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121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5 、訪客IP:18.188.252.23
姓名 梁易茹(Yi-Ru Li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郭雍《易》學研究
(The Study of Guo Yong′s Yi-Ching)
相關論文
★ 劉備與諸葛亮管理蜀漢之研究★ 焦循《左傳》杜注研究
★ 項安世《易》學研究★ 焦竑一貫之學研究
★ 王陽明「心外無物」的思想探賾★ 楊伯峻《論語譯注》義理研究
★ 程廷祚《易》學思想研究★ 《論康有為經世儒學的理論基礎與孔門傳承重構》
★ 惲日初對劉蕺山思想之詮釋研究★ 王又樸《 史記七篇讀法》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宋代義理《易》學受到王弼以理解《易》的影響,注重闡發義理,在思想上呈現不同的風貌,程頤以儒家理學注解《周易》,郭忠孝為程頤門下的弟子,創立兼山學派,郭雍繼承程氏《易》學和郭氏《易》學而撰寫《郭氏傳家易說》,亦為義理《易》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本論文主要以郭雍為研究對象,首先說明郭雍的釋《易》通例,以消息卦變來解釋三陰三陽之卦,以卦主表示重要的爻位,並藉由對比卦和卦之間的關係解釋卦爻辭的意涵,義理釋《易》方面重視卦時,每卦皆有固定的一時一事,其次是提出以虛中修德,虛中應對外物和容納天理,並且區分出君子、大人和小人的差別,引史證《易》方面則透過史事說明聖賢光明的德行和為政以民為先,另外釐清君臣關係應由實現聖王之道開始,再說明聖王的用兵的方式,筆者期望藉由對《郭氏傳家易說》的討論,展現郭雍《易》學的特色。
摘要(英) In the Song Dynasty, philosophical Yi, which was influenced by Wang Bi to understand the Yi by principle, focused on elucidating the theory of ideology. Therefore, Philosophical Yi of the Song Dynasty presented different styles in their thoughts. Cheng Yi commented on Yi-Ching with Confucianism, and Guo JhongSiao.who was the disciple of Cheng Yi, founded the Schoo of Jian Shan. Guo Yong, who is also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philosophical Yi ,succeeded Cheng′s Yi learing and Guo′s Yi learing to wrote "Guochi Chuanjia Yishuo". This study mainly takes Guo Yo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ly, it elucidates Guo Yong ′s general case of the Yi. He used growing hexagrams change to explains the hexagrams of three yin three yang, and represente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by the guazhu. By comparing the realtionships between hexagrams, Guo Yong explained the meaning of the hexagrams and the yaos. When the philosophical Yi was emphasized, it pays attention to time liness in the hexagrams, and the second was to offer the concept of Syu Jhong, which could deal with foreign objects and to accommodate the principle of heaven. Besides, Guo Yong distinguish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gentleman, a great man and a small man. In the aspect of historical events with the Yi, through history events it showed the bright virtues of the Saint, and the people was priority on politic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ler and the minister should begin with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age king, and then explain how the sage king used military forces. In this way, I hope to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o Yong′s Yi learning.
關鍵字(中) ★ 郭雍
★ 易學
★ 程頤
★ 兼山學派
★ 引史證易
關鍵字(英) ★ Guo Yong
★ Yi Ching
★ Cheng Yi
★ Jian Shan school
★ history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4
第三節 論郭雍和兼山學派 8
第二章 《易》學淵源 11
第一節 對伊川易學的承繼和開展 12
一、重視爻和爻關係以釋義 12
二、天理、人欲之辨 18
第二節 對兼山易學的承繼和開展 23
一、承繼《兼山易解》的說法 23
二、兼山以老釋《易》和郭雍以儒釋《易》之別 29
第三章 運用通例釋《易》 33
第一節 卦變和卦主理論 34
一、以消息卦變釋《易》 35
二、以卦主釋《易》 40
第二節 運用以卦和卦的關係釋義 44
一、反卦 44
二、對卦 49
三、兩象易 50
四、上卦或下卦相同 51
第四章 義理釋《易》 55
第一節 明依時順處之理 58
一、一卦以時義為主 59
二、以時義討論人事變化 66
三、以時義判斷行為價值 73
第二節 重虛中修德之法 76
一、虛中以應物 76
二、虛中以畜德 81
第三節 論君子小人之辨 85
一、君子大人之德 86
二、君子小人的區別 88
第五章 引史證《易》 95
第一節 引述史事的之方式 97
第二節 引史用聖賢史事說理 103
一、引史論聖賢形象 103
二、引史論聖賢的為政 107
第三節 引史論君臣關係 111
一、禮賢下士 111
二、以聖王之道為先 115
第四節 引史論用兵之道 117
一、以匡正國家為目的 117
二、以任用老者為方法 120
第六章 結語 124
參考文獻 128
一、古籍(按作者年代排序) 128
二、今人著作(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29
參考文獻 一、古籍(按作者年代排序)
(一)《易》學類
〔魏〕王弼、〔晉〕韓康伯註,樓宇烈校釋:《周易註》,《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
〔魏〕王弼:《周易略例》,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宋〕程頤、朱熹:《易程傳、易本義》,臺北:河洛圖書有限公司,1974年。
〔宋〕郭雍:《郭氏傳家易說》,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楊萬里:《誠齋易傳》,《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27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宋〕方聞一:《大易粹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俞琰:《周易集說》,《通志堂經解》第3冊,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宋〕俞琰:《讀易舉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董真卿:《周易會通》,《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41-4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明〕胡廣:《周易大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43-48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清〕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79-8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二)其他
〔漢〕孔安國,〔唐〕孔穎達正義,黃懷信整理:《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漢〕鄭玄,〔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朱熹:《晦庵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3-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祥主編:《朱子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臺北:中華書局,1986年。
〔清〕朱彝尊:《經義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王梓材、馮雲濠:《宋元學案補遺》,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二、今人著作(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 專書
王新春:《易學與中國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王鐵:《宋代易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出版社,1991年。
朱伯崑:《易學漫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李尚信:《周易集解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呂紹綱:《周易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林忠軍:《易學源流與現代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林忠軍主編:《歷代易學名著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林麗真:《王弼》,臺北:東大出版社,1988年。
林麗真:《義理易學鈎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評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姜海軍:《程頤《易》學思想研究—思想史視野下的經學詮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59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註釋與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楊自平:《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楊自平:《清初至中葉《易》學十家之類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鄭吉雄:《周易玄義詮解》,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2年。
廖名春、康學偉、梁韋弦:《周易研究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劉大鈞:《周易概論》,成都:巴蜀詩社,2004年。
劉大鈞編:《大易集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潘雨亭:《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簡博賢:《魏晉四家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二) 學位論文
孫勁松:《郭雍易學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國寬:《朱熹易學研究──對程頤易學的傳承與開新》,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盧佩宏:《《郭氏傳家易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鍾依穎:《郭雍易學義理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三)期刊論文
朱漢民:〈論程頤易學對王弼之學的繼承〉,《齊魯學刊》,2010年第1期(總第214期),頁18-21。
杜保瑞:〈程頤易學進路的形上思想與工夫理論〉,《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10期,2004年,頁109-136。
姜海軍:〈程頤易學解釋學探研〉,《洛陽大學學報》第22卷第3期,2007年,頁50-55。
高齡芬:〈王弼《周易注》之主爻論述〉,《北台國文學報》第2期,2005年,頁47-59。
高齡芬:〈論王弼《周易注》〉,《鵝湖學誌》第38期,2007年,頁2-45。
孫勁松:〈以《易》明“道”的易學史觀—郭雍《易》學史觀研究〉,《周易研究》,2005年第3期(總第71期),頁63-71。
孫勁松:〈兼山學派考〉,《周易研究》,2005年第5期(總第149期),頁130-134。
孫勁松:〈郭雍易學思想述評—《易》言三才之道〉,《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0卷第1期,2007年,頁30-35。
孫勁松:〈略論朱熹和郭雍的蓍法之辨〉,《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10年,頁19-25。
陳鼓應:〈王弼道家易學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8期,2003年,頁1-23。
曾春海:〈伊川《易傳》的哲學〉,《哲學與文化》第20卷第6期,1993年,頁547-557。
曾春海:〈比較王弼與程頤的《易》注及本體論〉,《哲學與文化》第25卷第21期,1998年,頁994-1007。
曾春海:〈對比朱熹與伊川的易學〉,《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30期,2003年,頁115-134。
黃忠天:〈《伊川易傳》對宋代史事派易學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第16期,2004年,頁210-218。
黃忠天:〈《二程集》易說初探〉,《周易研究》,2006年第5期(總第79期),頁65-71。
黃忠天:〈史事宗易學研究方法析論〉,《周易研究》第85期,2007年,頁39-52。
黃忠天:〈世變與易學—清初史事易學述要〉,《經學研究集刊》第5期,2008年,頁125-143。
馮鵬:〈《易》以人道為主,擬議以成其用—郭雍的易道觀及其用《易》方法研究〉,《哲學論叢理論月刊》,2014年第8期,頁48-51。
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燕京學報》第六期,1929年,頁967-1006。
指導教授 楊自平(Zih-Ping Yang) 審核日期 2019-7-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