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8729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8 、訪客IP:18.188.241.246
姓名 徐葦芫(Wei-Yuan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家政治經濟碩士班
論文名稱 屏東縣客庄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之研究
(A Case Study on the Political Attitude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Hakka Villages in Pingtung County)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臺灣客庄旅遊地與飲食意象關聯之實證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屏東縣自閩客不成文的政治傳統被打破後,爾後屏東客家族群政治力不斷萎縮。本研究以政治心理角度探討屏縣客庄閩南族群與客家族群在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之差異。
本研究以屏東縣客庄年滿20歲之公民為調查對象,實體問卷收回682筆有效樣本,透過敘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探討不同性別、年齡、族群認定、國族認同以及政黨認同於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間的差異以及探討政治態度構面間之相關性,最後探討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的相關性及預測力。
研究結果指出,屏東縣客庄公民政治態度整體呈積極,唯「政治信任感」較消極。政黨認同呈現綠大於藍的態勢;國族認同以台灣人認同為多數;政治參與以「消極的政治參與」行為為主。投票考量以候選人的個人形象與選舉政見為主要考量。不同性別、年齡層、族群認定、國族認同、政黨認同在政治態度、政治參與以及投票考量上有顯著差異;政治態度構面間多具有相關性;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間多有相關性,「國家認同」、「民主價值」、「公民責任感」 與「政治信任感」對政治參與有預測力。
屏縣客庄閩南族群與客家族群在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是否有所不同?研究指出在政治態度整體、「公民責任感」、「政治效能感」以及「消極的政治參與」面,客家族群都較閩南族群來的更積極。投票考量面,客家族群較閩南族群更重視候選人的族群因素,但並不是其在選舉時首要考量因素。
摘要(英) Since the unwritten political tradition of Holo and Hakka in Pingtung County was broken, the political power of Hakka in Pingtung County started reduc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attitude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etween the Hakka and Holo in Pingtung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With regard to the methodology and participants of the study, Taiwanese with citizenship aged 20 or above in Hakka Villages in Pingtung County were selected as the survey subject. A total number of 682 valid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test,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applie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ages, ethnic identifications, national identities, and party identities in political attitude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discuss the relevance of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finally discuss the relevance and predictive power of political attitudes to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that the overall political attitudes of the citizens of Hakka Villages in Pingtung County are positive, but their “political trust” is relatively negative. In terms of party identity, there is higher recognition with the DPP than with the KMT. For the part of national identity, Taiwanese identity is the majorit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citizens living in Hakka Villages in Pingtung County mainly prefers “passiv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Voting preferences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candidate’s personal image and election politics. Different genders, age groups, ethnic identifications, national identities, and party identiti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attitud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voting considerations. The aspects of political attitudes are mostly related. The aspects of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the aspect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re mostly related. “National identity”, “democratic values”, “civic responsibility”, and “political trust” are predictive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re there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etween Hakka and Holo in Pingtung County?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average score of overall political attitude, “civic responsibility”, “political efficacy” and “passiv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kka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Holo. In terms of voting considerations, Hakka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ethnic factors of the candidates than Holo, but it is not the primary factor to considered in the election.
關鍵字(中) ★ 政治態度
★ 政治參與
★ 族群政治
★ 屏東客家
關鍵字(英) ★ Political attitude
★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ethnic politics
★ Pingtung Hakka
論文目次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v
表目次 viii
圖目次 x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名詞釋義 4
一、政治態度 4
二、政治參與 7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對象 9
一、研究範圍 9
二、研究對象 9
第二章、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屏東縣客家族群政治 11
一、族群的定義 11
二、族群政治 12
三、屏東族群政治 14
第二節、政治態度 18
一、政治社會化 18
二、政治態度 23
第三節、政治參與 33
一、政治參與的意義 33
二、政治參與的理論 33
三、政治參與行為的類型 37
四、政治參與的相關研究 38
第四節、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相關研究 42
第三章、研究設計 47
第一節、研究架構 47
一、研究途徑 47
二、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研究方法 48
一、文獻分析法 48
二、問卷調查法 49
第三節、效度與信度分析 50
一、效度分析 50
二、信度分析 56
第四節、資料分析方法 59
一、資料分析之軟體及方法 59
二、研究假設 59
第四章、研究分析與討論 61
第一節、敘述性統計 61
一、人口統計變項 61
二、政黨認同 64
三、國族認同 66
四、政治態度 67
五、政治參與 70
六、投票考量 71
第二節、交叉分析 72
一、政黨認同 72
二、國族認同 79
三、投票考量 83
第三節、獨立樣本t檢定 89
一、性別與政治態度 89
二、性別與政治參與 90
第四節、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91
一、年齡 91
二、族群認定 94
三、政黨認同 97
四、國族認同 100
第五節、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相關分析 103
一、政治態度間的相關 104
二、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的相關 104
第六節、迴歸分析 105
一、共線性診斷 105
二、政治態度各構面與消極的政治參與 106
三、政治態度各構面與積極的政治參與 106
四、政治態度各構面與政治參與整體 107
第七節、假設驗證 109
一、個人背景與政治態度之假設驗證 109
二、個人背景與政治參與之假設驗證 109
三、不同政治態度於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之假設驗證 109
四、政治態度構面間相關性之假設驗證 109
五、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相關性之假設驗證 109
六、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預測力之假設檢定 109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研究發現 111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建議 115
參考文獻 117
附錄一、預試問卷 125
附錄二、正式問卷 12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中天(2010)。獨立選民的類型及其投票行爲:台灣2008年總統選舉的觀察。選舉研究,17(2),35-69。
王甫昌(1994)。族群同化與動員:台灣民眾政黨支持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1-34。
王甫昌(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1990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2,1-45。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公司。
王甫昌(2008)。族群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5(2),89-140。
王金壽(2004)。瓦解中的地方派系: 以屏東為例。台灣社會學,7,177-207。
王彥程(2009)。台灣不同族群政黨認同之區域差異。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毓君(2018)。苗栗縣族群政治參與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王靖興、孫天龍(2005)。臺灣民眾民主政治評價影響因素之分析。臺灣民主季刊,2(3),55-79。
王錦雀(1995)。臺灣地區國中公民科教師的政治態度與政治行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麗玲(1995)。大學女生成就動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意願之關係。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左中宜(2002)。台灣民眾政治態度之世代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江文孝(2005)。政治疏離感對民眾政治參與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明修(2010)。客家政治與經濟。台北:智勝文化。
何來美(2007)。解嚴後客家族群投票行為取向的流變。臺灣客家社會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臺北。
何來美(2008)。解嚴後客家族群投票行為取向的流變。載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台灣客家運動20年(242-273頁)。臺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余玫香(2017)。大臺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之研究。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公共政策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乃德(1993a)。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初探。載於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27-51頁)。臺北:業強。
吳乃德(1993b)。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33-61。
吳乃德(1995)。社會分歧和政黨競爭–解釋國民黨為何繼續執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8,101-130。
吳乃德(1997)。檳榔和拖鞋,西裝及皮鞋: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台灣社會學研究,1,137-167。
吳乃德(2002)。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75-118。
吳佳翰(2008)。高雄市國小教師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依珊(2015)。當代青年政治參與、公民能力與政治效能感之研究。國教新知,62(1),21-33。
吳宜芳(2004)。國小學童政治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市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俊瑤(2003)。國民小學教師政治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重禮(2008)。政黨偏好、制衡認知與分裂投票–2006年北高市長暨議員選舉的實證分析。臺灣民主季刊,5(2),27-58。
吳重禮、李世宏(2005)。政治賦權、族群團體與政治參與–2001年縣市長選舉客家族群的政治信任與投票參與。選舉研究,12(1),69-115。
吳重禮、崔曉倩(2010)。族群、賦權與選舉評價–2004年與2008年總統選舉省籍差異的實證分析。臺灣民主季刊,7(4),137-182。
吳重禮、許文賓(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2001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18,101-140。
吳重禮、湯京平、黃紀(1999)。我國「政治功效意識」測量之初探。選舉研究,6(2),23-44。
吳重禮、鄭文智、崔曉倩(2006)。交叉網絡與政治參與:2001年縣市長與立法委員選舉的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8(4),599-638。
吳祖田(1999)。「艾斯」族群政治基本概念架構之比較探討。問題與研究,38(7),91-102。
吳親恩、李鳳玉(2015)。年齡、就業情況與政治參與:東亞國家的觀察。政治學報, 59,81-108。
呂玉瑕、伊慶春(200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70年代與90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10,41-94。
呂亞力(1997)。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呂純守(2009)。南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參與及審議式民主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呂傑華(2011)。新媒介使用者之競選政見認知、政治信任與政治參與之行動研究。資訊社會研究,20,1-38。
宋尚倫(1977)。社會化–社會及心理觀點之分析。台北:巨流。
李世宏(2006)。賦權理論與政治態度之變化:2002年至2004年台北市、桃園縣,以及台中市外省族群政治功效意識之變化。政治學報,41,35-79。
李冠成、楊婉瑩(2016)。老台灣人vs新台灣人:台灣人認同世代差異之初探。台灣政治學刊,20(2),125-186。
李淑萍(2015)。屏東縣大專院校學生政治疏離感與政治參與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沈坦毅(2006)。北市大學生公民信任與效能之調查分析–一個政治積極主義視野。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延諭(2006)。族群政治:台灣客家族群的政治文化與投票行為。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沈暐婕(2017)。臺灣天然獨世代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應龍、包正豪(2016)。臺灣原住民政治效能感之分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9(1),1-31。
易君博(199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
林正慧(2008)。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台北:遠流。
林佩洵(2015)。性別認同與政治參與。國立臺北大學財政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林宗弘(2015)。再探臺灣的世代政治: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的應用,1995-2010。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2),395-436。
林宗宜(2010)。嘉義縣國民小學教師政治態度及政治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忠正、林鶴玲(1993)。台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載於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101-160頁)。台北:業強。
林嘉誠(1980)。台北地區大學生的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嘉誠、朱浤源(1990)。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
林賢奇(2013)。從2008、2012年政黨投票看客家族群政黨傾向─以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聰吉(2009)。台灣民眾政治疏離感初探。法政學報,22,73-106。
林瓊珠(2016)。公民意識與政治參與。民主與治理,3(2),1-21。
邱金惠(2013)。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邱張名琪(2011)。N世代之政治態度、網路使用行為對公民參與之影響。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台北:雙葉。
邵宗海、唐玉禮(2005)。臺灣地區的族群差異意識與政治參與。展望與探索,3(10),53-73。
施正鋒(2007)。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臺灣民主季刊,4(4),1-26。
施宜君(2007)。高屏地區國小教師傳播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胡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研究(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書局。
徐太郎(2011)。屏東縣民眾政治態度之研究─以國術性社團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徐火炎(1993)。選民的政黨取向、政黨認同與黨派投票抉擇:第二屆國大代表選舉選民的投票行為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3(2),144-166。
徐火炎(1995)。選民的政治認知與投票行為。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7(1),247-288。
徐火炎(2003)。臺灣政治轉型中的政治疏離感:從分析2002 年北高市長選舉資料的結果來看。2003年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
徐永明、陳鴻章(2004)。地方派系與國民黨:衰退還是深化?。台灣社會學,8,193-228。
徐藝璇(2018)。國家認同對政治信任的影響研究:基於WVS2012的實證分析。中華行政學報,22,61-71。
袁頌西(2004)。政治社會化:理論與實證。臺北:三民。
崔曉倩、吳重禮(2011)。年齡與選舉參與:2008年總統選舉的實證分析。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6,7-44。
張士政(2000)。南投縣民眾接觸媒介動機、行為與政治社會化之關聯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芳全(2013)。統計就是要這樣跑。台北:心理。
張俊龍(1995)。客家人的政治態度與行為。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茂桂(1997)。台灣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載於施正鋒(主編),族群政治與政策(37-71頁)。台北:前衛。
張卿卿(2006)。網路的功與過: 網路使用與政治參與及社會資產關係的探討。新聞學研究,86,45-90。
張智全(2002)。桃園地區國中教師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華娟(2008)。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張詩予(2017)。青年世代選民政治參與之研究。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曹永聰(2010)。宜蘭縣國民小學教師政治態度之研究。佛光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盛杏湲(201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穩定與變遷:定群追蹤資料的應用。選舉研究, 17(2),1-33。
盛治仁(2003)。台灣民眾民主價值及政治信任感研究–政黨輪替前後的比較。選舉研究,10(1),115-169。
許翠谷(2002)。影響我國女性政治參與之因素分析--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秋永(1993)。政治參與。台北:幼獅。
陳文俊(1983)。台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及其形成因素–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台北:資訊教育推廣中心基金會。
陳立欣(2019)。女性政治參與對性別角色認知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光輝(2010)。民主經驗與民主價值-兩個世代台灣大學生之比較。臺灣民主季刊, 7(4),1-45。
陳春梅(2003)。台北地區國中公民科教師政治功效意識與政治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陸輝(200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7(2),109-141。
陳陸輝(2002)。政治信任感與台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選舉研究,9(2),65-84。
陳陸輝(2006)。政治信任的政治後果–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臺灣民主季刊,3(2),39-61。
陳陸輝、耿曙(2008)。政治效能感與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以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爲例。臺灣民主季刊,5(1),頁 87-118。
陳陸輝、連偉廷(2008)。知性、黨性與資訊-台灣民眾政治效能感的分析。臺灣民主季刊,5(3),121-156。
陳陸輝、陳映男(2012)。寧信地方,不信中央:政治信任的類型及其政治後果。社會科學論叢,6(1),15-57。
陳陸輝、黃信豪(2007)。社會化媒介、在學經驗與台灣大學生的政治功效意識和政治參與。東亞研究,38(1),1-48。
陳義彥(1977)。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義彥、陳陸輝(2002)。政治功效意識、政治信任感以及臺灣選民的民主價值。2001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
彭芸(2002)。2001年台灣選民的媒介行為與政治信任。選舉研究,9(2),1-36。
彭芸(2007)。我國民眾媒體內容偏好與其政治態度之關連性研究。選舉研究,14(1),85-117。
曾士軒(201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態度跨時序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曾彩金(2001)。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社會篇。屏東:六堆文教基金會。
黃秀端、趙湘瓊(1996)。台灣婦女近十年來政治態度的變遷─民國七十二年至八十一年。問題與研究,35(10),71-95。
黃俊力(2008)。司法機關人員政治態度之研究:以台南、高雄及屏東地方法院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信豪(2005)。台灣民眾政治功效意識的持續與變遷:政黨輪替前後的分析。選舉研究,12(2),111-147。
楊志賢(1999)。台北市國中生內外控信念、家庭溝通型態與政治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婉瑩(2007)。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選舉研究,14(2),53-94。
楊婉瑩、林珮婷(2011)。當「男女有別」變成「男女不平等」–性別角色認知與政治效能感。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9,121-172。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文化。
趙永茂(2002)。台灣地方菁英的民主價值取向–一九九三年與二○○一年調查結果之比較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7,57-80。
劉自平、吳重禮、戴士展(2012)。交叉壓力、意見表達與政黨認同: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實證分析。選舉研究,19(2),1-36。
劉義周(1994)。政治態度的性別差異:男女有別或男女不平等?。政治學報,23, 133-162。
劉嘉薇(2014)。民眾政黨認同、媒介選擇與紅衫軍政治運動參與。政治學報,58, 101-126。
劉嘉薇(2019)。客家選舉政治:影響客家族群投票抉擇因素的分析。台北:五南。
劉毅、郝曉鳴(2017)。時政新聞接觸與政治參與-對大學生及其父母的代群比較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42,91-144。
蔡孟凌(2013)。師範院校學生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蔣崇禮(2004)。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菁英政治態度之研究-以桃竹苖地區二十一所大學院校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夙芬、陳陸輝、劉嘉薇(2005)。2004年總統選舉中的候選人因素。臺灣民主季刊, 2(2),31-70。
鄭州宏(2012)。南台灣國立大學研究生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鄭盛隆(2004)。台灣的階級投票研究:1992~2001。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成泰(2004)。政治賦權與族群政治態度:2002年外省族群的政治信任與政治功效意識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蕭新煌、黃世明(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地方社會與族群的分析。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戴士超(2007)。六堆客家族群政治的研究。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謝仁烜(2014)。不同世代女性政治參與的差異。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國斌(2011)。台灣族群研究的發展。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1(1),1-27。
簡炯仁(2001)。屏東平原的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屏東縣文化局。

英文部分
Allport, G. W. (1935). Attitude. In C. A. Murchison (Ed.),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pp.798-844). Worcester, MA: Clark University Press.
Balch, G. I. (1974). Multiple Indicators in Survey Research: The Concept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Political Methodology, 1(2), 1-43.
Blais, A. (2000). To Vote or Not to Vote: The Merits and Limits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Dalton, R. (2014). Citizen Politics: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Los Angeles, CA: CQ Press.
Easton, D., & Dennis, J. (1969). 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New York, N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Greenstein, F. I. (1965). Children and Politic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Greenstein, F. I. (1969). Personality and Politics. Chicago, IL: Markham Publishing Company.
Jaros, D. (1973). Socialization to Politics. New York, NY: Praeger.
Kaase, M., & Marsh, A. (1979). Political action.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 S. Barnes & M. Kaase (Eds.), Political action: Mass participation in five western democracies (pp. 27-56). Beverly Hills, CA: Sage.
Mendez, J. M., & Osborn, T. (2010). Gender and the perception of knowledge in political discussion.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63(2), 269-279.
Miller, W. E., & Shanks, J. M. (1996). The new American vote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Quintelier, E. (2007).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etween young and old people. Contemporary politics, 13(2), 165-180.
Robertson, I. (1987). Sociology. New York, NY: Worth Publishers.
Sapiro, V. (1983). The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Women:Roles, Socialization and Politics. Urban, IC: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Templeton, F. (1966). Alienat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ome Research Findings.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0(2), 249-261.
Verba, S., & Almond, G. A. (1963). The Civic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eissberg, R. (1974). Political learning, political choice,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指導教授 周錦宏(Chin-Hung Chou) 審核日期 2021-1-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