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3155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5 、訪客IP:13.58.82.79
姓名 李慧琦(Hui-Chi L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從《師友》月刊看臺灣國中小教師專業的建構與實踐 (1967-1987)
(“The Educator Monthly(1967-1987)”: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相關論文
★ 消極治臺論之商榷-大清帝國治臺政策再審視★ 戰後臺灣登山活動之研究
★ 日治時期的台灣留日美術家-以東京美術學校為研究中心★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地方社會的控制與回應-以新莊郡為例
★ 從茶箍到雪文─日治時期台灣肥皂之研究★ 近代日本農場試驗與稉稻在台開展之研究
★ 戰後台灣初等音樂教育之研究—以音樂教科書為分析場域(1952-1968)★ 廣告與國家:戰後臺海兩岸主要報紙醫藥廣告之研究(1949-1966)
★ 戰後初期《國語日報》之研究(1948-1954)★ 民國東南沿海海盜之研究(1912-1937)
★ 日治時期桃園龍潭公學校之研究★ 戰後台灣國編版高中地理教科書的編寫與分析
★ 戰後臺灣海域海洋污染及政府因應措施之研究(1950-2001)──以輪船海難為例★ 桃園市新坡國民小學之研究(1923-2013)
★ 日治時期苗栗山腳公學校之研究(1912-1945)★ 臺灣初等師資培育的困境與發展:以臺南師範學校為例(1899-1987)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隨著時代進步,教育觀點不斷革新,只要有學問就可以為師的傳統觀念已被揚棄,現代觀念認為教師應受專業訓練,成為教育專業人員,方是因應現實社會需求的理想教師。
《師友》月刊歷任的發行人皆由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廳長兼任,編輯委員同為省教育廳成員,具有鮮明的官方色彩,從中可觀察教育當局所重視倡導的教育論點,在傳遞教育智識的同時如何「再教育」已具師者身分的教師;又《師友》內文多在傳達教育工作的價值、從教者所必備的知能及精神素養,並重視教育為一專業工作的觀念,故本文以《師友》為研究文本,結合報刊、時人著述、省議會質詢內容等文獻史料的輔助,分析戰後臺灣國中小教師專業的建構緣由與內涵,了解教師在當時的經濟、社會環境與相關的評論、要求之下,如何感知、回應教師專業的期許,並從教師具體的工作內容中體察教師的專業表現,分析教師專業理想和現實落差的原因所在,以利對教師的專業表現有更公允客觀的理解與觀察。
透過本文各章內容討論可知,《師友》闡釋教師專業的內涵與重要性,不僅對教師做專業的要求,體察其深意,亦是期盼教師從內心對教育工作產生認同感與使命感,從而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能與專業精神,肩負為人師表的重任,其論述多以精神感召來出發;而在當時法令制度下所應聘的國中小教師,要能達到《師友》的專業要求相當不易,教師在待遇微薄、社會地位低落的處境下背負艱鉅的教育使命及專業期許,其中無聲耕耘於杏壇、默默為學子付出的教師們值得給予肯定;在評論教師專業表現之時,須將法令制度面的先天問題納入考量,教師專業知能不足在政府廣開選聘任用之時既已產生,任用之後試圖以短期進修訓練速效提升教師專業知能,或仰靠道德、精神感召教師發揮專業精神,效果有限亦不實際;而現職教師「先天」素質上已有不足,即便「後天」上願意努力落實教育專業的理想、展現教師專業,亦因社會以升學為重以及教師專業自主權不足所侷限。
摘要(英) As time progresses, the concepts of education has been renovated constantly.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eachers are the ones who possess knowledge has been abandoned. In contemporary concepts, teachers ought to be an occupation which receives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possesses educational competency. In such a way, a teacher c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being an ideal teacher in current society.
The publishers of “The Educator Monthly” had always been an adjunct position which was exclusive to the commissioner of education in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the editorial board are the members in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Educator Monthly” transmitted the official point of view which were placed importance on by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ot only that it transferred the knowledge of education the monthly “re-educated” the incumbent teachers as well. Many of the contents in “The Educator Monthly” were about the career value of an educator, the necessary competency in skills and affection, and the idea that 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al career. This study utilizes “The Educator Monthly” as the research text, along with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publications of the time and the interpellation in Taiwan Provincial Assembly as supporting materials, then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and cont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in postwar Taiwan. Through the process, the author aims to realize how teachers perceived and reacted the expectanc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when facing the current soci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and the related reviews. Furthermore, the author seeks a more objective perception and observation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by observing the real classroom and analyzing how the gap between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formed.
Though the discussions in the study, “The Educator Monthly”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and tried to elicit teachers’ identification and the sense of calling with the mental encouragement contents. Considering the low wage and the low social status, it was not easy for the legal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teacher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ducator Monthly.” Those who dedicated for the students and education silently are worth to people’s respect. The problems in legal system shouldn’t be ignored when judg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Since the government opened the broad gate of positions of legal teachers, the problems of the lack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has followed. Although government provided short-term training as well as utilized moral and mental calling, it didn’t achieve the ideal results. Consequently, even though the teachers with weaker “innate” ability were willing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al ideal, they were still confined by the worship of credentials and the lack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autonomy.
關鍵字(中) ★ 師友月刊
★ 福利通訊
★ 九年國教
★ 省教育廳
關鍵字(英) ★ The Educator Monthly
★ Welfare Newsletter
★ Nine-years National Education
★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Ⅱ
致謝辭・・・・・・・・・・・・・・・・・・・・・・・・・・・・・・・・・・・・・・・・・・・・・・・・・・・・・・・・・・・・・IV
目錄・・・・・・・・・・・・・・・・・・・・・・・・・・・・・・・・・・・・・・・・・・・・・・・・・・・・・・・・・・・・・・・VI
表次・・・・・・・・・・・・・・・・・・・・・・・・・・・・・・・・・・・・・・・・・・・・・・・・・・・・・・・・・・・・・・・VII
圖次・・・・・・・・・・・・・・・・・・・・・・・・・・・・・・・・・・・・・・・・・・・・・・・・・・・・・・・・・・・・・・・VIII

緒論・・・・・・・・・・・・・・・・・・・・・・・・・・・・・・・・・・・・・・・・・・・・・・・・・・・・・・・・・・・・・・・・1
第一章《師友》月刊的發行・・・・・・・・・・・・・・・・・・・・・・・・・・・・・・・・・・・・・・・・・・・・14
第一節《師友》的創辦與經營・・・・・・・・・・・・・・・・・・・・・・・・・・・・・・・・・・・・・・・・14
第二節《師友》的編輯與轉型・・・・・・・・・・・・・・・・・・・・・・・・・・・・・・・・・・・・・・・・26
第三節《師友》專欄與讀者評價・・・・・・・・・・・・・・・・・・・・・・・・・・・・・・・・・・・・・・46
第二章 教師專業的建構與內涵・・・・・・・・・・・・・・・・・・・・・・・・・・・・・・・・・・・・・・・・60
第一節 教師專業的建立・・・・・・・・・・・・・・・・・・・・・・・・・・・・・・・・・・・・・・・・・・・・60
第二節 教師專業知能的要求・・・・・・・・・・・・・・・・・・・・・・・・・・・・・・・・・・・・・・・・80
第三節 教師專業精神的發揮・・・・・・・・・・・・・・・・・・・・・・・・・・・・・・・・・・・・・・・・94
第三章 教師專業的實踐與困境・・・・・・・・・・・・・・・・・・・・・・・・・・・・・・・・・・・・・・・112
第一節 教師的教育實踐・・・・・・・・・・・・・・・・・・・・・・・・・・・・・・・・・・・・・・・・・・・112
第二節 教育任務的延伸與困境・・・・・・・・・・・・・・・・・・・・・・・・・・・・・・・・・・・・・134
第三節 教師專業表現的缺失・・・・・・・・・・・・・・・・・・・・・・・・・・・・・・・・・・・・・・・149
結論・・・・・・・・・・・・・・・・・・・・・・・・・・・・・・・・・・・・・・・・・・・・・・・・・・・・・・・・・・・・・・177
徵引書目・・・・・・・・・・・・・・・・・・・・・・・・・・・・・・・・・・・・・・・・・・・・・・・・・・・・・・・・・・183
附錄・・・・・・・・・・・・・・・・・・・・・・・・・・・・・・・・・・・・・・・・・・・・・・・・・・・・・・・・・・・・・・187
參考文獻 一、文獻史料
八十年代雜誌社,《八十年代》,第1卷第5期至第6卷第1期(1979至1983年)。
立法院,《立法院公報》(1985年)。
亞洲人雜誌社,《亞洲人》,第2卷第3期(1982年)。
師友月刊編輯委員會,《師友》,第1期至第246期(1967至1987年)。
教育部,《教育部公報》(1975至1986年)。
教育部,《中華民國57年教育統計》(臺北市:教育部,1968年)。
教育部,《中華民國56年教育統計》(臺北市:教育部,1967年)。
教育部,《中華民國76 年教育統計》(臺北市:教育部,1987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946年)。
臺灣省政府,《臺灣省政府公報》(1949至1985年)。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公報》(1955年)。
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1968至1985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臺中市: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1984年)。

二、報類資料
中國時報社,《中國時報》(1973至1983年)。
民生報社,《民生報》(1978年)。
徵信新聞社,《徵信新聞報》(1967年)。
聯合報社,《聯合報》(1969至1986年)。

三、近人專著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組織與專業精神》(臺北市: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82年)。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編,《教育專業》(臺北市:師大書苑,1992年)。
李園會,《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臺北市:文景書局,1985年)。
杜源芳,《我國國民中學教師素質研究》(臺北市:教育文物出版社,1974年)。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何鳳嬌,《九年國民教育資料彙編》(臺北縣:國史館,2000年)。
呂美慧編,《彰化縣鹿港國民小學創校壹佰貳拾週年沿革誌》(彰化縣:彰化縣鹿港國小,2017年)。
林清江,《教育社會學》(臺北市:臺灣書店,1972年)。
林清江,《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圖書文化公司,1981年)。
林清江,《教育的未來導向》(臺北市:臺灣書店,1986年)。
林玉体,《教育價值論》(臺北市:文景書局,1980年)。
林玉体,《臺灣教育面貌40年》(臺北市:自立晚報,1987年)。
徐南號,《臺灣教育史》(臺北市:師大書苑,1993年)。
徐福成編,《彰化縣鹿港鎮鹿港國民小學創校100週年紀念專輯》,(彰化縣:創校百周年校慶籌辦委員會,1997年)。
孫邦正,《九年國民教育的展望》(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郭為藩,《中華民國開國70年之教育(下)》(臺北市:廣文書局,1980年)。
郭為藩、高強華,《教育學新論》(臺北市:正中書局,1987年)。
陳奎憙,《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1980年)。
許信行編,《宜蘭縣宜蘭市中山國民小學創校百周年紀念專刊》(宜蘭縣:中山國民小學創校百周年校慶籌備委員會,1998年)。
賈馥茗,《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文化公司,1979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有關九年國民教育論著選輯》(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2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九年國民教育有關之輿論選輯》(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2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國民中學師資之供需籌劃與辦理訓練情形》(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3年)。
漢寶德、呂芳上等,《中華民國發展史-教育與文化(上)》(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1年)。
劉淑英編,《飛躍110再創巔峰-建功國小一百一十週年校慶特刊》(苗栗縣:苗栗縣建功國民小學創校110週年校慶委員會,2006年)。
薛化元,《臺灣開發史》(臺北市:三民書局,1999年)。
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著、伍振騖譯,《聯合國文教組織關於教師地位建議案》,(臺北市:中國教育學會,1966年)。
謝聰惠編,《澎湖縣馬公國民小學創校百週年紀念特刊》(澎湖縣:澎湖縣馬公國民小學,1999年)。
騰邑文化編輯部,《臺灣教育世紀回顧:民國時期》(新北市:零極限文化,2013年)。

四、一般論文
何福田、羅瑞玉,〈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收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編,《教育專業》(臺北市:師大書苑,1992年),頁1-30。
呂俊甫、聶鍾杉,〈當前我國國民中學教師的素質〉,收於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有關九年國民教育論著選輯》(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2年),頁135-153。
姜添輝,〈專業的涵義與教師專業地位〉,收於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編,《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2000年),頁97-122。
黃政傑,〈潛在課程概念評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28期(1986年6月),頁163-182。
黃昆輝,〈國民中學教育實施成效之檢討〉,《臺灣教育》,第329期(1978年5月),頁1-7。
黃錦坤,〈各國教師專業之比較研究〉,收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編,《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師大書苑,1991年),頁617-637。
詹棟樑,〈從教育愛的觀點探討教育專業精神〉,收於中國教育學會編,《教育組織與專業精神》(臺北市: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82年),頁201-232。
詹棟樑,〈教育專業人員的道德責任與專業精神〉,收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編,《教育專業》(臺北市:師大書苑,1992年),頁101-128。
薛化元譯,〈關於教師地位之建議書〉,《現代學術研究》,第1期(1989年6月),頁169-192。
龔寶善,〈如何長期有效培養國民中學的師資〉,《臺灣教育輔導月刊》,第18卷第5期(1968年5月),頁8-10。

五、學位論文
康瀚文,〈臺灣教師專業論述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郭柏秀,〈1945-2002年臺灣中等學校師資培育課程史-以教育專業課程為核心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家瑜,〈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以臺灣省國民中學教師素質問題為例(1968-1973)〉,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葉歡,〈我國推動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六、網路資源
財團法人臺灣省中小學校教職員福利文教基金會,
網址:http://www.ttbf.org.tw/index.php/about。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教育大辭書〉,
網址:http://terms.naer.edu.tw/publishword/6/。
國家教育研究院百年老校網站,網址:http://school.naer.edu.tw/book.php?page_id=8。
指導教授 鄭政誠(Cheng-Chen Cheng) 審核日期 2020-7-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