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8155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2 、訪客IP:3.133.87.156
姓名 許金水(Hsu Chin Shu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清初三帝賞賜文化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Early Qiang Dynasty Reward Culture during the Kangxi, Yongzheng, and Qianlong Reigns)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賞賜制度由來已久,至清代更形多元而繁復。從清代官方的典籍、志乘、文書、私人文稿、筆記、年譜及小說,都頻頻出現大量的賞賜資料,足以證明它受到當時人們的重視,但因為資料的龐雜,難以系統的整合論述,故至今學界甚少觸及研究。目前發表的有關清代賞賜文章,大多以單一物象為課題,且數量不多,缺乏多面向且整體的研究。如果賞賜文化在清代歷史佔有重要的一角,而我們並未多方面探究,似乎是清代歷史學門的一項缺陷。
  本文以清代康、雍、乾皇帝為背景,對清初三位皇帝賞賜作多樣貌且細緻的闡述,以多視角來審視清初的賞賜制度,並利用歷史學、檔案等史料相結合,列舉事例加以說明,配合歸納、統計等數據進行分析,探究清初賞賜文化。又針對三位皇帝的個性與行事風格 ,解讀其各自的喜好,在賞賜中所展現的特色賞賜。三位皇帝的賞賜對象極其廣泛,涉及各個階層,其中有依照典章賞賜的照例賞賜,又有非典籍所記載,但長久週期性賞賜而成慣例的例賞,及常規以外皇帝依其意願隨意或即興的特賜,特賜具有獨一性、特殊性與稀有性。皇帝的賞賜是否即是對臣下進行籠絡或有目的的刻板印象,或者皇帝的賞賜中富含關懷臣下的慈愛面。而臣下的謝恩、顯揚或許能說明對君主的回應。君臣本是一家,君臣本是一體的關係,從制度、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層面去進行探索,更清楚窺見其在賞賜運作中的重要意涵。
  依照賞賜物象類型、性質不同,可分為名譽賞賜、物質賞賜、文化賞賜及另類賞賜。從型態、特性區分,名譽賞賜又有名器與器物之別,物質賞賜則有物用與食品之分。賞賜對象上至后妃、宗室下至平民、僧人,擴及藩邦外國。照例賞賜涵蓋清代各種官方筵宴及季節例賞。皇帝個人風格則提舉康熙朝以鹿品、雍正朝以哈密瓜、乾隆朝以賜詩為例,分别說明此為三位皇帝的賞賜特色。在特賜中論述極為特殊且稀有的紅梗米等。而君臣互動關係則以問候、醫療、以廣皇仁、遺念等等加以描述。
摘要(英) A study on the Early Qiang Dynasty Reward Culture during the Kangxi, Yongzheng, and Qianlong Reigns
Abstract
  Reward System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and it has been even more diversified and complicated in Qing Dynasty. Amounts of sources about reward system appear frequently, from the official codes, district annals, documents, personal manuscripts, notes, chronicles to novels, prove how rewards system was valued greatly at that time. Owing to the complication of the data, it’s difficult to be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it is rarely found and accounted. So far the research regarding rewards system in Qing Dynasty mostly focuses on single object and lacks multi-faced and integrated sources. Hence, there are not many studies. If reward system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Qing Dynasty, short of the research of this area will be a drawback in historiography of Qing Dynasty.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to make a various and meticulous elaboration on reward system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early three emperors of Qing Dynasty emperors- Kangxi Emperor, Yongzheng Emperor, Qinglong Emperor. 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iography and archives, meanwhile in concert with induction and statistics, an analysis and review on the Reward System of early Qing Dynasty is narrated. With respect to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and styles of the three emperors, interpretation is made to explain each of their preferences which show the features in different reward system of the three emperors. The three emperors bestowed reward to people covering a large area and involving various social ranks. Ritual reward is bestowed according to decrees and regulations. Regular reward, which is perhaps not documented, is bestowed periodically for long. Exception reward is bestowed according to emperor’s will or instant intent. Exception reward is unique, exclusive, and rare. Stereotype an emperor’s reward as only a favor to the subordinates or a purposeful attempt to win them over is not necessarily right. Emperor’s reward, not always with political significance, may indicate emperor’s thoughtful kindness and great care. Gratitude and eulogy from the subordinates can be seemed as positive response. The emperor and the subordinates are one unit, one family. The significance of reward system would be clearer if it is deeply explor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of system,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and properties, The reward item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reputation reward, substance reward, culture reward, and alternative reward. Distinguished from differen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Reputation reward includes fame and official titles. Substantial reward includes objects and food. Rewards can be bestowed from the imperial aristocrats to the civilians, clergymen, and people of foreign far-off lands. Ritual reward includes various official feasts and seasonal official reward. The three emperors differ in personal styles. Kangxi emperor’s preference on venison, Yongzheng Emperor’s preference on melon, Qinglong Emperor’s preference on poems granting to subordinates are examples given respectively to expl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emperors. Exception reward is especially expounded and red terrier rice is featu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narch and his subjects will be describ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greetings, medical cares, advocacy of emperors’ kindness and objects bestowed by the late emperors.

Key Words: Emperor’s reward, theEmperor Kangxi, Yongzheng, and Qianlong in the Early Qiang Dynasty, Reward System , Bestowal of the late emperor’s possessions, Forced suicide by emperor’s order
關鍵字(中) ★ 皇帝賞賜
★ 清初康雍乾三帝
★ 賞賜制度
★ 遺念
★ 賜死
關鍵字(英) ★ Emperor’s reward
★ theEmperor Kangxi, Yongzheng, and Qianlong in the Early Qiang Dynasty
★ Reward System
★ Bestowal of the late emperor’s possessions
★ Forced suicide by emperor’s orde
論文目次 摘要 i
目錄 vii
表次 ix
緒論 1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研究回顧 6
研究方向與史料運用 9
章節大要 12
第一章 賞賜制度的奠基 15
第一節 名譽賞賜 16
第二節 物質賞賜 33
第三節 文化賞賜與另類賞賜 81
第二章 賞賜的對象與方式 105
第一節 賞賜對象與照例賞賜 106
第二節 皇帝個人風格與特賜 132
第三章 賞賜中的君臣關係與影響 175
第一節 君對臣的關懷 176
第二節 臣對君的回應 191
第三節 賞賜之運作與意涵 207
結論 219
附錄一 親王正龍 229
附錄二 文官和武官補 230
徵引書目 233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一)史籍
《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顯微膠卷影印本,1985 
   年。
《內閣藏本滿文老檔》,瀋陽:寧遼民族出版社,2009年。
《老滿文原檔》,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起居注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活計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軍機處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年。
《造辦處檔案》,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
《清世祖章皇帝實錄》,臺北:新文豐,1978年。
《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臺北:新文豐,1978年。
《清聖祖御製文初集》收入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543冊,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0年。
《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17冊,臺北:商務印
   書館,1978年。
《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收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臺北:文海出版
   社,1991年。
《欽定四庫全書》,收錄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六集》,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76年。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收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臺北:文海
   出版社,1992年。
《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初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日止節次照常膳底檔》,臺北:國立
   故宮博物院典藏。
《滿文原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
[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香港:迪志文化出
   版有限公司,2001年。
〔明〕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臺北:東南書報社,1963
   年。
〔明〕林堯俞等修纂,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二),收入《景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第598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不著撰者,《光緒戊申春夏兩季爵秩全覽》,榮寶齋版,收入沈雲龍主
   編,《代近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清〕李煦,《李煦奏摺》,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清〕李鼎元,《使琉球記》,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二百九十二種,臺北:臺灣
   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71年。
〔清〕長順等撰,《吉林通志》,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清〕法式善,《陶廬雜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77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法式善,張寅彭主編,劉青山校,《法式善詩文集(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頁118。
[清]得碩亭,《清代北京竹枝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章梫,《康熙政要》,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清〕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疏證》,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清〕傅恆、劉統勛等纂修,《西域圖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列傳(三)》,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
   91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
〔清〕蔣良騏纂,王先謙修,《十二朝東華錄(光緒朝)》,臺北:大東書局,
   1968年。
〔清〕蔣良騏,《東華錄》,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清〕慶桂等撰,《清宮史續編》,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1932年。
[清]戴震,〈鄭學齋記〉,《戴震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清〕薩英額,《吉林外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5年。
中國人民大學俄語教研室編,《俄中兩國外交文獻匯編•1619-1792》,北京:商
   務印書館,1982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與承德市文物園林局合編,《清宮熱河檔案》,北京:中國
   檔案出版社,2003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滙》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關於江寧織造曹家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
   局,1975年。
朱保炯、謝沛霖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周煌,《琉球國志略》,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29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1972年。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年。
國立臺灣大學影印刊行,《歷代寶案》,第2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72
   年。
第一歷史檔案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年。
張本政主編,《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日〕內藤虎次郎輯,《滿蒙叢書》,東京:滿蒙叢書刊行會,1921年。

(二)文集
〔清〕小橫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觀》,上海:上海書店,1981年。
〔清〕法式善,〈存素堂詩初集錄存〉,收入張寅彭主編,劉青山點校,《法式
   善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年。
〔清〕徐珂編著,《清稗類鈔(考試類)》,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清〕張英等撰,《淵鑑類函》,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86年。
〔清〕魏斯逸,《南宮舊事》,收入在《清代掌故綴錄》,臺北:三人行出版社,
   1972年。

(三)筆記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朱彭壽,《舊典備徵》,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吳振棫,《養吉齋餘錄》,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郁永河,《稗海紀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清〕昭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徐崑撰,《遁齋偶筆》,收入王文濡編,《說庫》,上海:文明書局,1915
   年。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四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陳其元,《庸閒齋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趙慎畛,《榆巢雜識》,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錢泳,《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蕭奭,《永憲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四) 年譜
〔清〕史善長編,〈弇山畢公年譜〉,收入北圖社古籍影印編輯社輯,《乾嘉名
   儒年譜》第5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朱錫經編,〈南厓府君年譜〉,收入北圖社古籍影印編輯社輯,《乾嘉名
   儒年譜》第6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阮元編,〈梧門先生年譜〉,收入北圖社古籍影印輯社輯,《乾嘉名儒年
   譜》第1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汪師韓編,〈上湖紀歲詩編〉,收入北圖社古籍影印編輯社輯,《乾嘉名
   儒年譜》第4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沈德潛編,〈沈歸愚自訂年譜〉,收入北圖社古籍影印編輯社輯,《乾嘉
   名儒年譜》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夏味堂編,〈檢討公年譜〉,收入北圖社古籍影印編輯社輯,《乾嘉名儒
   年譜》第3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陳玉繩編,〈陳句山先生年譜〉,收入北圖社古籍影印編輯社輯,《乾嘉
   名儒年譜》第4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張廷玉,《澄懷主人自訂年譜》,收入王雲五主編,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
   成,第十八輯,《清張大學士廷玉自訂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清〕張其錦編,〈凌次仲先生年譜〉,收入北圖社古籍影印編輯社輯,《乾嘉
   名儒年譜》第1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張紹南編,王德福續編,〈孫淵如先生年譜〉,收入北圖社古籍影印編輯
   社輯,《乾嘉名儒年譜》第1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張鑑等編,〈雪塘庵主弟子記〉,收入北圖社古籍影印編輯社輯,《乾嘉
   名儒年譜》第1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馮士履編,馮士鏕補編,〈先君子太史公年譜〉,收入收入北圖社古籍影
   印編輯社輯,《乾嘉名儒年譜》第9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錢大昕,錢慶曾校注並續編,〈錢辛楣先生年譜〉,收入北圖社古籍影印
   編輯社輯,《乾嘉名儒年譜》第6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錢儀吉編,〈文端公年譜〉,收入北圖社古籍影印編輯社輯,《乾嘉名儒
   年譜》第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嚴榮編,〈述庵先生年譜〉,收入北圖社古籍影印編輯社輯,《乾嘉名儒
   年譜》第6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顧鎮編,〈黃侍郎公年譜〉,收入北圖社古籍影印編輯社輯,《乾嘉名儒年譜》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五)地方志
甘山修、程在嶸纂,《霍山縣志》,乾隆四十一年刊本。

二、 現代研究
(一)專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代名人書札墨迹》,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何索,《寂寞的獅子‧胡適先生的感情世界》,臺北:香草山出版有限公司,1977
   年。
何新華,《清代貢物制度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周邨主編,《江蘇風物志》,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周軒,《清宮流放人物》,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秦國經,《明清檔案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年。
曹永和,《近世臺灣鹿肉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動物與人關係的歷
   史探察》,臺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
莊吉發著,《清史論集》,第12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莊吉發著,《清史論集》,第15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莊吉發著,《清史論集》,第20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年。
莊吉發著,《清史論集》,第21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莊吉發著,《清史論集》,第22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2年。
莊吉發著,《清史論集》,第23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3年。
莊吉發著,《清史論集》,第24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5年。
莊吉發著,《清史論集》,第25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年。
莊吉發著,《清史論集》,第26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年。
張自成、錢治主編,《復活的文明 ―― 一百年中國偉大考古報告》,北京:團
   結出版社,2000年。
陳方中主編,《中國天主教史籍彙編》,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3年。
章乃褘,《清宮述閒》,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蔣竹山,〈生態環境、人參採集與國家權力:以清嘉慶朝的秧參案為例的探討〉,
   收錄《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劉翠榕,《順治康熙年間的財政平衡問題》,收入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第127種,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
錢穆,《國史新論》,臺北:三民書局,1969年。
[日]佐伯富著,鄭樑生譯,《清雍正朝的養廉銀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96年。
[日]稻葉君山著,但燾譯訂,《清朝全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法〕杜赫德編,《耶穌會士中國書集――中國回憶錄》,第1、2卷,鄭州,
   大象出版社,2005年。
[法]白晉等著,徐志敏、路洋譯,《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北京:人民日
   報出版社,2008年。
〔俄〕斯拉德科夫斯基著,宿豐林譯,《俄羅斯各民族與中國貿易經濟關係史》,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二)期刊論文
王澈,〈雍正元年御筆賞賜簿〉,《歷史檔案》,03期(2001年7月),頁18-30。
石偉華,〈論明代皇帝的節日賞賜〉,《南昌師範學院學報》,34卷5期(2013
   年11月),頁172-175。
宋曉希,〈御書賞賜的文治氣象〉,《北京社會科學》,12期(2016年12月),
   頁13-21。
林姝,〈雍正時期玻璃製品與朝政的關係〉,《故宮博物院院刊》,5期
   (2008年5月),頁45-55。
晁天義、張仁璽,〈漢代皇帝賞賜考略〉,《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01期(2002年1月),頁12-16。
常建華,〈共賞與建構:康熙帝的御賜書法活動〉,《文史哲》,4期,(2017
   年7月),頁74-80。
莊吉發著,〈清初奏摺制度起源考〉,《食貨月刊》,4卷12期,(1974年5
   月),頁13~22。
陳熙遠,〈天朝大燕――太和殿筵宴位次圖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集刊》,第九十本第一分(2019年3月),頁125-197。
張伯國〈翎頂賞賜制度與清代布魯特治理新探〉《貴州民族研究》,總第211
   期,39卷9期(2018年9月),頁179-183。
張麗端,〈從《活計檔》看清高宗直接控管御製器用的兩個機制〉,《故宮學術季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4卷1期(2006年9月),頁45-70。
萬朝林,〈清代的軍功議敘獎賞制度研究〉,《塔里木大學學報(歷史與哲學學
   院)》,31卷1期(2019年3月),頁106-114。
楊春君,〈清帝遺念賞賜制度〉,《歷史檔案》,3期(2013年7月),頁126-129。
賈億寶、楊永康,〈試論明代賞賜活動中的羊酒〉,《史志學刊》,總第12期,6
   期(2016年6月),頁23-27。
劉世珣,〈用作禮物賞賜的錠子藥:清前期的藥物知識及其在政治場域中的運作
   脈絡〉,《故宮學術季刊》,37卷1期(2020年3月),頁39-72。
關雪玲,〈關於清宮錠子藥的幾個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總第140期,
   6期(2008年6月),頁65-75。

(三)學位論文
王柏鈞,〈兩漢皇帝的賞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李靜,〈宋代賞賜述論〉,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4年。
莊贏,〈明代皇帝賞賜現象探析〉,天津師範大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碩士論文,
   2012年。
郭穎,〈唐代皇帝賜宴述論〉,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張赫,〈清代東北貢貂制度研究〉,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董殊雅,〈清代皇家賜克食研究〉,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7年。
鄭中福,〈唐代賞賜問題研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
鄭憲仁,〈西周銅器銘文所載賞賜物之研究――器物與身分的詮釋〉,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指導教授 吳振漢 蔣竹山 審核日期 2021-1-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