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7124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4 、訪客IP:3.19.56.45
姓名 黃莛瑜(Ting-Yu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論中國樂教「和」之思想—以周敦頤樂教為視野
相關論文
★ 論當代新儒家思想中的世界主義★ 周敦頤定靜工夫之醫學應用 —以朱丹溪援儒入醫策略為視野
★ 論韓非哲學—秩序的建構★ 元代儒醫朱丹溪的胎教理論研究 -以宋儒心氣關係為視點
★ 王陽明心學與正念療法★ 漢代《孝經》學初探
★ 王陽明致良知中的定靜工夫涵攝★ 以「克己復禮」論孔孟荀禮學思想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在先秦春秋戰國,時逢禮壞樂崩的亂世,思想家們為了社會祥和安寧無不絞盡腦汁。在局勢不穩定的狀況中,諸子百家爭鳴,從各個角度視域切入,共同展現了多元的樣貌。然而「天下一致而百慮,卻殊途同歸」,中華文化的思想、學識廣博高深,在其辯證思考及生命的實踐中,我們看到了文化底蘊的流轉與知識智慧的起舞,而筆者在研究中國樂教的哲學中,體察到了儒、道、墨、法、黃老思想等等不同層面的遠見卓識,也深刻地理解到樂教是中國政治與教育的一門重要學問與功課,《禮記》有言:「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賢者志士成為人們可以依循的對象,無不從書本與行動中獲得智慧與力量。
「儒家」認為樂教是以正當的音樂鋪陳一聖王的「雅樂」,使人民在溫和中潛移默化的營造良善的風俗習慣;「墨家」則批判在亂世中,樂教的建構耗費百姓成本過重,並造就可能的浮華風氣,因此樂教乃於「簡樸」;「法家」則認為所謂的樂教應該以增強「國家戰力」的前提為出發;「道家」則強調音樂在人為造作中的限制與依賴條件,強調「大音希聲」的意義,同時提出對於音樂的審美價值與道德價值之差異;而「黃老思想」則考量上述各家關心的層面,從中肯定了音樂的教化作用,並警覺音樂可能帶來的浮華風氣,終歸於樂教根本在於「和」。在這樣的豐富脈絡中,中國樂教哲學對於「鄭聲」的理解也展現其可能對當代音樂教育的啟發以及作為流行音樂之詮釋,而音樂與人的身心和諧發展在周敦頤的樂教思想有其實踐的可能。
摘要(英)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770-476 BC) and Warring States (475-221) periods causing much unrest, scholars, thinkers, staff and students in all academic institutions are pragmatically change hostility to harmony, make peace, and soothe conflicts in society, provide the necessary stimuli for a diversity in both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in the institutions. Moreover, Chinese culture had been accepted, not only the public’s uneasiness have been removed, but also our common aim would have been achieved. Owing to the political chaos at that time, various states hoped to come up with good measures that could bring wealth and beef up military strength in preparation for their fight for territory in ancient central China, and their quest for talent had prompted intellectuals to publish a great diversity of philosophical theories. We can see the in-depth cultural significance yield knowledge, wisdom, and power; with each of these comes responsibility, and realize the Confucianism, Taoism, Mohism, Legalism, the School of the Military, and the so-called classical Taoist political concept of governing by interference can bring us to an unlimited stage of development that the center of politics and education for Chines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knowledge. The Book of Rites said: ”Giving Priority to Education in Building Up A Country and Governing Its People.” which deserve our contemplation.
The Confucianism considered that the Music Education is the ritual music culture is the elegant, the court music to reach a consensus on some livelihood issues and on issues about preserving our fine culture. Instead of consuming this way, The Mohism’s “Economy of the Expenditures” think that we should consider how we can lead a simpler life. The Legalism think that the Music Education is dovetail with the national strategic planning and financial needs. The Taoism emphasizes the Music Education is done with pretention of virtuosity, “Dà yīn xī shēng (Loud is its sound, but never was it said).” And the so-called classical Taoist integrated above-mentioned theories, acknowledging the Music Edu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s “he(和)”. In the last chapter we can also obvious that the music of Zheng’s interpretation is not applicable to the modern society, must reintroduced to a new generation of music.
關鍵字(中) ★ 樂教
★ 儒家
★ 道家
★ 墨法
★ 黃老思想
★ 鄭聲
★ 周敦頤
★ 和
關鍵字(英) ★ the Music Education
★ Confucianism
★ Taoism
★ Mohism and Early Chinese Legalism
★ Huang Lao political theory
★ the music of Zheng
★ Zhou Dunyi
★ he
論文目次 中 文 摘 要......i
英 文 摘 要......ii
誌 謝......iii
目 錄......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研究方法......1
第二節 樂教的意義與中國上古時期的樂教......4
第三節 主要脈絡簡述......11

第二章 儒家倡樂的可能......17
第一節 孔孟的樂教思想......19
第二節 荀子的樂教思想......30
第三節 朱熹的樂教思想......38

第三章 反對樂教的論述......45
第一節 墨法的樂教思想......46
第二節 道家的樂教思想......53
第三節 嵇康的樂教思想......60

第四章 黃老道家樂教之和......71
第一節 《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的成書介紹......72
第二節 《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樂教的根本理論......74
第三節 《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樂教的政教措施......80

第五章 當代鄭聲的連結與周敦頤的樂教思想......83
第一節 鄭聲的涵涉範圍與理解......84
第二節 時下潮流與鄭聲的掌握......89
第三節 《通書》的樂教思想......93

結論......102
參考書目......105
參考文獻 茲分為古籍、原點註釋、哲學專書與期刊論文四大項,古籍類依作者朝代排列,其餘項目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 古籍類
[秦]呂不韋撰,高誘註:《呂氏春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吳]韋昭註:《國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西晉]郭象註:《莊子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孔穎達疏,陸德明音義,鄭玄註:《禮記註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孔穎達疏,左丘明傳,杜預註,陸德明音義:《春秋左傳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司馬貞索隱,司馬遷撰,張守節正義,裴駰集解:《史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王冰註,林億校:《黃帝內經素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宋]邢昺疏,郭璞註,陸德明音義:《爾雅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林栗:《周易經傳集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朱熹撰,李光地、熊賜履纂:《御纂朱子全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二、 原點註釋
[1]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2] 朱永嘉、蕭木注譯,黃志民校閱:《新譯呂氏春秋(上下)》,台北:三民書局,2009年。
[3]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4] 陳奇猷:《韓非子集譯》。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5]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2011年。
[6]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2011年。
[7]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95年。
[8] 熊禮匯注譯,侯迺慧校閱:《新譯淮南子(上下)》,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
[9] 林家驪、簡宗梧:《新譯阮籍詩文集》,台北市:三民書局,2001年。
[10] 崔富章:《新譯嵇中散集》,台北市:三民書局,1998年。
三、 哲學專書
[1] 王邦雄:《走在莊子的消遙路上》,台北:台灣商務,2004年。
[2]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1983年。
[3] 王曉波:《先秦法家思想史論》,台北:聯經出版,1991年。
[4]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5年。
[5] 吳文璋:《荀子的音樂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6] 吳怡:《逍遙的莊子》,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7] 吳清山:《教育概論》,台北:五南圖書,2006年。
[8] 呂驥:《樂記理論探新》,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
[9] 李美燕:《中國古代樂教思想(先秦兩漢篇)》,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8年。
[10] 李賢中:《墨翟先生,請留步!》,台北:三民書局,2011年。
[11] 李賢中:《韓非,快逃!》,台北:三民書局,2016年。
[12]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13] 俞懿嫻:《道德教育與哲學》,台北:文景書局,2007年。
[14] 姚蒸民:《法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2006年。
[15] 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16] 孫良水:《阮籍審美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17] 孫廣德:《墨子政治思想之研究》,台北:中華書局,2017年。
[18]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19] 徐漢昌:《管子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20] 徐麗真《嵇康的音樂美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21] 張玉柱:《中國音樂哲學》,台北:樂韻出版社,1985年。
[22] 張渝役:《國小音樂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1995年。
[23] 張蕙慧:《中國古代樂教思想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24] 張蕙慧:《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25] 張蕙慧:《儒家樂教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26] 梁啟超,賈馥茗譯:《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1993年。
[27] 梁福鎮:《教育-通論-教育哲學》,台北:五南圖書,2016年。
[28]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允晨叢刊,2010年。
[29] 陳清泉:《中國音樂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30] 陳萬鼐:《中國古代音樂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31] 陳鼓應:《莊子哲學》,台北:台灣商務,2010年。
[32]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33] 陳麗桂:《漢代道家思想》,台北:五南出版,2013年。
[34] 陳麗桂:《漢代道家思想》,台北:五南出版社,2013年。
[35]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1991年。
[36] 傅佩榮:《哲學與人生》,台北:天下文化,2018年。
[37]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0年。
[38] 曾春海:《中國哲學史綱》,台北:五南圖書,2012年。
[39] 曾春海:《先秦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2010年。
[40]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2009年。
[41] 曾焜宗:《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高雄復文,2006年。
[42] 湯孝純:《管子述評》,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43]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
[44] 楊照:《庶民社會的政治主張 墨子》,新北:聯經出版社,2020年。
[45]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大鴻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
[46] 葉純之、蔣一民:《音樂美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47]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48]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
[49]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3年。
[50] 蔡仲德:《音樂之道的探求》,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3年。
[51] 蔣孔陽:《先秦音樂美學思想》,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年。
[52] 鄭良樹:《商鞅及其學派》,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53]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54] 蕭興華:《中國音樂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55] 謝雲飛:《韓非子析論》,台北:東大圖書,1996年。
四、 期刊與單篇論文
1. 期刊:
[1] 李美燕:〈《荀子.樂論》與《禮記.樂記》中「情」說之辨析—兼與郭店竹簡《性自命出》樂論之「情」說作比較〉,《諸子學刊》第2輯,2009年。
[2] 李美燕:〈「和」與「德」—柏拉圖與孔子的樂教思想之比較〉,《藝術評論》第20期,2019年。
[3] 林月惠:〈荀子《樂論》美學思想的衡定〉,《嘉義師院學報》第4期,1990年。
[4] 紀雅真:〈美感論與實踐論之音樂教育哲學分析〉,《臺北市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2期,2019年。
[5] 修海林:〈《樂記》音樂美學思想試析〉,《音樂研究》總期第41期,1986年。
[6] 修海林:〈「人」與「藝」中國傳統音樂教育兩種體系的存在與啟示〉,《音樂研究》第2期,1994年。
[7] 張銀樹:〈《禮記.樂記》音樂教育思想之探析與評論〉,《輔仁學誌》第26期,1997年。
[8] 張銀樹:〈論《樂記》所闡述之禮、樂的關係〉,《哲學與文化》第25卷第12期,1998年。
[9] 郭美女:〈音樂教育的基礎—聲音感知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第2期,1999年。
[10] 黃崇修:〈《太極圖說》「中正」概念之工夫實踐還原—以《管子》「中靜形正」言說為核心〉,《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56期,2018年。
[11] 黃崇修:〈《管子》定靜思維對周敦頤定靜工夫之可能影響――透過朱丹溪三重鬱說思維結構之嘗試性解讀〉,《政大哲學學報》第39期,2018年。
[12] 黃崇修:〈《禮記》思維向度下的亞洲和平 —以孫文大亞洲主義為開端〉,《孫學研究》第16期,2013年。
[13] 黃崇修:〈由宋明儒對定靜工夫的詮釋理路論周敦頤「內靜外敬」之潛存思維〉,《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41期,2019年。
[14] 劉振維:〈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應用倫理評論》第65期,2018年。
[15] 潘小慧:〈「善」的意義與價值—以孔孟哲學為例〉,《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1期,2002年。
2. 單篇論文
[1] 李庭緯:〈論韓非哲學—秩序的建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
[2] 陳守一:〈從荀子《樂論》篇與《樂記》探討儒家樂教思想〉,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3] 湯楷驊:〈古代儒家樂教思想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指導教授 黃崇修 審核日期 2021-7-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