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126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1 、訪客IP:18.117.153.38
姓名 盧穎(Ying L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西洋藝術教育的接受與推動——奇美博物館的角色與功能
(The Reception and Promotion of Western Art Education: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Chimei Museum)
相關論文
★ 論卡拉瓦喬羅馬時期公共祭壇畫的世俗形式與宗教理念★ 論Grosvenor Gallery展覽對於英國藝術的推展,1877-1890
★ 公共理念的實踐:1824至1865年早期倫敦國家畫廊的定位與革新★ Mark Catesby 《自然史》插圖在十八世紀西方博物學圖像中的創新與意義
★ 收藏家的自我形象塑造:嘉德納夫人與其同代繪畫收藏★ 從「被遺忘」到「典範」之形塑─ 維梅爾藝術史地位變遷探討
★ 由建築圖到風景畫:十八世紀英國威爾頓莊園圖像的變遷★ 走出莎劇:維多利亞時期精靈畫的轉變
★ 在欺眼之外——John Frederick Peto 的文件架畫與貼片畫★ 法式品味在英國: 倫敦華勒斯典藏館藝術收藏與展示發展
★ 再現「海克力斯的選擇」:十五到十八世紀的圖像傳統與創新★ 菲利普典藏館1918-1960年代的美國現代藝術收藏與推展
★ 湯瑪斯.瓊斯(Thomas Jones, 1742-1803)藝術史定位的轉變——論其風景油彩速寫再發現的契機與影響★ 泰特藝廊對William Blake的形塑與推廣,1913至今
★ 羅馬名利場:喬凡尼?巴里歐內(Giovanni Baglione)藝術聲譽與誹謗圖像之研究★ J. M. W. Turner(1775-1851)身後首檔回顧大展:1899年倫敦城區市政廳藝廊(Guildhall Art Gallery)特展的意義與影響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許文龍(1928-)與他所創辦之奇美博物館,藝術類常設展以臺灣少見的西洋藝術為主,以西洋藝術史發展的脈絡為敘事核心,呈現由13-20世紀創作於西歐的繪畫。由於創辦人的品味與藝術市場可及的作品,18-19世紀的學院藝術在展品中數量最多,這些繪畫也體現創辦人對於繪畫之技術訓練的重視,許文龍以「看得懂」的藝術來概括展場中具象、寫實的作品。注重技術性層面的觀畫方式,與藝術教育的重心有關,進而影響西洋藝術的展示目的。當藝術教育理念逐漸由技術為主轉變為重視人文內涵,藝術展示也由臨摹、學習繪畫技巧為目的,轉變為透過畫作認識藝術發展的歷史與相應的文化脈絡。奇美藝術廳的展示,順應時勢作出調整,同時保持一向堅持的重視繪畫訓練的特色,在當前的藝術教育生態中佔有獨特的棲位。

本文將以許文龍-奇美博物館為核心,探討許文龍如何接受西洋藝術教育,進而以博物館為主體在當代環境中推動相關的教育活動。第一章將探究藝術教育中重視繪畫技術的部分,如何展現在奇美藏品;第二章呈現藝術廳如何詮釋藏品與「看得懂」的藝術;最後,將針對館方提供的藝術教育資源,探討奇美的特殊性與未竟之業 。
摘要(英) Chimei Museum established in 1992 by Wen-Long Shi (1928-) was relocated to the Tainan Metropolitan Park in 2014 and reopened in 2015. The museum was known for its western art collections, which were rare in Taiwan. In the permanent galleries of fine arts, the artworks from the 13th to the 20th century are displayed in chronological order, allowing visitors to follow the trail of Western art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personal taste of founder Shi and artworks available on the art market, paintings in display are mainly academic art from the 18th to the 19th century. These well-skilled paintings present technical methods which Shi pays attention to. He considered these figurative, representational, realistic painting to be ‘understandable’ to the public. Ways of viewing art underlining technical skills are related to the tendency of art education, which once emphasized technical skills. As the aim of art education turned from emphasizing technical skills to the humanistic content, the purpose of displaying western art also turned from learning how to paint by imitating to learning historical, cultural, contextual development of art. Chimei Museum, following this trend, changed their ways of display, while maintaining their emphasis on technical skills and figurative paintings, and therefore occupied a unique place in the world of art education.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focus on Shi and paintings in Chimei Museum, examining what role Chimei Museum plays in current art environment in Taiwan. The first chapter traces how Shi formed his idea of building a museum and his taste of western art. In this case, art education Shi received, especially the part of media and techniques, was influential. On this basis, he collected artworks and founded the museum.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how Chimei Museum displays their artworks, and how they interpret ‘understandable’ art. In the final chapter, I compare the activities and information Chimei released with other organizations to point out the uniqueness of Chimei.
關鍵字(中) ★ 奇美博物館
★ 西洋藝術
★ 藝術教育
★ 學院藝術
關鍵字(英) ★ Chimei Museum
★ western art
★ art education
★ academic art
論文目次 緒論 1
前言 1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3
文獻回顧 5
章節概述 8
研究限制 9
第一章 接受:奇美博物館的建立 10
第一節 奇美博物館藝術廳之前 10
一、博物館概念之形塑:臺南州立教育博物館埋下的種子 10
二、西洋繪畫與西洋藝術教育 15
三、西洋藝術收藏環境 24
第二節 從私人收藏到博物館 29
一、藏家個人品味與理想的折衷 30
二、博物館與展示理念 34
小結 39
第二章 走進奇美藝術廳:展場中的藝術史 40
第一節 展場資訊 40
一、藝術史為核心的展示 41
二、展示規劃與特色 46
第二節 「看得懂」的19世紀學院繪畫 53
一、展場中的學院繪畫 53
二、學院藝術與「看得懂的畫」 59
小結 64
第三章 推動:奇美與藝術教育 65
第一節 臺灣民眾接觸西洋藝術的媒介 65
一、雜誌 66
二、西洋藝術為主題的特展 69
第二節 物件的提供者:奇美基金會與舊館 73
一、奇美博物館複製畫巡迴展 74
二、奇美影音 76
三、奇美藝術獎 79
第三節 博物館與人:新館的角色與功能 82
一、特展與博物館核心概念的彰顯 82
二、奇美與觀眾 86
小結 91
結論 92
參考文獻 95
圖版來源 103
圖版 116
附件 143
【附件1-1】訪談紀錄:典藏組連雅貞組長 143
【附件1-2】訪談紀錄:展示教育組王邦珍組長 151
【附件2】 藝術廳中的學院繪畫、沙龍作品(按照展示順序排列) 165
【附件3-1】西洋藝術相關特展:1990-2018 170
【附件3-2】〈西洋藝術相關特展:1990-2018〉展覽主題統計* 178
【附件4】1980-2010西洋藝術史出版書籍 179
【附件5】奇美博物館西洋藝術下鄉巡迴展展出作品 182
參考文獻 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
奇美博物館臉書粉絲團。
奇美影音YouTube頻道。
奇美影音部落格。
奇美影音臉書帳號。
奇美文化基金會編,《再啟天真之眼——奇美藝術獎廿五週年特展》,臺南:奇美文化基金會,2013。
奇美文化基金會編,《成長的喜悅——奇美藝術人才培訓展》,臺南:奇美文化基金會,2001。
奇美文化基金會編,《碩果與新芽——奇美藝術獎20年成果展》,臺南:奇美文化基金會,2008。
奇美博物館編,《奇美博物館》,臺南:財團法人臺南市奇美文化基金會,1998。
曹欽榮,《奇美博物館:幸福夢想》,臺北:前衛,2016。
許文龍口述,林佳龍、廖錦桂編著,《零與無限大 : 許文龍幸福學》,臺北市 : 早安財經,2010。
郭玲玲,《榮耀之門——十九世紀法國巴黎官方沙龍展》,臺南:財團法人臺南市奇美文化基金會,2006。
黃才郎發行,《奇美西洋名作珍藏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4。
奇美文化基金會編,《誕生 奇美博物典藏特展》,臺南:奇美文化基金會,2000。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傳奇之美——女人頌:西洋繪畫與雕塑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8。
廖錦祥發行,《凝視日常——荷蘭藝術家哈勒曼特》,臺南:奇美博物館,2018。
潘元石主編,《世界的新生:西洋美術中的兒童形象》,臺南:奇美文化基金會,2000。

中文書目
山藝術文化基金會,《收藏有藝事》,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4。
王秀雄等編,《國民小學美術教學指引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9年初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民國八十一年文化統計》,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2。
何肇衢等編,《國民小學美術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6年第8版。
李宜修,《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1980-2000》,臺北 : 臺灣商務,2011。
並木誠士、米屋優、吉中充代、加藤哲弘、喜多村明里、原久子著,《日本現代美術館學》,黃貞燕等譯,臺北:五觀,2003。
周佳榮,《近代日本文化與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周菊香,《府城今昔》,臺南:臺南市政府,1993。
林曼麗,《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雄獅美術,2000。
林曼麗總編,《日本近代洋画大展》,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MoNTUE北師美術館,2017。
林曼麗總編,《北師美術館序曲展:依然是教育的先鋒,藝術的前衛》,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MoNTUE北師美術館,2013。
洪金禪、吳慧芳策劃,《《藝術家》40年×臺灣當代美術:與時代共舞》,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5。
倪再沁,《藝術家←→台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臺北:藝術家,1995。
高雄市立美術館發行,《雄獅學:雜誌構築出的時代美學》,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4。
張婉真,《論博物館學》,臺北:典藏,2005。
陳其南、王尊賢,《消失的博物館記憶》,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10。
陳柔縉,《臺灣西化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2011。
黃才郎發行,《哈勒曼特》,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8。
臺北市立美術館,《臺灣珍藏 二十世紀西洋名作選》,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1。
劉增泉,《法國史》,臺北:五南,2010。
鄭明憲總編,《臺灣藝術教育史》,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8年。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1979初版,1998第五版。

中文文章
王秀雄,〈巴黎、東京、臺灣的美術關係——臺灣西洋畫的移植與發展研究〉,《黃金印象 : 奧塞美術館名作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第59-106頁。
王秀雄,〈日治時期臺、府展的興起與風格探釋〉,《日治時期台灣官辦美展(1927-1943)圖錄與論文集》,臺北:臺灣創價學會,2010,第12-76頁。
王建柱,〈近三十年來我國初級中學與國民中學之美術教育〉,《教育資料集刊》,第11輯(1986年6月),第467-576頁。
朱紀蓉,〈博物館發展中的國家力量——臺灣經驗討論〉,《博物館學季刊》,第28期第1卷(2014年1月),第5-29頁。
吳文星,〈日據時期之台灣師範教育-教學與訓育〉,《歷史學報》,1980年期,第251-312頁。
呂清夫,〈學院主義尺度的黃昏〉,《雄獅美術》,第193期(1987年3月),第33-41頁。
李松泰,〈外域影響中的臺灣西洋美術——日據時期〉,《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2:「日治時期」》,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8年,第28-33頁。
李長俊,〈臺灣對西洋十九世紀繪畫的認識〉,《黃金印象 : 奧塞美術館名作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第107-120頁。
李賢文採訪,許文龍口述,〈藝術是一生的摯友〉,《雄獅美術》,第230期(1990年4月),第141-143頁。
林庭宇、李文嵐、馬嘉黨、蘇俐穎、楊玲美,〈參觀藝術展覽之觀眾行為研究——以「驚豔米勒——田園之美畫展」為例〉,《圖文傳播藝術學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9,第122-141頁。
林惺嶽,〈五十年的回顧與展望〉,《1945-1995臺灣現代美術生態》,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5,第7-22頁。
徐文琴,〈荷、西以及明鄭時期的臺灣美術綜覽〉,《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1:「閩習臺風」——明清時期》,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8年,第92-103頁。
袁汝儀,〈1930-1960 年間的自由畫:臺灣美術教育思想初探〉,《藝術教育研究》,第11期(2006年5月),第1-33頁。
陳意華,〈許文龍訪談〉,《典藏投資》,第88期(2015年2月),第84-113頁。
顏娟英,〈臺灣早期西洋美術發展(中)〉,《藝術家》,第169期(1989年6月),第140-167頁。
蘇雯妏,〈十九世紀復古風雅——以伯恩瓊斯《尋獲聖杯之壁毯》的詮釋為例〉,《議藝份子》,第25期(2015年9月),第115-132頁。

中文論文
張旭欽,〈從心流理論探討非營利組織之服務傳遞——以奇美博物館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郭維智,〈巡迴展作為博物館品牌行銷的利基——以奇美博物館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陳炎生,〈博物館與媒體合作行銷超級特展之模式與效益——以國立歷史博物館梵谷展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陳碧霜,〈從收藏藝術品的活動探討企業收藏及贊助之相關議題——以奇美博物館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聶孝如,〈戰後台灣國民基礎教育中的藝術圖譜——國小美術教科書的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西文專書
Crow, Thomas E., Painters and Public Life in Eighteenth-Century Par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1985 (1991 printing).
Denis, Rafael Cardoso and Colin Trodd ed., Art and the Academ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0.
D′Otrange, Mastai M.L., Illusion in Art: Trompe l′Oeil: A History of Pictorial Illusionism, New York: Abaris Books, 1975.
Goldstein, Carl, Teaching Art: Academies and Schools from Vasari to Albers,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Higonnet, Anne, A Museum of One′s Own: Private Collecting, Public Gift. New York: Prestel Pub, 2009.
Husslein-Arco, Agnes and Alfred Weidinger ed., Sleeping Beauty: Masterpieces of Victorian Painting from Museo de Arte de Ponce. Vienna: Belvedere, 2010.
Kale, Steven D., French Salons: High Society and Political Sociability from the Old Regime to the Revolution of 1848.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4.
Mainardi, Patricia, The End of the Salon: Art and the State in the Early Third Republi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McClellan, Andrew, The Art Museum from Boullée to Bilba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Panofsky, Erwin, Studies in Iconology: Humanistic Them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7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39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宮布利希(E. H. Gombrich),《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 16th edition),雨云譯,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

西文文章
Barker, Emma, ‘Exhibiting the Canon: The Blockbuster Show,’ in Contemporary Cultures of Displa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127-146.
Christie Brown, ‘What Do You Buy after You’ve Got the Private Plane?’ Forbes, vol.147 (1996. 2), pp.106-110.
Gaehtgens, Barbara, ‘The Theory of French Genre Painting and its European Context’, in Colin B. Bailey ed., The Age of Watteau, Chardin and Fragonard: Masterpieces of French Genre Painting, New Haven and London, 2003, pp.40-59.
Goldstein, Carl, ‘Studies in Seventeenth Century French Art Theory and Ceiling Painting,’ The Art Bulletin. Vol. 47, No. 2, Jun., 1965, pp. 231-256.
Harris, Neil, ‘Period Rooms and the American Art Museum,’ Winterthur Portfolio, Summer/Autumn 2012. Vol. 46, No. 2/3, pp. 117-138.
Higa, Yuko T., ‘The Matsukata Collection: Its history and Significance Today,’ M.A.,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8.
Matsukata, Saburo, ‘The Matsukata Collection,’ Japan Quarterly, Oct 1, 1959. pp. 420-426.
Rimer, J.Thomas, ‘Tokyo in Paris/Paris in Tokyo,’ Paris in Japan: the Japanese Encounter with European Painting. St. Louis: Washington University, 1987, pp.33-38.




報紙
孟慶慈,〈臺南都會公園博物館ROT案簽約〉,《自由時報》(2013年6月19日)。

高聖凱,〈黃崇仁 從繪畫追尋自由〉,《遠見雜誌》,第225期(2001年3月)。
許麗娟,〈許文龍,讓藝術永留存〉,《自由時報》(2014年5月16日),週末生活版(E04版)。
廖新田,〈複製畫展傷害藝術教育〉,《蘋果日報》(2014年2月25日)。
羅芋宙,〈【特別企畫】蘇煥智讓奇美博物館成官民合作典範〉,《新新聞》(2015年1月20日)。
龐清廉,〈奇美藝術獎30年為臺灣蘊釀龐大藝術能量〉,《中廣新聞》(2018年7月27日)。

網站資源
Artprice.
Christie’s.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Smithsonion.
Sotheby’s.
The National Gallery.
大原美術館。
東京富士美術館。
國立西洋美術館。
國立臺灣美術館。
雄獅美術月刊。
新竹市政府教育處。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臺南市歸仁國中。
臺南博物館節。(2018/9/6檢索)
遠流博識網。
靜嘉堂文庫美術館。
藝起。

資料庫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指導教授 謝佳娟(Chia-chuan Hsieh) 審核日期 2018-10-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