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52205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18.222.111.24
姓名 谷圳(Jing C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資訊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朝向無縫式的註記與發問學習輔助系統
相關論文
★ 學習馬賽克-以教科書內容置入平板之合作式情境學習遊樂場★ 為使用知識而設計的電子書- 以參考手冊為模式的電子書設計
★ 為使用知識而設計的電子書- 將紙本書籍以及電子書提供社群共建的機制★ 高互動低資源損耗之課堂學習系統設計與實際教學環境導入接受度探討
★ 依學生偏好及學習狀態建構之學習輔助者與知識協尋系統★ 網路資訊與學習系統之中文全文探勘工具
★ 支援使用者觀點之線上分析系統★ 由網站行為歷程以貝式學習建立學習者模式之引導系統
★ 網路合作學習系統與小組互動觀察工具★ 依作品集評量方式並支援學習狀況分析與監控之網路學習系統
★ 網路學習歷程之知識探索:學習效能評鑑之工具★ 網路學習系統之手機端學習輔助系統
★ 以網站行為的歷程建立具時間性學習者模式★ 行動學習資訊系統-學生端網路學習伺服器與個人數位助理端之學習系統
★ 應用貝式學習及決策樹之群組溝通網路監控系統★ 以網路群組作品及活動依角色分析之群組合作監控系統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以手機、紙本和桌上型電腦建構一個輔助學生學習及老師教學的無縫式環境,以延伸學生有線上資源輔助的學習時間與空間,並提供老師更完整的學生學習歷程,作為老師教學參考。
本系統實驗對象為40位大一計概班-C#程式語言課程,實際使用七週上課時間,經由使用結果證實,同學們在無縫式的環境下,在假日、放學後的時間,以線上資源輔助學習的量,為不在此環境下同學的2.04倍、4.79倍,且在一般課程上課時間,在無縫式的環境下同學也會有以線上資源輔助學習的動作,且在我們系統在環境下的同學討論量由過去的平均一個月48.8篇增加為162篇,提升為原來的3.46倍。
由問卷結果顯示,在我們的系統下超過八成的同學不排斥在手機小螢幕上閱讀,且近八成的同學認為在手機上的註記輸入不會比電腦上不方便,近七成的同意本系統可以延伸同學們有線上輔助資源的學習,且近八成的同學認為能增加學習的機會。
關鍵字(中) ★ 無縫式
★ 發問
★ 學習輔助
★ 註記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摘要 I
誌謝 II
目錄 III
圖片目錄 V
表格目錄 VI
第1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動機 2
1-3、研究目標 2
1-4、問題與對策 3
1-5、論文架構 6
第2章 相關研究理論與工具 7
2-1、相關研究 7
2-1-1、學習及輔助無接縫 7
2-1-2、改善手持式裝置螢幕過小 8
2-1-3、手持式裝置輸入困難 8
2-1-4、即時及地的輔導 9
2-3、相關技術與工具 9
第3章 註記與發問學習輔助系統設計與規劃 11
3-1、系統架構 11
3-2、連線管理模組 13
3-3、手機與電腦註記學習模組 13
3-4、學習輔助模組 16
3-5、教學輔助模組 17
第4章 系統實作 18
4-1、學習環境 18
4-2、註記學習模組 19
4-2-1、註記模組 19
4-2-2、發問模組 22
4-2-3、註記整理模組 24
4-3、學習輔助模組 26
4-4、教學輔助模組 27
4-4-1、數位儀表版 28
第5章 實驗分析與討論 30
5-1、實驗背景 30
5-2、實驗目的 30
5-3、實驗設計與分析 31
5-3-1、實驗一 31
5-3-1、實驗二 33
5-3-2、實驗三 38
5-3-3、實驗四 42
5-3-4、實驗五 47
5-3-5、實驗六 51
5-3-5、實驗七 54
第6章 結論 59
參考文獻 60
參考文獻 [1] 林雍益,”根據學生模組調適之學習字典系統”,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2] 陳國富,”以促進創意為目的之程式解題知識共建系統”,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3] 張志豪,”案例式學習歷程評量系統”,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4] 鄭勝仁,” 具學習支援及診斷之線上電子書學習系統”,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5] 鄭廉勳,”適性化的使用者模組案例式學習知識庫”,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6] 蔡鴻義,”智慧型手機應用在學習接縫時之行動語音討論系統”,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7] Carl Gutwin and Chris Fedak,”Interacting with Big Interfaces on Small Screens:a Comparison of Fisheye, Zoom, and Panning Techniques”Proceedings of GI 2004
[8] Catherine C. Marshall, Christine Ruotolo,” Reading–in–the- Small:Astudy of Reading on Small Form Factor Devices.
[9] Gen Suzuki,Shotaro Kohtsuki,Masaaki Yamagishi and Kazunori Sugahara“Toward a Seamless Learning Environment.”IEEE 2003
[10] Heng Xu, Hock Hai Teo, Hao Wang,"Foundations of SMS Commerce Success:Lessons from SMS Messaging and Co-opetition"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ICSS’03)
[11] Hidi, S., & Anderson, V. (1986). Producing writing summaries: task demands, cognitive oper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6(4), 473-493.
[12] Hsue-Yie Wang,Tzu-Chien Liu,Chih-Yueh Chou, Jen-Kai Liang,Tak-Wai Chan"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ree Learning Activity Levels in Wireless Learning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The 2nd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TE’04)
[13] Kathleen Luchini, Chris Quintana, Elliot Soloway "Pocket PiCoMap: A Case Study in Designing and Assessing a Handheld Concept Mapping Tool for Learners."CHI 2003
[14] Liu, T., Wang, H., Liang, T., Chan, T., Ko,W. &Yang, J.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to enha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3,371-382,2003
[15] Mayhew, “The usability engineering lifecycle: A practitioner‘s handbook for user interface design.”1999
[16] Mike Sharples, Dan Corlett and Oliver Westmancott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obile Learning Resource."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6:220–234,2002
[17] Microsoft site. http://www.microsoft.com
[18] Mona Laroussi, “NEW E-LEARNING SERVICES BASED ON MOBILE AND UBIQUITOUSCOMPUTING: UBI-LEARN PROJECT”CALIE 04
[19] O’Hara, K. Smith,F.,Newman,W.,& Sellen, A. Student R’ Use of Library Document. In Proceedings of CHI’98,ACM Press,233-240’
[20] Patricia Thornton, Chris Houser“Using Mobile Phones in Education”IEEE 2004
[21] Quade. A. M. (1996). An assessment of retention and depth of processing associated with notetaking using traditional paper and pencil and on-line notepad during computer-delivered instru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83 330)
[22] Sharples, M. "The Design of Personal Mobile Technologi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Computer and Education, 34(177-193),2000
[23] Tzu-Chien Liu, Hsue-Yie Wang, Jen-Kai Liang, Tak-Wai Chan, Jie-Chi Yang,” Applying Wireless Technologies to Build a Highly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WMTE 2004
[24] Vygotsky,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指導教授 陳國棟(Gwo-Dong Chen) 審核日期 2004-7-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