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052205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9 、訪客IP:18.222.161.123
姓名 連啟宏(Chi-Hung Li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資訊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以知識座標地圖為基礎之線上學習支援系統
(Using Knowledge Map to built a Learning Supporting Network on a Web-based Learning System)
相關論文
★ 學習馬賽克-以教科書內容置入平板之合作式情境學習遊樂場★ 為使用知識而設計的電子書- 以參考手冊為模式的電子書設計
★ 為使用知識而設計的電子書- 將紙本書籍以及電子書提供社群共建的機制★ 高互動低資源損耗之課堂學習系統設計與實際教學環境導入接受度探討
★ 依學生偏好及學習狀態建構之學習輔助者與知識協尋系統★ 網路資訊與學習系統之中文全文探勘工具
★ 支援使用者觀點之線上分析系統★ 由網站行為歷程以貝式學習建立學習者模式之引導系統
★ 網路合作學習系統與小組互動觀察工具★ 依作品集評量方式並支援學習狀況分析與監控之網路學習系統
★ 網路學習歷程之知識探索:學習效能評鑑之工具★ 網路學習系統之手機端學習輔助系統
★ 以網站行為的歷程建立具時間性學習者模式★ 行動學習資訊系統-學生端網路學習伺服器與個人數位助理端之學習系統
★ 應用貝式學習及決策樹之群組溝通網路監控系統★ 以網路群組作品及活動依角色分析之群組合作監控系統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由於網路的日益發達,現今的線上學習網站已經是比比皆是,藉著網路的特性,使得線上學習的優點如(1)網路教材的豐富以及多樣化,(2)無時無刻可以上網學習,(3)藉由討論區的功能可以請教他人..等等,都是傳統教學所難望其項背的。學生若是遭遇到困難,卻難以從龐大的資料庫中篩選出其所需的資訊,現有的學習網站雖然大都有提供全文檢索的功能,找到的往往是一大群的資料,仍需要檢視許多篇文章後,才能得到他所需的相關資訊;而post在討論區等待專家回應,又未必能等到合適的專家來幫忙解決。
本論文的目標便是建立一個以知識座標地圖為基礎之學習支援系統包含(1)知識座標地圖(2)註記發問系統(3)自動回答系統(4)專家協尋系統。其中知識座標地圖用來整合線上的各種教材,將所有相關的教材編制為一個知識地圖;註記發問系統則結合註記系統,提供一個便於學生發問,並可精確描述、定位問題所在、讓觀看者可以清楚了解問題內容的發問系統;自動回答系統讓我們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依據各種屬性,從知識座標地圖中,找到和學生提出的問題相近的資訊,推薦給學生當作解答;專家協尋系統方面,我們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來定義出問題的座標,依學生的能力座標,找出能幫助解決同學問題的專家。
我們針對大一計算機概論班的52名學生做了一些實驗,實驗結果證實,(1)註記發問系統讓89.8%的學生覺得發問比一般的討論區方便,並且有65.3%的同學表示註記發問系統可以讓他更了解別人在問什麼。(2)自動回答系統經由整合線上的教材,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方便,並且有79%的同學認為自動回答系統比全文檢索好用,(3)協尋系統為學生找到了合適的專家來幫忙回答問題,其中有82.52%的專家評價在3以上(總分5,平均3.38),85.72%的同學認為專家的回覆對他們是有幫助的(3以上,總分5,平均3.36),(4)並且經由以上的系統以及我們所舉辦的討論區問答活動,增進了討論的討論風氣,使用量從平均每週13.2篇到實驗期間的137.4篇增加了十倍多,並且有67.3%的同學感覺討論風氣變好了。
摘要(英) We use knowledge map to built a Learning Supporting Network on a Web-based Learning System
關鍵字(中) ★ 知識地圖
★ 自動回答
★ 專家協尋
關鍵字(英) ★ Knowledge Map
★ Auto-Answering
★ Expert-finder
論文目次 目錄
摘要 iii
誌謝 iv
目錄 v
圖片目錄 vii
表格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節 研究背景 1
1.2節 研究動機 2
1.3節 研究目標 4
1.4節 問題與對策 4
1.5節 論文架構 6
第二章、相關研究、理論以及技術 7
2.1節 相關研究 7
2.2節 相關理論 8
2.3節 相關技術 9
第三章、系統架構 12
3.1 整體系統架構圖 12
3.2節 知識座標地圖架構 15
3.3節 自動回答系統架構 19
3.4節 專家協尋系統架構 23
第四章、系統實作 32
4.1節 線上學習網站 32
4.2節 註記發問系統介面 34
4.3節 自動回答系統介面 35
4.4節 專家協尋系統介面 38
第五章、實驗與討論 43
5.1節 實驗環境 43
5.1.1節 討論區使用情形 44
5.1.2 不同等級使用情形 46
5.2節 「自動回答系統」之評估 47
5.2.1節 滿意篇數比較 48
5.2.2節 最佳答案位置比較 50
5.3節 「專家協尋系統」之評估 52
5.4節 「註記發問系統」之評估 57
5.5節 「增進討論區討論風氣」之評估 59
5.6節 問卷分析 61
第六章、結論 66
參考文獻 67
附錄(一)問卷 70
圖片目錄
圖1. 系統架構圖 i 13
圖2. 系統架構簡圖ii 14
圖3. 知識座標地圖架構iii 16
圖4. 知識座標地圖建構流程圖 iv 17
圖5. 知識座標地圖Table v 18
圖6. 知識座標地圖Table內容 vi 18
圖7. 自動回答系統架構 vii 19
圖8. FAQ選用情形Table viii 20
圖9. FAQ選用情形Table內容 ix 21
圖10. 知識座標比對圖x 21
圖11. 註記發問系統畫面 xi 22
圖12. 專家協尋系統流程 xii 24
圖13. 專家協尋歷程Table xiii 25
圖14. 專家協尋歷程Table內容 xiv 26
圖15. 專家座標地圖xv 26
圖16. 專家座標比對圖xvi 27
圖17. 專家屬性Table xvii 28
圖18. 專家屬性Table內容 xviii 29
圖19. 專家評價Tree xix 29
圖20. 專家評價BKD表 xx 30
圖21. 學生有無得到幫助Tree xxi 30
圖22. 學生有無得到幫助BKD表 xxii 31
圖23. 登錄畫面xxiii 33
圖24. 註記發問系統介面1xxiv 34
圖25. 註記發問系統介面2xxv 35
圖26. 自動回答系統介面xxvi 36
圖27. 參考解答介面xxvii 37
圖28. 學生回應畫面xxviii 38
圖29. 專家協尋系統介面1xxix 39
圖30. 專家協尋系統介面2xxx 40
圖31. 專家協尋系統介面3xxxi 41
圖32. 專家協尋系統介面4xxxii 41
圖33. 討論區post量表xxxiii 44
圖34. 學生發問量表xxxiv 45
圖35. 回覆量表xxxv 45
圖36. 不同等級使用量表 xxxvi 46
圖37. 不同等級發問量表 xxxvii 46
圖38. 不同等級回覆量表 xxxviii 47
圖39. 學生評價分數表 xxxix 53
圖40. 不同等級學生評價圖表 xl 54
圖41. 專家的評價分數表 xli 55
圖42. 不同等級專家評價表 xlii 55
圖43. 前25名專家負荷度表 xliii 56
圖44. 學生評價分數表 xliv 58
圖45. 專家的評價分數表 xlv 58
圖46. 討論區使用量表 xlvi 60
表格目錄
表格 1 全文檢索與座標查詢系統滿意篇數T 檢定表 48
表格 2全文檢索與座標查詢系統滿意篇數比較表 49
表格 3 RBFN實驗數據 49
表格 4 我們的數據 50
表格 5全文檢索與座標查詢系統最佳答案T 檢定表 50
表格 6全文檢索與座標查詢系統最佳答案比較表 50
表格 7 學習字典的數據 51
表格 8 我們的數據 52
表格 9全文檢索與座標查詢系統滿意篇數T 檢定表 57
表格 10全文檢索與座標查詢系統最佳答案T 檢定表 57
表格 11 註記發問系統問卷表 59
表格 12 討論風氣問卷比較表 60
表格 13 新舊討論區問卷比較表 62
表格 14 座標查詢以及註記發問系統問卷 63
表格 15 討論區專家協尋問答活動問卷1 64
表格 16 討論區專家協尋問答活動問卷2 6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呂靜芳,"由網站行為歷程以貝式學習建立學習者模式之引導系統",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 李良一,"網路期刊評量系統:建構合於規範的邊際參與環境及作品集評量系統",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3] 林雍益,"根據學生模組調適之學習字典系統",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4] 邱瓊慧、黃俊傑。網路合作概念構圖中互動過程之研究(Team Processes in Network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Concept Mapping),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
[5] 陳淑芬、張國恩(民86)。概念構圖式學習系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6] 鄭廉勳,"適性化的使用者模組案例式學習知識庫",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7] 鄭勝仁,"具學習支援及診斷之線上電子書學習系統",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8] Burke et al., “Question Answering from Frequently-Asked Question Files: Experiences with the FAQ Finder System,” AI Magazine, 18, 2, 1997.
[9] Burton, R. B., Diagnosing bugs in a simple procedural skill. In D.Sleeman & J. S. Brown(Eds.),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2.
[10] Chi, M.T.H, R. Glaser and E. Rees, Expertise in problem solving. In R.J. Sternberg(Ed.) Advances in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Intelligence, Vol. 1, 1982.
[11] Chicago Information Exchange (CIE) system (1998) Kulyukin V., "An Interactive and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Answering Questions for an Organization."In Proceedings of the ASIS-98 Midyear Conference.
[12] Conati, C., A. Gertner, K. VanLehn, and M. Druzdzel. On-Line Student Modeling for Coached Problem Solving Using Bayesian Networks. 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ser Modeling, pp. 231-242, 1997.
[13] Fletcher, J.D., Modeling of learner in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Journal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vol. 1, pp. 118-126, 1975.
[14] Foner, Leonard N., “Yenta: A Multi-Agent Referral System for Matchmaking,” in Proc. of the 1st Int. Conf. on Autonomous Agents, Marina Del Rey, CA, 1997.
[15] Gürer, D. W., M. desJardins, and M. Schlager. Representing a Student's Learning States and Transitions. In the 1995 AAAI Spring Symposium on Representing Mental States and Mechanisms, Stanford, CA; published as a AAAI technical report.
[16] Han Jiawei, Micheline Kamber,“Data Mining :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 2001
[17] Han Jiawei, Micheline Kamber. 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USA. 2000.
[18] IBM Intelligent Miner for Text,http://www-4.ibm.com/software/data/ iminer/fortext/
[19] Jay Budzik, Kristian Hammond , "Q&A: A system for the Capture, Organization and Reuse of Expertise",In Proceedings of the Sixty-seco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 for Information Science.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vanston, Illinois
[20] Jim Greer.” The Intelligent Helpdesk:Supporting Peer-Help in a University Course” ARIES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Saskatoon, S7N 5A9 CANADA
[21] Johan Aberg and Nahid Shahmehri. “Coll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Expert Knowledge in Web Assistant Systems” IEEE. Publish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January 3-6, 2001, Maui, Hawaii.
[22] Kautz, H., Bart Selman, and Al Milewski, “Agent Amplified Communication,” in Proc. of the 13th National Conf.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p. 3-9, Portland, OR, 1996.
[23] Liu Chen-Chung, Chen Gwo-Dong, Wang Chin-Yeh "Student modeling f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using Bayesian network on web portfolio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accepted) (SSCI)
[24] Mark S. Ackerman, David W. McDonald. “Answer Garden 2: Merging Organizational Memory with collaborative Help”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Irvine, CA 92717
[25] Mitrovic, A., S. Djordjevic-Kajan, L. Stoimenov, INSTRUCT: Modeling Students by Asking Questions. In User Modeling and User-Adapted Interaction, Vol. 6, No. 4, pp. 273-302, 1996.
[26] Novak, J.D.(1991). Clarify with concept maps: A tool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alike. The Science Teacher, 58(7), 45-49.
[27] Novak, J.D., & Gowin, D. 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8] Novak, J.D., & Musonda, D. (1991). A twelve-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science concept learning.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28, 117-153.
[29] Prof. Joseph D. Novak (http://www.cals.cornell.edu/dept/education/Novak.html)
[30] Quinlan, J. R. C4.5 Programs for machine learning,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San Mateo, California, 1993.
[31] Salton, G., The SMART Retrieval System – Experiments in Automatic Document Process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71.
[32] Tom M. Mitchell , Machine Learing , 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1997
[33] VanLehn, K., Student modeling. In M. Polson & Richardson(Eds), Foundations of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Hillsdale, 1988.
[34] Vivacqua , A. S., “Agents for Expertise Location,” in Proc. 1999 AAAI Spring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Agents in Cyberspace, Technical Report SS-99-03, Stanford, CA, USA, March 1999.
[35] Wenger, E. (1987).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utoring systems. "Los Altos, CA: Morgan Kaufman.
指導教授 陳國棟(Gwo-Dong Chen) 審核日期 2003-7-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