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原典 (依成書年代排列)
(東漢)劉熙撰、任繼昉纂:《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 年 11 月。
(漢)李國柱編定,(明)王九達合類,徐芹庭註譯:《新細說黃帝內經》(新北:
聖環圖書),2016 年,頁 249。
(唐)王度等撰:《唐人傳奇小說》(臺北:世界書局),2014 年 6 月。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2 月。 (唐)孫棨撰:《孫內翰北里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年。
(唐)李林甫編,朱永嘉、蕭木注譯《新譯唐六典》(臺北:三民書局),2002 年,11 月。
(唐)李肇:《國史補》,收錄至楊家駱主編:《新校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 1979 年 11 月。
(唐)杜佑撰,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雲、謝方等點校:《通典》(北京: 中華書局),1992 年 6 月。
(唐)趙璘撰:《因話錄》,收錄至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丁如明、李宗為、李學穎 等校點:《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3 月。
(唐)段柯古:《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74 年。
(五代)王仁裕等撰,丁如明等校點:《開元天寶遺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
(五代)王定保撰,陽羨生校點:《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8 月。
(后晉)劉昫等撰,王雲五主編:《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書局),2010 年。 (宋)王博:《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 年。
(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1 月。 (宋)李昉等編,張國風會校:《太平廣記》(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年 12 月。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王雲五主編::《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書局), 2010 年。
(宋)陶穀、吳淑撰,孔一校點:《清異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11 月。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二》(臺北:中華書局),2008 年 4 月。 (北宋)司馬光撰,張大可、韓兆琦編,韓兆琦譯:《新譯資治通鑒・第二十八
61
冊》(臺北:三民出版社),2017 年 2 月。
(北宋)宋敏求:《大唐詔令集》(臺北:中華書局),2008 年 4 月 1 日。
(清)董誥等奉勅編,陸心源補輯拾遺:《全唐文及拾遺》(臺北:大化出版社), 1987 年。
(清)袁枚:《隨園食單》(香港:心一堂有限公司),2014 年 11 月。
專書 (依姓名筆畫排列)
丁援:《中國建築》(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 年 9 月。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三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四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 年。
王書奴原著,蔡登山主編:《中國娼妓史》(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4 年 11 月。
王海燕:《唐朝十講:千古詩話裡的絕唱》(臺北:驛站文化),2007 年。
王賽時:《唐代飲食》(濟南:齊魯出版社),2003 年 4 月。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 年 6 月。
孔慶東編著:《青樓文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年 3 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文物史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1 月。 中國唐代文學會、西北大學中文系、山西人民出版社主編:《唐代文學研究》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年 3 月。
白行簡等原著,江曉原導讀,侯瑞寧故事繪圖:《想像唐朝──唐人小說》(臺北: 瑞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 5 月。
朱启新:《文物物語:說說文物自身的故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8 月。
汪辟疆編纂,王度等撰:《唐人傳奇小說》(臺北:世界書局),2014 年 6 月。 吳存浩:《中國農業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年。
吳宏一:《詩經新繹全集》(臺北:遠流出版社),2018 年 4 月。
李百進編著:《唐風建築營造》(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 年 10 月。
李宗山:《家具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3 年 7 月 5 日。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臺北:洪葉文化),1995 年 4 月。
李劍國輯校:《唐五代傳奇集(全六冊)》(北京:中華書局),2015 年 5 月。 李豔茹:《唐代小說呈現的佛教寺院社會生活圖景》(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 館),2011 年。
巫鴻主編:《漢唐之間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宏林:《風華再現:中國傳統柞榛家具》(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 年 1 月。
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8 年 1 月。 周作人:《夜讀抄》(臺北:里仁書局),1982 年 5 月。
周天:《中國服飾簡史》(香港:中和出版社),2011 年 4 月。
62
邱錦添:《唐代貞觀法政思想及其當代意義(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4 年 4 月。
邱錦添:《唐代貞觀法政思想及其當代意義(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4 年 4 月。
武舟:《中國妓女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年 6 月。
姚偉鈞著:《宮廷飲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 2 月。
胡德生:《中國古代家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98 年 11 月。
胡峻賢:《笙教程》(臺北:原鄉音樂文教事業),2014 年。
師永濤:《唐代的鄉愁:一部萬花筒式的唐代生活史》(臺北:遠流出版社),2016 年 6 月。
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裝》(臺北:商務印書局),1998 年 11 月。
高明士編,《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二)──唐律諸問題》(臺北:臺灣大學
出版中心),2005 年。
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4 年 7 月。
孫機:《孫機談文物》(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7 月。
孫機:《華夏衣冠──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年 8 月。
徐翠先:《唐傳奇與道教文化》(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0 年 4 月。
徐家亮:《中國古代棋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93 年。
納春英:《唐代服飾時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年 8 月。
唐曉軍、師彥靈著:《古代建築》(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3 年。
張雁南:《唐代消費經濟研究》(濟南:齊魯出版社),2009 年 8 月。
張國剛:《唐代家庭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4 年 7 月。
張豈之:《中國歷史隋唐宋史》(台北:五南圖書),2002 年 6 月。
陳文新:《中國傳奇小說史話》(臺北:正中書局),1995 年 3 月。
陳玨:《初唐傳奇文鈎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4 月。
陳玨主編:《唐代文史的新視野──以物質文化為主》(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 年 11 月。
陳玨主編:《跨界對話:漢學、比較文學與物質文化研究》(臺北:萬卷樓出版社), 2014 年 6 月。
陳玨主編:《超越文本:物質與物質文化研究新視野》(新竹:清大出版社),2011 年 3 月。
陳芳、蔣玉秋、張玉安、賈璽增、王子怡等著:《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 飾時尚》(臺北:風格司藝術創作坊),2018 年 4 月。
陳偉明著:《唐宋飲食文化發展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年 5 月。 陳燕妮:《居住的詩篇:論唐詩中洛陽城市建築景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年 9 月 1。
陳登武:《地獄・法律・人間秩序》(臺北:國際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7 年 6 月。
陳登武:《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臺北:五南圖書), 2005 年。
莫麗芸:《詩趣:唐詩裡的衣食住行》(合肥:黃山書社),2015 年 12 月。
常淑君、沈叔儒:《衣:中國傳統時尚》(臺北:三民書局),2009 年 1 月。 華梅著:《服飾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8 月。
63
森林鹿:《唐朝定居指南》(新北:楓樹林出版社),2015 年 3 月。
森林鹿:《唐朝穿越指南》(新北:楓樹林出版社),2014 年 3 月。
程國賦:《隋唐五代小說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6 月。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
程國賦:《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 月。
程國賦、蔡歷平主編,何亮、李奎、楊驥副主編:《唐代小說學術檔案》(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年 2 月。
彭梅芳:《中唐文人:日常生活與創作關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年 7 月。
彭信威著:《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年 4 月。
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04 年 5 月。
黃正建:《走進日常:唐代社會生活考論》(上海:中西書局),2006 年 6 月。 黃正建:《唐代衣食住行(插圖珍藏本)》(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 4 月。 黃現璠:《唐代社會概略》(長春:吉林出版社),2009 年 11 月。 黃水雲:《傳承與拓新:唐代游藝賦書寫》(台北:文津出版社),2012 年 9 月。
黃建國:《唐宋變革時期的法律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 10 月。
解愛芹:《中國歷史穿越指南》(臺北:如果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 年 4 月。
鄭學檬、冷敏述主編,陳明光、潘泰泉副主編:《唐文化研究論文集》(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11 月。
鄭顯文:《出土文獻與唐代法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 3 月。
鄭顯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 12 月。
鄭志敏:《細說唐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
鄭志敏著:《唐妓探微》,(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年。
劉永連:《老師來不及教的 101 個唐朝趣史》(新北:自由之丘文創事業),2016 年 8 月。
劉俊文:《唐代法制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
劉伯驥:《唐代政教史》(臺北:中華書局),2015 年 3 月。
劉鈞瀚:《青樓──繁華背後的蒼涼》(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 年 4 月。 盧建榮:《唐宋私人生活史》(臺北:新高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 年 11 月。
盧建榮、林麗月:《中國文化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 年 3 月。 盧盛江、盧新燕編著,傅璇琮審訂:《唐代文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16 年。
鄧小軍、鮑遠航著:《唐史可以這樣讀──讀唐詩觀大唐盛世》(臺北:麥田出版), 2011 年 6 月。
臧迎春、徐倩著,白巍、戴和冰編:《風度華服:中國服飾》(臺北:風格司藝術 創作坊),2015 年 1 月。
賴亮郡:《唐宋律令法制考釋──法令實施與制度變遷》(臺北:元照出版社), 2010 年 7 月。
劉峰:《回到古代打官司》(臺北:漫遊者文化出版),2015 年 6 月。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 年。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 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圖書),2009 年 3 月。
64
魯迅:《集外集拾遺》(臺北:風雲時代出版),1990 年 3 月。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朝陽隋唐墓葬發現與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年 6 月。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年。
韓雲波:《唐代小說觀念與小說興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年 7 月。
謝序華:《唐宋仿古文言句法》(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 7 月。
謝金魚:《崩壞國文──長安手邊多魯蛇?唐代文學與它們的作者》(臺北:圓神 文叢),2017 年 11 月。
戴炎輝編著,戴東雄、黃源盛校訂,國立編譯館主編:《唐律通論》(臺北:元照 出版社),2010 年 1 月。
聶菲、張曦:《古雅精麗:辯藏中國古代家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6 年 1 月。
聶菲、張曦:《良工匠意:中國古代家具沿革考述》(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16 年 1 月。
羅鋼、王中忱主編:《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 6 月。
譯著及外文專書 (依姓名筆畫排列)
(日)田邊尚雄著、陳清泉譯:《中國音樂史》(臺北:臺灣商店印書館),1965 年。
(英)邁克・費瑟斯通著,楊渝東譯:《消費文化──全球化、後現代主義與認 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1 月。
(英)柯律格著,高昕丹、陳恒譯,洪再新校:《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 文化與社會狀況》(北京:三聯書店),2015 年 5 月。
(法)讓・鮑德里亞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文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 社),2001 年。
(法)馬塞爾・莫斯著,汲喆譯:《禮物──古代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9 月。
(德)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
Tim Dant 著,國立編譯館主譯,龔永慧譯:《物質文化》(臺北:書林出版社有 限公司)2010 年 8 月。
John Frow, (Time and Commodity Culture: Essays in Cultural Theory and Postmodern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65
期刊論文 (依姓名筆畫排列)
王賽時:〈唐代的遊宴風俗〉(人文雜誌),1998 年 3 月,頁 60-61。
王賽時:〈唐朝人的主食結構〉(人文雜誌),1999 年 2 月,頁 105-109。 王賽時:〈唐代的節令游樂〉(唐都學刊),1994 年 2 月,頁 28-32。
王賽時:〈唐代的飲食〉(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 6 卷第 4 期,2000 年 11 月,頁 39-45。
王賽時:〈唐代的遊宴〉(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 8 卷第 1 期,2002 年 2 月,頁 21-25。
王賽時:〈唐代的夜生活(〉東岳論叢),第 21 卷第 4 期,2002 年 7 月,頁 104-108。
朱鳳玉:〈從敦煌寫?本書看唐代民間的飲食生活〉(中國學術研討會──紀念高 明先生八秩晉六冥誕論文集),1994 年 3 月,頁 159-175。
朱玉麟:〈唐代長安的建築園林及其文學表現〉(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4 年。
李志紅:〈唐長安的私家園林景觀〉(南昌大學學報),2006 年 5 月。
吳受琚:〈唐代道教飲食文化〉(宗教哲學季刊),第 2 期,1995 年 4 月,頁 153-161。
吳永江:〈唐代公共園林〉(文博),2002 年。
吳在慶:〈唐代文士朝外的宴遊集會及其情態述略〉(福州大學學報),2008 年。
李志紅:〈唐長安的私家園林景觀〉(南昌大學學報),2006 年 5 月。
要彬:〈唐代詩歌中的服飾美學觀〉(服飾導刊),第 1 期,2012 年
張昊:〈淺淡唐朝服飾裡的民族文化〉(青年文學家),第 7 期,2013 年。
張萍:〈中國長安的飲食文化〉(唐史論叢),第 6 輯,1995 年。
張慶:〈唐代長安胡食風俗〉(文史知識),第 9 期,1995 年。
張慶:〈唐都長安的居民區──坊〉(文史知識),第 9 期,1989 年。
張琳琳:〈從開放到簡約:唐宋服飾文化的變易特徵〉(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 11 期,2008 年。
張澤成:〈唐代城市構成特點〉(經濟史),第 6 期,1991 年。
張清宏:〈唐代的曲江游宴〉(華夏文化),1998 年 2 月,頁 51-52。
張清宏:〈唐代的胡酒〉(華夏文化),2001 年 4 月,頁 57-58。
張雁南:〈唐代服務業奢侈性消費探析──以青樓妓業為例〉(貴州大學學報), 第 25 卷第 2 期,2007 年 3 月。
張雁南:〈唐代消費需求與商品供給關係探析〉(貴州社會科學),總 210 期第 6 期,2007 年 6 月。
張珏:〈精工細巧──中國家具史略〉(東南文化),第 8 期,2003 年。 66
曹爾琴:〈唐長安的絲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 3 期,1991 年。
程薔:〈唐人飲食風俗與長安飲食業〉(民俗曲藝),第 11 期,1998 年 1 月,頁 171-188。
黃清連:〈萬國衣冠拜冕:多元族群與唐代文化〉(歷史月刊總),第 94 期,1995 年 11 月,頁 37-41。
楊智勇:〈唐代都市飲食:「胡風漸漫」〉(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 6 卷第 2 期,2000 年 5 月,頁 35-36。
鄭慧妮:〈從唐代繪畫與陶俑看婦女「衣胡服、著男裝」〉(故宮文物月刊總),第 232 期,2002 年 7 月,頁 84-99。
韓繼中:〈唐代家具的初步研究〉(文博),第 2 期,1985 年。
學位論文 (依姓名筆畫排列)
戎莉:《唐代室內空間營造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5 年。
游琁安:《唐代婦女服飾研究》(玄?大學中國語文博士論文),2012 年。 蔡秀敏:《唐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中正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年。
謝明君:《唐人小說中的市民生活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薛幼貞:《唐代宮廷燕樂的變遷與發展》(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2016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