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3724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7 、訪客IP:3.16.83.150
姓名 黃偲喬(Si-Qiao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法律與政府研究所
論文名稱 多元文化下族群政策與影響評估:建構我國族群政策影響評估的分析架構
(Ethnic Policy and Impact Assessment under Multiculturalism:Establishing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Ethnic Policy Impact Assessment)
相關論文
★ 論社會住宅區位之選址指標分析 -以臺北市公共住宅政策為例★ 能源統合機關推動離岸風電政策之研究:多元流程觀點
★ 網路公共參與之議題內容分析-以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為例★ 公部門績效管理之研究—以就業服務績效指標設計為例
★ 新住民從事長照工作之留任探討 -以新竹地區為例★ 喘息服務的社會創新實踐-以照顧咖啡館為例
★ 我國數位身分證政策法律調適之探討★ 從政策倡導聯盟架構探討政策變遷-以三七五減租為例
★ 公部門政策協調-以長期照顧政策為例★ 外籍移工職場霸凌因應對策之研究-以桃園市某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菲籍移工為例
★ 政府部門遠距工作與管理之探討★ 資訊自決權之法律與政策比較研究:以資料庫應用與退出為中心
★ 地方創生的推動策略 : 以旅宿平台進行老屋旅宿為例★ 論資安行政法人制度之合適性-以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為例
★ 國家客家發展計畫指標建構之研究★ 議員建議款對於預算配置的影響-以新北市新店區參與式預算客家提案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旨在探討族群政策影響評估的建構。首先,分析當代政策評估的相關理論源起與政策評估的操作工具;其次探討當代民主先進國家中,加拿大與澳洲在族群政策的施政方向;最後從多元文化主義探討族群政策的意涵,並從族群主流化的精神來分析如何建構族群政策影響評估,包括建構族群政策影響評估的緣由與方式、建構族群政策影響評估的目的。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焦點團體訪談法與深度訪談法的研究方法蒐集研究資料,與研究對象-對於族群事務,包括政策、語言、教育、歷史等不同面向進行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原住民立法委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本研究將建構族群政策影響評估的研究方向分為三個階段,先探討建構族群政策影響評估的緣由,接著分析建構族群政策影響評估的方式,最後分析建構族群政策影響評估能達到何種目的。
  透過既有的文獻與實證訪談所獲得的研究資料,本研究將訪談資料彙整後提出研究發現,研究發現分為:族群政策影響評估對於族群的分類與適用對象、族群政策影響評估分析架構的指標應如何選擇、族群政策影響評估的功能。並針對族群事務的現況、族群政策未來發展、相關法律的訂定提出研究建議。另外本研究也提出研究限制與未來可能的研究發展方向,期望透過本研究來作為後續相關研究的基礎。
摘要(英)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Ethnic Policy Impact Assessment. Firstly, there is an analysis on modern policy evaluation and its operating tools. Secondly, it discusses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ethnic policy in modern democratic countries, focusing on Canada and Australia. Finally, it looks at the significance of ethnic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culturalism. It also adopts the concept of mainstreaming to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of ethnic policy assessment,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origin of such assessment and its method as well as purposes.
  For the purpose of data collection, this study adopts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analysis, focusing group interview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as well as interviewing the experts engaged in ethnic matters that are in the fields of policy, linguistics, education and history. There are also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aboriginal legislators.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ethnic policy impact assessment in three stages. Firstly it investigates the origin of such assessment. Secondly, it analyzes methods such assessment adopts.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purposes of such assessment.
  By means of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study data obtained from interviews, this study proposes its findings as follows: the subjects and categories to which the ethnic policy impact assessment is applicable, ways of determining the index for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such assessment, and the functions of such assessment. This study also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current ethnic affair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thnic policy, and the making of related laws.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lso points out the limits of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es possibl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 in the hope that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support to future 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
關鍵字(中) ★ 族群政策
★ 政策評估
★ 影響評估
★ 族群發展評估指標
關鍵字(英) ★ ethnic policy
★ policy assessment
★ impact assessment
★ index for ethnic development assessment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8
第四節  相關文獻檢閱17
第二章  文獻回顧25
第一節  當代政策評估的相關理論與操作工具25
第二節  當代民主先進國家族群政策的施政方向32
第三節  多元文化主義的族群政策42
第三章  族群政策影響評估的建構55
第一節  我國族群與族群問題探討55
第二節  族群主流化與族群政策影響評估70
第三節  族群政策影響評估的分析架構76
第四章  經驗資料分析81
第一節  本研究受訪對象81
第二節  建構族群政策影響評估分析架構的緣由與方式87
第三節  建構族群政策影響評估分析架構的目的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9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9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5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117
參考文獻119

圖1-1、研究架構圖14
圖1-2、研究流程圖16
圖2-1、加拿大族群分類圖33
圖2-2、包容族群多元程度47
圖3-1、各縣市客家人口分布59
圖3-2、族群政策影響評估分析架構圖79

表1-1、族群認同與族群變遷相關文獻檢閱表17
表1-2、族群政策相關文獻檢閱表21
表3-1、外籍配偶人數統計61
表4-1、第一場次焦點座談受訪對象表82
表4-2、第二場次焦點座談受訪對象表85
表4-3、深度訪談受訪對象表86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及專書論文
王甫昌,2003年,《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甫昌,2011年,〈聯合國族群議題宣言與台灣族群相關概念的發展〉,收錄於洪泉湖主編,《當代族群關係》,台北:商鼎。
王俐容,2012年,《台灣客家族群文化政策》,台北:智勝。
石之瑜,2003年,《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
丘昌泰,2010年,《公共政策 基礎篇》,台北:巨流。
江宜樺,1998年,〈麥可‧瓦瑟論多元族群社會的國家認同〉,收錄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
吳乃德,1993年,〈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收錄於張茂桂,《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吳定,2003年,《公共政策》,新北:國立空中大學。
余致力、毛壽龍、陳敦源、郭昱瑩,2008年,《公共政策》,台北:智勝。
李龍華,2003年,《澳大利亞史-古大陸‧新國度》,台北:三民。
紀舜傑,2009年,〈Métis的認同旅程〉,收錄於施正鋒,《加拿大Métis原住民族》,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何輝慶、許慈育,2011年,〈解嚴後婚姻移民加入的政策權衡:「國民身分」與臺灣族群意識的再思考〉,收錄於洪泉湖主編,《當代族群關係》,台北:商鼎。
施正鋒,1997年,《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洪泉湖,2005年,《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
范盛保,2010年,《多元文化、族群意識與政治表現-案例分析》,台北:翰蘆。
林子玄、倪仲俊,2011年,〈魁北克的族群問題與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歷史考察〉,收錄於洪泉湖主編,《當代族群關係》,台北:商鼎。
徐正光,1991年,《徘徊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
孫大川,2000年,《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
陳張培倫,2005年,《秦力克論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張世賢,2009年,《公共政策分析》,台北:五南。
鈕文英,2013年,《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
葉至誠、葉立誠,2011年,《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
單文經,1990年,〈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與教育作法〉,收錄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彭懷恩,2013年,《公共政策Q&A》,台北:風雲論壇。
潘淑滿,2003年,《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劉阿榮,2006年,《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台北:揚智。
劉美慧編,2011年,《我國多元文化教育之發展與困境》,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賴顯英,2011年,〈從「多元文化」之處境論「文化公民」之形塑〉,收錄於洪泉湖主編,《當代族群關係》,台北:商鼎。
瞿海源主編 李隆安、章英華、楊孟麗、杜素豪、廖培珊、于若蓉、胡克威、傅仰止合著,2007年,《調查研究方法》,台北:三民。
謝國斌,2009年,〈加拿大Métis人之認同政治〉,收錄於施正鋒,《加拿大Métis原住民族》,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謝國斌,2013年,《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政治》,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譚光鼎,1990年,〈澳洲多元文化教育〉,收錄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12年,《多元文化教育》,台北:高等教育。
Andrew Heywood《Political Ideologies:An Introuction》,陳思賢譯,1993年,《政治的意識形態》,台北:五南。
John Lofland,Lyn H. Lofland《Analyzing Social Setting》,任凱、王佳煌合譯,2005年,《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台北:湯姆生。
Pertti Alasuutari、Leonard Bickman、Julia Brannen《THE SAGE HANDBOOK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S》,葉宗顯、丘忠融、劉忠博、洪媖琳譯,2013年,《社會研究方法指南》,台北:韋伯。
Peter Kivisto《Multiculturalism in a Global Society》,陳宗盈、連詠心譯,2007年,《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台北:韋伯。
Rosaline Barbour《Doing Focus Group》,張可婷譯,2010年,《焦點團體研究法》,台北:韋伯。
二、期刊論文
王佳煌,2015年,〈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批判分析:兼論大桃園市文化政策的效益評估問題〉,《國家與社會》第 17期,頁81-104。
王俐容,2006年,〈文化公民權的建構:文化政策的發展與公民權的落實〉,《公共行政學報》第 20期,頁129-159。
王翊涵,2014年,〈從多元文化觀點反思外籍配偶入國前輔導工作的實施〉,《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 27期,頁61-85。
王雅萍,1994年,〈他們的歷史寫在名字裏-透過姓名制度的變遷對臺灣原住民史的觀察〉,《台灣風物》第44卷第 1期,頁63-79。
毛榮富,2013年,〈平埔族群的主權〉,《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3卷第1期,頁17-36。
毛榮富,2015年,〈台灣文化中的平埔原住民族元素-系統,還是基質?〉,《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1卷第 4期,頁33-55。
古允文,2014年,〈多元包容社會與國家發展〉,《公共治理季刊》第2卷第 1期,頁33-46。
包正豪,2013年,〈台灣原住民立法委員代表行為之研究:2002-2012之質詢內容分析〉,《選舉研究》第20卷第 2期,頁103-136。
丘昌泰,2008年,〈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鎖關係的再檢視〉,《國家與社會》第5期,頁1-35。
江建昌,2005年,〈臺灣的多元文化教育〉,《教育趨勢導報》第13期,頁1-7。
朱惠琴,2010,〈原住民語言與知識之關聯性〉,《台灣原住民族研究論叢》第7期,頁115-137。
朱鎮明,2011年,〈政策協調機制及其評估制度〉,《研考雙月刊》第35卷第3期,頁23-39。
朱鎮明、朱景鵬,2016年,〈跨部會協調的績效管理新思維〉,《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4卷第3期,頁26-41。
吳乃德,2002年,〈認同衝突與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第 4期,頁75-118。
吳怡銘、呂昭輝,2015年,〈社會發展關鍵指標規劃歷程與應用之展望〉,《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3卷第1期,頁85-91。
吳佩璇,2015年,〈我國社會指標統計之發展歷程〉,《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3卷第1期,頁57-72。
余建華,2000年,〈多元文化的民族衝突與矛盾〉,《歷史月刊》第 151期,頁97-103。
李明政,2003年,〈族群與社會福利政策〉,《國家政策季刊》第2卷第4期,頁125-145。
李秀如,2016年,〈「我們」都一樣嗎?:談台灣族群價值觀的異同〉,《人文與社會》第3卷第5期,頁1-30。
李美華,2013年,〈族群媒體之組織文化與組織認同研究:台灣客家電視台的個案分析〉,《傳播與管理研究》第12卷第2期,頁1-52。
李榮豐,2011年,〈現代化衝擊下高雄市客家族群文化認同發展及其教育省思〉,《教育學誌》第 26期,頁33-78。
李廣均,2004年,〈內外想像與族群關係:評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灣社會學刊》第33期,頁249-261。
李廣均,2010年,〈文化團體vs.政治社群 試論當代台灣的兩種族群政治觀點〉,《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7期,頁177-211。
李廣均,2015年,〈臺灣眷村的歷史形成與社會差異:列管眷村與自立眷村的比較〉,《台灣社會學刊》第57期,頁129-172。
李廣均,2016年,〈差異、平等與多元文化:眷村保存的個案研究〉,《社會分析》第12期,頁1-40。
李憲榮,2010年,〈加拿大梅蒂族群(Métis)的法律地位〉,《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3卷第2期,頁1-24。
阮俊達,2015年,〈從族群主流化觀點思考原住民族政策〉,《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5卷第3期,頁173-200。
阮俊達,2016年,〈族群主流化觀點下的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6卷第3期,頁51-71。
何萬順,2009年,〈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語言暨語言學》第10卷第2期,頁375-419。
官大偉,2011年,〈加拿大原住民族的土地權〉,《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7卷第1期,頁59-78。
林三元,2015年,〈加拿大Métis原住民族狩獵權之探討-從Powley案到Hirsekorn案〉,《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5卷第2期,頁1-24。
林火旺,2000年,〈自由主義可否包容多元文化論?〉,《社教雙月刊》第100期,頁20-27。
林冠群,2008年,〈「我族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論」-現代大學生應有的素養〉,《止善》第 4期,頁3-21。
林俐瑩、吳憲,2013年,〈由林生祥拒絕領獎事件探究優惠性差別待遇與族群歧視之關係(上)〉,《萬國法律》第 191期,頁58-75。
林俐瑩、吳憲,2013年,〈由林生祥拒絕領獎事件探究優惠性差別待遇與族群歧視之關係(下)〉,《萬國法律》第 192期,頁66-80。
林鍾沂,1993年,〈政策評估理論之分析及方法論的重建〉,《中國行政評論》第2卷第2期,頁27-96。
邱玟惠,2016年,〈論法制上權利主體之建構基礎與變化-以原住民族或部落為中心〉,《法令月刊》第67卷第3期,頁60-73。
洪惟仁,2010年,〈閩南語書寫法的理想與現實〉,《臺灣語文研究》第5卷第1期,頁81-108。
柯朝欽,2015年,〈臺灣客家現在族群想像的三種類型:民族認同、公民權利以及認知框架〉,《全球客家研究》第 5期,頁149-192。
苑舉正,2003年,〈檢視多元文化論與批判理論性的共通性〉,《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 7期,頁145-175。
施正鋒,2005年,〈由多元文化主義、共和主義、到憲政主義的思辨-建構多元族群的民族國家〉,《國家政策季刊》第4卷第2期,頁5-28。
施正鋒,2007年,〈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台灣民主季刊》第4卷第4期,頁1-26。
施正鋒,2010年,〈西拉雅族的身份與政府的承認政策〉,《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3卷第1期,頁1-28。
施正鋒,2011年,〈由族群研究到原住民族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頁1-37。
施正鋒,2011年,〈澳洲原住民族的漁獲權〉,《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1卷第2期,頁131-165。
施正鋒,2012年,〈加拿大Métis原住民的認同與身分〉,《台灣國際法季刊》第9卷第3期,頁7-46。
施正鋒,2012年,〈平埔族原住民族身分的喪失與回復〉,《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2卷第4期,頁111-134。
施正鋒,2013年,〈民進黨執政八年族群政策回顧與展望〉,《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 14期,頁85-120。
施正鋒,2015年,〈外籍配偶的公民權〉,《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 14期,頁43-96。
俞振華、蔡佳泓,2011年,〈社會公平與經濟發展:台灣民眾的政策意向之初探〉,《社會科學論叢》第5卷第2期,頁135-172。
范盛保,2009年,〈澳洲積極賦權實踐之評述-兼論原住民積極賦權在澳洲大學機構之實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頁75-94。
范盛保,2010年,〈我是Métis-族群意識與認同建構:從1996年談起〉,《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6卷第1期,頁39-57。
紀舜傑,2010年,〈Métis的認同旅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3卷第2期,頁47-65。
紀駿傑,2005年,〈原住民研究與原漢關係-後殖民觀點之回顧〉,《國家政策季刊》第4卷第3期,頁5-28。
Tuhi Martukaw洪簡廷卉,2016年,〈從加拿大新政府經驗看國家道歉與歷史正義〉,《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6卷第3期,頁161-172。
侯建州、黃源協、張麗玉,2012年,〈原住民族健康照顧需求與問題之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5卷第2期,頁115-154。
唐文慧、王宏仁,2008年,〈族群關係、政黨政治與福利論述-以國軍老眷村改建條例的立法為例〉,《研究台灣》第 5期,頁108-135。
Pasuya poiconü浦忠成,2015年,〈國家考試與原住民族議題〉,《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5卷第1期,頁1-20。
孫友聯,2013年,〈移動中的剝削:台灣外勞人權問題剖析〉,《台灣人權學刊》第2卷第期,頁113-128。
孫克難,2015年,〈法規或政策影響評估(RIA)之成本效益分析〉,《財稅研究》第44卷第3期,頁1-34。
孫采薇,2010年,〈族群差異、族群歧視與族群衝突-全球與亞太趨勢的比較〉,《台灣東南亞學刊》第7卷第1期,頁123-150。
孫煒,2010年,〈設置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的理論論證〉,《臺灣政治學刊》第14卷第1期,頁105-158。
孫煒,2010年,〈我國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的設置及其意涵〉,《臺灣民主季刊》第7卷第4期,頁85-136。
孫嘉穗,2014年,〈原住民新聞與文化翻譯:由媒體文化工作者探看原住民新聞的文化翻譯〉,《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7卷第 2期,頁1-40。
章光明,2001年,〈警察政策的形成、執行與評估〉,《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1卷第4期,頁159-180。
許育典,2016年,〈防衛性多元文化作為極端言論的的憲法防線:從查理案、川普案到洪素珠案的憲法反思〉,《台灣法學雜誌》第 229期,頁1-11。
許育典、李佳育,2016年,〈公民文化權的憲法保障-以國藝會文化補助為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 51期,頁61-101。
許建榮,2014年,〈澳洲多元文化的歷史教育建構〉,《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0卷第4期,頁81-101。
許建榮,2016年,〈澳洲原住民權利與轉型正義〉,《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6卷第3期,頁31-49。
許誌庭、姜添輝,2015年,〈提升人力資本以強化國際競爭力的新移民女教育政策之探討〉,《嘉大教育研究學刊》第 34期,頁25-60。
莊勝義,2009年,〈從多元文化觀點省思「弱勢者」的教育「問題」與「對策」〉,《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第 1期,頁17-56。
郭耀昌,2008年,〈政策評估與決策模式〉,《研考雙月刊》第32卷第2期,頁69-79。
葉兆祺、張鈿富、林友文,2008年,〈當前澳洲多元文化語言教育政策之分析〉,《中等教育》第59卷第2期,頁22-37。
陳坤宏,2011年,〈高雄市商業區東南亞外籍勞工之聚集與都市空間分割化之關聯〉,《建築與規劃學報》第12卷第1期,頁47-74。
陳芬苓,2014年,〈女性新移民生活狀況的轉變與政策意涵〉,《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 27期,頁29-59。
陳昭如,2010年,〈創造女性逆/反傳統的從母姓運動〉,《婦研縱衡》第 92期,頁1-9。
陳信木、陳雅琪、吳永明,2015年,〈社會指標系統的發展現況與挑戰〉,《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3卷第1期,頁7-19。
陳建元、張凱茵、楊賀雯,2016年,〈臺中第一廣場暨周邊地區東南亞族裔空間形成與轉變〉,《都市與計畫》第43卷第 3期,頁261-289。
陳敦源,2014年,〈公共政策規劃與評估:角色、思維、與制度環境下價值衝突管理的倫理問題〉,《公共治理季刊》第2卷第 3期,頁12-28。
陳敦源、劉宜君、蕭乃沂、林昭吟,2011年,〈政策利害關係人指認的理論與實務:以全民健保改革為例〉,《國家與社會》第 10期,頁1-65。
陳琇惠、林子婷,2012年,〈台中市外籍配偶福利服務措施之成效評估研究-以第四代政策評估觀點〉,《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第2卷第 2期,頁41-80。
陳張培倫,2011年,〈族群正義與族群政治-以R.v. Marshall為例〉,《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7卷第 1期,頁35-58。
陳張培倫,2012年,〈加拿大政府的原住民族自治政策〉,《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2卷第 3期,頁1-16。
陳張培倫,2013年,〈族群發展導向積極賦權行動與原住民族〉,《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47期,頁1-64。
陳燕禎,2008年,〈台灣新移民的文化認同、社會適應與社會網絡〉,《國家與社會》第 4期,頁43-99。
陳麗華,2007年,〈走出多元文化主義的困境-評〈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集刊》第 53輯第2期,頁133-143。
張亞齡、王俊斌,2010年,〈什麼才算是多元文化教育?以Maxine Greene 的教育觀點檢視〉,《教育科學期刊》第9卷第 1期,頁29-49。
張秀雄,2004年,〈多元文化教育v.s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第 15輯,頁37-60。
張建成,2007年,〈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集刊》第 53輯第2期,頁103-127。
張雪君、劉由貴,2010年,〈從多元文化觀點探討來台女性新移民的文化衝擊- 兼論苗栗縣政府的作法〉,《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第1期,頁103-126。
張棋炘,2011年,〈族群衝突及其解決〉,《全球政治評論》第35期,頁111-142。
張傳賢、黃紀,2011年,〈政黨競爭與台灣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聯結〉,《台灣政治學刊》第15卷第 1期,頁3-71。
張錦華、黃浩榮、洪佩民,2003年,〈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新聞採寫教科書-以原住民族群相關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第76期,頁129-153。
張瀞文、劉哲豪,2010年,〈綜合性概念指標建構之初探〉,《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第3卷第 2期,頁174-193。
傅仰止,2001年,〈台灣原住民優惠政策的支持與抗拒:比較原漢立場〉,《台灣社會學刊究》第25期,頁55-110。
黃居正,2004年,〈國籍與公民身分-一個跨領域的探索〉,《台灣國際法季刊》第1卷第 4期,頁275-316。
黃昭元,1998年,〈台灣與國際人權條約〉,《人權台灣》第4期,頁42-50。
黃郁婷、林揚瑩,2013年,〈外籍配偶國中子女的親子關係與族群認同初探〉,《學校行政雙月刊》第87期,頁202-221。
黃靜惠,2015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發展過程的定位問題〉,《國家與社會》第17期,頁181-203。
曾中明,2009年,〈我國性別主流化推動計畫與機制〉,《研考雙月刊》第32卷第 4期,頁13-21。
曾冠球,2007年,〈評估研究的演進與挑戰:政策民主化觀點的檢視〉,《中國行政》第78期,頁55-87。
曾冠球,2016年,〈從政策評估觀點精進我國個案計畫之審議機制〉,《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4卷第 3期,頁58-68。
曾華源、李仰慈,2010年,〈族群和諧與社會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130期,頁17-33。
喬健,2000年,〈多元族群、多元文化與文化諮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9期,頁81-91。
彭德富,2007年,〈族群歧視與人權政策-以東南亞外籍配偶為例〉,《止善》第3期,頁87-103。
游美貴,2012年,〈反思與實踐-連結多元文化的社會工作教育〉,《台灣社會工作學刊》第10期,頁97-118。
葉韻翠,2013年,〈批判地名學-國家與地方、族群的對話〉,《地理學報》第68期,頁69-87。
董克景,2013年,〈專業化與普及化-族群影像教育的定位與思考〉,《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6卷第 3期,頁35-53。
詹宜璋,2010年,〈原住民之不利地位認知與歸因類型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4卷第 2期,頁195-214。
詹宜璋,2011年,〈原住民對族群社會福利的經驗認知〉,《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4卷第 4期,頁85-107。
詹哲裕,1994年,〈從民族主義的觀點論族群衝突之化解〉,《復興崗學報》第51期,頁87-111。
溫孟涵,2007年,〈多元文化環境下的非主流媒體研究-以「全球客家郵報〉為例〉,《藝術論文集刊》第8期,頁89-112。
楊長鎮,1997年,〈民族工程學中的客家論述〉,《教授論壇專刊》第4期,頁17-35。
楊婉瑩、張雅雯,2014年,〈為什麼反對移工/移民?利益衝突抑或文化排斥〉,《政治科學論叢》第60期,頁43-84。
楊聰榮,2006年,〈當本土成為主流價值-借鏡澳大利亞國家認同的發展〉,《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2卷第 3期,頁47-72。
廖元豪,2006年,〈全球化趨勢中婚姻移民之人權保障:全球化、台灣新國族主義、人權論述的關係〉,《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第44卷第3期,頁81-129。
廖元豪,2009年,〈仇恨言論、族群平等、反歧視:郭冠英事件的爭議與回應〉,《思想》第12期,頁219-232。
廖志桓,2013年,〈台灣多元文化教育與杜威民主教育〉,《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第8期,頁1-33。
廖彥傑,2016年,〈原民會主委的補助款?檢視「基本設施維護費」在原住民55的鄉、鎮、市、區分配的實證分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6卷第4期,頁23-63。
潘裕豐,2007年,〈台灣原住民文化創意發展之行動探究-參觀美國、加拿大原住民文化之省思〉,《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1期,頁103-124。
趙剛,2006年,〈”多元文化”的修辭、政治和理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2期,頁147-189。
蔡志偉,2011年,〈加拿大原住民族自治權的法制架構與發展〉,《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7卷第1期,頁17-34。
蔡志偉,2011年,〈從客體到主體:台灣原住民族法制與權利的發展〉,《臺大法學論叢》第40卷第S期,頁1499-1550。
蔡珮,2010年,〈台灣人如何成為澳洲人?跨界認同的傳播互動探究〉,《中華傳播學刊》第18期,頁193-233。
蔡培元,2015年,〈國際推動社會發展指標調查與應用之現況〉,《國土及公共治理》第3卷第1期,頁32-42。
蔡振洲、吳毓瑩,2011年,〈以涵化策略詮釋族群多元文化的另一種可能方向〉,《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第5期,頁1-39。
鄭玉卿,1998年,〈落實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以英國牛津一個教育方案為例〉,《課程與教學》第1卷第2期,頁77-94。
劉宜君、王俐容,2012年,〈台灣文化權落實之研究:以文化參與實證調查為例〉,《國家與社會》第12期,頁45-99。
劉阿榮,2005年,〈永續發展與族群夥伴關係〉,《研考雙月刊》第29卷第5期,頁92-102。
劉嘉楠,2005年,〈原住民語言文化保存政策之評估:以語言認證及語言學習證明為例〉,《中華行政學報》第2期,頁7-22。
謝若蘭,2011年,〈平埔族群正名運動與官方認定之挑戰〉,《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4卷第2期,頁121-142。
謝若蘭、彭尉蓉,2007年,〈族群通婚的身分認定與認同問題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原客通婚為例〉,《思與言》第45卷第 1期,頁157-196。
謝若蘭,2015年,〈平埔族群恢復族群身份之權利伸張與策略建議〉,《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5卷第1期,頁43-58。
謝國斌、何祥如,2010年,〈族群認同與社會結構的角力-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運動的社會學分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3卷第4期,頁47-69。
韓台武,2017年,〈多元文化論:Iris Marion Young的差異政治與溝通民主〉,《哲學與文化》第44卷第1期,頁159-179。
魏玫娟,2009年,〈多元文化主義在台灣-其論述起源、內容演變與對台灣民主政治的影響之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5期,頁287-319。
羅清俊、陳文學,2009年,〈影響原住民政策利益分配的因素:族群代表或選舉競爭?〉,《選舉研究》第16卷第2期,頁167-207。
蘇怡如、張宏浩,2015年,〈就業輔導及遷徙行為對臺灣原住民生活福利之影響評估〉,《應用經濟論叢》第100期,頁105-148。
蘇國賢、喻維欣,2007年,〈台灣族群不平等的再探討:解釋本省/外省族群差異的縮減〉,《台灣社會學刊》第39期,頁1-63。
龔元鳳,2015年,〈論我國以多元文化為國家定位的爭議:從多元文化教育與教育正義的觀點〉,《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第11期,頁89-110。
三、學位論文
王芃涵,2007年,《臺北市新移民照顧輔導政策執行評估之探究-以民政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怡又,2013年,《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對族群文化認知學習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瀛晧,2006年,《從地名的演變看中部地區開發族群的互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綺靚,2013年,《臺北市客家歌謠班推動客家文化成效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家甄,2009年,《台灣少數民族語言政策評估之研究-以花蓮縣轄內原住民族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嫦薇,2006年,《從多元文化看臺灣詔安客的族群認同-以雲林縣崙背鄉詔安客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春振,2006年,《台灣西拉雅族群文化變遷之探討》,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俊達,2015年,《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軌跡變遷(1983-2014)》,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雅雯,2006年,《台灣客語政策評估之研究-以桃園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丘湟,2006年,《國民黨政權在經濟上的省籍差別待遇體制與族群建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吉洋,2007年,《敘事與行動:台灣客家認同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譜鎮,2004年,《從政治哲學論述探討多元族群國家認同的形塑》,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家欣,2006年,《外籍配偶之子女族群認同及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又甄,2015年,《客家山原複合行政區政策對族群關係之影響-以苗栗縣泰安鄉北五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秋芬,2006年,《看「我」、聽「我」—新移民女性的自我概念與族群認同》,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
張家碩,2005年,《台灣族群接觸與其接納度之探討:以「接觸理論」為研究途徑》,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鳳貞,2012年,《台灣客家族群政策建構研究-國際視野下之發展策略》,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倖慧,2010年,《客語能力認證政策對話之研究-利害關係人觀點》,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美芳,2005年,《客家族群認同感的經驗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依紋,2009年,《原住民保留地政策執行評估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致苡,2009年,《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盈秀,2011年,《阿美族學童族語學習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在職碩士班碩士論文。
賴彥澄,2012年,《客家族群都會隱形化與公民參與-以台北市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育德,2013年,《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四、研討會論文
吳迪,2015年,〈族群不平等:再製台灣原住民社會經濟地位〉,原住民族研究論文,頁389-416,國立嘉義大學。
張維邦,2002年,〈瑞士語言政策與實踐〉,各國語言政策研討會,淡江大學。
五、政府出版品
江明修、廖元豪、吳正中,2012年,《政府施政措施落實多元族群主流化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研究報告。
典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01至102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客家委員會研究報告。
典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03年度臺閩地區客家人口推估及客家認同委託研究成果》,客家委員會研究報告。
林修澈、黃季平、李台元,2016年,《我國族群發展政策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研究報告。
孫煒、黃之棟、許雲翔,2015年,《我國族群事務資源分配機制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研究報告。
孫煒、許雲翔,2016年,《我國族群發展政策影響評估分析架構之規劃》,國家發展委員會研究報告。
張台麟,2013年,《歐洲聯盟推動建構多元文化主義的發展與挑戰:兼論法、比實施禁戴伊斯蘭面紗之比較與借鏡》,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張翰璧、柯瓊芳、黃祥芝,2016年,《我國族群發展重要指標分析與運用規劃》,國家發展委員會研究報告。
楊文山、詹傑勝、劉千嘉,2014年,《我國辦理族群統計規劃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研究報告。
六、網路資源
文化部-文化基本法草案: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1_33803.html
文化部-政府資訊公開-重大政策-法案類: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1_33803.html
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全球資訊網-統計資料105年10月:https://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322767&ctNode=29699&mp=1
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全球資訊網-移民照顧輔導:
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090259&CtNode=36513&mp=1
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核定《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設置要點》: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37802&rmid=514
公共電視台-番名史:http://web.pts.org.tw/~web02/name/p6.htm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族群平等法草案:
http://www.ly.gov.tw/03_leg/0301_main/leg_bill/billView.action?id=6407&lgno=00069&stage=7
台南市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http://www.tainan.gov.tw/nation/page.asp?id=%7BDC94A2A7-F942-4570-8B32-CA5AA51353F1%7D
民主進步黨-政策評議:http://www.dpp.org.tw/policy.php?data_type=%E3%80%90%E5%8D%81%E5%B9%B4%E6%94%BF%E7%B6%B1%E3%80%91%E7%B8%BD%E7%B6%B1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成立緣起:http://www.gec.ey.gov.tw/cp.aspx?n=EA49F59ED5EDCFE9。
自由時報-《大尾鱸鰻2》歧視原住民: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600639
花蓮縣政府民政處-人口統計:http://ca.hl.gov.tw/files/15-1004-65223,c556-1.php
客委會-客語能力認證作業要點:
http://web3.hakka.gov.tw/ct.asp?xItem=29070&ctNode=2125&mp=2013
客家電視-客家電視定位:http://www.hakkatv.org.tw/principle
原住民族委員會-8月1日原住民族日: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33B5282F6CB2792D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人口數統計資料: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940F9579765AC6A0&DID=0C3331F0EBD318C2252EE85FE85ECB85
原住民族委員-原住民族分佈: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6726E5B80C8822F9
原住民族委員會-國慶介紹原住民族群: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33B5282F6CB2792D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獻:http://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23&id=798
原住民族電視台-文化部籌設專科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法:http://titv.ipcf.org.tw/news-23541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原住民族電視台:http://titv.ipcf.org.tw/news-23541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原住民族電視台:http://www.ipcf.org.tw/about.jsp
教育部-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
http://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A8F1FA2030B6089B&s=34DCD67837B1534A
勞動部-統計報告:http://www.mol.gov.tw/statistics/2452/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新聞稿: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8&is_history=0&pages=0&sn_f=36510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http://art.archives.gov.tw/FilePublish.aspx?FileID=846
貳、外文文獻
Ansell, C., & Gash, A. (2008).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4), 543–571. doi:10.1093/jopart/mum032
Rethemeyer, R. K., & Hatmaker, D. M. (2008). Network Management Reconsidered: An Inquiry into Management of Network Structures in Public Sector Service Provisi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4), 617–646. doi:10.1093/jopart/mum027
The People of Australia: Australia’s Multicultural Polic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ss.gov.au/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12_2013/people-of-australia-multicultural-policy-booklet.pdf
Young, Iris M. (1989). Polity and Group Difference: A Critique of the Ideal of Universal Citizenship. Ethics, 99(2), 250-274.
Young, Iris M.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指導教授 許雲翔(Yun-Hsiang Hsu) 審核日期 2017-5-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