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125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9 、訪客IP:3.145.97.248
姓名 呂佳璇(Chia-Hsuan L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戰後臺灣山地國民學校的發展──以制度面為中心(1945-1968)
(Th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s of Indigenous Township in the Post-War Taiwan: A Focus on the System (1945-1968))
相關論文
★ 消極治臺論之商榷-大清帝國治臺政策再審視★ 戰後臺灣登山活動之研究
★ 日治時期的台灣留日美術家-以東京美術學校為研究中心★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地方社會的控制與回應-以新莊郡為例
★ 從茶箍到雪文─日治時期台灣肥皂之研究★ 近代日本農場試驗與稉稻在台開展之研究
★ 戰後台灣初等音樂教育之研究—以音樂教科書為分析場域(1952-1968)★ 廣告與國家:戰後臺海兩岸主要報紙醫藥廣告之研究(1949-1966)
★ 戰後初期《國語日報》之研究(1948-1954)★ 民國東南沿海海盜之研究(1912-1937)
★ 日治時期桃園龍潭公學校之研究★ 戰後台灣國編版高中地理教科書的編寫與分析
★ 戰後臺灣海域海洋污染及政府因應措施之研究(1950-2001)──以輪船海難為例★ 桃園市新坡國民小學之研究(1923-2013)
★ 日治時期苗栗山腳公學校之研究(1912-1945)★ 臺灣初等師資培育的困境與發展:以臺南師範學校為例(1899-1987)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山地國民學校即戰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管日治時期教育所及國民學校,改組並新成立隸屬「山地鄉」的國民教育設施,學生主要為「山地原住民族」。本文旨在以制度為中心,運用政府公報、檔案、調查報告書等,探究其發展,斷限自1945年迄1968年九年國民教育實施前。為遂行「山地平地化」,山地國民學校以澈底推行「國語」、訓練農業生產技術、實施衛生教育為方針。後者以兒童的個人身體狀態著眼,期待其影響家庭環境,帶動「山地鄉」的公共衛生。經費方面,由於「山地鄉」的財政未能獨立,學校經費主要為省庫支給,用於校舍修建、設備充實、就學補助、教員獎勵及補助等,然收撥程序繁冗或為數甚少,皆影響校務。而儘管以多管道羅致人力,教員不足仍為常態,同時為推行「國語」,解任未具備該能力者。關於課程及教材,當局以「文化落差」為由,編製「山地適用教科書」,旨在將「原住民族」塑造成「中華民族」。畢業生升學則以「山地學生獎學金考選」保送入學師範學校、中等學校、職業學校為管道,除名額失衡之疑慮,錄取者因學力、交通等而輟學亦為問題,受限於經費,無以改訂。藉上述考查,明晰戰後初期,當局以「文化程度遲滯」為由,在教育制度上,將山地國民學校差別化,教學實踐則主張「山地平地化」。「山地原住民族」在此二重結構中,被動地納入以「同化」作為手段的教育體制。
摘要(英) Elementary schools of indigenous township (山地國民學校) were national educational facilities in indigenous townships (山地鄉) that were reorganized and established when the Taiwan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Executive Office took over schools of indigenous children (教育所) and elementary schools (國民學校) under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fter the World War II. Most of the students were san-di indigenous peoples (山地原住民族). This article aimed to focus on the system as the theme, and examined its development between 1945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1968 by using government notices, archives, and investigation reports. In execution of the “assimilation” of indigenous peoples, elementary schools of indigenous township followed the guidelines of fully promoting Mandarin, providing training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administering health education. By focusing on children’s personal health conditions through health education, the schools expected the children to have an impact on their family environment and drive the public health in indigenous townships. In respective to funding, since the finance of indigenous townships was not independent, the schools’ funding mainly came from the provincial treasury. The funds were used to renovate schools, purchase equipment, and provide student assistance, school staff rewards, as well as subsidies. However, either the application or the granting processes were cumbersome or the funds were small, and both affected school operations. Despite staff recruitment through different channels, school staff remained consistently on shortage. Meanwhile, unqualified staff was dismissed for the promotion of Mandarin. Regarding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 the authority used “cultural lag” as an excuse and prepared special textbooks for the indigenous curriculum (山地適用教科書). The purpose was to shape the indigenous peoples as Chinese Nation (中華民族). After graduation, students were recommended to normal schools, secondary schools, and vocational schools for admission with indigenous student scholarships. In addition to concerns about an imbalanced number of admissions, successful candidates could drop out due to reasons such as academic competence and traffic. Limited by the amount of funding, they were unable to make other considerations. Based on the above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ity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used “slow cultural development” as an excuse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ndigenous elementary schools’ education system. The schools focused on the principle of “assimilating” indigenous peoples. Under such a dual structure,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ere passively incorporated into 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used “assimilation” as a means of manipulation.
關鍵字(中) ★ 山地國民學校
★ 原住民族
★ 原住民族教育
★ 山地鄉
關鍵字(英) ★ elementary schools of indigenous township
★ indigenous peoples
★ indigenous education
★ indigenous township
論文目次 表次

緒論                       1

第一章、「山地」初等教育的變遷         12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蕃童」教育        12
 第二節、戰後「原住民族」的身分識別      23
 第三節、「山地」初等教育的接管        33

第二章、教育方針及學校行政           37
 第一節、教育方針               37
 第二節、經費運作               46
 第三節、衛生工作               61

第三章、師生及教務               70
 第一節、教員訓練及任用            70
 第二節、課程及教材              84
 第三節、學生升學               88

結論                      100

徵引書目                    104

附錄                      112
參考文獻 一、檔案
《司法行政部公報》,1979年。
《行政院公報》,2014年。
《官報(日刊)》,1914年、1922年
《官報》,1896年、1897年、1898年、1905年、1945年。
《國民政府公報》,1944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945年至1947年。
《臺灣省政府公報》,1947年至1968年。
《總統府公報》,1968年、1998年、2005年。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林永樑提案請將山地國校課本改為平地國校課本〉(識別號:002_61_600_45050),1956年7月20日至1956年8月18日。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高永清提案建議山地國校課本採用平地國校課本〉(識別號:002_61_600_48005),1959年2月3日至1959年2月28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山地國民學校另編教材課本案」,〈關於高砂族教育事項〉(典藏號:00337000001001),1945年12月22日至1946年6月21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山地鄉村設置國民學校案」,〈關於高砂族教育事項〉(典藏號:00337000001003),1946年7月13日至1946年9月26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每村應設一所山地國民學校案」,〈關於高砂族教育事項〉(典藏號:00337000001004),1946年7月13日至1946年9月26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花蓮縣高雄市政府任山地國民學校教員名冊編送案」,〈關於高砂族教育事項〉(典藏號:00337000001007),1946年8月12日至1946年10月24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高砂族兒童教育所改為國民學校案」,〈關於高砂族教育事項〉(典藏號:00337000001002),1946年1月5日至1946年1月12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高雄縣府裁撤人員山地任教名冊電送案」,〈關於高砂族教育事項〉(典藏號:00337000001006),1946年10月5日至1946年10月24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新竹縣山地國民學校辦理情形呈報案」,〈關於高砂族教育事項〉(典藏號:00337000001008),1946年11月25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臺灣接管計畫綱要」,〈施政計畫及講詞〉(典藏號:00302900015001),1945年1月14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警務處接管山地行政機關財產移交山地鄉公所案」,〈山地行政機關房屋財產移交本縣山地鄉公所接收〉(典藏號:00329100010001),1946年7月4日至1946年7月22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政府委員會議檔案,「改進山地教育實施方案草案案」,〈01委員會議〉(典藏號:00501021804),1951年9月14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政府委員會議檔案,「教育廳呈為擬修正「臺灣省加強山地教育實施辦法」案請提府會討論案」,〈01委員會議〉(典藏號:00501081725),1964年10月5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政府委員會議檔案,「教育廳簽為遵照整理與簡化法規之規定將有關山地教育法規七種合併整理為「臺灣省加強山地教育實施辦法」一種請提會核議案」,〈01委員會議〉(典藏號:00501050709),1957年6月25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民政廳簽擬調整37年度山地鄉公所編制員額請核示案」,〈各縣市區鄉鎮員額編制〉(典藏號:0040121001874014),1947年12月17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級機關檔案,「省教育廳加強山地教育設施辦理完畢核備案」,〈卅九年度行政會議議決案〉(典藏號:0040191004909010),1950年5月16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檢送花蓮縣萬里鄉山地國校校舍工程設計書圖請惠予補助興建並希辦理見復」,〈山地鄉房屋〉(典藏號:0040171024445015),1954年12月25日。
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典藏號:0026160044046,1955年3月18日至1955年5月14日。
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臺灣省參議會盧根德參議員於第一屆第十次大會臨時動議提案請政府將人民權利義務規章切實送會審議案,經省政府民政廳補送13種法規審議之有關函件資料〉(典藏號:0010120040001),1951年6月6日至1951年9月3日。
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公報》卷3期8(典藏號:002-01-05OA-03-5-3-05-00349),1954年1月23日。
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公報》卷4期2(典藏號:002-02-01OA-04-6-6-01-00090),1954年6月28日。
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公報》卷4期11(典藏號:002-02-01OA-04-5-3-05-00801),1954年8月18日。
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公報》卷10期16(典藏號:003-03-02OA-10-5-4-05-00219),1963年12月2日。
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臺灣省議會公報》卷9期16(典藏號:003-03-01OA-09-5-3-05-00983),1963年6月1日。
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臺灣省議會公報》卷14期20(典藏號:003-03-06OA-14-6-8-00-00706),1965年11月1日。
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臨時省議會第二屆第五次大會(下)》卷2(典藏號:002-02-05OA-02-6-6-0-00098),1956年6月18日至1956年9月11日。
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臨時省議會第三屆第一次大會(下)》卷2(典藏號:002-03-01OA-02-6-6-0-00277),1957年6月2日至1957年10月4日。
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臨時省議會第三屆第二次定期大會》(典藏號:002-03-02OA-00-6-8-0-00182),1957年12月25日至1958年2月14日。
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臨時省議會第三屆第三次大會(下)》卷2(典藏號:002-03-03OA-02-6-8-0-00320),1958年6月2日至1958年9月5日。

二、報告書
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會臺灣省分會編,《臺灣省山地教育實況調查報告書(第一期)》。臺北:中國敎育學會,1954。
伊能嘉矩、粟野伝之丞,《台湾蕃人事情》。東京:株式會社草風館(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1900年原刊),2000。
李亦園,《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3。
教育部,《中華民國原住民教育報告書》。臺北:教育部,1997。
陳茂泰、孫大川,《台灣原住民族族群與分佈之研究》。臺北:內政部專題委託研究報告,1994。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部學務課/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部/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學務課/臺灣總督府內務局文教課,《臺灣總督府學事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1905-1925。

三、山地適用教科書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初級小學 國語課本(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0,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初級小學 國語課本(第三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0,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梁堅編,《高級小學 國語課本(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梁堅編,《高級小學 國語課本(第二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2,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梁堅編,《高級小學 算術課本(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梁堅編,《高級小學 算術課本(第二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梁堅編,《高級小學 算術課本(第三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梁堅編,《高級小學 算術課本(第四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梁甌倪編,《初級小學 常識課本(第二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趙英若編,《高級小學 自然課本(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趙英若編,《高級小學 自然課本(第二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趙英若編,《高級小學 自然課本(第三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趙英若編,《高級小學 自然課本(第四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劉懋編,《初級小學 國語課本(第七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劉懋編,《初級小學 國語課本(第二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劉懋編,《初級小學 國語課本(第八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劉懋編,《初級小學 國語課本(第五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劉懋編,《初級小學 國語課本(第六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劉懋編,《初級小學 國語課本(第四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蔡鎮、梁文仲、梁甌倪、洪鋆、毛守豐編,《高級小學 社會課本(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蔡鎮、梁文仲、梁甌倪編,《高級小學 社會課本(第二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2,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蔡鎮、梁文仲、梁甌倪編,《高級小學 社會課本(第三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蔡鎮、梁文仲、梁甌倪編,《高級小學 社會課本(第四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蔡鎮編,《高級小學 國語課本(第三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蔡鎮編,《高級小學 國語課本(第四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第1版。

四、報紙雜誌
《中央日報》,1951年、1952年、1953年、1959年、1962年、1963年、1965年、1966年、1967年。
《台東新報》,1955年。
《民報》,1946年、1947年。
《民聲日報》,1949年、1951年、1952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960年、1961年、1964年。
《更生報》,1955年。
《商工日報》,1956年。
《臺灣教育會雜誌》,1904年。
《聯合報》,1951年、1952年、1954年、1955年、1957年、1959年、1961年、1963年、1964年。

五、期刊論文及學位論文
于蕙清、林鳳女庒,〈孫中山之中華民族觀—兼論與中華民國之關係〉,《高雄文化研究》2011年年刊,頁1-24。
方文振,〈日據時期教育政策演變下的蕃童教育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1999。
朱佳陽,〈戰後臺灣山地教育「特殊化階段」教科書之研究—以國語科、社會科為例(1951~195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張佳琳,〈臺灣光復後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張淑卿,〈國家與兒童健康:1950-60年代臺灣國民學校的衛生教育〉,《國史館館刊》期24,頁89-138。
郭秀岩,〈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期40,頁97-106。
陳中禹,〈中央政府遷臺後山地警備體系的建立(1949-1951)〉,《中華軍史學會會刊》期19,頁265-300。
陳中禹,〈戰後初期臺灣山地行政的建置與發展(1945-1959)〉,收於呂芳上編,《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s)》,頁45-90。臺北:國史館,2014。
陳南君,〈臺灣戰後國語政策—以原住民為中心探討〉。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鄭梓,〈戰後台灣省制之變革—從行政長官公署到台灣省政府(1945~1947)〉,收於氏著,《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頁237-259。臺北:新化圖書有限公司,1994。
顧恒湛,〈主體缺席的書寫—戰後初期「山胞論述」之歷史初探(1945~1955)〉,《台灣學誌》期9,頁83-109。
顧恒湛,〈隔離、監視與滲透─戰後初期臺灣山地治安體制建構之歷史考察(1951-1958)〉,《台灣史學雜誌》期17,頁73-103。

六、專書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國父全集第二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
王靜儀、黃秀政、陳鴻圖、李力庸、陳文松、劉明憲、鄭政誠編,《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議員小傳及前傳》。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14。
北村嘉恵,《日本植民地下の台湾先住民教育史》。札幌:北海道大学図書刊行会,2008。
台湾総督府民政局文書課編,《台湾総督府例規類抄》。東京:金城書院印刷所,1896。
伊能嘉矩主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理蕃誌稿(第一編.第二編)》。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1918。
佐藤源治,《臺灣教育の進展》。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日治時期台灣文獻史料輯編第13號(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1943年原刊),1999。
李園會,《臺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臺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8。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松田吉郎,《台湾原住民と日本語教育─日本統治時代台湾原住民教育史研究─》。京都:株式會社晃洋書房,2004。
林玉体,《台灣教育史》。臺北:文景書局有限公司,2003。
花亦芬,《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Reborn from the Wounds of History: Transitional Justice in Germany after 1945 and after 1990)》。臺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查顯球編,《怎樣實施山地教育》。臺北:復興書局,1955。
孫文,《國父遺教:建國方略 建國大綱》。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68。
秦孝儀主編、張瑞成編輯,《光復臺灣之籌畫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
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編,《台湾教育沿革誌》。臺北: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1939。
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愛─台灣教育人物誌》。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2006。
張松,《臺灣山地行政要論》。臺北:正中書局,1953。
張耀宗,《國家與部落的對峙:日治時期的臺灣原住民教育》。臺北: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9。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楊蓮福、陳謙主編,《民間私藏民國時期暨戰後臺灣資料彙編(文教篇)》。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編,《臺灣民政第一輯》。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臺灣一年來之教育》。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臺灣民政第二輯》。臺北: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48。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第四科,《進步中的本省山地》。臺北: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54。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改善山胞生活》。臺中:臺灣省各界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紀念籌備委員會,1971。
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編,《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十次定期大會特輯》。臺北: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50。
臺灣省警務處編,《臺灣省山地警政要覽》。出版地不詳:臺灣省警務處,1953。
臺灣總督府,《臺湾事情(昭和十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1935。
臺灣總督府,《臺湾事情(昭和十一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1936。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編,《臺灣史料稿本(明治三十五年三月)》。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1902。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高砂族の教育》。臺北:三和印刷所,1944。
鄭政誠,《認識他者的天空: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的觀光行旅》。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
藤井志津枝,《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臺北:文英堂出版社,1998。
藤井志津枝,《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譚光鼎,《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

七、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第1次委員會議會後記者會〉,2017年3月20日,http://www.president.gov.tw/。
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主持「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第1次委員會議」〉,2017年3月20日,http://www.president.gov.tw/。
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2016年8月1日,http://www.president.gov.tw/。
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設置要點〉,2016年8月1日,http://www.president.gov.tw/。
指導教授 鄭政誠(Cheng-Chen Cheng) 審核日期 2018-1-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