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55401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0 、訪客IP:3.21.97.61
姓名 林長慶(Chang-Ching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
論文名稱 合作討論平台之開發與初步評估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Discussion Platform)
相關論文
★ 支援國小科展探究教與學之網路科展探究系統的開發與評估★ 教師科展專業知識分享社群平台系統開發與評估
★ 科學小論文寫作平台的建置與評估★ 「探究教學線上教師社群平台」之建置與評估:以知識管理理論為基礎
★ 科學閱讀平台之發展與評估★ 以鷹架為基礎之科展探究系統平台之開發與評估
★ Improving Novice Teachers’ Instructional Practice Through Online Multilevel Reflection: The Role of Novice Teachers’ Beliefs★ The Effect s of Video-based Reflection on Preservice Teachers′ Micro Teaching Focusing on Meaningful Learning with ICT
★ Examining Teachers’ Online Video-Based Reflective Practice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garding Guided-Discovery Learning Instruction★ 數位教育遊戲之開發與評估:以「Mr.道耳頓的奇幻歷險」為例
★ 應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開發基於知識翻新理論之線上非同步合作論證平台與平台初步評估★ 同步討論與反思系統(SDRS)對小學生知識建構學習環境感知和學習成果的影響
★ 具有集成設計框架的同步在線論證系統用戶界面:重新設計和評估★ 科學探究學習系統之開發與評估
★ 支援科學專題學習 之線上學習平台開發與評估★ 線上合作共同備課平台:開發與評估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討論教學法屬於高度互動的教學方式,其中融合了合作學習的精神與方法,在實務上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涉及多種值得學習的技能,這些技能如果單純由教師單向授課是非常不容易實現的。然而一群學生在高度互動學習過程之中,教師得要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的確十分不容易,有鑑於此,如果可以建置一個協助學生及教師的討論平台,讓學生容易融入討論活動之中,老師可以有效掌握各小組的討論狀況,將有機會提升討論教學的效果。
為了達成前述的目標,本研究設計了合作討論平台(Wediscuss),提供學生及老師在課堂進行討論活動時應用;有別於傳統討論平台收集文字或圖片作為討論歷程資料,本平台主要是直接獲取使用者的語音,過程中一併記錄使用者的互動歷程並產生討論圖,這些資料一方面讓學生進行反思活動時有更具體的參考資訊之外,另一方面,老師則能藉此更清楚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
本研究也針對合作討論平台進行知覺有用性、易用性及使用意願的評估,透過使用者的問卷回饋資訊,判斷設計成果是否符合教學現場的需求,以及未來可以擴展的方向為何。使用者在使用過本平台後,反應出高度的使用意願,也提出了不少改善的建議,做為未來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
摘要(英) Group discussion is one of the common learning activities in the classrooms. However, it’s very difficult for teachers to monitor all their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in a discussion activity in class.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is study aims to develop a discussion platform, Wediscuss, to aid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to make the discussion activity smoothly, assist students to engage in the discussion soon, and provide the teacher an efficient tool to monitor all of the teams or students. Wediscuss catches the speech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ll team members, and automatically creates a discussion map about the interactions. Those specific data will help students to reflect more appropriately and support the teacher to monitor the learning status of all students. After developing the initial version of Wediscuss, this study also conducted an initial evaluation of Wediscuss with a discussion activity involving 28 voluntee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participants expressed satisfaction about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usability of the Wediscuss. Also, they are willing to use the Wediscuss platform to do discussion activities if they have opportunity. Besides, the participants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Wediscuss.
關鍵字(中) ★ 合作學習
★ 討論圖
★ 電腦輔助合作學習
關鍵字(英) ★ collaborative learning
★ discussion map
★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II
致謝詞 ..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5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合作學習 .. 7
一、 合作學習的定義 .. 7
二、 合作學習的要素 .. 7
三、 合作學習的優點 .. 8
四、 合作學習的方法 10
第二節 電腦輔助合作學習 .. 12
一、 相關文獻分析 . 12
二、 電腦輔助教學的應用 . 15
三、 電腦輔助討論 . 16
第三節 相關系統比較與分析 . 19
一、 相關系統介紹 . 19
二、 系統比較與分析 19
第四節 綜合討論 22
第三章 系統設計與實作 . 23
第一節 系統開發方式 . 23
一、 系統開發人員架構 .. 23
二、 系統開發流程 . 24
第二節 系統設計規劃 . 27
一、 系統設計特色 . 27
二、 系統設計規劃 . 28
三、 系統流程設計 . 29
四、 系統使用情境 . 34
第三節 系統模組與功能模組 . 37
一、 系統架構 37
二、 系統模組與功能說明 . 39
第四節 系統配置 41
一、 硬體設備 41
二、 軟體建置 41
三、 使用環境建議 . 42
第五節 系統介面與角色功能畫面 .. 43
一、 系統介面設計 . 43
二、 帳號區 . 44
三、 小組與討論區 . 47
四、 記錄與反思區 . 52
五、 觀察區 . 60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63
第一節 研究對象 6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3
一、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 .. 63
二、 第二階段「研究設計」: .. 63
三、 第三階段「系統評估進行流程」: . 63
四、 最後階段「結果分析」: .. 64
第三節 系統評估流程 . 66
一、 系統平台介紹 . 66
二、 操作系統平台 . 66
三、 系統評估 6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8
一、 使用者對於「合作討論平台」之科技接受度量表 . 68
二、 開放性問題 .. 69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70
一、 資料收集 70
二、 資料分析方式 . 70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71
第一節 使用者對於WEDISCUSS 平台之知覺有用性 . 71
第二節 使用者對於WEDISCUSS 平台之知覺易用性 . 72
第三節 使用者對於WEDISCUSS 平台之整體使用意願 73
第四節 使用者對於合作討論平台之改進意見 74
一、 功能建議 74
二、 改善建議 7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6
第一節 結論 .. 76
第二節 建議 .. 77
一、 對於系統改善方面的建議 .. 77
二、 未來研究建議 . 79
參考文獻 . 80
附錄 82
附錄二 學生對於「合作討論平台」之科技接受度量表 .. 83
附錄三 其他回饋問卷 . 84
參考文獻 朱柏州(2002)。合作學習在網路教學上對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高雄市。
吳清源(2003)。討論式教學的特質與成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臺北市。
梁雲霞、陳芸珊(2013)。國中小學生學習策略使用之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9 (2),33-64。doi:10.3966/181665042013060902002
王金國(2006)。簡介小組討論教學法。教育研究,8,137-147。
Smith & MacGregor (1992). What I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Anne Goodsell, Michelle Maher, Vincent Tinto, Barbara Leigh Smith, & Jean MacGregor (Ed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 Sourcebook for Higher Education (pp. 10-30). Pennsylvania, P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Marjan Laal & Seyed Mohammad Ghodsi (2011). Benefits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1(2012), 486-490.
Qiyun Wang (2010). Using online shared workspaces to support group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55 (2010), 1270-1276.
Huei-Tse Hou (2010). A case study of online instructional collaborative discussion activities for problem-solving using situated scenarios: An examination of content and behavior cluster analysis. Computers & Education, 56 (2011), 712-719.
Addison Y.S. Su, Stephen J.H. Yang, Wu-Yuin Hwang, Jia Zhang (2010). A Web 2.0-based collaborative annotation system for enhanc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 55 (2010), 752-766.
Huei-Tse Hou , Sheng-Yi Wu (2011). Analyzing the social knowledge construction behavioral patterns of an online synchronous collaborative discussion instructional activity using an instant messaging tool: A case study. Computers & Education, 57 (2011), 1459–1468.
Chee-Kit Looi, Wenli Chen, Foo-Keong Ng (2009).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enabled by GroupScribbles (G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learning effectiveness. Computers & Education, 54 (2010), 14-26.
Dorothy DeWitt, Saedah Siraj and Norlidah Alias (2013). Collaborative mLearning: A Module for Learning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7 (1), 89-101.
Maria Zenios (2011). Epistemic activities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owards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studying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networked learning setting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11), 27, 259-268.
Nurbiha A Shukor, Zaidatun Tasir, Henny Van der Meijden and Jamalludin Harun (2014). Exploring Students’ Knowledg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Discussions Using Sequential Analysi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7 (4), 216-228.
Omid Noroozi, Armin Weinberger, Harm J.A. Biemans, Martin Mulder, Mohammad Chizari (2012). Facilitating argument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through a transactive discussion script in CSCL. Computers & Education, 61 (2013), 59-76.
Vitaliy Popov, Harm J.A. Biemans, Dine Brinkman, Andrei N. Kuznetsov, Martin Mulder (2013). Facilitation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mixed- versus same-culture dyads: Does a collaboration script help?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19 (2013), 36-48.
指導教授 吳穎沺(Ying-Tien Wu) 審核日期 2019-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