北京),期4(2006年),頁64~75。
陳萬安,〈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廣東農民運動〉,《華南師範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廣州),期1(1980年),頁29~36。
陸華東,汪興濤〈論安源工人運動取得勝利的非顯性原因—從《上海罷工》看安源罷工〉,《黨史文苑》(南昌),期24(2008年12月),頁15~17。
項立嶺,〈是論中國供人運動由自發到自覺的轉變〉,《學術月刊》(上海),期7(1961年),頁8~13。
楊芳,〈從《倫理學原理》批註〉看毛澤東早期倫理思想〉,《黨史文苑》(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出版),期22(2005年11月),頁35~37。
楊海芳,〈試論毛澤東對黨創立時期工人運動的貢獻〉,《福建黨史月刊》(福州:),期12(2009年),頁25~26。
鄒魯清〈毛澤東與《湘江評論》〉,《求索》(湖南社會科學院),期4(1993年),頁46~48。
齊茂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知識份子—以陳獨秀及毛澤東為例〉,收錄於《融通與新變—事變下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新北市:新華學術出版社,2013年),頁487~525。
蔡少卿、劉平,〈中國工人運動與幫會的關係——兼評六卷本《中國工人運動史》〉,《學術研究》,期3(2000年),頁73~78。
諸葛達,〈衙前農民運動述論〉,《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杭州),期5(2001年),頁24~27。
鄭邦興,〈試論五四時期毛澤東的群眾觀和實踐觀〉,《社會主義研究》(武漢),期1(1994年),頁28~31。
魯可榮、曹磊,〈民國初期沈定一的東鄉自治實踐及鄉村自治思想〉,《中國農史》(南京),期2(2013年),頁102~111。
薛毅,〈農民運動講習所與北伐戰爭〉,《江漢論壇》(武漢),期4(2004年),頁35~38。
聶治本,〈孫中山與大革命時期的農民運動〉,《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北京),期3(1994年),頁88~92。
譚邏松、謝巍、劉建強,〈毛澤東與韶山農民運動〉,《毛澤東思想研究》(成都),期1(2012年),頁39~44。
四、學位論文
佟以群,〈國共合作時期河南農民運動之研究(1925-1927)〉,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楊秀芬,〈毛澤東思想中的馬克思主義成分與中國思想傳承之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
鄭建生,〈動員農民:廣東農民運動之研究(1922?192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鄭建生,〈國民革命中的農民運動-以武漢政權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五、網路資料
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舉辦的毛澤東誕辰110週年學術討論會的發言稿: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history/contemporary/Mao_Zedong/maozedong_kandai.txt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17-1-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