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524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1 、訪客IP:3.146.35.53
姓名 周珮琪(Pei-Chi Ch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
論文名稱 教師專業知識共享與共創社群平台 之開發與評估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n Online Community Platform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haring and Creation)
相關論文
★ 支援國小科展探究教與學之網路科展探究系統的開發與評估★ 教師科展專業知識分享社群平台系統開發與評估
★ 科學小論文寫作平台的建置與評估★ 「探究教學線上教師社群平台」之建置與評估:以知識管理理論為基礎
★ 科學閱讀平台之發展與評估★ 以鷹架為基礎之科展探究系統平台之開發與評估
★ Improving Novice Teachers’ Instructional Practice Through Online Multilevel Reflection: The Role of Novice Teachers’ Beliefs★ The Effect s of Video-based Reflection on Preservice Teachers′ Micro Teaching Focusing on Meaningful Learning with ICT
★ Examining Teachers’ Online Video-Based Reflective Practice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garding Guided-Discovery Learning Instruction★ 數位教育遊戲之開發與評估:以「Mr.道耳頓的奇幻歷險」為例
★ 應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開發基於知識翻新理論之線上非同步合作論證平台與平台初步評估★ 同步討論與反思系統(SDRS)對小學生知識建構學習環境感知和學習成果的影響
★ 具有集成設計框架的同步在線論證系統用戶界面:重新設計和評估★ 科學探究學習系統之開發與評估
★ 支援科學專題學習 之線上學習平台開發與評估★ 線上合作共同備課平台:開發與評估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近年來教育部積極推動教師專業社群、跨校社群,希望透過教師間的專業協同交流,將教師個人的專業知能提升,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專業社群」是由一群擁有共同信念、共同目標,致力於促進學生學習成效的教育工作者所組成,教師可以在社群中找尋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現代教育模式的改變,學習模式也跟著起了變化,任何人都應該擁有自主性學習的能力,學習認知、學習做事、學習與人相處。為了幫助教師提升專業知能,本研究旨在開發「教師專業知識共享與共創社群平台」(WeRCom)希望導入知識管理的概念於平台中,提供個人與社群知識管理工具,讓教師透過共享和交流的方式,幫助教師提升教學品質與課前備課效能。而教師群體在WeRCom上的互動,也能增加教師教學上的熱忱,並透過教師使用系統給予的回饋,研究者進一步評估WeRCom。在進行系統評估時,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的問卷調查法,針對50名國小到大學的教師進行問卷調查,評估教師對於WeRCom的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與使用意願回饋。研究結果發現多數受測教師對於WeRCom在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與使用意願皆給予正面回饋,認為此平台所提供的功能是有用且容易使用的,也願意使用平台進行社群發展。更進一步的分析結果顯示,國小、國中、高中的教師對於WeRCom的知覺易用性可能會有差異。最後本研究依研究結果提出系統於教學實務上的建議與未來研究建議。
摘要(英)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munities where teachers can collaborate with each other within or cross schools have been highlighted and promo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aiwa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dvent of online technology, online communities may serve as effective platforms. However, there were only few online platforms focusing on the sharing of teachers’ knowledge and making teaching plans individually. To address this issue, by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and providing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s, an online community platform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haring and creation (Also known as We Are Community, WeRCom) where teachers can share and create knowledge collaboratively was developed and evaluated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50 volunteer Taiwanese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s (elementary to university) participated in the platform evaluations of WeRCom. The responses on the quantitative questionnaire designed for the platform evaluation i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y expressed satisfactory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the ease of the WeRCom. They expressed high willingness to the use of WeRCom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haring and creation. Some sugges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latform design, and future work are also discussed.
關鍵字(中) ★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 教師專業成長
★ 知識管理
關鍵字(英) ★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munity
★ knowledge management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詞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五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社群 7
一、 教師專業與教師專業成長 7
二、 教師社群 10
第二節 知識管理 14
一、 知識管理 14
第三節 相關系統比較與分析 18
一、 相關系統介紹 18
二、 系統比較與分析 23
第三章 系統設計與實作 26
第一節 系統開發方式 26
一、 系統開發人員架構 26
二、 系統開發流程 27
第二節 系統設計 28
一、 系統設計之特色 28
二、 系統設計規劃 30
三、 系統流程設計 31
四、 系統使用案例(Use Case) 34
五、 系統鷹架與工具設計 38
第三節 系統架構與功能模組 43
一、 系統架構 43
二、 系統模組與功能說明 44
第四節 系統配置 47
一、 硬體設備 47
二、 軟體建置 47
三、 使用環境建議 47
第五節 系統介面與角色功能畫面 49
一、 系統介面設計 50
二、 經驗專欄區(Story) 53
三、 社群區 59
四、 個人區 72
第四章 研究方法 77
第一節 研究對象 77
一、 教師基本資料 77
二、 教師使用線上專業社群經驗調查 7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80
第三節 系統評估流程 8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83
一、 教師對於「教師專業知識共享與共創社群平台」之知覺有用性評估量表 83
二、 教師對於「教師專業知識共享與共創社群平台」之整體知覺易用性評估量表 84
三、 教師對於「教師專業知識共享與共創社群平台」之使用意願評估量表 84
四、 開放性問題 84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85
一、 資料收集 85
二、 資料分析方式 85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86
第一節 教師對於WeRCom之知覺有用性 86
一、 知識螺旋工具知覺有用性 87
二、 知識管理工具知覺有用性 88
三、 其他工具知覺有用性 89
四、 小結 90
第二節 教師對於WeRCom之整體知覺易用性 91
第三節 教師對於WeRCom之整體使用意願 92
一、 系統整體使用意願 92
二、 影響教師使用之原因探討 93
三、 小結 96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WeRCom之感知差異 97
一、 不同教學年資的教師對於WeRCom的感知差異 97
二、 不同任教科目背景的教師對於WeRCom的感知差異 99
三、 不同任教背景的教師對於WeRCom的感知差異 100
四、 任職於不同學校規模大小的教師對於WeRCom的感知差異 102
五、 小結 104
第五節 教師對於線上合作共同備課平台之改進意見與想法 105
一、 功能改進建議 105
二、 教師正面回饋 10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6
第一節 結論 106
一、 WeRCom能夠輔助教師專業知識發展 106
二、 WeRCom對於受測教師來說,在使用上為容易上手的 106
三、 多數受測教師願意使用WeRCom提升自我專業 106
四、 不同任教背景可能影響教師對於WeRCom的易用性 107
第二節 建議 108
一、 對於教師參與社群的建議 108
二、 對於系統改善方面的建議 108
三、 未來研究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0
附錄 113
附錄一 教師背景問卷 113
附錄二 「教師專業知識共享與共創社群平台」之知覺有用性問卷 114
附錄三 「教師專業知識共享與共創社群平台」之整體知覺易用性問卷 117
附錄四 「教師專業知識共享與共創社群平台」之整體使用意願問卷 118
附錄五 其他回饋問卷 119
參考文獻
王國華(2001)。科學教師教學專業知能與專業成長。取自: http://sec. sciedu. ncue. edu. tw/sec/upload2/科學教師教學專業知能與專業成長.doc.
吳明烈(2005)。UNESCO、OECD與歐盟推展終身學習之比較。終身教育,2005(2),29-38。
周崇儒(199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清(2007)。知識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孫志麟(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臺北市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16(1), 229-251。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69),138-158。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第102期國小校長儲訓班專題研究-以知識管理建置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入口網站策略之研究。
教育部(2010)。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教育部教育Wiki。取自 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教師知識
教師專業發展的定義。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台。取自 http://teachernet.moe.edu.tw/MAIN/Article/ArticleDetail.aspx?proid=A-1&aid=18
湯志龍(2005)。教育概論。湯誌龍、孟祥仁、鄭明長、徐西森、吳思達、吳雅玲、羅希哲、張碧如、劉永元等合著。臺北市:五南。
蔡碧璉(1994)。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關係之探討。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8, 42-46。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汪履維、張德銳、饒見維(2007)。規劃教師專業成長方案。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委託專案。
張新仁、王善美、許德田、潘道仁(2017)。105年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臺專案計畫。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委託專案。
DuFour, R. (2004). What is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6-11.
Fullan, M. (2007).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Routledge.
Hayek, F. A. (1945).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9-530.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the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2), 91.
Kling, R., (1991).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in computer-supported work.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34(12), 83–88.
Mizell, H. (2007). NSDC has a brand-new purpose. Available: http://www.nsdc.org/news/system/sys9-07mizell.pdf
Nonaka, I. (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5(1), 14−37.
Richards, C. (2005). The design of effective ICT-supported learning activities: Exemplary models, changing requirements, and new possibilities.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9 (1), 60-79.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 4-14.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 1-22.
Shulman, L. S. (1988). A union of insufficiencies: Strategies for teacher assessment in a period of educational refor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3), 36-41.
Spector, J. M. (2002).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0(4), 37-46.
Delors, J., Mufti, I. A., Amagi, I., Carneiro, R., Chung, F., & Geremek, B. (1996).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Paris: UNESCO.
DuFour, R., DuFour, R. & Eaker, R. (2008). Revisit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Fessler, R., & Burke, P. J. (1983). Interaction: An essential in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growth programs. Nassp Bulletin, 67(461), 43-49.
Huffman, J. B., & Hipp, K. K. (2003). 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R&L Education.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usti, R. S., & Gilbert, J. K. (2002). Modelling, teachers′ views on the nature of modell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education of modell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4(4), 369-387.
Malone, T., & Crowston, K. (1993).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coordination. Computing Surveys, 26(1), 87–119.
Wang, S., & Noe, R. A. (2010). Knowledge shar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2), 115-131.
Werbach, K., & Hunter, D. (2012). For the win: How game thinking can revolutionize your business. Wharton Digital Press.
指導教授 吳穎沺(Ying-Tien Wu) 審核日期 2017-8-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