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葉乃菁(Nai-jing Ye)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歷史研究所 |
論文名稱 |
1959年廬山會議之研究── 以「彭德懷事件」為中心 (1959 Lushan Conference: A Focus on Peng Dehuai’s Antiparty Actions)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1959年廬山會議召開的目的,原是中共中央發現自從毛澤東發動大躍進、人民公社以來,造成全國各地產生諸多重大問題,為了糾「左」,所做的總結性會議。然因為毛澤東對當時的形勢保持樂觀,且堅持捍衛三面紅期的情況下,糾「左」並不徹底。會議期間,彭德懷多次的發言並上書毛澤東,直言不諱地指出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引發的諸多問題,引發毛澤東的不滿,促使毛澤東展開反擊,並將之提升為路線與階級的鬥爭。導致彭德懷、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等人被打為「反黨集團」,造成廬山會議由糾「左」變成反右,終致釀成悲劇。
廬山會議逆轉的原因極其複雜,在國際因素方面有中蘇關係分歧、毛澤東對赫魯曉夫不滿及國外批評大躍進、人民公社的言論,使毛澤東錯誤連結彭德懷與赫魯曉夫的關係等;國內因素則有毛澤東與彭德懷兩人對形勢看法及思想上出現分歧、毛澤東懷疑彭德懷寫信的動機、毛澤東與彭德懷兩人之間的歷史恩怨、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及擁毛勢力的推動等。廬山會議後,反右傾鬥爭擴大化,持續躍進的結果,造成「三年困難期」的大饑荒,並且在強化對毛澤東個人崇拜的情況下,間接導致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嚴重的災難與影響。 |
摘要(英) |
The Lushan Conference in 1959 was a wrap-up meeting conven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ommunist China with the attempt to contain the excessive leftist tendency, which has caused various major problems across the countr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Mao Zedong’s Great Leap Forward campaign and People’s commune. However, this attempt was not quite successful due to Mao’s optimistic view of the situation then and persistent adherence to the Three Red Banners. During the conference, Peng Dehuai made various statements, evenly through a letter addressed to Mao, about the many problems caused by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People’s commune. Mao, displeased by these statements, decided to retaliate and made it—to a higher level—a conflict of political views and classes. This action of Mao rendered Peng Dehuai, Huang Kecheng, Zhang Wentian, and Zhou Xiaozhou an antiparty group. At that point, the Lushan Conference, despite its original aim of containing leftist views, turned into an antirightist movement and ultimately into a tragedy.
Such a turning point in the Lushan Conference was attributable to complex reasons. On the international aspect, the Sino–Soviet split, Mao’s dissatisfaction with Nikita Khrushchev, and the international criticism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People’s commune led Mao to falsely assume that Peng was associated with Khrushchev. Within the country, the reasons included the conflict between Mao and Peng in opinions on the political dynamics, Mao’s suspicion toward Peng’s motives in writing the letter, historical grudges between Mao and Peng, the cult of personality of Mao, and the pro-Mao movement. After the Lushan Conference, the escalating anti-rightist-tendency conflicts and the continuing leap-forward implementation resulted in a large-scale famine later termed as the Great Chinese Famine. The growing cult of personality of Mao has also led indirectly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bringing catastrophes and detrimental consequences to China. |
關鍵字(中) |
★ 毛澤東 ★ 彭德懷 ★ 大躍進 ★ 反右傾 ★ 個人崇拜 |
關鍵字(英) |
★ Mao Zedong ★ Peng Dehuai ★ Great Leap Forward ★ anti-rightist tendency ★ cult of personality |
論文目次 |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ⅲ
誌謝……………………………………………………………………………………ⅴ
目錄……………………………………………………………………………………ⅶ
圖目錄…………………………………………………………………………………ⅷ
緒論…………………………………………………………………………………… 1
第一章 廬山會議召開的背景 ………………………………………………………19
第一節 毛澤東與批判反冒進 …………………………………………………19
第二節 大躍進與人民公社的發動 ……………………………………………26
第三節 彭德懷國內外的訪查 …………………………………………………38
第二章 廬山會議的前期 ……………………………………………………………49
第一節 廬山神仙會 ……………………………………………………………49
第二節 彭德懷上書 ……………………………………………………………57
第三節 與會者的反應 …………………………………………………………63
第三章 廬山會議的後期 ……………………………………………………………73
第一節 毛澤東的反擊 …………………………………………………………73
第二節 批判彭黃張周 …………………………………………………………86
第三節 召開中央軍委擴大會議………………………………………………103
第四章 廬山會議逆轉原因及影響…………………………………………………122
第一節 廬山會議逆轉原因……………………………………………………122
第二節 廬山會議的影響………………………………………………………155
結論 …………………………………………………………………………………167
徵引書目 ……………………………………………………………………………175
圖目錄
圖一 〈我國早稻又創世界高產紀錄〉報導 ................................................................ 29
圖二 〈我國中稻高產,再創世界紀錄〉報導 ................................................................29
圖三 彭德懷的信以及毛澤東的批語 ...............................................................................64 |
參考文獻 |
一、史料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年),冊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卷7、卷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詩詞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年),冊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年),冊7、冊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劉少奇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下卷。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編,〈總政治部批轉汪東興同志關於中警衛團思想情況的
報告〉,《工作通訊》,期1 (1961年) ,頁12-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3年)。
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萬歲》,輯1、輯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年),卷5。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卷1。
二、年譜
力平、馬芷蓀主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中卷。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年),卷4。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張聞天選集傳記組編/張培森主編,《張聞天年譜》(北京:中共
黨史出版社,2000年),下卷。
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粟裕年譜》(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
年)。
王焰主編,《彭德懷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彭真傳》編寫組編,《彭真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年),卷3。
三、傳記、日記與回憶錄
《中共黨史資料》編輯部,《親歷重大歷史事件實錄》(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2000年),卷4。
吳法憲,《歲月艱難:吳法憲回憶錄》(香港:北星出版社,2006年),卷下。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
李捷、于俊道,《實錄毛澤東》(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年)。
李越然,《中蘇外交親歷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李銀橋,《在毛澤東身邊十五年》(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林克、徐濤、吳旭君,《歷史的真實: 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的證言》(香港:利文出
版社,1995年)。
邱會作,《邱會作回憶錄》(香港:新世紀出版社,2011年)。
金沖及、陳群主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陳雲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
社,2005年),下冊。
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冊3。
金沖及、陳群主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陳雲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
社,2005年),下冊。
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上海:三聯書店,1979年)。
師哲口述、李海文著,《在在歷史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5年)。
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下冊。
馬輅、佩璞、馬泰泉,《國防部長浮沉記》(北京:昆侖出版社,1993年)。
張樹德,《毛澤東與彭德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戚本禹,《戚本禹回憶錄》(香港:中國文革歷史出版社,2016年)。
陳明顯,《晚年毛澤東(1953-1976)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陳曉農,《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香港:陽光環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
彭梅魁,《我的伯父彭德懷》(瀋陽:人民出版社,1997年)。
彭德懷,《彭德懷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彭德懷傳記組,《彭德懷全傳》(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三)、(四)。
《彭德懷傳》編寫組,《彭德懷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景希珍口述、李太友整理,《跟隨彭總》(瀋陽:瀋陽人民出版社,1984年)。
程中原,《張聞天傳》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6年)。
粟裕傳編寫組,《粟裕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
黃克誠,《黃克誠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黃崢,《王光美訪談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楊迪,《在志願軍司令部的歲月裡—鮮為人知的真實情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年)。
劉英,《在歷史的激流中──劉英回憶錄》(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
劉曉,《出使蘇聯八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年)。
鄧立群主編,《彭德懷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鄭文翰著,王焰、王亞志、王承光補注,《秘書日記裡的彭老總》(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
羅斯·特里爾(Ross Terrill),《毛澤東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四、專書
R.麥克法夸爾、費正清 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革命的中國的興起(1949~1965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丁抒,《人禍—大躍進與大饑荒》(香港:九十年代雜誌社,1991年)。
丁抒,《陽謀》(香港:九十年代雜誌社,1993年)。
人民出版社資料室編,《批判資料:中國赫魯曉夫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言論集》(1945.8-1957.12)》(北京:人民出版社資料室,1967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編,《中共黨史重大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11 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編,《話說毛澤東──知情者訪談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卷2上冊、下冊。
中共中央黨校,《共和國重大事件紀實》(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上卷。
王丹,《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五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文化,1994年)。
石仲泉,《周恩來的卓越奉獻》(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
朱永紅主編,《五十年國事紀要政治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克萊爾·霍林沃思著,高湘洋、尹趙、劉辰誕譯,《毛澤東和他的分歧者》(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呂廷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紀實:曲折發展(1958-1965)》(北京:紅旗出版社:1994年)。
李英明、關向光,《中國研究的多元思考》(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李海文主編,《中共重大歷史事件親歷記》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第二編。
李福鐘,《世紀中國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李維真,《破解毛澤東晚年之迷》(新北市:INK印刷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
李蒙,《毛澤東重整舊河山:1949—1960》(香港:香港中和出版社,2013年)。
李銳,《“大躍進”親歷記》(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李銳,《廬山會議實錄》(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8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
沈志華、楊奎松,《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1948-1976)》(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冊5。
沈志華編,《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年中蘇關係若干問題再探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周承恩、鄭謙主編,《毛澤東的思想與理論(1956—1976)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
林天乙,《中共歷史叢論》(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林蘊暉,《烏托邦運動──從大躍進到大饑荒(1958-1961)》(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林蘊暉,《國史札記:事件篇》(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
林蘊輝、劉勇、史柏年主編,《人民共和國春秋實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邸延生,《歷史的真言》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姜華宣、張蔚萍、蕭甡主編,《中國共產黨會議概要》(瀋陽:瀋陽出版社,1991年)。
胡喬木,《胡喬木論中共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師東兵,《廬山真面目──彭德懷事件祕辛》(臺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翁寒松,《中共是怎樣被鍊成的:毛澤東周恩來44年權鬥史》(紐約:明鏡出版社, 2015年)。
馬輅、佩璞、馬泰泉,《國防部長浮沉錄》(北京:昆侖出版社,1989年)。
馬齊彬、陳文斌、林蘊暉、叢進、王年一、張天榮、卜偉華,《中國共產黨執政四十年(1949-1989)》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子一主編,《中國共產黨大事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張樹德,《紅牆大事2 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歷史事件》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下冊。
曹英,《共和國風雲五十年》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卷2。
郭德宏、王海光、韓鋼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稿──曲折探索(1956-1976)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郭德宏、李玲玉主編,《中共黨史重大事件述評》(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上) 、(下)。
馮克(Frank Dikotter),《毛澤東的大饑荒──1958-1962的中國浩劫史》(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楊繼繩,《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香港:天地圖書,2009年),下篇。
當代中國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卷2。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葉永烈,《中共中央一枝筆──胡喬木與毛澤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94年)。
赫魯曉夫,《赫魯曉夫言論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6年),集12。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1954-1971)》(台北:新新聞文化出版社,1997 年)。
齊茂吉,《林彪政變》(香港:明鏡出版社,2016年) 。
劉杰誠,《毛澤東與斯大林》(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
鄧力群,《我為少奇同志說些話》(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8年)。
鄧力群主編,《新中國往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
蕭冬連等,《求索中國:文革前十年史》(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11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上)、(下)。
謝春濤,《廬山風雲:1959年廬山會議簡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
叢進,《曲折發展的歲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魏宏運、岳林編,《國史記事本末》 (瀋陽:人民出版社,2003年),卷3。
羅平漢,《天堂實驗:人民公社話運動始末》(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
羅平漢,《當代歷史問題劄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羅正楷主編,《中國共產黨大典》(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年)。
羅德里克·麥克法誇爾,《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卷1。
蘇維民,《楊尚昆談新中國若干歷史問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
權延赤,《周惠與廬山會議》(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年)。
五、期刊
《人民畫報》,期9(1958年),頁2。
元江,〈彭德懷脫險與毛岸英遇難〉,《軍事歷史》,期5(1997年),頁19–23。
尤國珍,〈「拔白旗、插紅旗」運動始末〉,《黨史博採(紀實)》,期9(2007年),頁27-29。
牛雯、陳自才,〈廬山會議轉向原因再探討〉,《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29期1(2012年),頁13-18。
伍小濤,〈廬山會議五十年祭──毛澤東與懷的恩恩怨怨〉,《歷史月刊》,期262(2009年),頁86-95。
刑成思,〈彭德懷所謂“裡通外國”冤情始末〉,《文史精華》,期9(2012年),頁30-36。
成普(口述),成曦、密巍(整理),〈現場目擊者見證 毛岸英犧牲真相〉,《文史參考》,期23(2011年),頁40–43。
朱尚同,〈88年冬:與耀邦同志談心〉《百年潮》,期1(2000年),頁4-8。
朱開印,〈廬山會議前陪彭德懷訪東歐〉,《百年潮》,期11(2005年),頁13-19。
何云峰,〈個人崇拜與1959年廬山會議毛彭衝突〉,《武漢理工大學學報》,卷20期6(2007年),頁767-773。
何方口述、周海濱整理,〈何方:我對張聞天的懺悔〉,《名人傳記(上半月)》,期4(2011年),頁6-11。
李君,〈試析廬山會議上彭德懷悲劇的必然性〉,《社會科學論壇》,期6(2006年),頁200-202。
李華,〈廬山會議糾“左”變反右解讀〉,《新余高專學報》,卷7期1(2002年),頁25-28。
李維民,〈萬毅將軍在廬山會議〉,《炎黃春秋》,期3(1995年),頁17-20。
汪澍白,〈彭德懷的厄運是如何注定的──重讀《廬山會議實錄》感言〉,《炎黃春秋》,期10(2002年),頁38-42。
周少華,〈毛澤東與彭德懷的恩恩怨怨(下)〉,《今古傳奇》,期3(2014年),頁6-39。
周錫鋒,〈1959年廬山會議毛彭爆發衝突的原因〉,《哈爾濱學院學報》,卷31期1(2010年),頁103-108。
厚而實,〈破解彭德懷悲劇之謎〉,《黨史縱橫》,期6(2004年),頁11-15。
姜建芳,〈論廬山會議轉向的國際因素〉,《商邱師範學院學報》,卷21期3(2005年),頁49-51。
胡正勃,〈試析1959年廬山會議鑄成彭德懷錯案的原因〉,《中共中央黨校學報》,期4(1999年),頁106-112。
唐鴻毅,〈彭德懷和黃克誠〉,《文史月刊》,期4(2004年),頁6-12。
姬曉輝、張艷華,〈近二十年來廬山會議研究述評,《北京黨史》,期4(1999年),頁34-38。
孫立忠,〈彭德懷所謂“裡通外國”的真相〉,《湘潮》,期2(2009年),頁15-17。
袁本文,〈彭德懷反個人崇拜思想初探〉,《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卷25期2(2004年),頁414-418。
馬社香,〈廬山會議上毛澤東對彭德懷信件認識拐點的國際背景〉,《毛澤東研究》,期6 (2016年),頁28-35。
張文剛,〈淺探影響實事求是的主要障礙及對策〉,《青海社會科學》,期2(2002年),頁118-121。
張金才,〈1959年廬山會議綜述〉,《中共黨史資料》,期1(2008年),頁137-145。
章金樹,〈隨彭德懷應邀訪問東歐和蒙古八國紀實〉,《百年潮》,期9(2008年),頁19-23。
陳詩惠,〈對於一九五九年廬山會議的評述〉,《黨史研究與教學》,期3 (1989年),頁37-46。
散木,〈“朱可夫事件”的漣漪〉,《同舟共進》,期 3(2012年),頁52-56。
楊奎松,〈淺淡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頁143。
萬毅,〈在廬山會議上〉,《中共黨史資料》(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輯53,頁60。
廖蓋隆〈毛澤東號召「進京趕考」回眸〉,《炎黃春秋》,期3(2000年),頁28-32。
曉農,〈毛澤東與彭德懷八次歷史誤會〉,《黨史文苑》,期1(2003年),頁4-8。
霍炫吉,〈毛澤東崇拜現象的透視──評Daniel Leese,Mao Cult: Rhetoric and Ritual in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二十一世紀雙月刊》,期145(2014年10月),頁132-141。
鍾延麟,〈鄧小平與年廬山會議〉,《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卷15期2(2007年12月),頁 121-154。
鍾延麟,〈故紙堆中作新文章:檔案研究與中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卷58期2 (2015年),頁1-21。
羅平漢,〈1956年的冒進與反冒進〉,《黨史文苑》,期17(2014年9月) ,頁28-35。
關向光,〈從糾「左」到反「右」── 一九五九年「廬山會議」轉向原因之探討〉,《東亞季刊》,卷27期4(1996年),頁150-176。
J.D. Simmonds ,“P′eng Te-huai: A Chronological Reexamination," China Quarterly, no. 37(Jan-Mar. 1969), pp. 120-138.
六、報紙
《人民日報》,1956年、1957年、1958年、1979年、1981年。
《中央日報》,1959年。
七、學位論文
崔海濤,〈廬山會議逆轉的原因探析〉,曲阜: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9月。
熊輝,〈1959年廬山會議毛澤東、彭德懷衝突探源〉,鄭州: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5月。
劉翠玲,〈解放軍反教條主義鬥爭與軍內衝突之研究(1956-1958)〉,桃園:國立中央學歷史研究所碩次論文,2014年。
蔡美卿,〈毛澤東與劉少奇的合作與分歧(1937-1968) 〉,桃園:國立中央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八、網站
1968年武漢版《毛澤東思想萬歲》,《中文馬克思文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1968/4-156.htm(瀏覽日期:2020年4月27日)。
〈趙紫陽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87年10月25日)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6/65447/4526368.html(瀏覽日期:2020年5月20日)。
王學亮,〈毛主席為何要批判社會主義盟友鐵托〉,https://kknews.cc/zh-hk/history/ybzzgrj.html (瀏覽日期:2020年6月30日)。
高華,〈當代中國史史料的若干問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網》, 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asp?id=2197(瀏覽日期:2020年5月30日)。
孫隴,〈聊一聊飢荒時期的浮腫病〉《阿波羅新聞網》https://tw.aboluowang.com/2018/1127/1209841.html(瀏覽日期:2020年4月28日)。
郭德宏,〈一九五九年的廬山會議及其教訓〉,《中國青年網》,http://agzy.youth.cn/xzzh/lshy/plyj/200912/t20091214_1110377.html (瀏覽日期:2020年4月2日)。
楊繼繩,〈答馮克先生對《墓碑》的評論 〉 ,《OPEN 開放網》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487#.XuIWRUQzZdg (瀏覽時間:2020年6月1日)。
葉永烈,〈彭德懷平反歷程艱難〉,《香港文匯報網》,http://paper.wenweipo.com/2005/12/23/xw0512230016.htm (瀏覽日期:2020年5月30日)。
裴毅然,〈楊尚昆披露大饑荒死人數字〉,《OPEN開放網》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94#.Xs93fjozY2w (瀏覽日期:2020年5月20日)。
謝敬、劉穎,〈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最新進展──彭德懷廬山會議上為什麼要寫信〉,《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72/85037/85038/6579576.html (瀏覽日期:2018年11月20日)。
韓鋼,〈中共歷史研究的若干熱點、難點問題〉,《教育文史哲,個人學術交流網站》http://www.yxjedu.com/lou_shi/han_gang_ds_wenti/ds_wenti_5.htm (瀏覽日期:2020年5月1日)。
九、資料庫
宋永毅主編,《中國大躍進大饑荒數據庫(1958-1962)》(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2014年)。 |
指導教授 |
齊茂吉
鄭政誠(Mao-Chi Chi
Cheng-Chen Cheng)
|
審核日期 |
2020-7-28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