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525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3 、訪客IP:18.216.219.75
姓名 徐嵩昱(SUNG-YU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軟體工程研究所
論文名稱 戲劇式學習之教師管理及學生利他討論系統
(Management System for Teacher and Altruistic Discussion System for Student of Drama-Based Learning)
相關論文
★ 學習馬賽克-以教科書內容置入平板之合作式情境學習遊樂場★ 為使用知識而設計的電子書- 以參考手冊為模式的電子書設計
★ 為使用知識而設計的電子書- 將紙本書籍以及電子書提供社群共建的機制★ 高互動低資源損耗之課堂學習系統設計與實際教學環境導入接受度探討
★ 依學生偏好及學習狀態建構之學習輔助者與知識協尋系統★ 網路資訊與學習系統之中文全文探勘工具
★ 支援使用者觀點之線上分析系統★ 由網站行為歷程以貝式學習建立學習者模式之引導系統
★ 網路合作學習系統與小組互動觀察工具★ 依作品集評量方式並支援學習狀況分析與監控之網路學習系統
★ 網路學習歷程之知識探索:學習效能評鑑之工具★ 網路學習系統之手機端學習輔助系統
★ 以網站行為的歷程建立具時間性學習者模式★ 行動學習資訊系統-學生端網路學習伺服器與個人數位助理端之學習系統
★ 應用貝式學習及決策樹之群組溝通網路監控系統★ 以網路群組作品及活動依角色分析之群組合作監控系統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隨著網路的發展,人們透過網路可以很方便地分享自己的經歷,網路社群也被應用於教育之上,讓教學活動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網路的世界中,缺少了現實中的限制與壓抑,使用者更容易展現出真實的自我,雖然更容易做到跟人分享與交談,但是卻也可能會造成負面的行為,使用者互相攻擊,最終產生網路霸凌。本研究建立一個用於戲劇式學習的觀摩套論之利他討論系統,在系統中老師可以管理戲劇式學習活動、管理參與活動的學生以及和其他老師一起討論數位學習劇場的活動,同時本研究將對國小的網路負面行為進行探討,透過系統的運作,建立學生在社群網路中正確的價值觀與利他行為,並透過實際在桃園某國小五年級3個班共89位學生使用平台一年的成果說明學生的行為變化。
本研究探討三個問題,如何提升學生參與度、降低負面行為並提升良性互動以及如何使學生朝向利他性發展。本研究開發的系統運用行為改變技術的正增強原則,以獎勵機制來提升學生的參與度,並且透過行為改變技術中的隔離法,運用審核機制排除負面行為,以此達到降低負面行為的目的,最後透過社會學習理論中的楷模概念,運用排行榜建立學習的楷模,讓其他學生能模仿楷模的行為來達到互助互利的效果。
從一整年的教學活動中所收集到的數據、問卷以及訪談結果顯示,結合了行為改變技術與社會學習理論的戲劇式學習之利他討論系統確實讓學生提升參與度、降低負面行為以及使學生朝向利他性發展。
摘要(英)
People can easily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on the Internet, with the Internet rise, social network is also applied to education, so that teaching activities can break the time and space constraints. In the Internet, people can easily show their own self from lack of the repression and limitation of reality, although it is easier to share and talk with people, but it may also lead to network bullying. This study propsed an altruistic discussion system of communion and study, the teacher can manage the course activities, the students and discuss the activities with other teachers, this study also discuss the negative behavior in elementary school.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tform is able to teach students the correct behavior in social networks, and find the behavior change of students after the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for a year.
In this study, we study on three questions, including the enhancement of student engagement,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malicious remarks, and promote the mutual benefit behavior culture in class. The system developed by this study uses the positive reinforcement principle of behavior change technology to reward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and through the behavior change technology in the isolation method, the use of audit mechanism to eliminate negative behavio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negative behavior, Finally, through the concept of model in social learning theory, the us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ist of learning model, so that other students can imitate the behavior of the model to achieve mutual benefit and mutual benefit.
From the records of the platform, and find that the questionnaires and treating are enhance student engagement, message quality and successfully built a mutually beneficial learning culture.
關鍵字(中) ★ 行為改變技術
★ 社會學習理論
★ 戲劇式學習
關鍵字(英) ★ Behavior Change Techniques
★ Social Learning Theory
★ Drama-Based Learning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四節 研究問題 4
第五節 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虛擬社群於教育之應用 5
第二節 行為改變技術 9
第三節 社會學習理論 11
第四節 行為改變技術與社會學習理論於網路社群之應用 12
第三章 系統設計 21
第一節 系統概述 21
第二節 系統架構 22
第三節 資料庫設計 25
第四節 功能與介面 25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假設 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0
第三節 活動設計 40
第四節 活動時程 41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4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45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45
第二節 研究發現 59
第六章 結論與未來建議 62
第一節 結論 62
第二節 未來建議 63
參考文獻 64
附錄一 利他行為問卷 66
參考文獻 B., D., & P., M. (2011).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face-to-face and cyberbullying in sixth grade students.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 40, 14.
B., D., Whittier, & 周梦雅. (2012). 網絡倫理教育與網絡心理: 中國電化教育.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Prentice Hall.
Christine, & Lindstrøm. (2015). Using Khan Academy to support students′ mathematical skill development in a physics course. Seattle, Washington. https://peer.asee.org/25005
Cole, M. (2009). Using Wiki technology to support student engagement: Lessons from the trenches. Comput. Educ., 52(1), 141-146. doi:10.1016/j.compedu.2008.07.003
Hagel, J., & Armstrong, A. (1997). 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Leidner, D. E., & Jarvenpaa, S. L. (1995).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nhance management school education: a theoretical view. MIS Q., 19(3), 265-291. doi:10.2307/249596
Liu, S. H. J., & Lan, Y. J. (2016).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Web-Based EFL Learning: Collaboration, Motivation, and Perception on the Use of Google Doc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9, 171-186.
Rosenberg, M. (2001).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McGraw-Hill Education.
Rothaermel, F. T., & Sugiyama, S. (2001). Virtual internet communities and commercial success: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level theory grounded in the atypical case of TimeZone.com. Journal of Management, 27(3), 297-312.
Skinner, B. F. (1990). 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B. F. Skinner Foundation.
Suler, J. (2004). The 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 Cyberpsy., Behavior, and Soc. Networking, 7(3), 321-326.
Thorndike, E. L. (190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ikipedia:Khan Academy. (2017). Retrieved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han_Academy
Zainuddin, Ahmad, S., Abdullah, A., & Downe., A. (2011).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for learning: A review from vygotskian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LECOMMUNICATION R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5.
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 攻略百科:勇者能力屬性. (2017). Retrieved from https://wiki2.gamer.com.tw/wiki.php?n=13710:勇者能力屬性
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 攻略百科:經驗值和巴幣. (2017). Retrieved from https://wiki2.gamer.com.tw/wiki.php?n=13710:經驗值與巴幣
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 攻略百科:精華區. (2017). Retrieved from https://wiki2.gamer.com.tw/wiki.php?n=13710:精華區
王坦. (2003). 論合作學習的教學論貢獻. 课程. 教材. 教法, 16-20.
王銘輝. (2006). 高雄巿國中學生電腦網路使用情形之研究. (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吳仲理. (2016). 以行為改變技術架構高參與度的數位利他學習平台. (碩士論文), 國立中央大學.
呂事佳. (2012). 以社會交換理論, 利他主義及社群認同探討虛擬社群成員知識回饋之研究-以知識分享為中介變項. (碩士論文), 臺灣師範大學.
均一教育平台. (2017). Retrieved from https://www.junyiacademy.org/
李宜庭. (2016). 網路輔助數學教學之成效研究:以國小整數四則運算為例. (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大學.
杜春梅. (2006). 虛擬學習社群在閱讀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苗栗縣福基國小學生網路讀書會為例. (碩士論文), 育達商業技術學院.
林財裕. (2015). 均一教育平台運用於國小三年級數學輔助教學之成效:以時間單元教學為例. (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
英雄聯盟:新手教學. (2017). Retrieved from https://lol.garena.tw/game/guide/newbie/purpose
英雄聯盟:遊戲特色. (2017). Retrieved from https://lol.garena.tw/game/guide/feature
英雄聯盟:榮譽系統. (2017). Retrieved from https://lol.garena.tw/game/guide/honor
夏希璿. (2005). 以Wiki為基礎建構供線上小組合作與線上教材使用的知識共建平台. (碩士論文), 國立中央大學.
張世彗. (2015). 行為改變技術: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芸瑄. (2017). 以漫畫式編劇之學習促進學科應用能力. 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
張春興, & 林清山. (1991). 教育心理學: 東華.
章佩玉. (2012). 運用社會學習理論於 Facebook 學習社群 進行知識分享之研究. (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陳千玉. (1997). 行為改變技術(精):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陳年興. (2003). 網路教學的課程設計與班級經營: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陳雪芝. (2016). 均一教育平台運用於國小四年級數學輔助教學之成效:以概數單元教學為例. (碩士論文), 義守大學. Available from Airiti AiritiLibrary database. (2016年)
黃盛旭. (2010). 透過同儕互評建立討論區發言指數之研究. (碩士論文), 東華大學.
詹志禹. (2005). 台灣地區國小高年級兒童的創意經驗及其家庭因素. 教育心理研究, 591-615.
褚麗娟. (2004). 網路虛擬社群激勵機制之研究. 出版與管理研究, 61-78.
劉育芳. (2017). 以教室內數位互動式劇場促進學生學習成效與動機. 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
盧盈伃. (2010). Facebook遊戲融入國小自然科學習成效. (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
指導教授 陳國棟(Gwo-dong Chen) 審核日期 2017-6-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