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8724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4 、訪客IP:3.144.15.66
姓名 陳曉萱(Xiao-Xuan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法律與政府研究所
論文名稱 志願性社區組織與地方政府的環境保育協力治理:桃園市老街溪流域水環境巡守隊的案例研究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for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of Voluntary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s and Local Government: Case Study of Inspection Team of Water Environment in Laojie River Basin, Taoyuan City)
相關論文
★ 從台灣賄選案件探討政治因素對於司法審判之影響★ 政治因素對於法院審理之影響分析:以台灣選舉誹謗司法案件為例
★ 台灣信仰型非營利組織治理活動與模式之研究-以五個信仰型非營利組織為例★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治理網絡建構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新移民為個案的觀察
★ 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課責之研究 – 以我國中央與地方客家行政機關為例★ 社區治理網絡中非營利組織政策倡議之研究-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之個案研究
★ 地方政府與第三部門的契約委外關係之研究: 以我國社會福利型非營利組織為例★ 我國地方性信仰型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聯盟之研究— 以「財團法人桃園縣寺廟團體公益慈善基金會」 為個案研究
★ 地方政府契約委外與信仰型非營利組織★ 社會企業之組織運作型態探討 ─以The Big Issue為例
★ 多元文化下社區發展協會政策網絡之研究-以桃園縣新移民關懷服務據點為例★ 台灣地方政府新移民職業訓練契約委外 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
★ 台灣地方推展志願服務簽約委外之研究:以桃園市志願服務教育訓練為例★ 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轉型之研究-以台北市與新北市庇護工場為例
★ 地方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協力影響之研究 -以桃園市身心障礙福利團體為例★ 倡議型非營利組織之動員策略與網絡治理:以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水環境巡守隊為一種志願性社區組織,他們是以社區附近的流域組成隊伍執行河川環境保育的志願工作。本研究選擇老街溪流域的水環境巡守隊作為案例,以文獻分析、次級資料分析、深度訪談、參與觀察作為研究方法,探討志願性社區組織與地方政府如何透過協力治理來提升老街溪的環境保育成效,以及探討水環境巡守隊如何發揮社區力量形成一個有效率的集體行動,並且加以分析不同形式組成的水環境巡守隊在運作上有何異同。
  研究發現,分為兩個部分:首先,就志願性社區組織與地方政府的環境保育協力關係,地方政府係以通過編列經費,建立委辦計畫提供經濟誘因、制定規則,引導社區組成水環境巡守隊協力提供公共服務,再加上社區居民自發性參與及環境教育的推動,在協力治理下使得環境保育的公共服務產生綜效;第二,針對老街溪流域的水環境巡守隊的觀察,分為自發型與建制型兩種隊伍,尤其隊長的經營方式差異會直接影響隊伍的運作成效,然而本研究也觀察到隊伍之間因認養範圍的重疊,彼此存有既聯合又鬥爭的關係,同時獎金誘因的提高帶來隊伍間激烈的競爭。是故,綜合以上研究發現,本研究分別針對地方政府、水環境巡守隊提出建議,以供後續推展水環境巡守隊工作之參考。
摘要(英) Inspection team of water environment (ITWE) is a voluntary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 consisting of a group of people who volunteer to conduct the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work in the basin near their community. This study selected the ITWE in the Laojie River basin as a case study, and used document analysis,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s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how the voluntary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s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improv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Laojie River via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he study also explored how the ITWE leveraged community power to form an efficient collective action, and analyz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operation of different forms of ITWE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oluntary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s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 encourages the community to form ITWEs by providing economic incentives through funding, commissioning programs, and establishing rules to jointly manage public services. Coupled with the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the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public services for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re synergized unde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lso, the ITW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spontaneous teams and established teams, by observ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ITWEs in Laojie River basin. In particular, the difference in the operation style of team leaders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ms. However, this study also observed that the overlap in the scope of adoption between teams led to both alliance and struggle, and the increase in incentive for reward brought about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teams. Therefore, in light of the abov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ITWEs respectively for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ITWEs
關鍵字(中) ★ 協力治理
★ 志願性社區組織
★ 環境保育
★ 水環境巡守隊
關鍵字(英) ★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 voluntary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s
★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 inspection team of water environment (ITWE)
論文目次 摘要 i
致謝辭 iii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壹、研究背景 1
貳、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壹、研究目的 5
貳、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7
壹、研究方法 7
貳、研究架構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3
第一節 志願性社區組織 13
壹、社區的相關理論 13
貳、村里定位與社區關係 16
參、志願服務與社區組織(CBOs) 17
第二節 環境保育與公共行政 20
壹、公共行政下之永續發展 20
貳、環境保育與環境教育 23
第三節 協力治理 27
壹、協力的概念 27
貳、公私協力理論 28
參、協力治理意涵 30
第四節 碩博士論文檢閱 33
壹、志願性社區組織相關研究 33
貳、環境保育相關研究 36
參、協力治理相關研究 38
第三章 老街溪流域概況與水環境巡守隊政策 41
第一節 桃園市老街溪流域背景 41
壹、老街溪整治歷程 41
貳、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 44
第二節 全國水環境巡守隊政策 46
壹、緣起 46
貳、政策沿革 46
參、運作現況 48
第三節 桃園市水環境巡守隊經營計畫 50
壹、概況 50
貳、組織編制 50
參、績效獎勵制度 52
第四節 老街溪流域水環境巡守隊 55
壹、隊伍概況 55
貳、認養的巡守範圍 56
第四章 研究分析 61
第一節 協力治理下地方政府動態 61
壹、契約委外協助推動水環境保育政策 61
貳、環保局對水環境巡守隊經營策略 63
參、教育局對老街溪流域的環境保育決策 66
第二節 協力治理下水環境巡守隊動態 69
壹、自發型的水環境巡守隊 69
貳、建制型的水環境巡守隊 74
參、水環境巡守隊間的互動關係 8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3
壹、志願性社區組織與地方政府環境保育協力關係 83
貳、老街溪流域水環境巡守隊之觀察 8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8
壹、對地方主管行政機關的建議 88
貳、對水環境巡守隊的建議 89
第三節 未來研究展望 90
參考文獻 91
附錄一、訪談大綱 99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
王俊秀(1994)。《環境社會學的出發:讓故鄉的風水有面子》。臺北:桂冠。
王雲東(2012)。《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新北:威仕曼文化。
丘昌泰(2020)。《文化行政與政策》。臺北:巨流。
江明修、鄭勝分(2002)。〈非營利管理之協力關係〉,江明修(編),《非營利管理》。臺北:智勝。
何慧卿(2010)。《志願服務與管理》。臺北:華都文化。
吳定(2003)。《政策管理》。臺北:聯經。
吳宜瑾(2018)。《看懂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臺北: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
林淑馨(2012)。《公共管理》。臺北:巨流。
林勝義(2011)。《社區工作》。臺北:五南。
林瑞穗(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臺北: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
林榮遠(譯)(2010)。《共同體與社會 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原作者:Ferdinand Tönnie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887)。
徐震(1994)。《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
張菁芬(2003)。《九十一年國內青年參與志願現況調查》。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會。
陳武雄(2015)。《志願服務理論與實務》。新北:揚智文化。
陳恆鈞(2012)。《治理互賴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陶蕃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臺北:五南。
趙永茂(2018)。《社會代議的崛起:臺灣政治與社會的平行發展》。臺北:翰蘆。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宏進(2006)。《社區原理》。臺北:三民。
薄慶玖(1992)。《地方政府與政治》。臺北:五南。
蘇宏仁(2012)。〈永續發展〉,蘇宏仁等(編),《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臺北:華都文化。

二、期刊
王仕圖(2007)。社區型非營利組織資源動員與整合:以社區發展協會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5(2),頁103-137。
王保鍵(2016)。論桃園客庄型態與客家政策。臺灣民主季刊,13(4),頁93-125。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3),頁1-14。
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臺灣經濟,208,頁1-25。
呂育誠(2003)。「永續發展」觀點對地方政府管理意涵與影響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9,頁59-88。
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公共行政學報,12,頁41-77。
李長晏、林煥笙(2009)。中央與地方協力夥伴關係之分析--以臺中縣潭子段旱溪整治工程為例,31,頁49-100。
李長晏、曾淑娟(2009)。北臺與高高屏區域聯盟治理營運之比較。臺灣民主季刊,6(2),頁1-60。
林淑馨(2015)。我國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政府協力現況之初探與反思:以臺北市為例。文官制度季刊,7(2),頁17-45。
邵建民、湯京平、桑達卓瑪(2018)。後社會主義的參與式自然資源保育和社群韌性──以中國大陸拉市海流域管理為例。政治學報,65,頁109-135。
紀俊臣、席代麟、陳朝建(2011)。臺灣基層組織治理之成就與發展。中國地方自治,64(2),頁4-28。
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公共行政學報,16,頁107-135。
陳其南(1995)。社區總提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臺灣手工業,55,頁4-9
陳怡伃、黃源協(2015)。遠親或是近鄰?社區組織內外網絡對其服務績效的影響。臺大社工學刊,32,頁1-32。
陳金貴(2013)。治理之理論與發展。公共治理季刊,1(1),頁25-36。
陳恆鈞(2008)。協力網絡治理之優點與罩門。研習論壇,92,頁40-54。
曾冠球(2011)。協力治理觀點下公共管理者的挑戰與能力建立。文官制度季刊,3(1),頁27-52。
曾冠球(2017)。良善協力治理下的公共服務民間夥伴關係。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5(1),頁67-79。
湯京平(2002)。永續發展與公共行政-從山美與里佳經驗談社區自治與「共享性資源」的管理。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4(2),頁261-287。
詹鎮榮(2003)。論民營化類型中之「公私協力」。月旦法學雜誌,102,頁8-29。
劉淑瓊(2019)。我們不一樣-論小型在地非營利組織承接政府社服委外的挑戰與機會。社區發展季刊,166,頁170-188。
蔡宏進(1996)。社區發展中對社區組織的運用。社區發展季刊,57,頁135-143。
盧道杰(2004)。台灣社區保育的發展近年來國內三個個案分析。地理學報,37,頁1-25。
戴興盛、謝妙勤(2007)。保育為先苗栗縣後龍溪區域性河川保育之集體行動與制度分析。地理學報,48,頁64-86。

三、學位論文
汪憶伶(2004)。《社區志願組織發展歷程之探討-以台中縣東海村社區志工隊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張維彬(2004)。《我國村里行政編組與社區發展協會關係之探討-基隆市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四、學術研討會
林皆興、陳天航(2008)。都會型河川整治之系統模型。2008 TASPAA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五、政府出版
王俊凱、林秉毅、洪佩霖、劉郁旻(2009)。全國河川巡守隊經營成效提升與e化管理推動計畫。行政院境保護署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EPA-98-G103-02-220)。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20)。《109年度全國水環境巡守隊經營工作手冊》。臺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呂冠蓉、洪慶宜(2012)。101年水環境家園守望計畫。行政院境保護署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EPA-101-G103-02-219)。
洪慶宜、黃煥彰、孫逸民、陳健民、陳椒華、張穗蘋、徐世宏(2002)。二仁溪、將軍溪志工巡守及檢舉機制推動計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EPA-91-G103-02-227)。
范致豪、洪慶宜、吳志超(2015)。水環境家園巡守整合推動計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EPA-104-G103-02-119)。
范致豪、陳建隆、劉奇璋、潘述元(2020)。109年全國水環境巡隊運作輔導與培力計畫(北中區)。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研究成果報告。
桃園市政府(2020)。109年度水環境巡守管理暨績效評核獎勵計畫。桃園: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桃園市政府(2021)。110年度水環境巡守管理暨績效評核獎勵計畫。桃園: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鄭文燦(2020a)。《流與變—打開故事的老街溪第2冊》。桃園:桃園市政府水利局。
鄭文燦(2020b)。《流與變—打開故事的老街溪第3冊》。桃園:桃園市政府水利局。

六、網路資源
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網-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園區規劃。取自:https://ljriver.cyberbiz.co/pages/about-us(最後瀏覽日:2021/05/0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1世界環境日我國環境教育法正式啟動〉。環境及教育訓練電子報,第50期,取自:https://record.epa.gov.tw/Epaper/10050/01.html(最後瀏覽日:2021/04/20)。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水質保護網-〈水環境巡守隊〉。取自:https://water.epa.gov.tw/Public/CHT/WaterEnv/Patrol.aspx (最後瀏覽日:2021/12/20)
桃園市水水桃花源網-水環境巡守隊。取自:https://water-division.tydep.gov.tw/zh-tw/(最後瀏覽日:2021/05/02)
桃園市環境保護局水質土壤科-〈水巡隊日夜巡查水水桃花源 就是要守護桃園水環境〉。取自:https://www.tydep.gov.tw/TYDEP/Message/Detail/4144(最後瀏覽日:2021/02/25)

貳、外文文獻
Ansell, C., & Gash A. (2007).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No.18: 543-571
Bingham, L.B., O′Leary, R., & Carlson, C. (2008) Frameshifting Lateral Thinking for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In: Bingham, L. B. & O′Leary, R. (eds) Big Ideas in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New York: M.E. Sharpe, 3-16.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Fiorino, D. J. (2010). Sustainability as a Conceptual Focus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7 (s1): s78-s88.
Green, G. P., & Haines, A. (2008). Asset Build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Hillery, G. (1955). Definitions of Community: Areas of Agreement. Rural Sociology, 20: 111-123.
Hungerford, H. R., Peyton, R. B., & Tomera, A. N. (1980). Goal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3): 42-47.
IUCN/UNEP/WWF (1980). Word Conservation Strategy: Living Resource Conserv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and, Switzerland: IUCN.
IUCN/UNEP/WWF (1991). 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Gland, Switzerland: IUCN.
Kaufman, H. F. (1959). Toward an interactional conception of community. Social Forces, 38(1): 8-17.
Lin, N. (2001).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ucas, A. M. (1980). The role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2(2): 33-37.
NCPPP (2008). 7 keys to success. Retrieved, from: www.ncppp.org/ppp-basics/7-keys/
Olson, M. (1971).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sborn, D. & Gaebler, T. (1992). 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s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New York: Addison-Wesley.
Ostrom, E. (1996). Crossing the Great Divide: Coproduction, Synergy, and 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 24(6): 1073-1087.
Peters, B. G. (1998). Managing Horizontal Government: The Politics of Co-ordin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76: 298-311.
Putnam, R. (1993)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The American Prospect, 4: 35-42.
Rhodes, R. A. 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Robinson, J., & Tinker J. (1997). Reconciling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Imperatives: A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Schrecker, T. (ed) In Surviving Globalism: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71-94.
Ross, M. (1967). Community organization: Theor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Harper & Row.
Thomson, A. M. & Perry, J. L. (2006). Collaboration Processes: Inside the Black Box.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 20-32.
WECD (1987). Our Common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stern, D., & Wright, R. M. (1994). The background to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In: Western, D. and Wright, R. M. (eds.) Natural Connections-Perspectives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USA: Island Press, 1-12.
Wood, D. J., & Gray, B. (1991). Towards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Collabor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ural Science, 27: 139-162.
指導教授 孫煒(Way Sun) 審核日期 2022-1-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