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721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4 、訪客IP:3.143.0.18
姓名 鄭婕宇(CHIEH-YU CH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宗族發展與文化保存─以楊梅鄭氏「道東堂」為例
(nono)
相關論文
★ 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 女性在客家喪禮的性別階序與文化意涵:以苗栗地區為例
★ 新移民二代文化認同之相關分析── 以桃園市觀音區為例★ 客家地區越南配偶微型創業之研究--以南桃園為例
★ 臺灣慢城創生與客家鳳林慢活★ 青年返鄉與在地實踐:以桃園藝文陣線為例
★ 客家女同志出櫃談:性別與族群間★ 女性財產繼承問題之探討-以桃園地區客家女性經驗出發
★ 原客族群互動的社會資本:以大溪南興社區參與為例★ 女性參政與社會資本之運用:以新竹縣為例
★ 從《茶金》電視劇探討客家之宗族、性別與國族★ 客家田園城市的魅力:以社會投資報酬分析「臺北客家農場」個案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以桃園市楊梅區「道東堂鄭氏家族」的兩棟古屋「玉明邸」與「雙堂屋」作為研究個案,探討鄭氏家族在楊梅開墾的過程以及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下,道東堂鄭氏是如何「記憶」家族以及如何看待古屋的保存。本研究主要的問題意識有兩點,一、分析過去鄭氏家族與楊梅地域社會的關聯性:研究問題軸線主要以了解鄭氏宗親族與地域社會之間的關聯性,主要會以既有的文獻資料為分析對象。 二、探討鄭氏家族文化資產與在地的互動:研究問題包括現在鄭氏家族跟在地有哪些參與跟互動的探討,本研究主要會集中探討鄭氏家族現有文化資產古屋的保存相關議題。近幾年,部分鄭氏家族成員陸續處理與變賣宗族部分土地,例如歷史悠久、深具客家文化特色的玉明邸與雙堂屋等,引起地方仕紳、客家文化保存者等的關注。而搶救楊梅鄭家道東堂玉明邸老宅與雙堂屋等文化資產的外界聲浪不斷增加,在開發與文化保存之間,家族內部成員會如何理解鄭氏宗族跟玉明邸、雙堂屋,以及隨之而來的護屋運動之間的關係等等,都是本研究要集中探討的問題。
摘要(英) In this study, the two ancient houses ”Yuming Di” and ”Shuangantong”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cases in the Yangmei district of Yangmei District, Taoyuan City, and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Zheng′s family in Yangmei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ow does the Church ”remember” the family and how to look at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ancient house. There are two main problems in this study. Fir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Zheng family and the Yangmei community is analyzed. The main axis of the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Zheng family and the local community. The literature is the object of analysis. Second, to explore the Zheng family cultural assets and local interaction: research questions, including now Zheng family with what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discussion,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existing family of Zheng cultural assets of the ancient house preservation related issues. In recent years, some members of the Zheng family have been dealing with the sale of the clan part of the land, such as a long history, deep Hakka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uming Di and double canteen, causing local gentry, Hakka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other concerns. And the rescue of Yangmei Zhengzao Dongtang Yuming Di old house and double the main house and other cultural assets of the external waves continue to increas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eservation between the family members will understand how to understand the Chancellor Chancell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semble of the house and so on, are the issues that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關鍵字(中) ★ 宗族
★ 家族記憶
★ 文化資產
★ 古蹟保存
關鍵字(英) ★ Clan
★ Family memory
★ Cultural assets
★ Monuments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研究問題與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宗族與地域社會 6
一、宗親/族的定義 6
二、宗族、地域社會 13
第二節、文化資產與保存 18
一、文化資產 18
二、文化保存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文獻蒐集法 32
第二節、深度訪談法 32
第四章 鄭氏道東堂家族簡史 35
第一節、開台祖鄭大模移墾楊梅 35
第二節、玉明邸與雙堂屋 44
一、 玉明邸 44
二、雙堂屋 47
第五章 道東堂宗祠與楊梅地域社會 49
第一節、移墾楊梅與宗族的傳承之間 49
一、鄭大模來台後的發展 49
二、分房後道東堂在楊梅的發展 58
第二節、房的傳承 69
一、大房 69
二、二房 72
三、三房 74
四、四房 76
五、五房 80
第六章 道東堂老屋保存之可能 84
第一節、空間價值的轉變 87
第二節、現實的無奈 95
第七章 結論 99
參考文獻 102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學季刊》52:121-186。
王志弘,2010,〈文化如何治理?一個分析架構的概念性探討〉。《世新人文社會學報》,11:1-28。
王志弘,2011,《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台北:群學。
王鈞正,2010《宗族與當代地方社會-以湖口陳四源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銘銘,1997《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北京:三聯。
丘昌泰,2007,《非營利部門研究治理部門互動與社會創新》。台北:智勝。
李文鈞,2015,《台南市古蹟特珍屬性對房屋經濟價值之評估》。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林美容,1990,《草屯鎮鄉土社會史資料》, 台北: 台灣風物雜誌社。
林崇熙,,2007,〈文化資產詮釋的政治性格與公共論壇化〉。《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1。
林崇熙,2010,〈文化資產的價值營造〉。《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13 期。
林會承,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邱上嘉、張燕琳,2001,〈歷史街屋維護後再使用之環境行為研究--以「鹿港古蹟保存區」為例〉。《大葉學報》第十卷:第一期。
姜禮海,2013,《宗族形成與變遷:以新竹縣新豐鄉姜朝鳳宗族第三房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
徐正光,1997,〈台灣客家的人類學研究:回顧與前瞻〉。發表於「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學術研討會」。1997年3月20-22日。地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徐正光,2002,《台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南投:省文獻會。
涂美芳,2012,《文化保存與文化治理:以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為例(2005-2010)》。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培德,2011〈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地域」一詞的理解與討論〉。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頁353-371。
張珣,2002 〈大甲社區的研究:以媽祖進香活動為例〉。收錄於陳 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頁 265-302。
張維倫,2003,《文化經濟學》。台北:典藏雜誌社。
莊英章,1997,《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人民志姓氏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陳文德,2002,〈導論〉。收錄於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 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頁1-41。
陳其南,1990《家族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彥明,2014,《古蹟保存區居民對觀光及古蹟保存認知之研究-以鹿港古蹟保存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環境暨觀光遊憩碩士論文。
陳燮君,2002,〈博物館與無形文化遺產保護〉。《中國博物館》,73:16。
馮爾康,2008《中國宗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馮爾康,2011《中國宗族制度與譜牒編纂》。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廖世璋、錢學陶,2002,〈古蹟保存的文化認同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都市 與計劃》第二十九卷:第三期,頁 471-489。
廖經庭,2007,《家族記憶與族群邊界:以台灣彭姓祭祖儀式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伯欣,2010,〈展示作為一種行動:撒瓦屋之與樂生拓繪的生命政治〉。論文發表於「第四屆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10年11月18日-11月19日。
鄭樑生,2003,〈楊梅鄭家史略〉。收錄於鄭錦生等,《鄭大模公宗祠慶祝重建落成三週年紀念特刊》,頁54-55。
鄭錦生主編,2003,《鄭大模公宗祠慶祝重建落成三週年紀念特刊》。桃園:鄭大模公宗祠重建委員會。
錢杭,2009《中國宗族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鍾巨藩、丁和隆,2009,《閩臺各家淵源-客家族譜展圖錄》。台北:弘益傳播。
羅香林,2010,《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台灣一版2刷)。興寧初版,1933。
羅烈師,2001,《大湖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中心。
中文翻譯:
王志弘 譯,2003,〈地租的藝術:全球化、壟斷與文化的商品化〉,原著David Harvey。《城市與設計學報》,16:1-19。
王杰、強慶紅 譯,2007,《文化與社會》(Wenhua Yu Shehui)。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曉春 譯,2000,《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Freedman, Maurice)。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文文獻:
Bang, Henrik P, 2004, “Cultural governance: governing self-reflexive modern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82(1):157-190.
Bennett, Tony, 1992, Putting Policy into Cultural Studies. Pp.23-37 in Cultural Stud. edited by Lawrence Grossberg, Cary Nelson and Paula Treichler. London: Routledge.
Bennett, Tony, 1995,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Bennett, Tony, 2002, Archaeological Autopsy: Objectifyng Time and Cultural Govenance. Cultural Values. 6(1&2): 29-47.
Bennett, Tony, 2003,Culture and Governmentality. In Jack Z. Bratich, Jeremy Packer& Cameron McCarthy(ed), Foucault, Cultural Studied, and Governmentality,47-66.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Cohen, Myron L.(孔邁隆),1976, 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ohen, Myron L.(孔邁隆),1993,“Shared Beliefs: Corporation, Community and Religion among the South Taiwan Hakka during Ching.”Late Imperial China:1-14.
Freedman, Maurice, 1958,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London: The Athione Press.
Freedman, Maurice, 1960, “Immigrants and Association: Chinese in 19th-Century Singapor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III.
Freedman, Maurice, 1966,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Fried. M.H.(傅瑞德),1962, Kinship and Friendship in Chinese Society. Unpublish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minar on Micro-social Organization on China. Ithaca, New York, October.
Hall, Stuart, 1997, “The Centrality Of Culture: Notes O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s Of Our Time. In Kenneth Thompson(ed), Media and cultural regulation, 208-236. London: SAGE.
Harvey, David, 2001, “From managerialism to entrepreneurialism: the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governance in late capitalism” . In Spacs of Capital: 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 345-368. New York: Routledge.
Sinner .G.W.(史堅雅),1964,“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4(1):3-43;24(2):195-228.
指導教授 呂嵩雁、姜貞吟(SUNG-YEN LU CHEN-YIN CHIANG) 審核日期 2017-8-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