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275701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 、訪客IP:18.191.218.186
姓名 楊世玲(YANG,SHIH-LI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福建省連城縣南片文亨、莒溪客家話研究
相關論文
★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比較研究★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台灣客家童謠以<月光光>起興作品研究
★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
★ 關西饒平客家話調查研究-以鄭屋、許屋為例★ 揭西五雲鎮客家話的音韻研究
★ 客語形象詞的文化探討★ 現職與支援教師客語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南桃園國小為例
★ 大埔、豐順客家話比較研究★ 武平中山鎮客家話研究
★ 中寮鄉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 桃園縣觀音鄉白玉村閩式客家話之研究
★ 台灣客家話量詞研究★ 臺灣海四話研究─以苗栗縣西湖鄉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閩、粵、贛連線的山區是客家話的故鄉,閩西連城的客家話以內部差異性大見稱,本文田調的文亨、莒溪客家話,又以相同鄉鎮但不同村落之別,而與之前學者的語音描述略歧,可見此地客家話橫向座標的刻度細密、縱向座標的悠遠頤長。故此,語言的分片規範,在本地的辨識意義僅供參考,實際的音讀更加引人思量嚮往。今日所耳聞目見,究係源於傳承、接觸、流變、學效,都值得仔細觀察、謹慎研究。本論文期冀在客家語言的拼圖上補綴拾遺。
本論文以六個章節對文亨、莒溪客家話進行探討。第一章緒論由研究動機切入當地的歷史背景與語言概況,以探討文獻勾勒兩地語言的特點及源考,以研究方法及步驟敘明寫作和閱讀本論文的邏輯及方式。第二章呈現出文亨、莒溪客家話的平面語音系統,舉凡聲、韻、調、文白、異讀及連讀變調等等,以鋪敘為主,力求寫實。第三章藉由兩地客家話與中古語音的比較,探討文亨、莒溪客家話音韻演變的現象。第四章延續第三章所探討的發展狀況,批露出兩地語音的特色。第五章透過對當地特殊詞彙的說明、底層語言的探析及連城內部詞彙的比較,對文亨、莒溪客家話的詞彙做縱向與橫向的剖析。第六章為本論文的結論,就本文的研究成果和檢討建議提出綜合報告。
文亨、莒溪客家話語音特點頗多,總體而言,當地語音正走在變動不穩的崎嶇道路之上,原有的或許僅存散兵游勇,但仍力拼固守城池,新生的即使羽翼未豐,但實質上已然成立,特殊的音韻發展歷程,造成語音系統治絲益棼的紛亂情況,然而仔細抽剝之後,「亂中有序」才是文亨、莒溪語音的真實寫照。特例的「」是本論文中橫跨云、以母合口字的音位性濁擦音聲母、多數客家話及本地客語的特色唇齒元音、遇攝合口一等影母及三等微母的成音節輔音。三重身份集於一身,雖是特別但並不突兀,尤其在「客語的特色唇齒元音」和「成音節輔音」部分,唇齒未嘗分離之音讀表現,只是完成正名工作而已。
聲母的送氣狀況在文亨、莒溪的語音現象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份量,其中「聲母送氣的變化牽動聲調陰陽的確立」為此地語音現象的一項新發現,而「陰入字送氣與否連帶影響到喉塞韻尾的存廢」、「濁音清化聲調的去向和送氣與否有相當的關連」;另外文亨、莒溪客家話的捲舌化發展,造就「精、知、莊、章有四組塞音和塞擦音游走」,可見「前化運動」正在熱烈進行中;還有文亨、莒溪客家話的見系涵蓋了聲母顎化的每一個階段,也是本地聲母系統的亮點;至於泥母逢細音讀為舌尖或舌面清音,則為一少見卻存在的特殊而有意義的語音現象。
韻母部分基於與聲母變化的相同理由,文亨、莒溪的語音呈現出「韻母數量龐大但又轄字分散」的狀況,遇攝合口三等的平聲字,在莒溪一地就涵蓋了十個韻母,文亨更多達十一個韻母形式。此外本地客家話中同時存在著由-韻所牽帶出的所有韻母,甚至牽連聲母的演變過程,更為韻母的多變化、多保留,多下了一個註解。陰聲韻裡文亨的-、莒溪的-韻;入聲韻裡文亨是-、莒溪的-韻,當重疊在對方的語音系統中,就可觀察到兩地相關語音在歷史上的疊置現象。而由合口-韻卷舌化而來的-韻,不但連帶影響了聲母的舌位,更造就了文亨、莒溪客家話的特殊音讀。至於本地上聲調值近於陽入而有的「類喉塞」現象,與鄭張尚芳先生所提「古漢語上聲帶喉塞」說法似乎頗有關連,但又實有出入。文亨、莒溪林林總總的韻母特色,將本地語音妝點得分外繽紛。
聲調在文亨、莒溪語音中的表現,除了「連讀變調」極具特色外,「濁上多歸去、少數生活用語歸陰平」;「入聲分陰陽、陰入送氣定喉塞」﹔「聲母送氣定聲調陰陽」;「次濁上與陰上合流、全濁上多歸陽去,上聲調值近於陽入」;「去聲分陰陽,濁上多歸去」等現象,都值得觀察與端詳。
詞彙是方言的靈魂,在語音的荒煙漫草中,往往關鍵少數的詞彙,讓語言找到層埋於歷史中的迢迢來時路。文亨、莒溪的詞彙中,另有與「南方底層語言」難分難捨的絲扣牽連,本論文參照李如龍先生、游文良先生、羅美珍、鄧曉華先生之大作,分別就文亨、莒溪客家話的特徵詞彙,對古越語底層;畬語的底層、中層、表層;客語口語詞的其他文化來源做出比對分析,最後佐以連城內部中堡、培田、賴源的詞彙調查為襯,盼對兩地詞彙表現達成中肯註解。文亨、莒溪的客家話在稱謂上用「聲調」或「單字」來表達差異;聲母 - 字開頭的稱謂語;單字、詞彙「屙」、「乳房」、「人」、「有」、「薸」、「徛」等等,都訴說著文亨、莒溪饒富旨趣的語音故事。

關鍵字︰閩西連城、平面語音系統、音位性聲母、唇齒元音、成音節輔音、疊置現象、底層語言
摘要(英)
The mountains connected to Fujian, Guangdong and Jiangxi is the hometown of Hakka. Minxi Hakka is known for its huge internal difference, while Wenheng and Chuxi Hakka in the context are different villages in the in the same township, and the inton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We can see the horizontal scale of Hakka is fine and delicate while the vertical scale has long history. Therefore, the segmentation of Hakka in local area can only reference, and the actual intonation is unidentifiable. What we see and here today is passed down, contacted, reformed and learned, which deserves careful observation and study. This essay aims to supplement what is lost in the puzzle of Hakka language.
The essay discussed Wenhen and Chuxi Hakka in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overall profile of language in the areas as research motives, discusses the features and sources of the areas through literature, and illustrates research method and procedures, and the logic and method to read this essay. In chapter two, the plane voice system of Wenhen and Chuxi Hakka is presented, including the sound, rhyme, tune, literary and colloquial readings of the same Chinese character, and tone sandhi; in this chapter, narrative technique is adapted to present authentic.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sound of Wenhen and Chuxi Hakka is compared to medieval voice to discuss the evolution of phonology. Chapter four extends the development of Chapter three to disclose the intonation feature of these two areas. In Chapter five, the vocabulary of Whenhen and Chuxi Hakka is analyzed horizontally and vertically to discuss special vocabulary, underlying language and comparison of Hakka in Minxi Liancheng County. Chapter six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essay, presenting the research result, review and suggestions.
There are many phonology features of Wenhen and Chixi Hakka; in general,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intonation is unstable; only a few features stay tenaciously while new features are gradually born. The special inton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caused chaos in the system; however, if carefully analyzed, you will find an order in the chaos. The exception “-“ is a syllable consonant that has the features of voiced glottal fricative initial of yunmu and yimu, labiodental consonant that most of Hakka dialect has, and syllabic consonant such as yu group with the media (division I) and weimu (light labial) division III. Having the three identities makes it special but not unexpected, especially on the labiodental consonant that most of Hakka dialect has, and syllabic consonant, as those are to complete the name for the sound that lips and teeth are not separated.
The aspiration of initial consona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Wenhen and Chuxi Hakka, especially that “the change of aspiration in initial consonant establishes the yin and yang of intonation”, which is a new discovery in local intonation. The “whether the aspiration of yi character affect the abolition of glottal stop” and “whether there is connection with the direction or aspiration of initial devoicing” still needs to be discussed. In addition, the retroflexion development of Wenhen and Chuxi Hakka develops “plosive and fricative in four characters- 精(jing), 知(zhi), 莊(Zhuang), 章(zhang)” , meaning that the initial consonant movement is being carried out enthusiastically. Also, each stage of the palatalization of initial consonant in Wenhen and Chuxi Hakka is the spotlight of local initial consonant. Whether “ne” and “ts” are read by tip of the tongue or lingual surface is a rare but meaningful acoustic phenomena.
Based on the same reason of initial vowel, there are large numbers of “final” in Wenhen and Chuxi but very scattered. For example, an even-tone character of yu group with the media (division III) in Chuxi contains 10 finals and even more up 11 finals in Wenhen Hakka. In this foreign Hakka, there exists - final and its variation, giving more variety of final. When the - in yin final of Wenhen meets - final of Chuxi, or - final in Wenhen meets - final of Chuxi, you can observe the overlap phonology history of these two areas. And the - final evolved to - final by retroflexion effects the tongue position of initial consonant, making the acoustic of Wenhen and Chixi Hakka more special. As the local intonation is similar to “glottal stop” phenomenon, it seems to be quite related to “ancient Chinese falling-rising tone has glottal stop” proposed by Mr. Shen-Fan Chang, but not exactly the same. There are so many features of final in Whenhen and Chuxi Hakka, enriching local acoustics.
Regarding the intonation of Wenhen and Chuxi, except “continuous change of intonation” is extremely unique, “voiced rising tone is mostly becomes fourth tone”, “the checked tone is divided into yin and yang while the aspiration of yang becomes glottal stop”, “the yin and yang of initial consonant aspiration”, “ the sub-voiced rising and rising yin becomes united, while the rising voiced becomes yang and the rising intonation is similar to yang”, “the falling inton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yin and yang, the voiced rising intonation becomes falling”; these phenomena all deserves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Vocabulary is the soul of dialect; in the vast sea of intonation, usually a few key words lead the language to finds its way through the past long history. In the vocabulary of Wenhen and Chuxi Hakka, there is a hard to get rid of thread implicated with “underlying language of the south”. This essay references the study of Ru-Long Le, Wen-Liang You, Mei-Zhen Lo and Xiao-Hua Deng to discuss the featured vocabulary of Wenhen and Chuxi Hakka with the bottom of ancient Yue dialect, the bottom, middle and surface layer of She language, and oral dialect of Hakka with other culture. And last, supplemented research on the vocabulary of other areas in Liangchen County, including Zhong-Bao, Pei-Tien and Lai-Yuan in the hoped to achieve a non-bias conclusion. In Wenhen and Chuxi Hakka, the title of relationship is differentiated by “intonation” or “single character”; for example, the title started by initial consonant , the single word or vocabulary such as 屙/44/, 乳房/naN44/, 人/33/、/33/、/33/, 有[42]( 42), 薸/33/ and徛[42]( 42) tell the rich and interesting story regarding intonation in Wehnen and Chuxi Hakka.

Keywords:
Minxi Liancheng, flat voice system, phonemic consonant, labiodental consonant, syllabic consonant, overlap, bottom language
關鍵字(中) ★ 閩西
★ 文亨
★ 莒溪
★ 客家
★ 聲母送氣
關鍵字(英) ★ Wenheng
★ Chuxi
★ Hakka
論文目次
目 次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v
誌謝 viii
目 次 xi
圖目錄 xviii
表目錄 xix
第一章 緒 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歷史背景與語言概況 3
1.3 文獻探討 10
1.3.1 李如龍《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2001 10
1.3.2 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2005 11
1.3.3 辛世彪《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2003 12
1.3.4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1996 12
1.3.5 藍小玲《閩西客話語音系統》1998 13
1.3.6 謝留文《客家方言語音研究》2003 13
1.3.7 何純惠《閩西客家話與閩客混合方言音韻演變研究》2014 14
1.3.8 陳秀琪《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2006 15
1.3.9 呂嵩雁《閩西客語音韻研究》1999 15
1.3.10 江敏華《客贛方言關係研究》2003 16
1.3.11 秋谷裕幸著項夢冰譯曹陽校〈連城(文亨)方言的歸屬〉1998 17
1.3.12 羅肇錦〈客語源起南方的語言論證〉2006 17
1.3.13 羅美珍、鄧曉華《客家方言》1995 18
1.3.14 游文良《畬族語言》2002 19
1.3.15 李如龍《福建方言》2000 19
1.4 研究方法與步驟 20
1.4.1 田野調查法 20
1.4.2 語音描寫法 22
1.4.3 文獻分析法 22
1.4.4 比較分析法 23
第二章 連城縣南片文亨、莒溪客家話的平面語音系統 24
2.1 聲母系統 24
2.1.1 連城縣南片文亨客家話的聲母系統 24
2.1.2 連城縣南片莒溪客家話的聲母系統 26
2.1.3 聲母說明 27
2.2 韻母系統 29
2.2.1 連城縣南片文亨客家話的韻母系統 30
2.2.2 連城縣南片莒溪客家話的韻母系統 34
2.3 聲調系統 38
2.3.1 文亨、莒溪客家話的聲調介紹 38
2.3.2 相關語料聲調比較 39
2.4 文白異讀 40
2.4.1 文亨、莒溪客家話聲母不同的文白異讀 41
2.4.2 文亨、莒溪客家話韻母不同的文白異讀 42
2.4.3 文亨、莒溪客家話聲調不同的文白異讀 43
2.4.4 文亨、莒溪客家話聲母的異讀 43
2.4.5 文亨、莒溪客家話韻母的異讀 44
2.5 連讀變調 45
2.5.1 兩地前字變調舉例: 46
2.5.2 兩地後字變調舉例: 46
2.5.3 兩地前、後字變調舉例: 46
2.5.4 莒溪陰去後字變調舉例: 46
第三章連城縣南片文亨、莒溪客家話與中古語音的比較 48
3.1 聲母部分 49
3.1.1 幫組 50
3.1.2. 非組 51
3.1.3 端組 52
3.1.4 泥組 54
3.1.5 精組 56
3.1.6 知組 57
3.1.7 莊組 59
3.1.8 章組 60
3.1.9 見組 62
3.1.10 曉匣組 64
3.1.11 日母 66
3.1.12 影組 67
3.2 韻母部份 69
3.2.1 果攝 70
3.2.2 假攝 71
3.2.3 遇攝 72
3.2.4 蟹攝 76
3.2.5 止攝 79
3.2.6 效攝 81
3.2.7 流攝 83
3.2.8 咸攝 84
3.2.9 深攝 87
3.2.10 山攝 88
3.2.11 臻攝 91
3.2.12 宕攝 93
3.2.13 江攝 94
3.2.14 曾攝 95
3.2.15 梗攝 96
3.2.16 通攝 98
3.3 聲調部份 100
3.3.1 平聲字 103
3.3.2 上聲字 105
3.3.3 去聲字 107
3.3.4 入聲字 109
第四章 連城縣文亨、莒溪客家話的語音特點 113
4.1 文亨、莒溪客家話的聲母的特點 113
4.1.1 文亨、莒溪客家話的濁音清化 113
4.1.2 文亨、莒溪客家話的輕唇化 115
4.1.3 文亨、莒溪客家話的捲舌化 116
4.1.4 文亨、莒溪客家話的顎化 118
4.1.5 文亨、莒溪客家話的零聲母化 120
4.1.6 文亨、莒溪客家話的濁擦音聲母 - 121
4.1.7 章系合口和曉匣合口的音讀 125
4.2 文亨、莒溪客家話的韻母的特點 127
4.2.1 唇齒元音的定位 128
4.2.2 在文亨、莒溪客家話中 - 韻所牽引呈現的變化 130
4.2.3 輔音韻尾的不平行發展現象 137
4.2.4 文亨、莒溪客家話的陰陽與入聲韻的合流與平行 140
4.3 文亨、莒溪客家話聲調的特點 169
4.3.1 平聲調值極為接近 170
4.3.2 次濁上與陰上合流、全濁上歸陽去,上聲調值近於陽入 171
4.3.3 去聲分陰陽,濁上多歸去 171
4.3.4 入聲調值高點高於陰平、有喉塞現象、陰入搭喉塞時實際音值最高 172
4.4 文亨、莒溪客家話的聲母的送氣與否和聲調的連動現象 172
4.4.1 聲母送氣狀態轉變造成聲調陰陽倒置---濁上歸陽去再因送氣狀態變調者 173
4.4.2 聲母送氣狀態轉變但聲調未變化 176
4.4.3 聲母送氣狀態未轉變但聲調產生變化 176
4.5 文亨、莒溪客家話的濁上字的聲調變化 177
4.5.1 全、次濁上合流 177
4.5.2 濁上歸陰平 177
4.5.3 全濁上歸陽去再因不送氣呈陰調 178
4.5.4 全、次涿上同流---歸陰上 178
第五章 連城縣莒溪鎮客家話詞彙及其特點 180
5.1 特殊詞彙說明 180
5.1.1 對家人的稱謂 180
5.1.2 重視宗族的生育繁衍 183
5.1.3 年節(同於多數客語用日期代表節慶的名稱) 184
5.1.4 色彩(同於多數客語多用實物比擬) 184
5.1.5 動物 184
5.1.6 將神明當成家人 185
5.1.7 疊字詞多在生活用語或童言童語 185
5.1.8 個別特殊詞彙 186
5.2 莒溪、文亨底層語言探析 187
5.2.1 口語詞中的古越語底層 187
5.2.2 口語詞中的畬語底層 189
5.2.3 口語詞中的其他文化來源 195
5.3 連城內部莒溪與中堡、培田、賴源特殊詞彙之比較 197
5.3.1 天文地理、時間節令 197
5.3.2 農業、植物 198
5.3.3 動物 199
5.3.4 房舍、生活器具、飲食 200
5.3.5 方位、日常生活、衣服穿戴 202
5.3.6 稱謂 203
5.3.7 身體、疾病醫療、動作、日常生活 204
5.3.8 交際訟事、風俗信仰 207
5.3.9 商業、感知、教育娛樂 209
5.3.10 代詞、副詞、介詞 210
5.3.11 形容詞、數量詞、其他 212
第六章 結論 214
6.1研究成果 215
6.1.1 聲母︰「送氣」狀況在文亨莒溪的語音現象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份量︰ 215
6.1.2 韻母 216
6.1.3 聲調 218
6.1.4. 詞彙︰地處東南的底層語言 219
6.2檢討與建議 225
參考書目 226
附錄一:文亨同音字表 235
附錄二:莒溪同音字表 291
附錄三:莒溪客家話詞彙調查表---聲調以本調標註 332
附錄四︰發音人資料 357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丁邦新主編,2007,《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丁樹聲、李榮,1981,《漢語音韻講義》,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 力 1987,《中國語言學史》,板橋:駱駝出版社
王 力 2000,《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 力,2002,《漢語史稿》,五版,北京:中華書局
王福堂,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語文出版社
王臨惠,2003,《汾河流域方言的與音特點及其流變》,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
何大安,2004,《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大安,2007,《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二版,臺北:大安出版社
何耿鏞 1993,《客家方言語法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吳永章,2002,《畬族與苗瑤比較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方桂,1980,《上古音研究》,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 1997,《福建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如龍,2009,《漢語方言研究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陳章太,1991,《閩語研究》,,語文出版社
李如龍、鄧曉華主編,2009,《客家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新魁,1983,《中原音韻音系研究》,大陸中州書畫社
辛世彪,2003,《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振鶴.游汝杰 1990《方言與中國文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孟蓬生,2001,《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係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屈承熹,2010,《漢語功能篇章語法》,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林尹,1986,《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書局
竺家寧,1994,《近代音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竺家寧,1999,《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竺家寧,1999,《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竺家寧主編,2006,《五十年來的中國語音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侯精一主編 ,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安順 2002,《音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4重印
唐作藩,2007,《音韻學教程》,三版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唐作藩,2007,《音韻學教程》,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夏中易,2009,《入聲獻疑》,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家寧,2015,《聲韻學——聲韻之旅》,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出版社
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通鏘、葉蜚聲著 ,1993,《語言學概論》,臺北:書林出版社
耿振生,2004,《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袁家樺等,2003,《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
高本漢,2007,《中國音韻學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書局
張東民,熊寒江,1998,《閩西客家志》,編纂單位:龍巖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
張淑萍,2014,《漢語方言顎化現象研究》,新文豐出版公司
陳一堃修,鄧光瀛纂,《福建省連城縣志(一)》,民國二十七年石印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39號,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陳秀琪,2012,《客家話的比較研究》,臺北:南天書局
游文良,2002,《畬族語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項夢冰,1997,《連城客家話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項夢冰,2004,《閩西方言調查研究》,(第一輯)漢城:新星出版社
項夢冰、曹暉 2005《漢語方言地理學》,中國文史出版社
葉蜚聲、徐通鏘,1999,《語言學概論》,臺北:書林出版社
董同龢,2011,《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詹伯慧,2001,《現代漢語方言》,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詹伯慧等,2004,《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趙 彤,2006,《戰國楚方言音系》,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劉綸鑫,1999,《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澤民,2005,《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甘肅:甘肅民族出版社
潘悟云 2000,《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文鶴出版社
鄭張尚芳,2003,《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
橋本萬太郎,1993,《語言地理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盧國屏,2010,《聲韻學16堂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錢曾怡,2010,《漢語官話方言研究》,齊魯書社
謝重光,2002,《畬族與客家福佬關係史略》,福建人民出版社
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鍾榮富,2004,《台灣客家語音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藍小玲,1998,《閩西客話語音系統》,福建:龍岩師專學報
藍小玲,1999,《閩西客家方言》,廈門大學出版社
羅土卿主編,2008,《連城客家方言文化》,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羅美珍、鄧曉華1996,《客家方言》,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常培,1940,《臨川音系》,臺北:商務印書館
羅傑瑞著張惠英譯,1995,《漢語概說》,北京:語文出版社
羅肇錦,1984,《客語語法》,台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臺灣文獻委員會
嚴修鴻,2004,《連州方言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負責寫作其中2章)


二、期刊論文
丁邦新,1982,〈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清華學報》第14卷第1期
丁邦新,2014,〈上古陰聲字濁輔音韻尾存在的證據及其消失的年代〉,《政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一期
王洪君,1999,〈從開口一等重韻的現代反映型式看漢語方言的歷史關係〉,《語言研究》第1期
王福堂,1998,〈關於客家話和贛語的分合問題〉,《方言》第1期
江敏華,2004〈閩西客語音韻的保守與創新〉《聲韻論叢》第十三輯
何純惠,2009,〈客語塞音擦化現象探析〉,《第九屆「客家研究」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何純惠,2012,〈談〔i〕、〔u兩個高元音在客方言的運作〕〉,《第九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何純惠,2013,〈連城縣蓮峰鎮客家話 - ai、- uai的新生與音韻演變〉,《台灣客家語文研究輯刊》第2輯
何純惠,2015,〈中古遇攝字在閩西方言的演變〉,《第十四屆國際暨第三十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余頌輝,2008,〈從畬話精組三四等字的音讀看其歸屬〉,《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 玉,1985,〈原始客家話的聲調發展史〉,《廣西師院學報》第4期
李 玉,1986,〈原始客家話的聲調系統〉,《語言研究》第1期
李 榮,1989,〈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第4期
李千慧,2013,〈試論近代和語i介音的增生現象〉,《政大中文學報》第二十期
辛世彪,1999,〈閩方言次濁上聲字的演變〉,《語文研究》第4期(總第73期)
周日健,1998,〈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補論〉,《客家方言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
邱仲森,2002,〈客家話古曉匣母音變現象考察〉,《客家方言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
秋谷裕幸著項夢冰譯,1998,〈連城(文亨)方言的歸屬〉,《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
徐汎平,2008,〈客方言濁音清化與陽調不送氣音讀探析〉,《第八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徐雨薇,2008,〈從罵語看客家人的性別觀〉,《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徐通鏘,1994-2012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徐通鏘、葉蜚聲,1981,〈內部擬測方法和漢語上古音系的研究〉,《語文研究》第1輯(總第二輯
徐貴榮,2003,〈漳潮片的客語分區芻議-從台灣饒平客家話音韻談起〉,《客贛方言研究》香港︰靄明出版社
徐貴榮,2004,〈客語舌根聲母k、kh的源與變〉,《第三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
徐貴榮,2004,〈客語唇齒聲母的來源及其聲化現象〉,《第二屆台灣客家語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徐貴榮,2008,〈客家話的合口介音和聲母〉,《第八屆客家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張光宇,2000,〈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第30卷第4期
張光宇,2002,〈比較法在中國〉,《漢語音韻學第7屆國際研討會》
張光宇,2004,〈漢語語音史中的雙線發展〉,《中國語文》第6期(總第303期)
張光宇,2005,〈論漢語方言的層次分析〉,《語言學論叢》(第33輯)
張光宇,2008,〈漢語方言邊音的音韻行為〉,《漢藏語學報》第三期
張光宇,2010,〈漢語語音史中的比較方法〉,《中國語文》第4期(總第337期)
張光宇,2008,〈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古代篇〉,《中國語文》第4期
張光宇,2013,〈羅杰瑞教授與漢語史研究〉,《東華漢學》第18期
張振興,1984,〈福建省龍岩市境內閩南話語客家話的分界〉,《方言》第3期
張燕芬,2010,〈現代方言中讀鼻尾的古陰聲韻字〉,《方言》第3期
陳秀琪,2002,〈中古精莊知章母在客語的演變〉,《客家方言研究-第4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陳秀琪,2004,〈客家話聲調的轉移現象〉,《第六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
陳秀琪,2005,〈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 - 舌位的前化運動〉,《第九屆國際暨二十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陳秀琪,2005,〈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第九屆國際暨二十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陳秀琪,2005,〈客贛方言入聲韻尾的發展〉,第十二屆國際語言學會年會,第二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
陳秀琪,2006,〈從客家話看古漢語的元音系統〉,第二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陳秀琪,2011,〈客家話莊系字的歷史層次〉,《第十二屆國際暨第29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秀琪,2012,〈客家話聲母的前化運動〉,《第九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秀琪,2014,〈客家話介音的消失與發展〉,台灣客家元素的建構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
陳秀琪,2014,〈客家話介音的消失與發展〉,《台灣客家元素的建構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
陳淑靜,1993,〈簡論入聲韻與入聲字韻母的關係〉,《河北大學學報》第3期
彭欽清,2013,〈客家語言文化傳承?客家語言文化船-沉?〉,《第六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論文集》主辦單位︰贛州市人民政府、江西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台灣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
曾德萬,2010,〈閩西上四鄉客話的語言年代學考察〉,《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四期
項夢冰,1998,〈連城方言語素說略〉,《韶關大學學報》第19卷第1期
項夢冰,2002,〈連城(文亨鄉文保村)方言同音字匯〉,《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21期
項夢冰,2004,〈客家話的界定及其相關問題〉,《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
項夢冰,2006,〈客家話日母字的今讀〉,《廣西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
項夢冰,2006,〈客家話的界定及客贛方言的分合〉,《語言暨語言學》
黃笑山,2002,〈中古二等韻介音和《切韻》元音數量〉,《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的32卷第1期
黃雪貞,1987,〈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方言》第2期
黃雪貞,1988,〈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第4期
黃雪貞,1989,〈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方言》第2期
黃雪貞,1997,〈客家方言古入聲字的分化條見〉,《方言》第4期
溫美姬,2012,〈嶺南客粵閩方言詞匯的地理文化例釋〉,《暨南學報》第7期(總第162期)
萬波、莊初升,2012,〈客家方言古知莊章精組聲母的今讀類型及歷史層次〉,《第九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萬波.莊初昇,2011,〈客、贛方言中全濁聲母今讀不送氣塞音塞擦音的性質〉,《方言》第4期
劉勝權,2008,〈客贛方言來母異讀現象〉,《第八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劉綸鑫,2002,〈客家方言的入聲〉,《客家方言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
劉澤民,2002,〈客贛方言日母字的歷史層次分析〉,《第五屆客家方言暨首屆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劉澤民,2004,〈客贛方言濁上調的歷史演變分析〉,《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
劉澤民,2009,〈客贛方言蟹攝開口一等韻的歷史層次〉,《客家方言研究》
劉澤民,2009,〈漢語南方方言入聲韻尾的類型及其演變〉,《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8卷第5期
劉鎮發,1998,〈從方言比較看客家話匣母字的歷史層次〉,《客家方言研究》
蔣平、謝留文,2004〈古入聲在贛、客方言中的演變〉,《語言研究》第4期
鄧盛有,2008,〈客家話中的非漢語成分研究〉,《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鄧曉華,1996,〈客家方言的詞匯特點〉,《語言研究》第2期(總第31期)
鄧曉華,2008,〈一組和身體相關的客畬同源詞〉,《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鄧曉華1988,〈閩西客話韻母音的音韻特點及其演變〉,《語言研究》第1期(總第14期)
鄭 偉,2010,〈自然音變和音變重建︰古漢語以母字的演變方式〉,IACL-18 &NACCL-22,May 20-22,Harvard University
鄭玉華,2013,〈閩西及贛客家話的南舒促不平行現象〉,《台灣客家語文研究輯刊》第2輯
鄭再發,2002,〈就韻母結構的變化論南北方言的分歧:官話方言元音諧和小史〉,《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
鄭張尚芳,1995,〈方言中的舒聲促化現象〉,《中國語言學報》第5期
鄭張尚芳,2002,〈漢語方言異常音讀的分層及滯古層次分析〉,《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
鄭曉峯,2005,〈客贛方言的古濁上字歸陰平〉,UST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1:1-16
魯國堯,2003,〈論“歷史文獻考證法”與“歷史比較法”的結合 - 兼論漢語研究中的“犬馬鬼魅法則”〉,《方言》第一期
謝留文,2002,〈客家方言的韻母研究〉,《第五屆客家方言暨首屆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謝棟元,2003,〈客家話形成的三個階段〉,《廣東外與外貿大學學報》第14卷第3期
鍾榮富,1988,〈客話研究的過去與未來〉,台灣《漢學研究通訊》,17卷第3期,8月
鍾榮富,1996,〈論客話的V聲母〉,《聲韻論叢》第三輯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藍小玲,1994,〈閩西客話舌齒音的特點語演變〉,《客家縱橫》閩西客家學研究會
藍小玲,1997,〈客方言聲調的性質〉,《廈門大學學報》第3期
藍小玲,1998,〈閩西客話語音系統〉,《龍岩師專學報》第16卷第2期
魏鴻鈞,2012,〈析閩西客語「全濁聲母清化不送氣」字〉,《成大中文學報》第36期。
羅 滔,2012,〈連城方言性質小議〉,《第九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羅 滔,2012,〈連城客家化傳承古漢語詞語的方式淺析〉,《第九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羅美珍,1990,〈畬族所說的客家話〉,《中央民族學院學報》,76-88
羅肇錦,2006,〈客家話hu→f的深層解讀〉,《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地方社會:第一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羅肇錦,2007,〈客語曉匣合口變唇齒音(→)的推斷〉,《客家研究》第二卷第二期
嚴修鴻,1998,〈客話古濁上字的調類分化〉,《客家方言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
嚴修鴻,1998,〈連城方言古全濁聲母今讀的四種類型〉,《語言研究》,第2期
嚴修鴻,1998,〈連城方言古全濁聲母今讀的四種類型〉,《語言研究》,第2期
嚴修鴻,2000,〈客家話裡來以母白讀反映的早期層次〉,梅州市,客家方言第四屆研討會
嚴修鴻,2000,〈連城方言古濁上字的調類分化〉,日本早稻田大學《開篇》第19期
嚴修鴻,2000,〈連城方言古濁上字的調類分化〉,《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嚴修鴻,2001,〈再談連城方言古濁上字的調類分化〉,日本早稻田大學《開篇》第20期
嚴修鴻,2002,〈一種罕見的鼻音韻尾增生現象〉,《中國語文研究》第2期
嚴修鴻,2002,〈客贛方言濁上字調纇演變的歷史過程〉,《第五屆客家方言暨首屆贛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嚴修鴻,2002,〈客贛方言濁上字調纇演變的歷史過程〉,《第五屆客家方言暨首屆贛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嚴修鴻,2002,〈連城方言語閩語相同的層次特徵〉,《中國語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嚴修鴻,2002,〈連城方言韻母與閩語相同的層次特徵〉,《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丁幫新、張雙慶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嚴修鴻,2004,〈方言比較看客家匣母字的歷史層次〉,《第六屆客家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嚴修鴻,2004,〈方言比較看客家匣母字的歷史層次〉,《第六屆客家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嚴修鴻,2004,〈客家話裡匣母讀同群母的歷史層次〉,《汕頭大學學報》第1期
嚴修鴻,2004,〈客閩方言裡江東不分的語音層次〉,《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
嚴修鴻,2006,〈漢語方言中章組聲母存古的層次〉,《音韻論集》207~221,中華書局
嚴修鴻,2009,〈客家話裡來母白讀為泥母的語音層次〉,《客家方言研究》
嚴修鴻,2010,〈聲調演變中的推鍊與擠壓——粵東客家話原陰上、陰去調交替現象析*〉,《客語千秋》國立中央大學
嚴修鴻,2013,〈客家話覃談有別的存古層次〉,《語言科學》5月第3期
嚴修鴻, 2014(08) ,〈上古漢語二等r介音讀合口的客家話新證[J].〉,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三、學位論文
丘彥遂,2002,《喻四的上古來源、聲值及其演變》,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敏華,1998,《台中縣東勢客語音韻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敏華,2003,《客贛方言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純惠,2014,《閩西客家話與閩客混合方言音韻演變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
吳中杰,2004,《畬族語言研究》,台灣清華大學博士論文
呂素慧,2013,《福建永定高陂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呂嵩雁,1999,《閩西客語音韻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論
李珊伶,2016,《閩西連城縣賴源客家話研究-以下村、黃地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宜軒,2016,《閩西連城中堡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汎平,2010,《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雨薇,2009,《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6,《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博論
黃聖雅,2016,《福建省連城縣培田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濬豪,2014,《鄭張尚芳上古音系統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溫昌衍,2001,《客家特徵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文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
蘇軒正,2010,《大埔、豐順客家話的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專班論文
指導教授 陳秀琪 審核日期 2017-8-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