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6554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79 、訪客IP:3.144.28.50
姓名 李沛瀅(Pei-Ying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
論文名稱 用動態影像增進幼兒敘事能力
(Using moving images to facilitate the narrative skills of preschool children)
相關論文
★ 支援國小科展探究教與學之網路科展探究系統的開發與評估★ 教師科展專業知識分享社群平台系統開發與評估
★ 科學小論文寫作平台的建置與評估★ 「探究教學線上教師社群平台」之建置與評估:以知識管理理論為基礎
★ 科學閱讀平台之發展與評估★ 以鷹架為基礎之科展探究系統平台之開發與評估
★ Improving Novice Teachers’ Instructional Practice Through Online Multilevel Reflection: The Role of Novice Teachers’ Beliefs★ The Effect s of Video-based Reflection on Preservice Teachers′ Micro Teaching Focusing on Meaningful Learning with ICT
★ Examining Teachers’ Online Video-Based Reflective Practice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garding Guided-Discovery Learning Instruction★ 數位教育遊戲之開發與評估:以「Mr.道耳頓的奇幻歷險」為例
★ 應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開發基於知識翻新理論之線上非同步合作論證平台與平台初步評估★ 同步討論與反思系統(SDRS)對小學生知識建構學習環境感知和學習成果的影響
★ 具有集成設計框架的同步在線論證系統用戶界面:重新設計和評估★ 科學探究學習系統之開發與評估
★ 支援科學專題學習 之線上學習平台開發與評估★ 線上合作共同備課平台:開發與評估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隨著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學齡前之幼兒早已大量使用手機與電腦,因此,科技產品對幼兒而言,並不會有太多的陌生與抗拒感。對身處資訊洪流的教育工作者而言
,將資訊科技帶入幼兒園教學現場,並順應藝術結合影像媒體的潮流,使用創造語文學習的經驗,成為幼教教學工作者的一項挑戰。本研究旨在探討擬透過個案研究方式探究幼兒園教學現場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在幼兒學習區中,透過幼兒自行操作拍攝動態影像進行創作故事,探究幼兒在創作動態影像故事歷程中其敘事能力的變化,期為學齡前階段的停格動畫教育建立適性的案例研究。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 團體組和個人組在參與製作動態影像說故事之活動後,其敘事能力皆有所提升。
二、團體合作創作方式對於提升幼兒的敘事能力及作品較有助益。
三、運用動態影像來說故事能強化幼兒開口表達的意願。
四、同儕間互相討論、回饋與反思能提升幼兒的敘事能力。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對教學上的建議
(一)、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創作的元素更加多元化。
(二)、提供多元素材讓幼兒的動態影像創作作品呈現更豐富。
二、對研究的建議
(一)、擴大研究範圍及對象,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配音錄製時的場地安排,應選擇一處較不受干擾的單獨場地,來進行配音,以
免受到周遭環境聲音的干擾,影響配音效果。
(三)、研究對象的年齡層可向下延伸但須配合教學場域之人力配置。
(四)、若想將動態影像創作融入教學課程內,數位教學器材設備的添購有其必要性。
摘要(英)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lot of preschool children have already used mobile phones and computers extensively. Therefore, for young children, they do not resist the technology products. For educators who face so much information every day, bringing technology to the kindergarten teaching and adapting to the trend of art which combined with multimedia, using the experience of creating language learning has become a challenge for those preschool educato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kindergarten learning through case study, to create stories through the children′s own operation and shoot moving images, to explore the changes in children′s narrative skill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moving video stories, and to establish a suitable case study for the moving images education in the pre-school stag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Groups and individuals have improved their narrative skills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duction of dynamic video stories.
2. Group co-creation methods to enhance the narrative ability of young children and works more helpful.
3. Using moving images videos can strengthen the willingness of young children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in storytelling.
4. Peer-to-peer discussion, feedback and reflection can enhance the narrative skills of young childre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made:
1.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1) Expanding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young children that heightening the elements of young children’s creative thinking to become more diversified.
(2) Providing diversified materials for young children to make their creation of moving images becoming more abundant.
2.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1) Expanding the scope and objects to do much further research.
(2) The venue arrangement of dubbing recording, should choose a more undisturbed single venue for dubbing to avoid interference from ambient sounds and affect the dubbing.
(3) The age layer of the research subjects can be extended downwards but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human resources allocation of the teaching field.
(4) If you want to integrate the creation of moving images videos into the teaching curriculum, it is necessary to purchase digital teaching equipment.
關鍵字(中) ★ 動態影像
★ 敘事能力
★ 合作學習
關鍵字(英) ★ moving images
★ narrative skills
★ collaborative learning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ii
目 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動機 4
第三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四節、名詞釋義 6
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動態影像的定義 8
第二節、敘事能力的發展與評量 11
第三節、幼兒教育中的合作學習、回饋與反思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2
第一節、研究對象 22
第二節、研究設計 23
第三節、教學課程活動設計 24
第四節、研究流程與架構 30
第五節、研究工具 32
第六節、資料蒐集 35
第七節、資料分析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9
第一節、幼兒敘事能力前測之分析 39
第二節、同儕回饋與個人省思對幼兒敘事能力之影響 41
第三節、幼兒後測敘事能力之變化 4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64
第一節、結論 64
第二節、建議 66
參考文獻 69
附 錄 7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千倖(1996)。有效的小組討論教學。師友月刊,353,44-49。
王秋鈴(2013)。口語敘事評量與介入。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擷取至
sencir.spc.ntnu.edu.tw/site/c_file/a_download/t_key/6126
王思潔(2015)。故事結構教學對提升低口語表達幼兒敘事能力成效之研究。國立台
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石兆蓮(2002)。合作學習對兒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史美瑤(2013)。評量也是學習。評鑑雙月刊,43期。擷取自: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3/05/01/5968.aspx
江泓儒(2015)。敘事能力的發展與運用。童綜合醫院。擷取自:
http://www.sltung.com.tw/child/00home/a7-23.php
邢月航、畢雪萍(2009)。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學反思。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
學學報,21(1),123-126。
阮明淑(2012)。敘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擷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852/
吳啟輝(2007)。合作學習策略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對學童注意力與批判思考
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李美鵑(2012)。故事結構教學對提升幼兒故事敘說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
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 桂(2011)。逐格動畫應用於幼兒色彩學習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在職進
修專班碩士論文,臺東縣。
李芸蓁、劉美惠(2018)。以故事文法分析三歲至六歲學前兒童敘事能力發展。特殊
教育季刊,146期,1-10。
李榮哲(2016)。同儕評量與自我評量在寫作教學上的應用。教師天地。擷取自:
https://tiec.wordpress.com/2016/06/16/%E5%90%8C%E5%84%95%E8%A9%95%E9%
87%8F%E8%88%87%E8%87%AA%E6%88%91%E8%A9%95%E9%87%8F%E5%
9C%A8%E5%AF%AB%E4%BD%9C%E6%95%99%E5%AD%B8%E4%B8%8A%
E7%9A%84%E6%87%89%E7%94%A8/
邱淑惠(2008)。讓孩子製作電子書-幼稚園教師在提供鷹架時所面臨之困難。教學科
技與媒體,85,52-65。
沈翠蓮(2011)。應用蓮花綻放法啟發幼兒創作故事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100,99-124。
李慧如(2017)。繪本教學提升幼兒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嘉義縣。
林倩如(2009)。合作學習應用在幼稚園科學活動之研究--以種植活動為例。國立花蓮
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林清山(譯)(1997)。Richard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
林穎(2010)。合作學習之概念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9,21。擷取自:
http://society.nhu.edu.tw/e-j/89/A21.htm
洪宜芳、張鑑如(2017)。三~六歲學齡前幼兒影片敘說:故事理解與故事重述之初探
。教育心理學報,48卷,4期,567-590。
徐綺穗(2009)。學生反思內涵的分析及其對教學實習課程的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
刊,5卷,1期,35-58。
許明芳(2011)。資訊科技融入幼稚園教學之研究-以電子書創作為例。國立台南大學
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教育部(2016)。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擷取自:
http://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46563/65ebb64a-683c-4f7a-bcf0-
325113ddb436.pdf
陳玟菁(2017)。多媒體教學方案提升語言發展遲緩幼兒口語能力之研究。健行科技大
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桃園市。
陳儒晰(2012)。資訊社會的幼兒資訊學習圖像:教育社會學之探究。育達科大學報,
31,87-112。
梁雲霞(譯)(2010)。Mara Krechevsky著。光譜計畫:幼兒教育評量手冊。台北市:心理。
張雯涓(2010)。讓幼兒創作數位故事!鷹架口語遲緩幼兒-說故事能力之行動研究。國
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張慈凌(2018)。幼兒園學習區進行高瞻課程中計畫-工作回顧與幼兒語言能力之行動
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東縣。
張曉葉等編著(2018)。定格動畫。台北市:拓客。
陳嘉貴(2010)。應用合作學習於英文字彙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低成就學生單字認讀的
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台北市。
彭佳宣(2014)。認知負荷理論運用於多媒體教學之啟示。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96。擷取自:
https://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96&content_no=2330
黃孟嬌(譯)(1998)。Susan Engel著。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的敘事。臺北市:成長

黃美津(2004)。幼兒語言能力的評量研究-----以光譜計畫的語言領域為例。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黃淑玲(2011)。以研究證據為基礎之多媒體學習理論:劍橋多媒體學習手冊之分析。
課程研究,6卷1期,113-119。
黃惠雯、邱淑惠(2009)。聽孩子說故事!資訊科技融入主題教學之課程軌跡。幼兒
教育年刊,20,19-41。
黃惠雯、邱淑惠(2010)。讓故事更生動! 探討引導學齡前幼兒創作數位故事之策略
。幼兒教育年刊,21期,165-194。
黃瑞琴(2004)。幼兒的語言經驗,台北市:五南。
黃獻毅(2014)。停格動畫融入幼兒園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習系
研究所,臺東縣。
維基百科(2015)。定格動畫。擷取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9A%E6%A0%BC%E5%8A%A8%E7%94%
BB
廖偉強(2011)。逐格動畫應用於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台東縣泰源
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東大學美術產業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台東縣。
葉美珍(譯)(2016)。全聲洙/Jeon Seong Soo著。提問與討論的教育奇蹟。新北市:木
馬文化。
葉宜瑞(2013)。淺談合作學習教學法。台中市教育電子報。20期。
蔡玉蘭(2015)。從兒童動畫教學啓發創造力之探討以國小中年級動畫教學為例。景文
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數位文創設計碩士班,新北市。
蔡欣蓉(2015)。以合作學習法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台
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臺東縣。
蔡淑桂(2011)。科學圖畫電子書教學對發展遲緩幼兒學習成效研究。南亞技術學院教
師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桃園市。
劉翊涵(2015)。資訊科技融入幼兒園教學-讓孩子用iPad說故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劉 渼(2008)。創意說故事後敘事模式的教學應用研究。臺北大學中文學報,4期,
1-34。
劉蘭英(2014)。故事結構教學引導幼兒發展說故事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歐慧敏(2003)。反思教學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15,103-114。
錡寶香(2004)。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童與一般學童敘事能力:故事結構之分析。特殊教
育研究學刊,26,247-269。
錡寶香(2009)。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臺北市:心理。
謝麗好(2016)。故事結構教學提升發展遲緩幼兒語言能力之個案研究。南華大學幼兒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簡梅瑩(2015)。從做中學之「合作學習」概念建構與教學實施:一位國中教師的教學
行動研究反思。教育學報,43卷1期,129–151。

英文部分
Bishop, D. V. M., & Edmundson, A. (1987). Languageimpaired 4-year-olds: Distinguishing
transient from persistent impairment.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Disorders, 52, 156-
173.
Catts, H. W., Fey, M. E., Tomblin, J. B., & Zhang, X. (2002).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reading outcomes in children with language impairments.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45, 1142-1157
Gielen, S., Tops, L., Dochy, F., Onghena, P., & Smeets, S. (201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eer
and teacher feedback and of various peer feedback forms in a secondary school writing
curriculum.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36(1), 143-162.
Griffin, T., Hemphill, L., Camp, L., & Wolf, D. (2004). Oral discourse in the preschool years
and later literacy skills. First Language, 24, 123-147.
Gialamas, V . (2009). Investigating pre-servic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views and intentions
about integrating and using computers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Compilation of an
instrument. 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 18(2), 201-219.
Laura Sheneman(2010), Digital Storytelling: How to Get the Best Results, School Library
Monthly, 27, 40-43, 2010.
Petersen, D. B., Gillam, S. L., & Gillam, R. B. (2008). Emerging procedures in narrative
assessment: The Index of Narrative Complexity. 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 28, 115-
130.
Parker,R.E. (1985). Small-group coopetative learning—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n,69(479), P.48-57.
R. Robin (2008).Digital Storytelling: A Powerful Technology Tool for the 21st Century
Classroom. Theory into Practice, 47,220–228.
Ukrainetz, T. A., & Gillam, R. B. (2009). The expressive elaboration of imaginative narratives
by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52, 883-898.
Weinberger, N., Anderson, T., & Schumacher, P. (2009). Young children’s access and use of
computers in family child care and child care center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1), 183-190.
Linda, D. H.,Kim, A., Suzanne, O., & Jim, R.(2001).How people learn:inntroduction to
learning theori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stanford.edu/class/ed269/hplintrochapter.pdf
Jones, K. A., & Jones, J. L. (2008). Mak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An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pillar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post-secondary
instruction. The Journal of Effective Teaching, 8(2), 61–76.
Retrieved from http://uncw.edu/cte/ET/ articles/Vol8_2/Jones.pdf
Katherine Nelson (1986). Event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development (p.21-46),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NJ.
指導教授 吳穎沺(Ying-Tien Wu) 審核日期 2019-7-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