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3184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4 、訪客IP:3.140.186.241
姓名 陳繪宇(Hui-Yu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朝鮮儒學的「心說論爭」研究:朝鮮性理學的後期發展與朱子學的當代詮釋
(The investigate of “Simseol argument” in Joseon Confucianism: The late Joseon period of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Zhuism)
相關論文
★ 百姓日用與聖人之道-羅近溪哲學思想★ 莊子<逍遙遊>篇中的寓言本旨和現代意義
★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
★ 王龍溪思想的衡定★ 劉蕺山的誠意慎獨之學與陽明致良知教之比論
★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五峰思想研究
★ 羅整菴哲學思想研究★ 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
★ 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 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
★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 良知統三教的研究
★ 論船山「氣論」思想在天人、歷史之學上的開展與特色★ 陳確人性論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旨在從奇正鎮(號蘆沙,1798~1879)、李恆老(華西,1792~1868)、李震相(號寒洲,1818~1886)及田愚(號艮齋、臼山、秋譚,1841~1922)四人的理論交峰,展示朝鮮後期性理學之面貌,並由中突顯朝鮮性理學在當代朱子學詮釋中的意義。
奇正鎮,李恒老、及李震相三人在思想上較靠近退溪學,而田愚則更靠近栗谷學。奇正鎮的思想主要表現在其對「理一分殊」論的理解、李恒老是在「明德主理」一主張、李震相是在「心即理」說的提出,而田愚則是「性師心弟」一理論。四人的理論皆可說明同一問題——在朱子學中,道德實踐是如何可能的?此亦即朱子學工夫論之問題。
對奇正鎮,李恒老、及李震相三人而言,他們主張性理是可直遂於心,直接主宰一切活動的。特別是李恒老及李震相,更是強調性理本來即存在於每個人生命中,只要挺立此心中之理、直接由心中之理出發而主宰生命活動,則自然能有道德行動之結果。這一說­法的特色,在於十分強調性理能直接在我們生命中發揮作用一義,也十分正面地肯定人是可直接由心中之理出發來主宰氣稟活動、實踐道德的,這一對朱子學的詮釋可說是將朱子「重視性理」的精神推擴到了另一高度;而在另一方面,艮齋則不認為性理可直接主導、命令氣稟活動,對他而言,性理對於氣稟只能有「不宰之宰、不使之使」義的主宰,並且,這一主宰的內涵能否發揮,與心是否能確實地以性理為標準來要求自己是有很大關係的。因此,艮齋十分重視心是否隨時能恭敬謙下地以性理為尊,省視自己的行為是否有違理,只有在心時時保持著對性理的敬畏,性理才有辦法真正落實在我們的生命,心才能如實地實踐道德。艮齋這種唯恐人不謙卑地作省視自己的工夫、以為自己自然作出的行動就可以是符合道理之精神,即,這種對於人只有在在兢畏,刻刻省厲才能實踐道德的體會,是要比上論三家要來得深刻的。
通過疏理蘆沙、華西、寒洲及艮齋的理論,我們可歸納「心說論爭」中有三個衝突點:(1)理是否有活動性之衝突;(2)是否積極地肯定「變化氣質」在成德工夫上的重要性之衝突;(3)在道德實踐上,心與理的關係應是「心以性理為體」,或應是「心與理截然為二」之衝突。透過探討朝鮮末期性理學者們的爭論,本論文希望除了展示朝鮮性理學在朱子學詮釋上的細緻度及豐富的哲學性之外,也希望能藉由這一辯論,為當代朱子學的討論提供另一思考的角度,由此而見朝鮮儒學在當代朱子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及此一論爭的意義。
摘要(英) By investigating the theoretical debates between Ki Jungjin(기정진,奇正鎮), Lee Hangro(이항로,李恆⽼), Lee Jin-sang(이진상,李震相) and Jeon woo(전우,⽥愚), this thesis demonstrates the later period of Korean Neo-Confucianism and emphasizes its importance in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Zhuism.
The theory of Ki Jungjin, Lee Hangro and Lee Jin-sang is related with the school of Toegye. However, the theory of Jeon woo is influenced by the school of Yulgok. Ki Jungjin concentrat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yi-feng-shu”(理一分殊), Li Hwaseo claims “MingDeJuLi”(明德主理), while Li Han-Ju presents “Simjeukli”(心即理), and Jeon woo claims “soeng sa sim je”(性師⼼弟). All those theories focus on the same question: How is moral practice possible in Zhuism?
Ki-Jeongjin, Li Hwaseo and Li Han-Ju claim that by following Xin, Li actually guides all our behaviors. Li Hwaseo and Li Han-Ju even emphasize that Li exists in everyone’s mind, by obeying the request of Li, we can take moral action naturally. This interpretation re-emphasizes the idea of “Xing Li” in Zhuism. On the other hand, Jeon woo disagrees to the interpretations mentioned above. He claims that Li can not directly rule Qi, and whether Li can rule Qi or not depends on our mind (Xin) to follow Li. Therefore, h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Xin looking up to Li and follows Li reverently, which enables us to reflect all our behavior whether it is against the request of Li. Jeon woo believes this is the only way we can act morally. The argumentation of Jeon woo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self-reflection, which is crucial to moral practice.
By analysizing those theories above, this thesis concludes three debates in “Simseol argument”: (1) When we act, does Li “command” us, or does it just “inspire” us ? (2) Do they positively confirm the importance of the changing of Qi in moral practice? (3) In moral practice, is the existence of Xin based on Xing Li? Or these two actually work separately? By investigating those debates among the later period of Korean Neo-Confucianism, this thesis hopes to demonstrate the details and philosophical richness they have brought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Zhuism and provide another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modern Zhuism. Thus we can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later period of Korean Neo-confucianism in the modern Zhuism and the value of those debates.
關鍵字(中) ★ 心說論爭
★ 朝鮮性理學
★ 道德實踐動力
★ 奇正鎮
★ 李恒老
★ 李震相
★ 田愚
關鍵字(英) ★ Simseol argument
★ Joseon Confucianism
★ the motivation of moral practice
★ Ki Jungjin
★ Lee Hangro
★ Lee Jin-sang
★ 
Jeon woo
論文目次 摘 要………………………………………………………………………I
第一章 導 論……………………………………………………………001
一、研究目的及問題意識……………………………………………………………………… 001
二、文獻回顧與評述…………………………………………………………………………… 003
(一)當代朝鮮性理學研究回顧……………………………………………………… 003
A.中文學界:臺灣學界………………………………………………………… 005
B.中文學界:中國大陸………………………………………………………… 009
C.韓國學界……………………………………………………………………… 011
(二)當代朱子學研究………………………………………………………………… 019
三、研究成果…………………………………………………………………………………… 023

第二章 心說論爭之背景概述………………………………………… 025
一、「心說論爭」在當代學界中形成論題之背景…………………………………………… 025
(一)「心說論爭」一名詞概念之形成……………………………………………… 025
(二)「心理派」一詞之界定………………………………………………………… 029
二、心說論爭發生之時代背景………………………………………………………………… 031
(一)西學傳入………………………………………………………………………… 032
(二)日本侵略………………………………………………………………………… 033
(三)黨爭問題………………………………………………………………………… 034
(四)小結……………………………………………………………………………… 039
三、心說論爭中主要人物之學脈及其背景…………………………………………………… 040
(一)19世紀栗谷學說代表人物田艮齋與「湖洛之爭」之關係…………………… 040
(二)華西學派與蘆沙學派——19世紀栗谷學脈的退溪學者……………………… 043
1.華西學派……………………………………………………………………… 043
2.蘆沙學派……………………………………………………………………… 044
(三)19世紀退溪學說的發展——傳統退溪學派、寒洲學派、性齋學派………… 045
1.洛東江上流的安東——傳統退溪學派內「屏虎是非」之爭……………… 046
2.洛東江中游的星洲——寒洲學派…………………………………………… 047
3.洛東江下游的晉州——性齋學派…………………………………………… 049
四、結論:朝鮮後期學者的問題意識及本論文採取之研究角度…………………………… 050

第三章 奇正鎮與李恒老的重理思想——以反省湖洛二論為中心…………………………………052
一、奇正鎮「理一分殊」義——對「理分隔斷」之反省…………………………………… 053
(一)對湖洛二論「理分隔斷」之反省……………………………………………… 053
(二)奇正鎮的「理一分殊」論及其「主理」思想………………………………… 055
二、李恒老「明德主理」義——對「明德是氣」之反省…………………………………… 060
(一)李恒老對「明德是氣」的反省………………………………………………… 062
(二)李恆老「明德主理」義………………………………………………………… 066
三、由奇正鎮與李恒老的「重理」思想討論道德動力問題………………………………… 073
四、結論………………………………………………………………………………………… 081
附錄:目前學界對朝鮮末期「以明德為爭論核心」之名稱界定說明……………………… 084

第四章 田愚「性師心弟」說及其中所涵的「道德動力」問題——以對奇正鎮及李恒老的反省為進路……………………… 087
一、田愚對奇正鎮「理一分殊」論的討論…………………………………………………… 089
二、田愚對李恒老「明德主理」的討論……………………………………………………… 096
三、田愚「性師心弟」義……………………………………………………………………… 101
1.「性師心弟」總義…………………………………………………………………… 101
2.「主宰」的兩層意涵 ………………………………………………………………… 103
3.「心之主宰性」以「學性」為內容………………………………………………… 105
四、李相益先生與楊祖漢先生對「兩層主宰義」的詮釋…………………………………… 106
五、由「性師心弟」說思考「道德動力」問題……………………………………………… 111
六、「氣質本清」是說明「心學性」的基礎………………………………………………… 115
七、結論………………………………………………………………………………………… 118

第五章 從李震相與田愚對經典文獻的詮釋論二學說之異同——以「道德動力」問題之思考為核心……………………122
一、論李震相對「太極動而生陽」、「心為太極」、「心即性」、「心者,天理在人之全體」四處經典文獻的詮釋……………………………………… 124
二、李震相「心即理」說中「理之主宰義」………………………………………………… 132
三、論田愚對「太極動而生陽」、「心為太極」、「心即性」、「心者,天理在人之全體」四處經典文獻的詮釋……………………………………… 135
四、田愚「性師心弟」說中「敬畏」的意涵………………………………………………… 145
五、比較李震相「心即理說」及田愚「性師心弟說」中「道德動力」涵義……………… 152
(一)「心以性為體」與「心與理截然二分」的衝突……………………………… 153
(二)「性理能活動」與「性理不活動」的衝突…………………………………… 154
(三 )「氣質為麤惡之物」與「氣質可為虛靈精英者」的衝突…………………… 156
六、結論………………………………………………………………………………………… 158

第六章 結論…………………………………………………………… 162
附錄一:本論文論及的朝鮮儒者姓名及其名號……………………………… 169
參考書目……………………………………………………………… 171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尹冑夏(윤주하):《膠宇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歷代文集叢書1226》(坡州:景文文化社,1995年)。
尹鳳九(윤봉구):《屏溪先生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204》(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8年)。
尹鑴(윤휴):《白湖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123》(首爾:民族文化促進會,1994年)。
田愚(전우):《艮齋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332》(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4年)。
田愚(전우):《艮齋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333》(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4年)。
田愚(전우):《艮齋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334》(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4年)。
田愚(전우):《艮齋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335》(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4年)。
田愚(전우):《艮齋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336》(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4年)。
田愚(전우):《艮齋先生性理類選 卷之三》(光州:玄谷精舍,1966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時烈(송시열):《宋子大全》,收入《韓國文集叢刊108》(首爾:民族文化促進會,2010年)。
宋時烈(송시열):《宋子大全》,收入《韓國文集叢刊111》(首爾:民族文化促進會,2011年)。
李承熙(이승희):《韓溪遺稿》,收入《韓國史料叢書》第23輯 (京畿道:國家歷史編輯委員會,1970年)。
李承熙(이승희):《大溪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147》(首爾:韓國古典翻譯院,1927年)。
李彥迪(이언적):《晦齋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24》(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李恒老(이항로):《華西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304》(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3年)。
李恒老(이항로):《華西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305》(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3年)。
李柬(이간):《巍巖遺稿卷》,收入《韓國文集叢刊190》(首爾:民族文化促進會,2003 年)。
李珥(이이):《栗谷先生全書》,收入《韓國文集叢刊44》(首爾:民族文化促進會,1995 年)。
吳熙常(오희상):《老洲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280》(首爾:民族文化促進會,2001年)。
李象靖(이상정):《大山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227》(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9年)。
李滉(이황):《退溪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29》(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2年)。
李滉(이황):《退溪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30》(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2年)。
李震相(이진상):《理學綜要》《寒洲全書》(第5冊)(首爾:亞細亞文化社)。
李震相(이진상):《寒洲先生文集》,收錄於《韓國文集叢刊318》(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3年)。
奇正鎮(기정진):《蘆沙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310》(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3年)。
金平默(김평묵):《重菴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319》(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2003年)。
河謙鎮(하겸진):《東儒學案》(慶尚南道東萊郡(今釜山):海東佛教譯經院內一鵬精舍(應為現海東譯經院),1970年。
張志淵(장지연):《朝鲜儒教的淵源》(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73年)。此書於1922年由滙東書館首刊。
徐敬德(서경덕):《花潭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24》(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8年)。
韓元震(한원진):《南塘先生文集》 ,收入《韓國文集叢刊201》(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8年)。
許愈(허유):《后山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327》(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4年)。
郭鍾錫(곽종석):《俛宇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341》(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5年)。
郭鍾錫(곽종석):《俛宇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343》(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2005年)。
郭鍾錫(곽종석):《俛宇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344》(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5年)。
程顥、程頤,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鄭衡圭(정형규):《蒼樹先生文集》,收入《韓國歷代文集叢書560》(首爾:景仁文化社,1993年)。

二、專書
(一)中文著作
白銳、龔榮仙譯,韓國哲學會所編:《韓國哲學史》(上、中、下)(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
朱紅星、李紅淳、朱七星合著:《朝鮮哲學思想史》(延邊:延邊人民出版社,1989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臺北:正中書局,2009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三冊)(臺北:正中書局,2009年)。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07》(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頁338-340。
牟宗三譯註,康德著:《實踐理性底批判》,收於《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120-453。
牟宗三譯註,康德著:《道德底形上學之基本原則》,收於《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頁3-119。
呂政倚:《人性、物性同異之辨:中韓儒學與當代「內在超越」說之爭議》(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20年)
李明輝:《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李明輝譯,康德著:《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李甦平:《韓國儒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
李瑞全:《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臺北:鵝湖出版社,2013年)。
邢麗菊:《韓國儒學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邢麗菊:《南塘/巍巖 人物性同異論의 比較 硏究 : 朱子의 理氣同異論과 聯關하여》(首爾:成均館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邢麗菊譯,尹絲淳著:《韓國儒學史:韓國儒學的特殊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邢麗菊譯,崔英辰著:《韓國儒學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林月惠、李明輝編:《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林月惠:《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書版中心,2012年)。
洪軍:《朱熹與栗谷哲學思想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
姜日天等譯,林月惠、李明輝中文編校,[韓]民族與思想研究彙編:《四端七情論》(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9年),頁420-421。原韓文書由서광사(1992年)發行。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崔根德:《韓國儒學思想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
張立文:《李退溪思想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陳文壽、潘暢和譯,尹絲淳著:《韓國儒學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
陳來:《東亞儒學九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陳來:《近世東亞儒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楊祖漢:《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楊祖漢:《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續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
蔡茂松:《韓國近世思想文化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賴柯助:《朱子道德哲學重定位:如何回答「道德規範性」問題? 》(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簡江作、國立編譯館:《韓國歷史》(臺北:五南圖書,1998年)。

(二)外文著作
1.韓文著作
尹絲淳(윤사순):《한국유학사——한국유학의 특수성 탐구》(坡州:지식산업사,2012年)。
文錫胤(문석윤):《湖洛論爭 형성과 전개》[湖洛論爭形成與展開](경기도:동과서 ,2016年)。
玄相允(현상윤):《朝鮮儒學史》(首爾:玄音社出版社,1982年)。此書於1949年民眾書局首刊。
朴鶴來(박학래):《奇正鎮 哲學思想 研究》(首爾:高麗大學校 民族文化研究院,2003年)。
朴鶴來(박학래):《蘆沙 奇正鎭의 性理說 硏究》(首爾:高麗大學哲學科碩士論文,1991年)。
朴鶴來(박학래):《蘆沙 奇正鎭 哲學思想 硏究 : 性理說을 中心으로》(首爾:高麗大學哲學科博士論文,2001年)。
李丙燾(이병도):《韓國史大觀》(臺北:正中書局,1961年)。
李丙燾(이병도):《韓國儒學史略》(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86 年)。
李宗雨(이종우):〈19 ‧ 20세기 한국성학의 심성논쟁-한주 ‧ 면우계열과 간재계열의 논쟁을 중심으로-〉[19、20世紀韓國儒學的心性論爭——以寒洲、俛宇系列及艮齋系列的論爭為中心](首爾:심산출판사,2005年)。
李宗雨(이종우):《寒洲學派와 艮齋學派의 心性論爭研究》(首爾:成均館大學東洋哲學科韓國哲學專攻博士論文,2004年)。
李相昊(이상호):《朝鮮性理學派의 性理說 分化에 關한 硏究 : 19世紀 朝鮮性理學派의 性理說 分化를 中心으로》(首爾:成均館大學東洋哲學科哲學專攻博士論文,1994年)。
李相益(이상익):《畿湖性理學研究》(首爾:圖書出版,1998年)。
李相益(이상익):《畿湖性理學論考》(首爾:심산출판사,2005年)。
李相益(이상익):《嶺南性理學研究》(首爾:심산출판사,2011年)。
李相益(이상익):《韓國性理學史論》(首爾:심산출판사,2020年)。
李相夏(이상하):《寒洲 李震相의 主理論研究》(首爾:景仁文化社,2007年)。
金駿錫(김준석):《朝鮮後期 政治思想史 硏究: 國家再造論의 擡頭와 展開》(首爾:지식산업사,2003年)。
金基柱、Lee, Ki Hoon、Sim, Do Hoe、洪元植、李相昊(김기주, 이기훈, 심도희, 홍원식, 이상호)等編:《사단칠정론으로 본 조선 성리학의 전개》[從四端七情看朝鮮性理學的展開](首爾:예문서원,2019年)。
崔英成(최영성):《韓國儒學思想史》(京畿道:아세아文化社,1997年)。
崔英成(최영성):《韓國儒學通史》上、中、下(首爾:심산출판사,2016年)。
崔英辰(최영진):《한국성리학의 발전과 심학적.실학적 변용》[韓國性理學的發展和心學性、實學性變貌](首爾:圖書出版文史哲,2017年)。
崔英辰(최영진):《朝鮮朝 儒學思想의 探究》(首爾:여강출판사,1998年)。
琴章泰(금장태):《朝鮮後期의 儒學思想》(首爾:首爾大學出版社,1998年)。
琴章泰(금장태):《한국유학의 心說》(首爾:首爾大學出版部,2002年)。
裴宗鎬(배종호):《韓國儒學史》(首爾,延世大學校,1974年)。
劉明鍾(유명종):《朝鮮後期 性理學》(大邱:以文出版社),1985年。
蔡茂松:《退、栗性理學의 比較研究―退、栗의 思想立場을 中心으로 하여―》(首爾:成均館大學博士論文,1972年)。
韓國哲學思想研究會(철학사상연구회)出版:《논쟁으로 보는 한국철학》[論爭所見之韓國哲學](首爾:韓國哲學思想研究會,1995年)。
韓國國學振興院(한국국학진흥원)編:《韓國儒學思想大系III》(哲學思想編上、下)(安東:韓國國學振興院國學研究室,2005年)。
韓國思想史研究會(사상사연구회)編:《조선 유학의 학파들》[朝鮮儒學的學派們](首爾:예문서원,1996年)。
權五榮(권오영):《조선 후기 유림의 사상과 활동》[朝鮮後期儒林的思想及活動](坡州:돌베개出版社,2003年)。

2.英文著作
Bernard Willians,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in Moral Luc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三、期刊論文或專書論文
(一)中文著作
李明輝:〈田愚論四端七情〉,《中國文哲所集刊》第50期(2017年3月),頁85-99。
李明輝:〈朱子論惡之根源〉,收入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印,1993年),頁551-580。
邢麗菊:〈朝鮮後期的心學化傾向〉,《世界哲學》第4期(中國大陸: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首爾:韓國成均館大學韓國哲學科,2014年),頁112-123。
邢麗菊:〈關於韓國儒學三大論爭關聯性之思考——以四端七情論爭、未發論爭、心說論爭為中心〉,《韓國研究論叢》第30輯(中國大陸: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2015年),頁137-155。
林月惠:〈艮齋學派與俛宇學派之思想異同及其特徵:以田艮齋與郭俛宇的「心說」論爭為中心〉,《艮齋論叢》第10輯(首爾:艮齋學會,2010年2月),頁208-243。
崔英辰(최영진):〈19-20世紀朝鮮性理學「心即理」與「心是氣」的衝突〉,收入鍾彩鈞編:《東亞視域中的儒學》(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頁323-354。
梁奮程:〈論朱子倫理學中「真知」的證成意涵〉,收入《主體、工夫與行動:朱熹哲學的新探索》(臺北:政大出版社,2019年),頁89-110。
陳繪宇:〈陸象山與韓儒李寒洲「心即理」之比較——以道德動力根源為中心〉,《國文學報》第67期(2020年6月),頁49-80。
陳繪宇:〈論韓儒奇正鎮對「惡」的說明〉(原題:〈論韓儒奇蘆沙「惡」之合理性〉),《中國學報》第91輯(清州:韓國中國學會,2020年2月),頁369-402。
陳繪宇:〈韓國儒學在臺灣的研究概況(2010~2018)〉,《韓國哲學論集》第60輯(首爾:韓國哲學史研究會,2019年02月),頁131-163。
楊祖漢:〈石農與陽齋對艮齋氣質體清說的繼承發展〉,《艮齋學論叢》23輯(首爾:艮齋學會,2017年12月),韓文頁245-277,中文頁279-299。
楊祖漢:〈從「心本於性」看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當代儒學研究》第29期(2020年12月),頁87-114。
楊祖漢:〈從主理的觀點看朱子哲學〉,《當代儒學研究》第15期(2013年5月),頁117-140。
楊祖漢:〈韓儒奇蘆沙對朱子學的理解〉,收入李瑞騰主編《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師論著集刊》(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2009年),頁293-308。
賴柯助:〈朱子是懷疑論者嗎?〉,收入《主體、工夫與行動:朱熹哲學的新探索》(臺北:政大出版社,2019年),頁59-88。

(二)韓文著作
朴性淳(박성순):〈華西學派의 成長과 心主理說〉[華西學派的成長和心主理說],《韓國思想史學》第31輯(首爾:韓國思想史學會,2008年),頁535-566。
琴章泰(금장태):〈艮齋의 心說과 玄谷의 繼承〉,《艮齋學論叢》第4輯(首爾:艮摘學會,2004年),頁 304-336。
琴章泰(금장태):〈韓國思想史에서 艮齋學의位置〉[在韓國思想史中艮齋學的位置],《艮齋思想研究論叢》第1輯(首爾:艮齋思想研究會,1994年),頁35;收入《韓國思想論文選集(180)》(京畿道:불함文化社,2001年),頁75-98。
琴章泰(금장태):〈韓末·日帝下 韓國性理學派의 思想系譜의 文獻에 관한 研究〉[關於韓末、日帝下韓國性理學派的思想系譜的文獻研究],《「철학사상의 제문제(III)」研究論叢》85-5(京畿道: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1985年),頁211-242;收入《韓國思想論文選集(180)》(京畿道:불함文化社,2001年),頁1-34。
琴章泰(금장태):〈韓末道學的思想史的照明〉,收入道原柳承國博士華甲紀念論文集刊行委員會:《東方思想論攷 : 그本質과 現代的解釋 : 道原柳承國博士華甲紀念論文集》(首爾:鐘路書籍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頁631;收入《韓國思想論文選集(180)》(京畿道:불함文化社,2001年),頁35-44。
琴章泰(금장태):〈華西學派의 전개과정과 양상〉[華西學派的展開過程及狀態],《大東文化研究》第35輯(首爾:成均館大學,1999年),頁12;收入《韓國思想論文選集(180)》(京畿道:불함文化社,2001年),頁437-467。
金根浩(김근호):〈金平默과 柳重教의 心説論爭에 대한 小考〉[關於金平默及柳重教的心說論爭小考],《韓國思想史學》第27輯(首爾:韓國思想史學會,2006年),頁259-282。
金根浩(김근호):〈華西 李恒老의 明德 의미에 대한 考察〉[關於華西李恒老明德意義的考察],《孔子學》13卷13號(安東:韓國孔子學會,2006年),頁185-203。
金根浩(김근호):〈柳重教와 田愚의 心説論爭에 대한 研究—논쟁에 나타난 心說을 중심으로—〉[關於柳重教及田愚的研究——以在論爭中出現的心說為中心],《韓國思想史學》第28輯(首爾:韓國思想史學會,2007年),頁325-352。
金根浩(김근호):〈寒洲學派의 心即理說 批判에 대한 再批判的 論究- 이승희ᆞ허유ᆞ곽종석ᆞ김황 등을 중심으로-〉[關於寒洲學派的心即理說批判的再批判的研究——以李承熙、許允、郭鐘錫、金榥為中心],《儒教思想研究》第43輯(首爾:韓國儒教學會,2011年),頁137-163。
金根浩(김근호):〈화서학파 심설논쟁의 전개과정을 철학적 문제의식〉[華西學派心說論爭的哲學性問題意識的展開過程],《栗谷思想研究》第27輯(江原道:栗谷學會,2013年),頁149-177。
金根浩(김근호):〈19세기 心論의 主宰문제로 본 율곡학의 양상—임헌회, 송병선, 이황로, 기정진등을 중심으로〉[從19世紀心論的主宰問題看栗谷學的面貌——以任憲晦、宋秉璿、李恒老、奇正鎮為中心],《栗谷思想研究》第28輯(江原道:栗谷學會,2014年),頁87-112。
金根浩(김근호):〈면덕설에 나타난 철학적 문제의식을 변화〉[在明德說展開的哲學性問題意識的變化],《孔子學》第28號(安東:韓國孔子學會,2015年),頁151-181。
金根浩(김근호):〈심설논쟁의 수양론적 의미—화서학파의 김평묵과 유중교를 중심으로—〉[心說論爭的修養論意義——以華西學派的金平默及柳重教為中心],《儒教思想文化研究》第77輯(首爾:儒教思想學會,2019年),頁63-86。
金基柱(김기주):〈四端七情論爭으로부터 心即理로- 사단칠정논쟁에 대한 華西ㆍ蘆沙ㆍ寒洲의 결론〉[從四端七情論爭論心即理——關於四端七情的華西、蘆沙、寒洲的結論],《退溪學論集》第15輯(大邱:嶺南退溪學研究院,2014年),頁345-378。
金蓬坤(김봉곤):〈영남지역에서의 노사학파와 한주학파의 성립과 학술교류〉[嶺南地區的蘆沙學派與寒洲學派的形成與學術交流],《孔子學》 14號(安東市:韓國孔子學會,2007年),頁65-84。
金蓬坤(김봉곤):〈19세기 畿湖學界의 學說分化와 論爭〉,《儒教思想文化研究》第39輯(首爾:韓國儒教學會,2010年3月),頁133-169。
朴鶴來(박학래):〈蘆沙學 硏究의 現況과 課題 ― 한국 철학계의 연구를 중심으로 ― 〉[蘆沙學研究的現況與課題——以韓國哲學界的研究為中心],《東洋古典研究》第70輯(首爾:東洋古典學會,2018年),頁347-384 。
朴鶴來(박학래):〈蘆沙 奇正鎭 學派의 心說에 대한 考察〉,《儒教思想文化研究》43(首爾:儒教思想學會,2011年3月),頁77-114 。
朴洪植(박홍식):〈明德理氣論辯〉,《東洋哲學研究》第20集(首爾:東洋哲學研究會,1999年),頁3-29。
吳錫源(오석원):〈華西學派의 心說論爭에 對한 考察〉,收入道原柳承國博士華甲紀念論文集刊行委員會:《東方思想論攷 : 그本質과 現代的解釋 : 道原柳承國博士華甲紀念論文集》(首爾:鍾路書籍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頁607-628;收入《韓國思想論文選集(180)》(京畿道:불함文化社 ,2001年),頁148-175。
張淑必(장숙필):〈艮齋와 華西學派의 心說論爭의 핵심 쟁점과 의미〉[艮齋與華西學派的心說論爭的核心爭論點及意義],《栗谷思想研究》第27輯(江原道:栗谷學會,2013年),頁179-202。
崔英成(최영성):〈사상사의 맥락에서 본 19세기 심설논쟁—사칠논쟁에서 심설논쟁까지— 〉[思想史的脈絡看19世紀心說論爭——從四七論爭到心說論爭],《韓國哲學論集》第59輯(首爾:韓國哲學史研究會,2018年),頁9-38。
崔英辰(최영진):〈18-19세기 조선성리학의 심학화 경향〉[18~19世紀朝鮮性理學的心學化傾向],《韓國民族文化》第33集(釜山:釜山大學,2009年),頁339-368。
崔英辰(최영진):〈韓國朱子學的心說論爭研究現況及展望〉,收入於朱子學會編著:《朱子學年鑑2015》(商務印書館(中國大陸),2016年),頁16-25。
An, yoo-kyoung(안유경):〈19세기 심설논쟁의 발단양상에 관한 연구——한주 이진상과 만구 이종기의 서신 내용을 중심으로〉[關於19世紀心說論爭的發端樣貌研究——以寒洲李震相與晚求李鍾杞的書信內容為中心],《韓國哲學論集》第59輯(首爾:韓國哲學史研究會,2018年11月),頁89-120。
Yoo, Ji Woong](유지웅):〈한말 기호학계와 심설논쟁 -기호학계의 상황과 심설논쟁의 전개양상을 중심으로-[韓末畿湖學界及心說論爭——以畿湖學界的狀況及心說論爭的展開狀態為中心]〉,《韓國哲學論集》第59輯(首爾:韓國哲學史研究會,2018年6月),頁39-63。
Sim, Do Hoe(심도회):〈蘆沙 奇正鎮의 리기론과 사칠론〉[蘆沙奇正鎮的理氣論及四七論],《東亞人文學》第40輯(大邱:東亞文化學會,2017年),頁317-340。
指導教授 楊祖漢(Cho-Hon Yang) 審核日期 2021-7-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