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945602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7 、訪客IP:3.19.56.45
姓名 簡少威(Shao-Wei Chi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工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工業電腦可靠度驗證之分析與研究–以F公司為研究對象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Reliability Verification of IPC – A Case Study on F Company)
相關論文
★ 佈置變更專案工程的執行研究 -以H公司研發單位為例★ MIL-STD-1916、MIL-STD-105E與結合製程能力指標之抽樣檢驗計畫
★ 建構客戶導向的製造品質資訊系統--以某筆記型電腦專業代工廠商為例★ GMP藥廠設施佈置規劃的探討--以E公司為研究對象
★ 應用Fuzzy c-Means演算法之物流中心位址決策模式研究★ 品質資訊系統之規劃與建構 -- 以某光碟製造公司為研究對象
★ 從製程特性的觀點探討生產過程中SPC管制圖監控運用的適切性 -- 以Wafer Level 封裝公司為例★ 六標準差之應用個案研究-以光學薄膜包裝流程改善為例
★ 利用六標準差管理提昇中小企業之製程品質-以錦絲線添加防銹蠟改善為例★ 專業半導體測試廠MES 系統導入狀況、成果及問題之探討-以A 公司為例
★ 以RFID技術為基礎進行安全管理導入-以A公司為例★ 如何提昇產品品質及降低成本—以光碟壓片廠A公司為例
★ ERP導入專案個案分析—以半導體封裝廠A公司為例★ 石英元件製造業之延遲策略應用— 以T公司為研究對象
★ 十二吋晶圓廠自動化搬運系統規劃與導入—以A公司為例★ 半導體封裝產業之生產革新改善活動-A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導入經驗探討-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誕生,打亂了人民的生活習性也改變了產業界的工作模式,為了能有效的防堵疫情的擴散各家廠商紛紛祭出分流管制與居家上班等對應的措施,這也使著步調原本就很緊湊的科技業雪上加霜。本研究以F公司為個案研究之對象,由於遇到疫情的影響改變了公司整體的工作模式,此模式的改變也使著新產品的開發遭遇到嚴重的困難與延遲,如何能兼顧滿足客戶的品質需求又能符合疫情下的新形態工作模式就變得非常的重要。本研究是以失效模式與效益分析手法搭配著魚骨圖的概念,重新的對新產品的設計驗證流程進行整體的審視,除了要能夠兼顧新產品的品質與可靠度之外,還要能兼具符合居家上班與分流管制之新形態工作模式,利用新產品在設計開發的概念初期,就對其做整體的失效預防與假設,進而達到兼顧新產品的品質與設計驗證流程之改善,從而對F公司進行改善後的流程導入與相關建議,並創造出顧客的品質滿意與個案公司新產品研發成本降低之目的。
摘要(英) The birth of the 2019 COVID-19 has disrupted people′s living habits and changed the working mode of the industr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e epidemic, various manufacturers have taken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uch as diversion control and working from home. This research takes Company F as the case study object. The purpose of this search is based on the failure mode and benefit analysis method with the concept of fishbone diagram, and re-examines the design verification process of new products as a whole. In addition to being able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of new products, it must also be able to meet the new work mode of working from home and diversion control. Make overall failure prevention and assumptions for new products. So a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quality of new produc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sign verification process. And create the customer′s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the company′s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costs to reduce the purpose.
關鍵字(中) ★ 失效模式與效益分析
★ 可靠度
★ 工業電腦
★ 新產品開發
★ 居家分流
關鍵字(英) ★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 Reliability
★ 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
★ New products development
★ Working from home
論文目次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3
1.3 研究目的 3
1.4 研究範圍假設 4
1.5 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2.1 工業電腦簡介 7
2.2 失效模式與效益分析簡介 9
2.2.1 FMEA之意義與歷史 10
2.2.2 FMEA的功能與目的 12
2.2.3 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之分類及應用 13
2.2.4 失效模式實施程序與時機 19
2.3 可靠度簡介 26
2.4 新產品定義 28
第三章 個案公司介紹 31
3.1 個案公司簡介 31
3.2 個案公司歷史發展 32
3.3 經營理念與願景 35
3.4 基本資料與企業社會責任 36
3.5 個案公司組織架構 39
3.6 技術研發策略 41
3.7 面臨的問題 42
第四章 個案分析與討論 45
4.1 工業電腦新產品開發流程 45
4.2 FMEA 系統建構與分析 47
4.2.1 FMEA專案小組的建置與成立 47
4.2.2 進行設計階段功能以及失效分析評估 49
4.2.3 失效分析表格制定 51
4.2.4 設計階段失效模式分析改善 58
4.3 效益評估 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8
5.1 研究結論 68
5.2 研究貢獻 70
5.3後續研究與建議 70
參考文獻 71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1. 小野寺勝重(2001),實踐FMEA手法—提升產品或系統的可靠性、維護性與安全性,台北: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
2. 中方科技(2009),中方科技教材-FMEA之核心價值及流程管理,FMEA之核心價值及流程管理研討會,台中:中方科技主辦。
3. 王宗華(1996),可靠度工程技術手冊,台北:三民出版社。
4. 白光華(1993),創新協同產品研發,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5. 任恆毅、吳易霖、余佳憓(2014),「改良式 FMEA 應用於醫療器材設計階段之潛在失效風險評估」,品質學報,21(1),17-32。
6. 吳佩真、蘇俐婷、林嘉惠、翁芝爾、宋婕(2021),「運用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降低病房多重抗藥性菌株照護流程的風險係數」,健康管理學刊,19(1),1-14。
7. 吳貴彬、相如(2003),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之應用,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第39屆年會暨第9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品質學會主辦。
8. 李友錚、賀力行(2003),品質管理:整合性思維,新北:前程文化出版社。
9. 品管學會—可靠度推行委員會(1994),可靠度工程實務,台北: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
10. 洪僖黛、廖柏凱、曾全偉(2014),「塑膠模具失效模式之風險分級與排序」,危機管理學刊,11(2),25-32。
11. 紀佳芬、唐崇文(2022)「汽車召回案件的根本原因分類模式與失效模式分析」工業安全衛生,(391),9-34。
12. 翁紹仁、林光甫(2011),「可靠度工程之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介紹」,品質月刊,27(2),32-34。
13. 翁紹仁、蔡光庭(2012),「可靠度工程之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實戰」,品質月刊,48(5),28-31。
14. 張清亮、陳文欽、蔡志宏(1999),「CE認證之產品風險分析—以一舨醫醫療器材為例」,機械工業雜誌,第191期,224-236。
15. 產業價值鏈資訊平台。2022年3月18日,取自 https://ic.tpex.org.tw/introduce.php?ic=F000F。
16. 郭榮沛(1995),「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及其應用案例討論」,機械工業雜誌,第142期。
17. 野中保雄著(1992),陳耀茂譯,可靠度數據的蒐集與整理方法性,台中:大學圖書供應出版社。
18. 陳文欽、劉邦樓、王媛君、曾文美(2006),「模糊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應用於建築業售後服務之研究」,危機管理學刊,3(1),23-32。
19. 陳文魁、劉漢容(2005),品質管理-六標準差式,台中:滄海書局。
20. 陳金昇(2006),「新產品開發於同步工程之應用-以 TFT-LCD PANEL 個案為例」,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21. 陳相如、吳貴彬(2002),「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FMEA)-QS9000 之預防分析工具」,品質月刊,38(6),87-90。
22. 陳啟斌、林進財、吳進成、黃淑敏(1999),「簡易銀行授信避險決策分析」,管理與系統,第6卷第2期,241-254。
23. 陳紹興(1988),失效模式及效應分析作業手冊,台北:經濟部工業局中衛小組。
24. 傅仕嚴(2011),「伺服器可靠度測試之失效模式分析研究-以 Q 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25. 華強、李朝金(2009),應用FMEA於氣動工具產品設計-以衝擊扳手為例,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14屆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主辦。
26. 黃崇政(2022),「運用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改善電子槍之產品可靠度」,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27. 黃惠玲(2021),「FMEA 在供應風險中之應用-以晶圓凸塊代工廠 R 公司為例. 」,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28. 楊文達(2006),「應用失效模式效應分析(FMEA)方法於產品設計之品質改善」,明新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29. 楊善國(2016),可靠度工程概論,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0. 詹彥信、楊証皓、張勳承、張文昇、李鈞函(2021),「燃料電池系統長期運轉組件失效分析與優化策略評估」,燃燒季刊,(114),47-60。
31. 劉昱廷(2021),最新圖解失效模式分析(FMEA)與實務運用:AIAG FMEA:2008 與 新版AIAG VDA FMEA:2019 解說,新北: 元神館出版社。
32. 潘建光、龔存宇、徐文華、陳俊宇暨資訊電子產業研究團隊(2020),「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電腦系統產業之影響評析」,MIC月刊,CDOC20200224002。
33. 盧昆宏、張昭雄(2014),「應用六標準差與 FMEA 提昇鋁壓鑄件之良率」,管理資訊計算,3,327-337。
34. 賴柏佑(2019),「應用FMEA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於線性傳動零組件製程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35. 戴久永(1990),可靠度導論,台北:三民出版社。
36. 薛詔壕(2020),「利用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FMEA)探討遠距會議之決策風險管理之研究-以AA軍事院校為例」,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37. 鴻海科技集團全球資訊網。2022年3月18日,取自 https://www.honhai.com/zh-tw/。
二、英文文獻
1. Arunajadai, S. G., Uder, S. J., Stone, R. B., & Tumer, I. Y. (2004). Failure mode identification through clustering analysis.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20(5), 511-526.
2. Baig, M. M. H. A., & Prasanthi, S. G. (2013). Failure Modes and Effect Analysis of a Mechanical Assembly by Using Mil-Std 1629a Method. the moon, 13(13).
3. Cooper, P. (1999). “Consumer understanding, chang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41(1), 1.
4. Cooper, R. G. (1984) “The Strategy- Performance Link in Product Innovation”, R&D Management, 240-250.
5. Cooper, R. G., & Kleinschmidt, E. J. (1986).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new product process: steps, deficiencies, and impact.”,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3(2), 71-85.
6. Hauck, W. C., Bansal, P. A., & Hauck, A. J. (1997). “Simultaneous engineering—correlates of suc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52(1-2), 83-90.
7. Hsiao, S. W. (2002). “Concurrent design method for developing a new produ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29(1), 41-55.
8. Hultink, E. J., & Robben, H. S. (1995). “Measuring new product success: The difference that time perspective make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2(5), 392-405.
9. Kapur, K. C., & Lamberson, L. R. (1977). Reliability in engineering design.,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0. Liu, H. C., Liu, L., & Liu, N. (2013). Risk evaluation approaches in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A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40(2), 828-838.
11. Mahajan, V., & Wind, J. (1992). “New product models: Practice, shortcomings and desired improvement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9(2), 128-139.
12. McDermott, R. E., Mikulak, R. J., & Beauregard, M. R. (1996). The basics of FMEA, New York: Productivity Press.
13. Nellore, R., & Balachandra, R. (2001). “Factors influencing success in 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IPD) projects.”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48(2), 164-174.
14. Stamatis, D. H. (1996). FMEA and the QS-9000 Requirement. SAE transactions, 61-73.
15. Standard, U. M. (1980). MIL-STD-1629A, Procedures for Performing a Failure Mode, Effect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16. Standard, U. M. (1980). MIL-STD-785B, Reliability Program for Systems and Equipment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17. Todinov, M. (2015). Reliability and risk models: setting reliability requirement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8. Trott, P. (2008).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Press.
指導教授 何應欽(Ying-Chin Ho) 審核日期 2022-6-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