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3787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5 、訪客IP:3.133.117.95
姓名 古永智(Yung-Chih K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論文名稱 從歷史制度論析探客語政策與教學發展之研究
(Research on Hakka Language Policy and Teaching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相關論文
★ 客家特色產業發展之回應性評估★ 休閒生態園區體驗行銷之研究—以新竹老頭擺客家美食休閒生態園區為例
★ 屏東六堆地區邱氏家族變遷之研究:政治菁英觀點★ 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
★ 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紫金礦業與上杭縣之發展
★ 新北市客家文創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 泰國客家女性與客家文化推動之研究: 以泰國客家之音啟芳論壇為例
★ 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 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品質評估之研究
★ 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 桃園縣高齡者學習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
★ 南桃園國小客家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與文化再製理論★ 兩蔣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兼論其對客家文化園區的啟示
★ 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學校支持系統觀點★ 寶島客家電台志工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新制度主義在社會科學中有三種主要不同的研究面向,即歷史制度論、理性選擇制度論和社會制度論,本研究引用新制度論中的「歷史制度論」觀點,探討我國客語政策與教學發展。針對客家行政機關、學者專家、學校教育人員與非營利組織進行訪談,並同時分析客語教學制度變遷的內在邏輯向度,與外在歷史向度,以展現客家意識的轉型正義。
本研究發現在三位不同總統任期的歷史階段中,客語政策與教學實務制度,深受政治制度的權威性與強制性影響,需要入法保障,以平衡政治權力不對稱關係。以歷史制度論觀點而言,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所呈現的客語政策與教育實務的制度內涵,受限於教育體制與政令約束的因素影響,有賴本土教學工作者的共識,共同攜手閩客原族群多元文化的發展。至於合宜的客語政策與教學實務走向則需要推動公事語言政策與教學。
本研究建議,對於客語文課程,依照國家語言發展法規定,安排於部訂必選修課程,影響各校部定課程與校訂課程的結構,建議教育主管當局對於各校彈性課程,需要提前安排與規劃。政府對於客語文課程之教學資源,因應國中小學生身心發展,建議進行策略化安排與教學調整。對於客語文師資的匱乏,建議專案培育與保障聘用,以符應國民中小學客語文教學之需。






關鍵字:客語政策、客語教學發展、歷史制度論、客家基本法、國家語言發展法
摘要(英) Abstract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al science has three main different research orientations, namely,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and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 The study analyzes Hakka language policy and teaching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new institutionalism. The study, including interviews with Hakka administrative staff, scholars, experts, teacher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taff, and simultaneously analyzes the intrinsic logical dimension and external historical dimension to show the transitional justice of Hakka consciousness.
It shows that Hakka policy and teaching practice system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authority and coerciveness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by comparing the policy direction of three presidents. They need to be guaranteed by law to balance the asymmetrical relationship of political p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Hakka policy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presente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s, are limited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he factors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s restrictions. It relies on the consensus of local teaching staff, and need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Hakka and Minnan ethnic groups to develop their multiculturalism. The proper way of Hakka language policy and teaching practice is to promote Hakka official language policy and teaching.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Hakka courses should be made by required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Languages Act and affect the structure of the curricula and school curriculum.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education authority needs to arrange and plan for the flexible courses of each school in advance.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engage in strategy arrangements and teaching adjustments in Hakka in response to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Furthermore, it suggests to cultivate and hire Hakka teachers by projec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lacking of Hakka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high schools,.







Keywords: Hakka policy, Hakka teaching development,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Hakka Basic Act,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Languages Act
關鍵字(中) ★ 客語政策
★ 客語教學發展
★ 歷史制度論
★ 客家基本法
★ 國家語言發展法
關鍵字(英) ★ Hakka policy
★ Hakka teaching development
★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 Hakka Basic Act
★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Languages Act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壹、研究背景 2
貳、研究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7
壹、研究問題 7
貳、研究目的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0
壹、研究方法 10
貳、研究流程 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壹、研究範圍 14
貳、研究限制 14
第二章 歷史制度論析探 15
第一節 舊制度主義 15
壹、舊制度主義的概念 15
貳、新舊制度主義的區別 16
第二節 新制度主義研究流派 18
壹、新制度主義的興起 18
貳、理性選擇制度論 19
參、社會制度論 19
肆、歷史制度論 20
伍、新制度主義困境 20
第三節 歷史制度論剖析 21
壹、基本概念 21
貳、動態分析 21
參、權力運作 23
肆、歷史遺緒 25
第四節 歷史制度論相關文獻探討 26
第三章 客語政策與教學的文獻回顧 35
第一節 客語政策概念的釐清 35
壹、公共政策概念與政策類型的界定 35
貳、公共政策的類型 37
參、客語政策的界定 37
第二節 客語政策相關文獻的檢視 40
壹、文獻搜尋過程 40
貳、文獻內容檢視 41
參、對本研究的啟發 50
第四章 研究設計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歷史資料庫的建立與應用 52
壹、歷史資料庫的建立 52
貳、歷史資料庫的應用 53
第三節 訪談題綱設計 54
壹、訪談對象 54
貳、訪談題綱 55
第四節 研究倫理的關注 59
壹、研究資料整理 59
貳、研究倫理 60
第五章 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 (2000-2008) 61
第一節 還我母語運動開啟客家政策的機會之窗 61
壹、客語政策納入還我母語運動的議程 62
貳、第一次政黨輪替的關鍵時刻 67
參、還我母語運動的後續發展 71
第二節 客家委員會的立法過程分析 74
壹、立法菁英主導客委會的定位 74
貳、客委會職能的定位 76
參、客家語言權振復 79
第三節 客家學術研究的深化 83
壹、政治菁英的決策共識 83
貳、政治宣示意涵 84
參、客家學院系所現況 85
第四節 客語認證的歷史制度分析 89
壹、李永得主委的政策宣示 89
貳、客語認證辦理 91
參、客語認證內容與通過標準 91
第五節 結語 92
第六章 馬英九總統時期(2008-2016) 95
第一節 客家基本法 95
壹、客家政策法制化過程 95
貳、客家基本法的法律位階 97
參、客家基本法的內容分析 99
第二節 客語薪傳師 101
壹、客語薪傳師制度的確立 101
貳、客家語言權傳承 103
參、客語教學落實執行 105
第三節 客語生活學校 107
壹、客語向下紮根的必要性 107
貳、客語生活學校計劃的執行 108
參、客家語言文化傳承 111
第四節 結語 114
壹、客家語言存續機制 114
貳、客語政策與教學 115
第七章 蔡英文總統執政時期(2016-) 117
第一節 客家基本法修正 117
壹、客家基本法修正的促動 117
貳、教學語言 120
參、國家客家發展計畫 122
第二節 國家語言發展法 124
壹、文化部主導法制議程 124
貳、多元族群的多元語言政策 125
參、客語為法案的重要元素 127
第三節 108新課綱納入客語教學 128
壹、12年國教總綱 128
貳、客語課程綱要 130
第四節 客語教師納入師資培育管道 134
壹、客語納入師資培育的政策形成 134
貳、師資培育計畫 136
叁、客語教學人才資料庫 138
第五節 結語 139
第八章 當前客語教學實務發展困局的總體檢 141
第一節 三位總統任期客語政策的歷史考察 141
壹、客語政策得到總統的充分支持 141
貳、客家基本法的柔性宣示 155
參、欠缺「跨部會」觀點 165
肆、未拓展至「制度」場域 172
第二節 客委會與教育部兩造觀點評析 175
壹、客委會客語政策制度路徑 175
貳、教育部的客語政策制度路徑 180
第三節 客委會與文化部兩造觀點評析 182
壹、客委會與文化部事權變遷 182
貳、客委會與文化部事權均衡 184
第四節 客委會與審計人事部門兩造觀點評析 186
壹、客委會與審計部門評析 186
貳、客委會與人事部門評析 190
第五節 結語 195
壹、師資制度發展 195
貳、課綱領綱結構 197
叁、教學時數分配 199
肆、部定校訂課程 201
第九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20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05
壹、路徑依賴之語言政策 206
貳、關鍵時刻之政黨輪替 207
叁、斷續式均衡之政策發展 209
肆、立法保障客語政策與教學實務 215
伍、教育體制與政令約束客語政策與教育實務 217
陸、公事語言走向的客語政策與教學實務 22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21
壹、師資制度之建議 221
貳、領綱課綱之建議 221
叁、教學時數之建議 222
肆、部定與校訂課程之建議 223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224
壹、擴大研究範圍 224
貳、研究對象多元 224
叁、數位問卷調查 224
肆、小結 225
參考文獻 227
壹、中文部分 227
貳、英文部分 236
深度訪談題綱 24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甫昌(2002)。族群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 臺灣民主季刊,
5,89-140。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出版社。
王麗瑛(2002)。屏東縣國小母語教學實施現況及母語師資培訓問題之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秋絨(2003)。語言政策的意識型態語弔詭的文化認同。社教雙月刊,8,42。
王忠信(2005)。淺談客語教學。師友, 454,58-60。
王秀芬(2014)。客語生活學校實施大埔腔客語教學之研究-以東勢區某國小為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瑞琦(2010)。中國的城鄉教育二元化發展之源起 與挑戰:從制度變遷的角
度分析。中國大陸研究,53(4),69-103。
王保鍵(2011)。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基本法。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博士論文。
王保鍵(2018)。客家發展之基本法制建構。台北:遠流。
方念萱(1988)。方言族群語言認同與大眾媒介使用之關聯性研究----以閩南語
語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凱弘、梁綰琪(2010)。政策為何變遷?以桃園縣開徵地方稅為例。臺灣民主季刊,6(3),26-51。
古永智(2009)。桃園縣國民中學學生對客語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丘昌泰(2007)。收錄於徐正光主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政策篇」,
台北:台灣客家研究學會,539。

丘昌泰(2010)。客家政治與經濟導論。載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
台北市:智勝出版社。
丘昌泰(2013)。公共政策―基礎篇,(五版)。高雄:巨流。
丘昌泰(2020)。文化行政與政策。高雄:巨流。
石之瑜(2003)。政治科學中形式理論的運用與瓶頸 ─ 從賽局理論談起。
東吳政治學報,17,1-19。
朱芸萱(2017)。國小客語教師客語教學經驗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國立臺東
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江明修、陳定銘(2009)。桃園縣客家社區公民參與機制與成效之研究。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江明修(2010)。客家政治與經濟。台北市:智勝文化。
何大安(2007)。語言活力通說。載於鄭錦全、何大安、蕭素英、江敏華、
張永利(編),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1-6。
宋學文(2004)。從治理探討我國客家政策之制訂:一個 3i 決策模型的觀點。
傳統與現代的客家——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
究所,186-220。
呂育誠(2002)。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台北:元照。
呂炳寬(2010)。制度深化或制度演化:我國中央與地方政府覆議權的比較。
臺灣民主季刊,6(4),169-206。
李美雲(2007)。我國客語政策之回應性評估。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
系碩士論文。
李梅村(2016)。高雄市客語教學支援工作者的定位與現況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碩士論文。

李品瑱(2013)。臺中市非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地區國小客語教學現況之探討。
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 碩士論文
李易駿(2016)。轉變中的社區發展: 臺灣社區發展政策之歷史制度論分析。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0(2),175-226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市:楊智出版社。
李逸婷(2012)。從新制度經濟學觀點析探客家產業政策:以客家特色文化加值
產業發展計畫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衍儒、趙永茂(2016)。公共政策棘手問題界定理論研究:以我國觀光博弈產
業政策與個案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62,1-58。
余致力(2006)。議程設定的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載於余致力(編),世新五
十學術專書—新世紀公共政策理論與實務。台北:世新大學。
吳鴻瀛(2006)。臺灣閩南諺語在國小鄉土語言教學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語文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定(2006)。公共政策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俊瑩(2014)。臺中市立福民國小客語教學實行成效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
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 碩士論文
吳秀貞(2014)。繪本融入戲劇活動的客語教學成效研究。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
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臺灣教改。臺北:心理出版社。
周雅雯(2006)。台灣客語政策評估之研究-以桃園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國立
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錦宏(2016)。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政策對族群關係之影響:以苗栗縣為例。客家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計畫聯合成果發表會
范文芳(1995)。客語教學的現狀與展望。語文學報,1,21-46。

林國明(2003)。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台灣社會
學刊,6,1-43。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4。台北:五南。
林作逸(2017)。臺灣客語政策之研究:1945-2017。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思騏、陳盛賢(2018)。從歷史制度論觀點剖析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政策變遷
與延續。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 ,11(3),61-81。
邱湘雲(2006)。客家研究創刊號。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邱榮舉(2013)。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的客家政策。台北:新境界文教基金會。
洪惟仁(2009)。台北地區閩南語的方言類型與方言分區,台灣語文研究。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策與政治。台北: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施正鋒(2007)。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施正鋒 (2013)。民進黨執政八年族群政策回顧與展望。民主進步黨八年執
政研討會,新境界文教基金會。
胡婉玲(2001)。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16,
86-95。
袁頌西(1981)。當代政治學中的解釋問題:實徵論與詮釋學之論爭。
政治學報 ,9,53-105。
莊錦華(2007)。客家印象跨世代對話─2007台灣客家世紀印象。行政院客家委
員會。
徐正光(2002)。台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徐正光主編(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出版。
徐智俊(2019)。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許甘霖(2016)。社會團結經濟與鑲嵌性營運模式:博蘭尼取徑的嘗試,台灣
社會學年會論文。
孫 煒(2018)。台灣地方文化活動契約委外的績效觀感:客家節慶利害關係人
的角度。行政暨政策學報,66,1-38。
張維安(2015)。思索臺灣客家研究。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張淑美(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學校支持系
統觀點,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晨、何華玲(2008)。新制度主義與政治學:緣起、整合及其中國語,廣西青
年幹部學院學報,18(1),80-83。
張世賢(2014)。政策企業家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
張源泉(2016)。從新制度主義文化認知取向評析教育改革之困境。彰化師大教
育學報,第 28、29 輯,81-102
張皓(2019)。殊異的共同體:南、北客家菁英的社會網絡(1987-1999)。國立中
山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
張容嘉(2019)。客家想像的全球多樣化:浮現與蛻變。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系
研究所。
詹呈稘(2016)。客語薪傳師參與客語教學動機、教學信念與教學知能發展歷程
之研究-以語言類薪傳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黃宗昊(2010)。歷史制度論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與研究,49,145-176。
黃永達(2004)。台灣客家讀本。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出版。
黃榮洛(1997)。台灣客家人和文學。竹塹文獻,4,57-75。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文鶴出版公司。台北。
黃沛慈(2016)。科技融入客語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
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嘉莉(2014)。1949年後臺灣取得教師資格制度 —歷史制度論的觀點。中正
教育研究,13(1),1-43。
陳美如(1996)。台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如(1998)。 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 板(2003)。全球客家文化會議論文集。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敦源(2008)。公共行政研究中之正義制度的設計與執行:以全民健保資源
配置機制為例。全國公共行政系所聯合會年會(TASSPA),東海大學公共行
政暨政策學系主辦。
陳麗華(2015)。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台北市:
臺大出版中心出版。
陳定銘(2006)。客家桐花祭的政策視窗與政策企業家析探。族群、歷史與文
化亞洲聯合論壇:人物與地域研究,國立中央大學。
陳定銘(2016)。 都會地區客家族群認同與政策網絡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
客家公共事務學報,14,1-27。
陳成宏(2014)。「亂流理論」與「多元架構領導」在學校領導與變革的整合運
用。教育實踐與研究,27(2),167-196。
陳淑嬌(2007)。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台北:中央研究院,19-29。
陳恆鈞、江慧萍(2010)。樂生事件與新莊捷運線制定之因果關係分析:路徑依
賴觀點。東吳政治學報,28(3),129-185。
陳金貴(2016)。公民社會在公共行政領域的發展趨勢。文官制度季刊,8(1)
1-18。
陳瑞芬(2018)。由多元流程觀點談婚姻平權議題發展。國家與社會,20,
165-210。

陳熒郁(2014)。評析 Schmidt「論述制度論」與對政策制訂的啟示。台灣國
際研究季刊,2014 年/冬季號,1(4),145-79。
陳婕如(2019)。中壢事件對桃園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
語文暨社會科學系政治經濟碩士班
區耀榮(2014)。從多源流理論分析澳門最低工資政策,行政期刊,27(1),
275—288。
郭棨堯(2011)。 傳統制度主義、新制度主義與 Douglas North 制度變遷觀點
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榮茂(2007)。載於鄭錦全、何大安、蕭素英、江敏華、張永利(編),
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143-157。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楊嵐智(2002)。小學教師實施閩南語課程之個案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
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長鎮(1991)。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份意識之甦省。收入徐正光編,
徘徊族群和現實之間。台北:正中書局,184-197。
楊長鎮(1993)。羅香林的客家描述–重建台灣客家論述的一個起點,台灣客家
人新論。台北:臺原出版。
楊長鎮(2002)。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分意識之甦醒。台北:正中書局。
楊國鑫(2005)。現階段客家學的定位:從方法論的角度探討。思與言,43(2),11-41。
蔡相廷(2010)。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 -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2),39-76。
鄭永志(2016)。12年國教政策形成研究。國立屏東大學學報,1,95-132。
廖士魁(2016)。幼兒園導入客語教學之創新擴散歷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科技
管理研究所。

薛雲峰(2008)。快讀台灣客家,台北:行政院客委會、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薛曉源、陳家剛(2007)。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臺北:五南。
劉福鎔(1998)。落實鄉土教育-談母語教學的規畫與實施,國教輔導,37(4),28-30。
劉曉芬(2006)。歷史結構與教育:技職教育變革的探討。台北:五南出版社。
蕭新煌(1996)。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
蕭新煌(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蕭新煌(2004)。臺灣的非政府組織、民主轉型與民主治理。臺灣民主季刊,
1(4),65-84。
蕭新煌、黃世明(2008)。台灣政治轉型下的客家運動及其對地方社會的影響。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計畫成果報告。
鍾芳廉(2009)。客語生活學校實施現況與成效分析—以屏東縣內埔國小為例,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肇政(1991)。客家話與客家精神-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講詞。
新个客家人。台北:台原出版社,80-83
鍾吉雄(1999)。母語教學的困境及改進之道。師友月刊, 1999.9,84-88。
鍾榮富(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客家話導論(語言篇上、下冊。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譚凱銘(2016)。族群議題融入國小客語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子喬(2010),台灣憲政體制的變遷軌跡 (1991-2010):歷史制度論的分析。
東吳政治學報,28(4),147-223。
羅肇錦(1994)。客語教學在台灣。74,華文世界。
羅清俊(2015)。公共政策—現象觀察與實務操作(1版)。新北市:揚智。

顏國昌(2007)。原住民語言政策與執行。載於鄭錦全、何大安、蕭素英、
江敏華、張永利(編),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臺北:中央 研究院語言
學研究所,163-169。
顏國樑(1997)。教育政策執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理論建構與應用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顧慕晴(2012)。台灣廉政機關變遷之研究—歷史制度論的分析。發表於「第八
届兩岸四地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成都:四川大學主辦,5月。
客家委員會網站,http://www.hakka.gov.tw。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 › zh-tw ›
富士通。https://www.fujitsu.com/tw/about/csr/management/
陳水扁客家政策,1999。https://hakka226.pixnet.net/blog/post/50418086
馬英九客家政策白皮書,2007。http://www.ma19.net/ 。
蔡英文客家政策白皮書,2015。http://iing.tw/posts/55












貳、英文部分
Annamalai, E.(2002). Language Policy for Multilingualis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congress on language policies, Barcelona, April 18-20. (http://www.
linguapax.org/congres/plenaries/annamali.html)
Arrow.(1985). Economics of agency. in pratt and zeckhauser, Principals and
Agent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rgatti, S. P., Everett, M. G., & Freeman, L. C.(2002). Ucinet for windows:
Software f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Harvard, MA: Analytic Technologies.
Brewer, M.B. and Miller, N.(1996). Intergroup relations.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Cline.(1977).World Power Assessment 1977: A Calculus of Strategic
Drift.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Colemons, J. S.(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lliper.R.(2001).Measurement Validity: A Shared Standard for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ummins.(2001). Bilingual children’s mother tongue: Why is it important for
education? Sprogforum, NR. 19,15-20. (February 2001, Denmark)
Dye, T. R.(1998).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9th Ed.). New York, NY: Pearson.
Formica&Uysal.(1996). A market segmentation of festival visitors. Umbria jazz
festival in Italy. Festival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3, 175-182.
Gilpin.(2001).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uy, Peters(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New York: Willing House.

Hall,P.A.(1986). Governing the economy: The Politics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Britain and Fr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
Hall,P.A&Taylor,R.C.R.(1996).Political Science and Three new I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44,936-957.
Hall, Peter(2010).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44(5), 936-957. doi:10.1111/j.1467-9248.1996.tb00343.x
Hannan&Freeman(1993).Organizational ecology.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Ikenbery, John G. (1988), Conclusion: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America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42(1), (pp219-243.)
Katznelson(2005).Intersections between Historical and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in Ira Katznelson and Barry Weingast, eds., Preferences and
situations: points of intersection between historical and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pp. 1~24)
Kingdon, J. W.(1984). Wrapping Things Up, Agenda,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Krasner, S. D.(1984).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16(2), 223-246.
Kloppenberg(1995).Institutionalism,Rational Choice and Historical Analysis,Polity, Vol. 28, No. 1 (Autumn, 1995),( pp.125-128.)
Knight(1992)Institutions and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oelble(1995).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Comparative Politics, 27(2), 231-243.
Kooiman(1993).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Krasner, S. D.(1988). Sovereignty: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1(1), 66-94.
Kymlicka(2001),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 : national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vi, M.(1997). A model,a methodand a map: Rational choice in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In M. I. Lichbach & A. S. Zuckerman (Eds.), 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 (pp. 19-41).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Levi.Margaret(2009).Reconsiderations of Rational Choice in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in Mark Irving Lichbach and Alan S. Zuckerman, eds.,
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 2nd ed., (pp.117~133.)
Lieberman, Evan, Casual inference i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nalysi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 34, No. 9(2001), (pp. 1011~1035).
Lijphart, A., & Waisman,C. H. (Eds.)(1996) Institutional design in new
democracie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Lowndes, V. (2002). Institutionalism. In D. Marsh & G. Stoker (Eds.), Theory and
method in politicl science(2nd ed., pp. 90-108).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ress.
Mahoney,James.W(2000).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Vol. 29, No. 4,( pp. 507~548).
March, J. G., & Olsen, J. (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s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 734-749.

March, J. G., & Olsen, J. (1989)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k Irving Lichbach and Alan S.. Zuckerman(2009), 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Culture, and Structur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 2nd ed., pp. 117~133.
Mikael Sandberg(2012).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their historical dynamics
Journal of Public Science 7 (10).Stephen Shennan,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Neo, Boon Siong and Geraldine Chen(2007). Dynamic Governance: Embedding
Culture, Capabilities a Change in Singapore, ,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North, D. C.(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E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gbu(1995)。Immigrant and voluntary minorities in comparative respectiveve.
In M. Gibson & J.U.Ogbu(eds) , Minorities status and school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mmigrant and involuntary minorities, (pp.2-33.)
Olsen(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rfeo Fioretos(2011).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ublished online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4 April 2011
Orfeo Fioretos, Tulia G. Falleti, Adam Sheingate(2016).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The Oxford Handbook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Ostrom, E. (1986). An Agenda for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s. Public Choice, 48, 3-25.
Paul.Pierson&Theda Skocpol(2002).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cience. In: Katznelson I, Milner HV. Political Scienc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New York: W.W. Norton ; 2002. pp. 693-721.
Peter A Hall and Rosemary C. R. Taylor,(1986)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Peters, B. G.(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Pinter Press .
Peters(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New York: Willing House
Pierson, P.(1996). The path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A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approach.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9(2), 123-163.
Pierson(2000). Increasing return,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2), 251-267.
Pontusson(2005).Inequality and Prosperity: Social Europe vs. Liberal America.
Powell, Walter W.& DiMaggio, Paul J.(1991):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ich.S.(2000). The four faces of institutionalism: Public policy and pluralism Perspective Governance.13(4), 501-522.
Risker(1995).The political psychology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 Political Psychology, 16, 1.
Sanders, D.(2002). Behavouralism. In D. Marsh & G. Stoker (Eds.), Theory
and Method in Politicl Science (2nd ed., pp. 45-64).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ress.
Sander(2002).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R. A. W. Rhodes et al.,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9-55.
Shepsle, K. A. (1989). Studyinginstitutions: Some lessons from the rational choice approach.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1(2),131-147.
Skowronek, S.(1997). The Politics presidents make: Leadership from John Adams to Bill Clinton.Cambridge, MA:Belknap Press ofHarvard UniversityPress.
Steinmo, S.(2008). What i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In D. D. Porta & M. Keating
(Eds.), Approach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pp. 150-178).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Simon(1983). Human nature in politics: the dialogue of psychology with political scien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9: 293-304.
Sottan, K., Uslaner, E. M & Haufler, V.(1998).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Order.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Steinmo(2008).What i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inchcombe(1968). Constructing Social Theorie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Stone, D.(2012). Policy Paradox:the art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W. W. North
& Company, Inc.
Thelen, K., & Steinmo, S.(1992).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pp. 1-3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len, K.(1999).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litic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 369-404.
Tollefson(1991). Planning Language, Planning Inequality: Language Policy in the
Community. Longman, 1991.
Weber, Max.(2006).A Journal for Philosophical Study of Public Affairs No. 16,
March , 153-205.
Zahariadis(2014). The multiple streams framework: structure, limitations,
prospects. in Paul A. Sabatier. ed.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pp65-92).
2nd ed.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指導教授 陳定銘 審核日期 2021-1-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