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李正傑(Li-Cheng Chieh)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 |
論文名稱 |
地方農特產之形塑與發展-以銅鑼杭菊為例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本文以文化經濟取徑探索台灣農鄉經濟發展策略,透過內容分析與深度訪談,了解「杭菊」在台灣不同歷史階段被賦予的意涵,探討其如何在媒體論述與地方行動者的塑造中,與「銅鑼鄉」產生連結,逐漸轉變為觀光凝視對象,被定位成地方特色。
為了解台灣戰後時期,歷經經濟轉型迄今的杭菊風貌,本文進行內容分析的時間範圍為1951/01/01至2019/12/31。研究發現1953至1985年為進口杭菊主導市場時期,此時期的杭菊被定位為香港進口之中藥材,強調市場價格消長。1986至1996年,進口杭菊的報導不再出現,由原初只有價格漲幅的數字呈現,浮現藥效陳述,並連結零星的地景描寫。1997至2019年為節慶與景觀特色主導時期,1997年銅鑼地區開辦節慶活動,加上觀光消費風氣的興起,花海景觀的凝視帶來經濟效益,杭菊逐漸成為銅鑼的地方特色。
內容分析釐清不同時空下,杭菊被賦予的意涵,輔以半結構式訪談加以勾勒文化經濟體制運作下的生產、中介與消費,三個階段的發展脈絡,在生產端訪問了農民,中介端訪問農會人員與文化工作者,消費端以杭菊節參與者及消費者的訪談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在1980年代的銅鑼,杭菊產業因工資飛漲而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危機,因1997年地方行動者協力舉辦杭菊節,讓杭菊的觀賞價值首次受到矚目,搭上國內觀光旅遊的興起,得到機會發展為關鍵媒介,獲得消費群體的支持,不僅產量回升,也逐步躋身地方特色的行列,在2018年達到種植面積顛峰。 |
摘要(英) |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aiwan’s rural economy through cultural economic approaches,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chrysanthemum" at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in Taiwan, and to explore how it is used in media discourse and local actors′ shaping, connected with the "Tongluo Township",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a tourist staring object, positioned as a local characteristic.
In order to realize Taiwan’s post-war period and the features of chrysanthemum that has undergon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so far, the time range for content analysis in this article is from 1951/01/01 to 2019/12/31.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eriod from 1953 to 1985 was when the market was dominated by imported chrysanthemum. During this period, chrysanthemum was positioned as a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imported from Hong Kong, emphasizing the fluctuation of market prices. From 1986 to 1996, reports of imported chrysanthemum had never appeared. The newspapers report the fluctuation of market prices decreased, the efficacy statement appeared, and the sporadic landscape descriptions were linked. The period from 1997 to 2019 is the dominant period of festivals and landscape features. In 1997, Tongluo Township started to host festivals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rise of tourism consumption, the gaze of the floral sea brings economic benefits, thus, chrysanthemum has gradually become a local feature of Tongluo.
The content analysis clarified the meaning of chrysanthemum in different time. This study was supplemented b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outlin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intermediary and consumption under the operation of the cultural economy system.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these three stages, researcher interviewed farmers on the production side. The intermediary side, interviewed peasant association personnel and cultural workers, and the consumer side, researcher analyzed the interview materials with participants and consumers of Chrysanthemum Festival. The study found that chrysanthemum industry in Tongluo in the 1980s, it had faced a crisis of labor shortage due to soaring wages. In 1997, local actors worked together to organize the Chrysanthemum Festival, which made chrysanthemum′s appreciation value catch much more attraction for the first time, catching up with the rise of domestic tourism.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into a key medium and gain support from consumer groups, not only did the output rebound, but also gradually entered the ranks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reaching the peak of the planting area in 2018. |
關鍵字(中) |
★ 農特產 ★ 銅鑼杭菊 ★ 文化經濟 ★ 觀光凝視 ★ 文化中介者 |
關鍵字(英) |
★ agricultural specialty products ★ Tongluo and chrysanthemum ★ cultural economy ★ the tourist gaze ★ cultural intermediary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特色產業的發展歷程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4
第四節 小結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8
第一節 地方特色農產的興起 8
一、文化經濟取徑 8
二、現有文化經濟取徑研究 10
三、地方特色形塑策略 11
四、小結 13
第二節 觀光凝視與文化品味 13
一、文化資本與品味 13
二、集體凝視與浪漫凝視 14
第三節 地方發展的推動 16
一、農作場域與鄉村觀光凝視 16
二、生產、中介與消費 19
三、小結 21
第四節 現今流行之研究趨勢 22
一、政策主導取向 22
二、現有杭菊產業研究 23
三、杭菊產區的網絡組織 24
四、小結 25
第五節 杭菊產業的發展策略 25
一、供應鏈策略與延展地域策略 25
二、杭菊作為觀光凝視對象 26
三、小結 28
第三章 個案介紹與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區域 29
第二節 研究個案介紹 3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2
一、次級資料 33
二、質性內容分析與論述分析 33
三、深度訪談 35
第四章 新聞報導建構的「杭菊」 39
第一節 「杭菊」與產地的聯繫 39
第二節 杭菊登上報紙版面 41
第三節 「杭菊」成為「銅鑼杭菊」 49
第四節 小結 56
第五章 「杭菊」的詳細分類範疇 57
第一節 1953-1985:從仰賴進口到自產自銷 57
一、沖泡茶飲 57
二、市場情況 57
三、政府政策 59
四、中藥功效 61
第二節 1986-1996:國產杭菊現身到觀光消費的興起 61
一、沖泡茶飲 61
二、市場情況 62
三、政府政策、地方政治經濟與觀光旅遊 63
第三節 1997至2019:觀光消費興起後的地方特色建立 64
一、中藥功效與佐餐食材 64
二、政府政策與地方政治經濟 65
三、地方特色 67
四、觀光旅遊與節慶活動 67
第四節 小結 69
第六章 「杭菊」成為「銅鑼杭菊」的歷程 71
第一節 「杭菊」的發展脈絡 71
一、1953-1985年:進口杭菊主導市場時期 71
二、1986-1996年:藥效著稱與旅遊消費的萌芽時期 73
三、1997-2019年:節慶與景觀特色主導時期 75
第二節 「銅鑼杭菊」的形成脈絡 77
一、1990-2000年:杭菊冷飲推廣與地方特色的萌芽 77
二、2000年迄今:旅遊消費與文化節慶蓬勃發展 78
第三節 小結 81
第七章 銅鑼杭菊的生產 82
第一節 銅鑼杭菊產業鏈的生產端 83
一、國產杭菊首次於媒體現身 83
二、1950-1960年代:飄洋過海到台灣 85
三、1970年代:杭菊種植面積首次達到顛峰 89
四、1980年代:杭菊產業危機 89
五、1990年代與2000年代:杭菊產業的轉型與鞏固 91
六、2018年:杭菊第二次達到種植面積顛峰 93
第二節 地方行動者的策略採取 95
一、杭菊的基本特性 96
二、杭菊田間管理與維護 99
三、杭菊的採收人力 101
四、產銷班之間的觀摩與經驗交流 104
五、多元化經營 104
第三節、節慶策略的實施 106
一、節慶活動的萌芽與茁壯 106
二、觀光客凝視的運用 108
第四節、小結 111
第八章 銅鑼杭菊的中介與消費 113
第一節 杭菊產業的中介端 113
一、杭菊的推廣工作 113
二、杭菊與地方文化 117
第二節、銅鑼杭菊產業的消費端 120
一、在地參與者眼中的銅鑼杭菊 120
二、銅鑼杭菊與地方居民的地域關係 121
三、在地消費者的品質辨識能力 123
四、銅鑼杭菊與地方消費者的文化鏈結 125
第三節、小結 129
第九章 結論 130
第一節 依內容分析看「杭菊」的演變軌跡 130
一、1953-1985年:進口杭菊主導市場時期 131
二、1986-1996年:藥效著稱與旅遊消費的萌芽時期 131
三、1997-2019年:節慶與景觀特色主導時期 132
第二節 國產杭菊發跡到「銅鑼杭菊」崛起 132
第三節 「銅鑼杭菊」與觀光凝視 135
參考文獻 138
表目錄
表3- 1深度訪談對象與時地 37
表3- 2花農訪談大綱 37
表3- 3文化中介者訪談大綱 38
表3- 4在地消費者、活動參與者訪談大綱 38
表4- 1分別以「杭菊」、「銅鑼」為關鍵字搜尋的結果 39
表4- 2「杭菊」的報導類型定義 41
表4- 3「杭菊」歷年報導類型數量趨勢 44
表4- 4以「銅鑼杭菊」為關鍵字搜尋的結果 50
表4- 5「銅鑼杭菊」的報導類型定義 50
表4- 6「銅鑼」與「杭菊」歷年報導數量趨勢 52
表4- 7「銅鑼杭菊」與「台東杭菊」出現在報導上之次數分布 54
表7- 1 107年度杭菊面積與收量 94
圖目錄
圖3- 1銅鑼鄉在苗栗縣位置圖 29
圖3- 2銅鑼鄉行政區劃 29
圖3- 3銅鑼鄉坡地土壤類別圖 30
圖3- 4銅鑼鄉地形分布圖 30
圖3- 5白杭菊 31
圖3- 6黃杭菊 31
圖4- 1「杭菊」與「銅鑼」各年代的報紙數量折線圖 40
圖4- 2「杭菊」與「銅鑼」在各年代的報紙數量趨勢圖 40
圖4- 3「杭菊」各類型報導所佔之百分比 47
圖4- 4「杭菊」各類型報導歷年分佈趨勢圖 48
圖4- 5「銅鑼+杭菊」各類型報導所佔之百分比 53
圖4- 6「銅鑼+杭菊」各類型報導歷年分佈趨勢 53
圖4- 7「台東杭菊」(左)與「銅鑼杭菊」(右)歷年報導類型分佈 55
圖7- 1銅鑼鄉與周邊鄉鎮之杭菊種植面積趨勢變化圖 94
圖7- 2黃杭菊 97
圖7- 3白杭菊 97
圖7- 4出現紫色表徵的杭菊 97
圖7- 5杭菊採收 104
圖7- 6杭菊的觀光凝視 109
圖7- 7各色杭菊花束 110
圖8- 1 2020杭菊節活動現場一隅 115
圖8- 2 2020年杭菊節簡介封面 116
圖8- 3簡介上的交通與旅遊網絡圖 116 |
參考文獻 |
中文文獻
王志弘(2008)。族裔─文化經濟、謀生策略與認同協商:臺北都會區東南亞風味餐飲店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9,8-12。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1,172-174。
吳宜家(2018)。蓮農對觀光節慶活動之知覺:以白河蓮花節為例。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觀光餐旅管理產業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吳健怡(2016)。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台東金城武樹、花蓮七星潭單車休息站經營實務-以服務創新為研究架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
李明璁(2014)。從觀光凝視到旅居實作:一個臺灣和日本遊學生的比較民族誌研究。戶外遊憩研究,27(4),109-110。
李源發、李正國(2009)。銅鑼杭菊之變遷與展望。國立聯合大學2009通識教育與在地產業、文化研討會論文集,111-128。
李興廣(2016)。本草綱目中的100種常用的養生藥材。臺北:華志。
周侑雯(2013)。鄉村社區旅遊之遊客旅遊動機、遊憩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銅鑼鄉客家產業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孟璇(2015)。地方特色、農民技藝與食物品質:以彰化二林葡萄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進財(1998)。杭菊的生產技術。苗栗區農業專訊,3,12-13。
邱建章(2011)。運動員「明星化」的現象-王建民與臺灣之子。運動文化研究,16,32-34。
邱誌勇(2009)。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政策概觀。收錄於李天鐸編著,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台北市:遠流。
耿壽山、梁炳琨(2014)。台中市新社區新社花海節的地方建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5,14-19。
張育銓(2014)。對文化與經濟的思索: 經濟人類學與文化經濟學的跨學科對話。育達科大學報,38,82-84。
張明和(2010)。苗栗縣公館鄉紅棗特色產業發展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訓堯、朱盛祺、蔡正賢、林惠虹(2013)。杭菊栽培與管理。台中:農世。
張貴雄(2016)。臺灣鄉村的後生產轉向:關西鎮農產業的再結構與鑲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瓊月(2015)。地方特色食物的構築與維繫:以關西仙草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張瓊月、彭立沛、賴守誠(2017)。地方特色食物之構築歷程:以關西仙草為例。中國飲食文化,13(1),129-130。
莊致嘉、游騰林(2016)。反省文化資本理論在臺灣的有效性:文化 品味、教育和階級的關聯性及其變遷。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6(1),45-50。
許玲瑋(2011)。平價時尚風:85度C的零售地理與文化經濟。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怡惠(2017)。新社花海的空間生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第十五屆地理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郭晉相(2011)。製造特產性:宜蘭三星蔥的文化迴路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宗玄(2008)。週休二日前後家庭休閒消費支出變化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3(2),14-16。
陳玟妤(2015)。採菊九湖上-銅鑼鄉杭菊產業的在地食物系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陳品穎(2016)。農業食物品質的在地化:以公館紅棗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陳彥仲、葉益青、羅秀華(2006)。台灣的地方特產。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陳柔安(譯)(2009)。文化產業不只是群聚典範?(原作者:Andy C. Pratt)。收錄於李天鐸編著,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台北市:遠流。
陳淑華、鄭慧玲、鄭嘉明撰文;陳禮文等攝影 (2012)。守望苗栗硬頸攝影群。苗栗縣銅鑼鄉: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彭文正(2009)。客家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市:五南。
曾千展(2019)。玩轉IG-社群媒體時代的觀光凝視。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曾亞雯、王志弘(譯)(2014)。食物:認同、便利與責任(原作者:Warren Belasco)。新北市:群學。
曾綺珍(2018)。客家地方特色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楊梅秀才茶為例。客家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宛瑜(譯)(2016)。觀光客的凝視3.0(原作者:John Urry、Jonas Larsen)。台北:書林。
黃詩瑜(2011)。客家特色產業與地方發展:以銅鑼杭菊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鼎松(1998)。銅鑼鄉誌。苗栗:銅鑼鄉公所。
黃鼎松、廖綺貞(2015)。續修苗栗縣誌-觀光建設誌-觀光管理篇、觀光資源篇。苗栗:苗栗縣政府。
黃躍雯、楊秉煌、黃美鈞(2008)。白河蓮鄉觀光發展的生命週期暨再發展策略。北市教大社教學報,7,265-267。
楊皓鈞(譯)(2009)。超脫文化產業重思創意生產。(原作者:Keith Negus)。收錄於李天鐸編著,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台北市:遠流。
葉秋雲(2017)。台中市大甲區「向日葵」農場發展之鄉村文化經濟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廖敦如(2004)。原住民部落的社區重建-以台東縣建和社區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34,20-22。
銅鑼鄉公所(2013)。銅鑼下起11月雪-杭菊之美讓人心醉。銅鑼鄉刊。
鄧瑞圓、陳文東、曾純純(2019)。客家地方特色產業的蛻變:以內埔花生豆腐為例。13(2),28-29。
盧俊偉(2017)。青年力與在地文化經濟發展的新出路。台灣經濟研究月刊,40(9),67-72。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臺北:培生。
賴守誠(2008)。客家地方特色食物、文化經濟與地方發展:以美濃粄條與新埔柿餅為例。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論文。
賴守誠(2010)。農村特色食品之形成與發展:以深坑綠竹筍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5,85-88。
賴守誠(2013)。地方烹飪技藝傳承與創新的媒人:農會家政推廣員作為地方文化中介者的個案研究。新聞學研究,117,3-6。
賴昭宏(2019)。楊梅仙草產業介紹。桃園區農業專訊,109,15-16。
英文文獻
Barrett, F(1989) “Why the tour operators may face their last supper”, Independent, November.
Bourdieu, P (1987)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ok, I. et al. (2004)“Follow the Thing: Papaya”, Antipode, 36(4):642-646.
Gerbner, G., & Gross, L.(1976). The Scary World of TV’s heavy viewer. Psychology Today, Apr.(pp.41-45).
Hall, Michael C. & Sharples, L.(2008). Food Events and the Local Food System: Marketing,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issues. In Food and Wine Festivals and Events around the World. Michael C. Hall & Liz Sharples eds. Pp.23-43. Oxford:Heinemann.
MacCannell, D.(1999). The Tourist. New York: Schocken.
Marescotti, A.(2003). Typical Products and Rural Development: Who Benefits from PDO/PGI Recognition? Paper presented at: Food Quality Products in the Advent of the 21st Century: Production, Demand and Public Policy. 83rd EAAE Seminar, Chania, Greece, 4-7 September.
Ray, C. (1998). Cultu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erritorial rural development . Sociologia ruralis, 38(1),3-20.
Ray, C. (1998).Towards a meta-framework of endogenous development: Repertoires, paths, democracy and rights. Sociologia ruralis, 39(4),521-537.
Stokes, Jane C.(2003). How to do media & cultural studies. London:SAGE.
Throbsy, David. (1998).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regear, A.(2001). What is a ‘Typical Local Food’? An Examination of Territorial Identity in Foods Based on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in the Agrifood and Rural Sectors. Centre for Rural Economy Working Paper Series Working Paper 58:1-31.
Tregear, A.(2003). From Stilton to Vimto: Using Food History to Re-think Typical Products in Rural Development. Sociologia Ruralis, 43(2):91-107.
Tregear, A., Arfini, F., Belletti, G. & Marescotti, A.(2007). Regional Foods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Product Qualification.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3(1):12-22.
Urry, J.(2012). The Tourist Gaze 3.0. London:SAGE.
Watt.D.C.(1998). Event Management In Leisure and Tourism.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網路資料
OTOP城鄉特色網(2018)。OTOP介紹。查詢日期:2020年4月17日,https://www.otop.tw/otop/about_otop。
衛生福利部(2013)。台灣中藥典第二版。查詢日期:2020年4月17日,https://www.mohw.gov.tw/dl-10573-63f3aa24-15be-4de6-8938-c037c9cb3368.html。
銅鑼鄉戶政事務所(2020)。109年四月份人口統計。查詢日期:2020年5月2日,https://mlhr.miaoli.gov.tw/xlsgetfile_109.php。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2018)。杭菊栽培管理。查詢日期:2020年5月2日,https://www.tres.gov.tw/ws.php?id=1483。
銅鑼鄉衛生所(2019)。銅鑼鄉簡介。查詢日期:2020年5月25日,https://mcp.mlshb.gov.tw/tun/index.php?catid=18&cid=1&id=1&action=vie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農情報告資源網(2021)。鄉鎮作物查詢。查詢日期:2021年1月4日,https://agr.afa.gov.tw/afa/afa_frame.jsp。
UDN聯合新聞網(2020)苗栗/銅鑼臺灣客家文化園區—拍夏雪、賞桐花。查詢日期:2021年1月15日,https://udn.com/umedia/story/12749/4523642。 |
指導教授 |
賴守誠(Lai-Shou Cheng)
|
審核日期 |
2021-5-25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