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121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7 、訪客IP:18.116.85.96
姓名 羅健祐(Luo, Jian-Y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劉長卿七言律詩格律研究:兼論其與杜詩之異同
(The Study of Liu Zhangqing’s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iu Zhangqing and Du Fu’s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相關論文
★ 王安石夢詩研究★ 「唐女詩人」詩之美感特質與經典化研究
★ 杜牧七言律詩格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唐]劉長卿(約726-789)之七言律詩「質」與「量」俱佳,值得重視。然而,劉氏身處盛、中唐的過渡期,故後世學者對其為盛唐人抑或中唐人,見解不同;影響所及,對其七律之定位,亦有歧見,或歸為盛唐,或列入中唐,看法不一,難有定論,甚而忽視其價值。
本文不蹈前人之轍,未將焦點置於於劉長卿七律的內容,改由「格律」切入,探賾其「平仄」、「對偶」、「用韻」情形,盼透過不同角度窺測,重新思考,正視劉長卿七律的貢獻。
另一方面,本文將杜甫七律納入討論,作為參照、比較的對象,以厚實論證。劉長卿與杜甫時代相近,但後世對兩人七律的評價迥然相異,杜甫七律向來被視為盛唐七律的代表,可謂標竿;劉長卿七律的定位則尚存爭議,難以彰揚。不僅如此,前人述及唐代七律發展時,亦常同時提到劉、杜二人,兩人之七律實存在微妙關聯,有待探詳。職是之故,本文藉參較劉、杜七律的格律表現,明白個別特色,並見異同之處,冀解決劉長卿七律的定位問題,進而闡發其價值與貢獻,更盼梳理唐代七律發展的重要環節,裨補詩史書寫之一隅。
摘要(英) [Tang] Liu Zhangqing(ca. 726-ca. 789)’s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quality” and “quantity” are both good and worthy of attention. However, Liu was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The High Tang and The Middle Tang. Therefore, scholars of later generations were stand in either The High Tang poet or The Middle Tang poet. Moreover,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ir position of the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classified as The High Tang or included in The Middle Tang. Different opinions are difficult to determine, lead to the ignorance of Liu’s value.
This treatise doesn’t follow the predecessors, I do not focus on the content of Liu Zhangqing’s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I will apply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forms”(格律), analyzing the “Pingze”(平仄), “Duiou”(對偶)and “rhyme phenomenon”(用韻)situations. I hope to see through different angles by rethinking and to face the contribution of Liu Zhangqing’s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On the other hand, this treatise incorporates Du Fu(712-770)’s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into the discussion as a more useful object of comparison. The existing era of Liu Zhangqing and Du Fu are similar. However, the evaluation of their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in the later generations is quite different. Du Fu’s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in The High Tang, while the position of Liu Zhangqing’s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is still controversial and difficult to recognize. Besides, when the predecessors mention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in the Tang Dynasty, they often referred to Liu and Du at the same time. The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of them remains subtle connections and deserves our exploration. This treatise strive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performances of Liu Zhangqing and Du Fu’s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expecting to clarif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 presume that I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Liu Zhangqing’s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as well as explaining its value and contribution. Also, to sort out the important link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complete a piece of the history of poetry.
關鍵字(中) ★ 劉長卿
★ 杜詩
★ 七律
★ 格律
★ 盛唐詩
關鍵字(英) ★ Liu Zhangqing
★ Du Fu’s Poems
★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forms
★ The High Tang poetry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 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29

第二章 「平仄」探賾 ………………………… 32
第一節 單句平仄 ……………………………… 35
第二節 雙句平仄 ……………………………… 43
第三節 四句及八句平仄 ……………………… 54

第三章 「對偶」與「用韻」探賾 …………… 69
第一節 「對偶」析論 ………………………… 69
第二節 「用韻」析論 ………………………… 87

第四章 劉長卿與杜甫七律格律之異同 ……… 99
第一節 平仄 …………………………………… 100
第二節 對偶 …………………………………… 119
第三節 用韻 …………………………………… 127

第五章 結論 …………………………………… 139
第一節 研究成果 ……………………………… 139
第二節 研究展望 ……………………………… 145

附錄一 〈劉長卿七律平仄合律表〉…………… 146
附錄二 〈杜甫七律平仄合律表〉……………… 150

徵引文獻 ………………………………………… 160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南朝梁]劉 勰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91年。
[唐]元 稹撰,周相錄校注:《元稹集校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唐]王 叡:《炙轂子詩格》,收入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5年。
[唐]杜 甫撰,謝思煒校注:《杜甫集校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唐]姚 合:《極玄集》,收入傅璇琮、陳尚君、徐 俊編:《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北京市:中華書局,2015年。
[唐]范 攄撰,唐 雯校箋:《雲溪友議校箋》,北京市:中華書局,2017年。
[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收入傅璇琮、陳尚君、徐 俊編:《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北京市:中華書局,2015年。
[唐]劉長卿撰,阮廷瑜校注:《劉隨州詩集校注》,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唐]劉長卿撰,楊世明校注:《劉長卿集編年校注》,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
[唐]劉長卿撰,儲仲君箋注:《劉長卿詩編年箋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17年。
[唐]權德輿撰,郭廣偉校點:《權德輿詩文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五代]韋 莊:《又玄集》,收入傅璇琮、陳尚君、徐 俊編:《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北京市:中華書局,2015年。
[五代]韋 縠:《才調集》,收入傅璇琮、陳尚君、徐 俊編:《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北京市:中華書局,2015年。
〔宋〕歐陽脩、宋 祁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5年。
[宋]范晞文:《對牀夜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宋]計有功撰,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
[宋]張 戒:《歲寒堂詩話》,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元]方 回撰,[清]紀 昀批點:《紀批瀛奎律髓》,臺北市:佩文出版社,1960年。
[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箋證》,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年。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明]唐汝詢選釋,[清]吳昌祺評定:《刪訂唐詩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收入大安出版社編輯部編:《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高 棅:《唐詩品彙》,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83年。
[明]陸時雍:《古詩鏡》,收入[清]高宗欽定,[清]永 瑢、紀 昀等奉敕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清]方東樹撰,汪紹楹校點:《昭昧詹言》,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清]王士禛口授,[清]何世璂編:《然鐙記聞》,收入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市: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王士禛口授,[清]郎廷槐編:《詩友詩傳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0年。
[清]周 春:《杜詩雙聲疊韻譜括略》,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收入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市: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翁方綱:《七言律詩鈔》,收入氏編:《蘇齋叢書》,[清)乾隆壬寅復初齋刊本,1782年。
[清]張 晉撰,[清]楊履道注,[清]劉汲評:《續尤西堂擬明史樂府》,[清]嘉慶壬申寧武試院刻本,1812年。
[清]喬 億編,雷恩海箋注:《大曆詩略箋釋輯評》,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聖祖御製,[清]彭定求等奉敕編:《全唐詩》,北京市:中華書局,2013年。
[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清]錢良擇:《唐音審體》,收入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市: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閻若璩撰,黃懷信、呂翊欣校點:《尚書古文疏證》,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日)遍照金剛撰,盧盛江校考:《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修訂本,北京市:中華書局,2015年。

二、近人專著
王 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
王夢鷗:《初唐詩學著述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吳相洲:《唐詩創作與歌詩傳唱關係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杜水封:《隨州七律賞析》,臺北市:文馨出版社,1976年。
杜曉勤:《齊梁詩歌向盛唐詩歌的嬗變》,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杜曉勤:《六朝聲律與唐詩體格》,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孫琴安:《唐七律詩精評》,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年。
徐 毅、陳 俐:《盛唐七律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5年。
馬茂元:《晚照樓論文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5年,頁163-181。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臺北市:里仁書局,2004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5年。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臺北縣:駱駝出版社,1997年。
莫礪鋒:《杜甫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陳仕華:《詩韻集成索引》,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93年。
陳順智:《劉長卿詩歌透視》,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程千帆、莫礪鋒、張宏生:《被開拓的詩世界》,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北京市:中華書局,2003年。
傅璇琮、陳尚君、徐 俊編:《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北京市:中華書局,2015年
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葛曉音:《唐詩流變論要》,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7年。
葛曉音:《杜詩藝術與辨體》,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趙昌平:《趙昌平自選集》,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趙 謙:《唐七律藝術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0年。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蔡 瑜:《唐詩學探索》,臺北市:里仁書局,1998年。
蔣 寅:《大曆詩人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蔣 寅:《大曆詩風》,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9年。
盧盛江:《文鏡秘府論研究》,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盧盛江、盧燕新撰,傅璇琮審訂:《唐代文學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錢志熙:《唐詩近體源流》,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謝海平:《唐代文學家及文獻研究》,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謝海平:《「劉長卿及其詩研究」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7年。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臺北市: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
簡明勇:《杜甫七律研究與箋註》,臺北市:作者自行出版,1973年。
簡明勇:《律詩研究》,臺北縣:五洲出版社,1973年。
簡錦松:《親身實見──杜甫詩與現地學》,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8年。

三、學位論文
王 丹:《劉長卿山水詩藝術風貌研究》,湘潭市:湘潭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玉蓉:《唐宋時期劉長卿詩歌傳播接受史研究》,廣州市: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王貴寶:《劉長卿與大曆詩風》,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2年。
白明芳:《劉長卿及其詩研究》,臺中縣: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李牧遙:《杜甫七律的詩體學研究》,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李 俊:《初盛唐七言律詩研究》,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1年。
李慧玟:《劉長卿山水詩研究》,嘉義縣: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周能昌:《杜甫七律的語法風格》,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孟向榮:《七律:從初唐到杜甫》,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1999年。
林珍華:《論劉長卿的七言律詩》,泉州市:華僑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林 瑜:《劉長卿的生平及作品》,臺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1年。
邱雅雯:《劉長卿離別詩研究》,臺中市: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胡小勇:《佛教思想與劉長卿的詩歌創作》,長沙市:湖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范海玉:《劉長卿五言律詩研究》,保定市: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0年。
馬蘭蘭:《劉長卿詩歌研究》,蘭州市:蘭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張文娣:《錢起劉長卿七律研究》,濟南市: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張 帆:《劉長卿詩歌創作淺探》,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張經宏:《杜甫七律與李商隱七律之比較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梁小玲:《初唐七律格律研究》,南寧市:廣西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2年。
梁文晶:《劉長卿、韋應物酬贈送別詩研究》,廣州市:華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莊茹蘭:《李商隱七言律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研究範圍》,新北市: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陳文華:《杜甫詩律探微》,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陳 剛:《劉長卿詩歌意象研究》,蘇州市: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陳順智:《劉長卿詩歌研究》,武漢市: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1984年。
熊七芳:《劉長卿詩歌心態研究》,重慶市: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趙君生:《劉長卿與佛教》,咸陽市:西藏民族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趙惠萍:《杜甫七律對仗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趙銀芳:《入獄貶謫與劉長卿詩歌研究》,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劉美珠:《劉長卿及其詩》,臺北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簡明勇:《律詩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68年。
羅楨婷:《李商隱七律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四、論文集與期刊論文
王志清:〈劉長卿山水詩的盛唐面目〉,《殷都學刊》第2期(2006年),頁47-51。
王義梅、李明亮:〈論劉長卿以冷感意象群營造意境〉,《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7期,頁105-106。
石 慧、王 丹:〈劉長卿山水詩的三大情懷探析〉,《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10期(2013年10月),頁30-33。
朱丹陽:〈劉長卿山水詩歌中的情感與內涵分析〉,《遼寧師專學報》第62期(2009年第2期),頁31-33。
吳河清:〈今存「唐人選唐詩」為何忽略杜甫詩探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4期(2007年7月),頁42-46。
吳淑玲:〈唐人選唐詩及敦煌寫卷中少見杜詩的傳播學因素〉,《杜甫研究學刊》2009年第1期(總第99期),頁17-22。
宋艾喬:〈感時傷亂的「憂生之嗟」──淺析劉長卿五言詩歌的特色〉,《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第8期,頁204-205。
李文勝:〈劉長卿詩歌情景交融的手法特點及意義〉,《哈爾濱學院學報》第9期(2009年9月),頁95-99。
李立信:〈王力《漢語詩律學》古體用韻說商榷〉,《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1期(2000年7月),頁137-149。
李紅雨、郝彥豐:〈劉長卿詩歌中的閉門意象〉,《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10年2月),頁25-27。
李 軍:〈論劉長卿詩歌中的「夕陽」情結〉,《中州學刊》第130期(2002年7月),頁68-71。
李慧玟:〈試論劉長卿詩中的禪宗美學〉,《文學前瞻》第7期(2007年8月),頁1-19。
房日晰:〈劉長卿詩的藝術特色〉,《求是學刊》第4期(1984年),頁66-70。
林珍華:〈近三十年來劉長卿研究粽述〉,《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頁82-86。
金堅強、胡祖平:〈解讀劉長卿詩歌中的「白雲」意象〉,《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6年8月),頁107-108。
金堅強、胡祖平:〈解讀劉長卿詩歌中的「青山」意象〉,《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3期(2006年第2期),頁3-5。
孫琴安:〈唐代七律詩的幾個主要派別〉,《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8年第2期,頁185-192。
孫琴安:〈杜甫、李商隱七律之比較〉,《杜甫研究學刊》1994年第4期,頁66-69。
郜林濤:〈佛教與劉長卿的思想和創作〉,《山西大學學報》第6期(2001年12月),頁48-51。
高中坡:〈劉長卿的從軍爭戍之作〉,《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7期(2007年第2期),頁7-8。
梁敏兒:〈胡應麟與杜甫〈登高〉:論文本分析的一個範例〉,《東華漢學》第11期(2010年6月),頁215-240。
許清雲:〈杜甫七律之會通與轉化〉,《東吳中文學報》第26期(2013年11月),頁61-90。
許清雲:〈杜甫七律調聲研究〉,《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5期(2014年3月),頁25-35。
陳順智:〈劉長卿詩歌意境的審美特徵〉,《江漢論壇》第7期(1992年),頁70-75。
陳順智:〈劉長卿詩歌體裁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頁103-107。
陳順智:〈論劉長卿詩歌的風格〉,《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第3期,頁134-139。
陳曉薔:〈劉長卿生平事蹟初考〉(上、中、下),《大陸雜誌》第29期(1964年9月),頁11-14、23-28、30-35。
黃媛媛:〈劉長卿七律傷悼詩淺析〉,《語文學刊》第10期(2012年),頁48-53。
黃媛媛:〈劉長卿七律送別詩淺析〉,《名作欣賞》第5期(2014年),頁85-87。
楚清偉:〈論劉長卿詩中秋的意象〉,《開封大學學報》第3期(2004年9月),頁35-36。
葛曉音:〈劉長卿七律的詩史定位及其詩學依據〉,《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頁20-30。
劉小榮:〈淺論劉長卿詩歌中的象徵性意象〉,《大眾文藝》第6期(2010年),頁150。
劉 真:〈解讀劉長卿詩歌中的「舟船」意象〉,《時代文學》第6期(2012年),頁173-174。
劉 乾:〈劉長卿部分睦州詩考〉,《平原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頁62-65。
潘殊閑:〈劉長卿及其詩歌的宗教情懷〉,《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4年2月),頁131-134。
蔡英俊:〈論杜甫「戲為六絕句」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收入呂正惠編:《唐詩論文選集》(臺北市:長安出版社,1985年),頁299-335。
蔡振念:〈盛唐五言古詩格律探論——兼評王力五古格律說〉,《成大中文學報》第51期(2015年12月),頁41-75。
蔡 瑜:〈唐代七言格律擬議〉,《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1期(1999年12月),頁31-53。
蔡 瑜:〈初唐格律發展史論──以詩格、詩選、詩作交互探索〉,《臺大中文學報》第59期(2017年12月),頁1-54。
鄧仕梁:〈劉長卿在唐代七律發展的地位〉,《唐代文學研究》(1994年),頁312-327。
盧笑涵:〈隱隱青山無限意——論劉長卿詩中的青山意象〉,《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期(2009年10月),頁81-83。
錢愛娟:〈秋風蕭瑟處 夕陽遲歸人——劉長卿詩歌意境談〉,《延安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2004年9月),頁59-61。
謝海平:〈論應酬詩在古籍整理的價值——以唐大曆詩人作品為例〉,《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年5月),頁29-45。
簡錦松、陳怡婷:〈杜甫七律章法規格化之研究〉,《東華漢學》第9期(2009年6月),頁199-252。
簡錦松:〈唐初七律發展史跡新證——《全唐詩》王維卷以前七言律詩147首之考察〉,《淡江中文學報》第27期(2012年12月),頁1-39。
(日)高橋良行:〈劉長卿集傳本考〉,《揚州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頁40。

五、電子資源
「漢詩格律分析系統」,網址:http://ppas.cl.ntu.edu.tw/hanshi。
指導教授 李宜學(Lee, Yi-Hsueh) 審核日期 2019-1-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